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美術課堂中培養學生審美素養的分析與探究

2023-02-01 04:16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清源鎮第三小學趙海軍
家長 2023年31期
關鍵詞:教學活動美術教學內容

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清源鎮第三小學 趙海軍

隨著素質教育在全國各地的落實與推進,推動五育融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已然成為教育教學者所關注的熱點話題。其中,美育作為“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感受美、鑒賞美,自覺追求高雅的審美情趣,用美裝點人生。審美素養的培養應該從小開始,因此小學美術教學需要肩負起打好學生審美基礎的責任,承擔起落實素質教育的義務。在教育教學中,作為小學美術教師,我們需要深刻認識到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是影響和伴隨學生一生的事業,需要在實踐中加強對學生審美素養的培養,樹立創新意識,探尋科學的路徑與策略。

一、當前小學美術課堂在審美培養方面所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模式單一化

在傳統的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多呈現出“師為主生為從”的教學狀態,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作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對教師“言聽計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熱情較低,課堂參與度與知識掌握度均不理想,導致教學活動流于表面形式,難以產生實際的意義與效果。不僅如此,在教學實踐中,一些教師習慣于采用“填鴨式”或“一言堂”的教學方法,導致雖然學生學習到了相關的理論知識,卻并不能進行深刻的理解與感悟,難以將其內化成為自己的實踐經驗,難以實現審美能力的切實性提高。單一化的教學模式不符合當前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且與素質教育的大趨勢相違背,不僅如此,還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學生欣賞、感悟、理解的空間,雖然學到了理論知識,卻并沒有真切地感受到美術學科的魅力所在,審美素養更是難以提升。

(二)教學內容固定化

在傳統的小學美術課堂中,不少教師的教學設計僅圍繞于課本內容,但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小的局限性。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與成果,教師應該在立足于新課標、教材的基礎上,結合當前的社會現實以及學生的學習需求,盡可能豐富課堂教學資源,調動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讓美術課堂朝著豐富性與多樣性的方向發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開闊眼界,提升思維,為審美素養的培養打造優質平臺。不僅如此,豐富的教學內容與教學資源還能夠讓美術課堂更具時代特征,讓學生將所學到的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合理評判自己所接觸、理解的藝術作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感知美,在理解與認識中推動審美素養的切實性提高。

(三)教學活動程式化

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當前小學美術的教學活動呈現出程式化的狀態,活動設計較為固定、缺乏新意,容易讓學生倍感枯燥乏味,繼而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尤其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興趣是他們參與學習活動的重要驅動力?;诖?,教師在教學活動的創設過程中應當打破既定模式的桎梏,樹立創新意識,挖掘教學內容中的審美因素,并采用合適的教學活動,讓審美素養得到切實性提升。多樣性的教學活動也能夠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式,讓學生對美術學習產生期待,從而投入其中、用心感受,實現教學質效與學習質效的同步提高。

二、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素養應當遵循的原則

(一)趣味性原則

課堂有趣味,學生有動力,課堂參與度才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才能實現切實性發展?;诖?,教師需要解決當前學生對美術課堂興趣低下、缺乏學習動力等問題,在教學實踐中遵循趣味性原則。趣味性原則要求教師從教學內容出發,充分挖掘其中的趣味因素,并了解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探究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使其注意力高度集中地投入其中。只有當教學設計符合學生的興趣特點時,他們才會對教學內容產生“深究”的想法,才能跟隨教師的引導逐步實現審美能力的提升。

(二)循序漸進原則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發展階段,對抽象的事物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難,因此教師在審美素養的培養上不能過于開門見山,應該遵循循序漸進原則,一步一個腳印地讓學生感受到美術知識的魅力所在,學會鑒賞美術作品的科學方法,最終實現審美能力的提升。循序漸進原則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中立足于學生當前的學習能力、思維發展水平與審美素養水平,由簡入難地設計教學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在遇到學生普遍認為的教學重點與難點時,教師需要及時為學生搭建合適的“學習支架”,夯實學生的審美基礎,讓學生具有欣賞、感受與創造美的能力。

(三)以生為本原則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以生為本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在教學活動中得到了高度重視與具體落實?;诖?,教師在審美素養的培育過程中也應當遵循這一原則,充分考慮學生當前的學習需求,讓教學活動真正“投其所好”;尊重并突出學生的“主人翁”地位,在課堂上盡可能給學生的思考與表達預留充足的空間;加強師生互動,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對美的認識程度,并且根據實際情況對教學設計進行調整,讓學生的審美素養得到發展。

三、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素養的實踐路徑探究

(一)運用信息技術,豐富審美體驗

小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容易被新鮮事物吸引,因此如果教師依然沿用傳統的教學策略,學生很容易喪失興趣,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不佳,學生的審美能力也難以得到有效提升。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走入了教學行業,為其帶來了新的發展,不僅突破了美術教學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桎梏,還能夠利用學生的新鮮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诖?,教師在培養學生審美素養的過程中,需要做到“善用”“巧用”信息技術,從而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

首先,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相關的審美情境。以人教版小學美術四年級下冊《走進春天》教學為例,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上的信息資源為學生創設一個具體的學習情境,為學生播放春天來臨、萬物復蘇、泉水叮咚、樹木吐露新芽等影視資料,并配以相應的音樂,如《春之圓舞曲》等,讓學生沉醉其中,激發想象力與創造力,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春天的生機與美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調動自身的視覺、聽覺等多重感官,回憶起春天的場景和情境,勾勒春天色彩畫面,便于后續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在教學活動中為學生展示一些以“春天”為主題的名人畫作。有了前面情境創設的鋪墊,學生能夠感受到畫作的高超之處,在欣賞中促進自身審美能力的切實性提高。

其次,在美術欣賞課堂上,傳統教學手段難以將一些內容,生動形象地呈現出來,導致學生的感受與認識受到影響,審美素養難以得到提升。信息技術的應用則可以突破這一技術難度,將各種富有感染力的文字音頻、栩栩如生的動態圖畫等整合在PPT 或微課視頻中,讓學生全面鮮明地觀察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以人教版小學美術六年級下冊《宇宙之旅》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以下教學活動:

1.觀看《宇宙之旅》紀錄片,感受到宇宙的神秘與浩瀚。

2.通過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航天設備,為學生的想象奠定基礎。

3.播放我國與“航天事業”相關的紀錄片,引導學生感受到在“航天夢”背后所蘊含的愛國情懷。

通過這一系列的教學設計,學生在創作過程中靈活發揮想象與創造力,讓審美素養在實踐中得以升華。

(二)立足具體生活,讓審美走向實際

“生活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美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生活的一種縮影。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正處于發展階段,抽象理解的能力還有待提升,因此很難真正理解美術作品的具體涵義,更難以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的鑒賞中,難以品味生活中的美感?;诖?,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中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將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和生活實踐聯系起來,品味身邊的美感,從生活中找到原型,發現生活中的美。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讓美術鑒賞教學中抽象的理論具象化,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教學效率與成果的提高。

以人教版小學美術二年級下冊《漂亮的包裝紙》教學為例,包裝紙在學生的生活中頗為常見,也正因此很多學生會將其忽略,不知道小小的一張包裝紙里也別有玄機。形式新奇、圖形漂亮的包裝紙凝聚了設計師們的智慧,是美的一種表達形式。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在課下收集自己眼中“漂亮”的包裝紙,并將其帶到課堂中,向其他學生進行講解與介紹,講一講這些包裝紙的精美之處、所應用的設計技巧等方面,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情境中。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關注商品與其包裝紙設計的內在聯系,讓學生認識到美術知識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整合梳理課堂教學知識,選取一件物品為其“量身定做”精美的包裝紙,讓學生在實踐中落實,促進審美能力的切實性提升。

(三)組織游戲活動,延伸審美元素

在傳統的美術課堂上,“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屢見不鮮,教師滿腔熱血、慷慨激昂,學生卻興趣平平,課堂參與率較低。這是因為理論性的教學內容難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甚至讓學生倍感乏味,導致課堂效率降低。為了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需要在教學設計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實現主動投入、自覺參與。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設計中融入一些趣味性元素,通過組織游戲活動的方法實現審美元素的自然延伸。值得注意的是,游戲設計應當圍繞教學內容、緊扣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切忌“喧賓奪主”。

以人教版小學美術三年級下冊《動物的花衣服》教學為例,在這節課開始前,教師可以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現“別樣”的動物——斑馬的條紋不見了,變成了純白色,蝴蝶的翅膀失去了色彩,變成了灰色,長頸鹿身上的斑點消失了,成為通體的橘黃色……這些動物的“不尋?!奔ぐl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望,為后續審美能力的提升打下了基礎。教師可以詢問學生:“這些動物看起來有什么不同?你覺得是動物原本的樣子好看還是現在的樣子好看?”學生們紛紛暢所欲言,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更在對比觀察中理解了動物身上斑紋的美感所在?;诖?,教師可以開展游戲活動——“給動物畫衣服”,讓學生親手為動物“穿”上斑紋衣服。在游戲過程中,學生不僅理解了教學內容,還提升了自身的審美能力。

(四)預留表達空間,培養個性審美

在傳統的美術課堂上,一些教師認為小學生年齡尚小、思維能力有待提升、自我管理能力較差,為維持課堂紀律,很少給學生預留自由表達的空間。然而,要想讓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切實性提升,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增強自主感受,體會藝術作品的美感所在?;诖?,無論是在鑒賞課還是繪畫課上,教師都要給學生預留表達自己看法以及評價繪畫作品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在暢所欲言中實現個性審美能力的不斷提升,在美術欣賞方面不再“人云亦云”,而是發掘自己的審美點,找到自己所喜歡的美術風格。

以人教版小學美術五年級下冊《寫意的動物》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向學生展示徐悲鴻的《奔馬圖》,讓學生開展評價討論會,對這一藝術作品發表自己的看法與見解,指導學生形成獨特的審美鑒賞。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評價學生的表達時,需要打破循規蹈矩的思維定式,肯定學生的個性理解,糾正學生的理解錯誤,讓學生在表達中領悟,在領悟中提升。圍繞教學內容定期給學生展示優秀的藝術創作并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有利于讓學生卸下思維的“枷鎖”,認識到美術與審美都與自己息息相關,引導學生越來越敢說,實現學生個性審美的切實性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美術教學肩負著加強對學生的美育、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的任務。作為美術教育教學者,我們應當以審美培養為導向開展美術課堂設計,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并解決當前模式單一、內容固化以及活動程式化等問題,遵循趣味性原則、以生為本原則以及循序漸進原則,在教學實踐中通過運用信息技術、立足具體生活、組織課堂游戲以及預留表達空間等方法,讓小學美術課堂綻放新的光彩,讓學生在學習中實現審美能力的提升,進而促進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發展。

猜你喜歡
教學活動美術教學內容
住培教學活動指南專題
小學數學實踐教學活動初探
創意美術
創意美術
創意美術
挖掘數學教學內容所固有的美
如何構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數學教學活動
“啟蒙運動”一課教學內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活動設計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