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非遺技藝破局發展的路徑

2023-01-27 07:37王一玫李振華
百花 2022年12期
關鍵詞:發展模式

王一玫 李振華

摘 要:近年來,我國越來越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一些傳統技藝也得到了傳承與延續,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的發展仍處在困局當中。相較于我國其他類型的藝術品及工藝品有著較為完善的發展運營模式,以金屬鏨雕銅車馬為代表的非遺工藝品卻面臨銷路難尋、定價困難的現狀。文章以西藏“藏毯”、廣東醒獅文化、甘肅省博物館國寶“銅奔馬”為例,探討可供金屬鏨雕銅車馬借鑒的發展模式。

關鍵詞:非遺技藝;金屬鏨雕;發展模式;運營創新

目前,針對金屬鏨雕銅車馬,我國專家學者主要集中對傳統鏨刻技術進行研究,起初多為探究不同群體對“鏨刻”的不同定義,試圖對這一概念進行統一。近年來,專家學者試圖探討在當代文化發展背景下,鏨刻技術是否有可能衍生出新的產品,進而迸發出新的活力。在金屬鏨雕技藝以往的發展歷史中,這一技藝多為藝術品制作所用,作品觀賞性較高而實用性較低。面對目前金屬鏨雕工藝發展的困境,有部分學者提出,可以借助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結合科技手段,將傳統鏨刻工藝用于制作頗具現代化特色、可供人們日常佩戴的流行飾品。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探討,則集中于探尋新的發展道路和方向,研究在當今傳播渠道豐富、傳播手段廣泛的大環境之下,能否利用新媒體為我國傳統文化開辟新的發展空間。本文試圖探討非遺金屬鏨雕銅車馬借助其他模式和文化傳播渠道,破除當前的發展困局,將這一非遺技藝更好地展現在大眾面前。

一、金屬鏨雕銅車馬技藝的發展現狀

我國有著五千多年文明史,流傳著許多古代技藝。這些技藝經歷了千百年風霜洗禮后,在當代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下迸發出新的活力和生機。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技藝——鏨雕技藝,其發源可追溯到我國隋唐時期[1],當代金屬鏨雕銅車馬作品均為我國古代車馬按比例臨摹還原復制品,從夏商周至元明清的車馬均有與之相對應的還原作品。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國家與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歷史文化的代表性標志。在國家大力保護與支持之下,金屬鏨雕于2018年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現如今,金屬手工鏨雕制作技藝已傳承至第三代。傳承人將鏨雕技藝用于制作還原銅車馬,延續了手工鏨雕的發展脈絡,逐步提升了金屬鏨雕技藝的影響力,擴大了這一非遺文化的影響范圍。金屬鏨雕銅車馬先后在陜西省政協紀念楊虎城將軍百年誕辰、黃帝陵祭祖等活動中展出,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2015年,金屬鏨雕銅車馬獲得西北五省非遺比武一等獎,2019年獲得中華非遺文化傳薪獎全國第三名。這一技藝的傳承與完善被當代著名油畫家、美術教育家靳之林贊為“前所未有的創舉”。

二、金屬鏨雕銅車馬技藝面臨的發展困境

近年來,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重視,這無疑使傳統技藝得到更好的傳承與延續。目前,金屬鏨雕銅車馬非遺技藝傳承人有機會前往全國各地參加各項賽事活動,使金屬鏨雕銅車馬被更多專家及民眾所了解。然而在這一技藝延續與發展過程中,仍面臨著亟待解決的難題。

(一)受限于表現形式

首先,以金屬鏨雕銅車馬為代表的非遺技藝并不具備互動性,非遺工藝品本身只能作為展覽品供人觀賞。相較于可以進行展覽和已經被逐步轉換為光影科技展的名家畫作,如印象派畫家作品展覽、凡·高的星空展,非遺工藝品更接近生活場景,大眾普遍認為其更為接地氣,因此適合其展出的展覽場合較少。其次,僅僅是展出銅車馬讓觀眾參觀,難以滿足觀眾的視聽體驗。相較于其他民俗文化非遺技藝,如油紙傘、花饃等更具生活化和實用性的作品,金屬鏨雕銅車馬這類非遺工藝品所具有的實用性也較弱,無法給大眾提供直接的生活使用場景。因此,我們可以明顯發現,金屬鏨雕銅車馬受限于其自身的表現形式,較難在藝術性與實用性中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空間。

(二)年輕群體關注較少

現如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關注非遺文化。有專家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對非遺傳承發展空前重視,對非遺傳承人給予了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接觸非遺、了解非遺、愛上非遺、從事非遺。

然而,相較于網絡熱門游戲、元宇宙等新型概念,愿意關注非遺的年輕人仍是少數。就金屬鏨雕技藝而言,有學者指出,傳統鏨刻工藝作品存在材料單一、形態結構設計單一、民族色彩偏重的問題,其樣式、用途都已無法獲得現代都市人群的審美認同。此外,現代鏨刻工藝也面臨機械設備、模具制作技術的沖擊,傳承與發展岌岌可危。對此,有學者建議將金屬鏨雕這一非遺技藝進行現代化發展和演繹,制作具有現代審美情趣、富有藝術感染力的作品,這既符合當代人群的審美,又滿足使用者的自我創造表現需求。[2]這不失為一種吸引年輕群體關注的途徑,可以使人們在佩戴鏨刻飾品時,對金屬鏨雕技藝產生興趣,對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自己獨到的理解。

(三)市場價值難以判定

相較于藝術作品和具有實用性的日用品,金屬鏨雕銅車馬的市場價值難以明確做出判定。對于非遺傳承人而言,通過純手工鏨雕制作一件銅車馬要耗費較長的時間和大量精力。從作品的設計如何完整還原復刻古代車馬,到進一步選材打磨,每一步都需要非遺傳承人進行長時間的構思和設計,其對作品所付出的心血遠超于一般工藝品。

在這樣的情況下,非遺傳承人自然希望能獲得相應的經濟回報。而目前我國這一市場發展尚不完善,僅靠非遺傳承人自行對作品進行定價出售。相較于實用性強的小工藝品,金屬鏨雕銅車馬這一類工藝復雜、制作難度較高的工藝品沒有完整的銷售渠道和銷售流程,因此金屬鏨雕銅車馬的市場價值難以判定,非遺傳承人也難以獲得相應的經濟回報。

三、可供金屬鏨雕銅車馬借鑒的發展模式

面對金屬鏨雕銅車馬銷路難尋、定價困難的困境,現推出可供其參考借鑒的發展模式。

(一)借鑒西藏“藏毯”的發展模式,注重打造金屬鏨雕銅車馬品牌

以我國各地民俗工藝品發展為例,論及具有代表性的工藝品,藏毯無疑是西藏的代表。

現如今,西藏當地開創了不少獨立藝術品牌,有品牌選擇將藏毯打造成具有西藏特色的文化紀念產品,同時推出更具有實用性、和藏毯同材質制作而成的杯墊。大多數產品均與當地扶貧助農政策相結合,由西藏當地貧困婦女純手工織造,藝術品牌進行統一回收。在西藏當地的商店內,顧客選擇購買一件手工藝品時,都能得到背后故事的講解,每個打包的手工藝品還會附上頗具藏文化特色的卡片,感謝顧客對當地文化產業的支持。同時,品牌不局限于當地現有的文化藝術資源,還推出了國際化的藝術聯名系列,打造了“莫奈”風格的西藏藝術品,一經推出,引起一眾年輕人的追捧和喜愛。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想要將金屬鏨雕銅車馬更好發展,可選擇將其與陜西當地傳統文化相結合。金屬鏨雕銅車馬最早的設計靈感來源于秦始皇陵中的車馬,隨后還原復刻了多個朝代具有不同特色的車馬造型。在此背景之下,將金屬鏨雕銅車馬與陜文化、秦始皇陵、兵馬俑相結合,能給大眾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

我們也可以選擇將非遺文化與當地文化中心資源相結合,為傳統非遺文化選擇合適地點,開設傳承人工作室、不定時進行作品展出,也可將當地鏨雕藝人聚集起來,共同舉辦鏨雕工藝品展覽。通過吸引大眾主動了解的方式,幫助非遺文化手工藝品收獲大眾的普遍認可。

(二)借鑒廣東醒獅文化通過電影提高文化傳播效果的發展模式,擴大金屬鏨雕銅車馬傳播范圍

廣東醒獅文化本身有著和金屬鏨雕相同的發展困境。一是面臨經濟效益較差、傳承人難尋的困境。因為傳承醒獅文化的經濟收益不足以滿足青年人的生活需求,不少廣東青年人寧愿選擇外出務工,也不愿留在家鄉發展醒獅文化。二是面臨群眾基礎斷層的困境。在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音樂會、電影、舞臺劇成為民眾生活中的可選項,醒獅表演為觀眾帶來的舞臺沖擊不再如往常般強烈。其自身文化傳播渠道又較為單一,因此逐漸淡出大眾視野。但《醒獅》《雄獅少年》等電影的上映,使更多民眾了解了這一非遺文化,取得了較好的文化傳播效果,醒獅文化重建了自身的群眾基礎,收獲了更多民眾關注的目光。我們可以借鑒廣東醒獅文化,利用電影傳播的模式,拍攝有關金屬鏨雕銅車馬的紀錄片、電影等,擴大傳播面,提高其在人民群眾中的知名度。

(三)借鑒甘肅省博物館利用互聯網推出文物同款玩偶的發展模式,打造群眾喜聞樂見的金屬鏨雕銅車馬表現形式

2022年,甘肅省博物館走進互聯網,獲得了更多年輕人的關注。其館內展出的國寶“銅奔馬”早已在我國家喻戶曉,塑造者定格了奔馬三足騰空、一足超越飛鳥的瞬間。該文物也是我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國寶級文物,足以顯示該文物在我國的重要地位。然而,這件早有名氣的國寶一開始也只是作為教科書插圖而存在,直到今年甘肅省博物館推出了與其同款的玩偶,瞬間走紅網絡。在銅奔馬玩偶的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顏色也是高飽和度的綠色,巧妙地將文物的精髓演繹了出來。它在互聯網上被大家稱為“魔性小綠馬”,部分民眾甚至前往甘肅省博物館,實地參觀原型文物,一睹其風采。

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到,想要將非遺文化更好地展現在大眾面前,也要注意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形式,通過互聯網等多種渠道將手工藝品帶到民眾身邊,不能局限于展覽和藝術館之中。人民群眾認可這種手工藝品的展現形式,愿意了解更多與非遺文化相關的歷史文化,金屬鏨雕銅車馬也就在藝術性、觀賞性和實用性之間取得了平衡。

四、結 語

在非遺金屬鏨雕銅車馬多年發展的過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傳承始終是發展的主線脈絡,而如何使非遺手工藝品被更多民眾所喜愛和接受也是我們需要研究的課題?,F如今,黨和政府十分重視非遺的傳承與發展,民眾對非遺也有著前所未有的熱情和了解意愿,我們更應在文化和手工藝的傳承中堅守初心。非遺傳承人不應局限于現有環境,要大膽破局,多做嘗試,方能走出目前所面臨的發展困境。

(香港浸會大學珠海校區、陜西省銅川市王益區文化館)

參考文獻

[1] 羅振春.傳統金屬鏨刻工藝含義的衍變[J].藝術科技,2018(4):19-21.

[2] 熊輝.鄉村非遺文化傳播的路徑研究:以皖西大別山區為例[J].信陽農林學院學報,2022(3):72-76.

猜你喜歡
發展模式
縣域經濟、新農村建設如何借鑒南方發達地區發展模式探析
美國與中國智能電網的發展模式比較與分析
中國社區銀行發展模式探析
我國微型金融發展中的問題與思路
基于山東生態農業的綠色供應鏈管理研究分析
高職院校創客文化的發展模式
韓國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發展
贛南生態旅游競爭力及發展模式研究
對江西省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設計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