?

世傳文言故事的教學探賾
——兼談《鐵杵成針》的文本細讀

2023-01-24 11:41吳雪蓮
語文教學與研究 2022年12期
關鍵詞:李白文言文文本

◎吳雪蓮

在小學,文言文是一種獨特的存在。一方面,文言文承載著古人優秀的智慧與傳統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通過文言文解讀,能夠有效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審美品味,培養語文素養。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嚴格遵循《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關于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學科特點,圍繞教材文本,深挖教學主題。在統編版教材中,編者在各個學段均安排了相關的文言文,尤其注重文本的故事性與教化性?;诖?,結合統編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中的《鐵杵成針》一文,通過解讀文本內容,探討關于世傳文言文的教學模式。

一、文言文《鐵杵成針》的教材解析

在統編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中,編排了以“品格”為主題的優秀選文,包括“古詩三首”“文言文二則”、《“諾曼底”號遇難記》《黃繼光》以及“閱讀鏈接”板塊的《挑山工》《祖國,我終于回來了》等。其中,祝穆的文言文《鐵杵成針》,由于語言精練,故事簡單,寓意深刻而成功入選。從閱讀教學的角度來看,通過文本解讀,能夠有效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審美品味,培養語文核心素養。當然,與本單元《司馬光》的故事性類似,學生對“鐵杵成針”的故事已非常熟悉,道理也十分明確,即做事情要秉持“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持之以恒的精神。這個關于李白“還卒業”的故事,以文言文形式呈現,需要教師圍繞“世傳”一詞,體會李白的“感其意”,品味其中的意蘊,從而提高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與傳承,在促進精神成長的同時提高語文核心素養。

二、“世傳”的特點分析

顧名思義,世傳就是在世上流傳的意思,因此區別于其它古籍典籍,世傳文學有著自己獨特的特點。關于“世傳”的特點,在文本主要概括為“演義性”“神秘性”和“教育性”三個特點。與其它傳說故事一樣,盡管“鐵杵成針”只是一個傳說,但仍然具有極大的教學意義。教師可以通過解讀“世傳”的特點,引導學生如何培養個人品格。

特點一:演義性。較之傳統的故事敘述,《鐵杵成針》的開篇便具有獨特性,即“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作為傳說故事,按照傳統的敘述思路,一般是從外而內、從大到小的交代故事的地點,如“在遼闊的海洋中,海底有一座豪華宮殿,宮殿里住著一個老龍王”。倘若按照此邏輯,那么該文中的第一句或許改為“從前有座象耳山,山下有條磨針溪”更符合閱讀習慣。對此,教師就要圍繞這種閱讀習慣的“悖論”引導學生開展分析,即為什么作者要“反其道而行之”。其實,作者之所以要如此敘述,目的就是凸顯“磨針溪”這一地點,或者說突出“磨針”這一行為,因為這是故事的核心所在。當然,作為一種傳說故事,讀者自然無法考證“磨針溪”與“李白”出現的先后順序,但是“磨針溪”卻因為有李白的“參與”而出名,正如《陋室銘》中的“有仙則名”和“有龍則靈”。在解讀過程中,基于小學生的獵奇心,可能會問這個溪為何叫做“磨針溪”,以及這個溪是不是早于李白存在等,這正是經典的“演義法”,即借助相關的歷史事實和傳說,增添一些往往無法考證的小細節。在唐代詩壇上,“詩仙”李白可謂極負盛名,以其名字進行演義,能夠使故事廣為流傳。

特點二:神秘性。在道教文化中,李白是“太白金星”的化身,這與他灑脫、浪漫的創作風格密切相關,也與他生平履歷的神秘色彩密切相關。在古人眼中,神仙“太白金星”是考取功名時的重點祭拜對象。倘若嚴格按照故事的要素講,《鐵杵成針》并沒有“時間”這一要素,這便給故事蒙上了一層神秘基調。然后,關于故事中提到的“老媼”,也應該不是普通凡人。按照讀者的生活認知,現實中大概率不會出現這樣一位老媼拿著鐵杵磨針,但是,該故事卻正是“反其道而行之”,這就賦予故事第二個神秘點,以至于學生會問這位老媼到底是什么人,為什么要在李白路過時磨針。通過解答這一系列提問,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創作意圖,提升思辨性,落實語文要素。因此,教師要充分激發小學生的想象與聯想,這位老媼莫不是來凡間點化李白的仙人?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鍛煉,閱讀興趣被有效激發,有利于在想象與探究中生發出更深的閱讀拷問。

特點三:教育性。如前文所述,該故事雖然簡潔,但寓意深刻,充分呈現了世傳的教育性特征,即在學習過程中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方能不斷進步。作為小學段而言,學生的理解能力逐漸提高,看待事情基本能夠有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在解讀該故事過程中,如何引導學生體會“鐵杵磨針”的“意”,既要理解老媼的動作和語言,也要理解李白為什么會產生頓悟感,這便是他因和主因在推動自我進步過程中的雙重效果。通過小故事,闡明大道理,是文言文小故事的基本特點,也是提升學生文言文審美水平的重要途徑。

三、“世傳”如何傳達感悟

所謂世傳,即世代相傳。較之《司馬光》的字數(30字),本文在字數上稍多(45字),但仍然是一篇極為精煉的短文。所以,要在這么簡短的文字背后挖掘出更多深刻的內涵,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因此,理解“世傳”如何傳達感悟非常重要。

首先,以語言傳達。以文言文形式呈現的“鐵杵成針”小故事,語言獨特是不容忽視的特點。除了在地點交代順序上的“獨特”外,文本中的幾個關鍵字,如“去”“是”的古今異義,需要引導學生重點理解。當然,在分析關鍵字的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既有的知識和經驗。例如,文中的“棄去”在《司馬光》一文中就曾出現過,如“眾皆棄去”。對此,教師可引導學生對兩篇文言文進行對比分析,從而提升文言文閱讀語感,提高文言文理解能力??梢砸龑W生發揮想象,并完成以下句式:( )放棄(),離開()。例如,“李白放棄學業,離開學?!?;“大部分孩子放棄了這個落水孩子,離開庭院”。通過句式練習,學生就明白了“棄去”的具體意思,即“放棄后離開”。此外,文言文中的“之”字運用非常普遍,如《蘭亭集序》中的多個“之”。但是,“之”的指代是多元化的,具有豐富的內涵。例如,《鐵杵成針》中的“問之”,既可以理解為“問老媼磨針這件具體事情”,也可以理解為“問老媼這個具體人”。在解析關鍵字詞的基礎上,學生便能深入理解文本內容。因此,從語言入手進行文本的解讀,是一個非常巧妙的切入點。

其次,以共鳴傳達?!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學生要善于聯系生活,在真實的語言情境中提升語言運用能力。[1]在《鐵杵成針》一文中,故事的“主人公”是李白,而讀書的李白正是一個“未成,棄去”的孩子。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創設活潑有趣的語言情境,如情景劇、角色朗讀等形式,引導學生與文本、主人公對話,并有效聯系自身實際,體會老媼的“點撥”與李白的“頓悟”,其實就是“我”與“老媼”的對話。因此,在探討李白為何“棄去”時,也是學生根據自身實際學習情況進行體悟的過程。實踐性是語文學科的基本特征,只有合理地內化、遷移,才能感受作者的創作意圖,逐步構建語言表達體系。從這個角度講,李白的“棄”與學生的“棄”有著共通之感,也正是借助這種“共通”與“共鳴”,才能逐步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精神成長。

再次,借人物品質傳達。自《司馬光》開始,《鐵杵成針》是統編版教材中的第五篇文言文。結合該文所在單元的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如何實現“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等描寫中感受人物的品質”這一教學目標,是深化學生情感體驗的關鍵所在。[2]縱觀單元選文,均圍繞這一人文主題進行編排。其中,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贊美了不忘初心的美好品質;盧綸的《塞下曲》贊美了英勇頑強的斗爭精神;王冕的《墨梅》贊美了潔身自好的品質;《囊螢夜讀》贊美了車胤勤學善學的品質;《鐵杵成針》贊美了李白持之以恒的精神;《“諾曼底號”遇難記》贊美了哈爾威船長的盡職盡責的偉大品格;《黃繼光》贊美了黃繼光英勇無畏的獻身精神等。在這樣的單元主題下,探討人物品質,體會“李白”的“感其意”,正是培養學生堅持不懈精神的重要載體。

四、“世傳”如何“感其意”

如前文所述,李白的“感其意”正是學生要感悟的“意”。作為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文言文小故事中的可感之“意”有多方面的含義。這種“意”是文章的核心與靈魂,也是實現教育目標的有效載體,所以對本文“意”的探討至關重要。

感受故事之趣。作為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學生對李白并不陌生,尤其是李白的詩歌藝術,開創了我國浪漫主義詩歌的頂峰。相對于李白的作品,學生們對李白的經歷知道較少,尤其是李白小時候相關的內容,很少遇見。所以,通過這樣一個小故事,呈現李白“鮮為人知”的一面,可謂獨具匠心,可以讓學生對李白產生新的印象與思考。換句話說,即使李白取得了如此高的成就,但“小時候”也犯過這樣那樣一些錯誤,驗證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觀點,也讓李白的人物形象更加鮮活,真實可信,而不是冷冰冰的教材上的樣子。從學生角度講,能夠借此故事感受與李白共有的淘氣之趣。例如,在未完成學業的情況下,居然會產生厭學、逃學的行為,體現出李白的叛逆和真實。當然,關于李白逃學的原因,可引導學生根據自身認識大膽想象,如課業負擔重、教師嚴厲、受人欺負、想去外面的世界去看看等。借助想象,學生便能走進文本,在興趣激發的基礎上與李白對話,并體會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相同情感。

此外,還可以探討學生的獵奇之趣。作為小學生有身心發展的獨特性,好奇心是其共有特點。對于新鮮事物或未知事物充滿好奇,而面對老媼的“磨針”行為,自然也會產生疑問。同時,在文章中的“問之”則賦予學生較大的想象空間。正如“之”字所代表的涵義,既可以代表“老媼此人”,也可以代表“磨針此事”。因此,想象李白提問時的疑惑與驚訝,既能夠補充故事細節,又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學生的想象是白話文,如“您正在做什么”、“您居然要把鐵杵磨成針”等。對此,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文言文句式的轉換,如“汝作甚”“汝為何磨杵”,從而鍛煉文言語感,感受文言文樂趣。

其次,感受故事道理。文言文小故事雖然文字精煉,卻蘊含著深刻而豐富的人生道理?!惰F杵成針》的道理即“只有持之以恒、堅持不懈,才能有所收獲”。根據單元人文主題,教師要將該故事與“業精于勤,荒于嬉”有機關聯。其中,“鐵杵”代表學生還沒有成大器的狀態或階段,而“針”則代表了學業有成,其中的“磨”,就是學生落實行動的過程。當然,“磨”不僅需要時間和精力,更要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和痛苦,這正是學生所要感受的“意”。從邏輯上講,文中的“老媼”以“磨針”點化李白堅持不懈的重要性,“世傳”則借助李白的“感其意”來勸誡世人勤學、善學。學生在與李白的對話中,既能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也能體會業精于勤的成功之道,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培養。[3]

再次,落實從學到做的重要性。通過文本解讀,學生對“磨針”行為的原因和作用已有了基本認知。但是,如何將知識內化并進行有效遷移,才是落實語文要素的關鍵?!惰F杵成針》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學習從多個方面寫出人物的特點”,既是落實讀寫結合的需要,也是提升學生語言實踐能力的必要途徑。對此,要引導學生聯系現實,思考自己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是否有過類似的經歷,是否也有“老媼”曾經點化自己,并據此撰寫一篇文言文小故事,以表達“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持之以恒道理,既落實了課程標準關于讀寫結合的具體要求,也提高了思想文化修養和精神成長,從而培養語文核心素養。這個人物可以是身邊的父母、親人,也可以是自己的老師或其他長輩,總之通過對這些人物刻畫,感受讀寫結合的魅力,獲得全面的提升與成長。

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文言文小故事兼具故事性與道理性,既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也契合了語文學科的綜合性特質。在解讀文言文過程中,教師要圍繞單元教學目標,立足文本內容,并結合學生的學情進行針對化教學。世傳文言文是我國文化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教師要學會挖掘和利用,為小學語文教學尋找更多資源與力量。

猜你喜歡
李白文言文文本
文本聯讀學概括 細致觀察促寫作
文言文閱讀專練
小題精練(二) 文言文翻譯
小題精練(一) 文言文翻譯
作為“文本鏈”的元電影
在808DA上文本顯示的改善
紙上的李白(三)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識別
會背與會默寫
紙上的李白(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