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共產黨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論緣起、歷史演變與鮮明特征

2023-02-05 11:13楊曉侯一凡
關鍵詞:共同富裕發展

楊曉,侯一凡

鄭州輕工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1]。共同富裕集中體現了人類文明在發展過程中對公平正義和物阜民豐的美好夙愿,既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目標,也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因此,實現共同富裕既是經濟問題,也是關系我們黨的執政基礎的重大政治問題;不僅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也體現了我們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邏輯。立足第二個百年目標新征程的歷史起點,深入探討中國共產黨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論緣起、歷史演進與鮮明特征,有助于回答新時代我國為什么要實現共同富裕、要實現什么樣的共同富裕、如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等重要問題。

一、中國共產黨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論緣起

共同富裕是人類文明的最高價值理念,是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實踐。19世紀以來,馬克思主義從生產方式的角度深刻揭示了社會貧富差距與階級對立的根源,為人類社會實現共同富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20世紀初,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列寧在俄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并在俄國反貧困實踐中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思想。中國共產黨人的共同富裕思想扎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土壤,繼承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思想,在中國現代化建設中堅持實事求是、開拓創新,開辟了符合中國國情、適應時代大勢的共同富裕道路。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共同富裕思想

大同思想作為儒家文化的一個重要思想,自古以來對中華民族產生著深刻影響?!抖Y記·禮運》將大同社會描述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2]75。概而言之,大同社會包含經濟、政治、思想道德、社會治理四個方面內涵。在經濟方面,大同社會追求物質財富上“不必藏于己”[2]75,社會物質財富由全體成員共享;強調“力,不必為己”[2]75的勞動觀念,有能力者盡其所能奉獻社會,而不是為己謀私;倡導幼有所學、壯有所用、老有所養的社會保障制度,各個年齡階段的社會成員能各司其職、各守其分。在政治方面,大同社會強調“選賢舉能”,在人才的遴選中要注重客觀性和前瞻性。在思想道德方面,大同社會強調“天下為公”,即人們在思想上要摒除私心,一心為公。在社會治理方面,大同社會追求人人生活幸福、道德高尚,社會和諧和睦,沒有違法犯罪之事。

《禮記·禮運》將大同社會視為理想社會的最高形態,展示了受壓迫人民對財產公有、豐衣足食、權利平等、天下太平的向往:“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是謂小康?!盵2]77中國古代先賢所向往的小康社會內涵豐富。在經濟方面,小康社會在所有制關系上強調“貨力為己”[2]77;在分配上,強調“以功為己”[2]77。在政治方面,小康社會強調以禮為綱常,將“禮”作為國家治理和人才選拔的最高道德標準。在思想道德方面,小康社會要求社會成員服從“禮”的制約,以實現“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3]的理想社會。在社會治理方面,小康社會希望統治者以仁政治理國家,這是一種維穩的思想,并不能實現社會的安定,統治者需要“刑仁講讓,示民有?!盵2]78。

2.馬克思的共同富裕思想

消除工人階級的貧困、實現人的解放、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一以貫之的主題。馬克思之前的思想家也對絕大部分社會成員的貧困進行了多角度的思考。亞當·斯密認為,貧困問題會在社會財富的積累下得到徹底解決;西斯蒙第認為,貧困只是社會發展過程必然經歷的分娩時的陣痛[4];盧梭認為,防止財富分配不公的方法“不是剝奪富人手中的財產,而是用各種手段防止他們聚集財產”[5];蒲魯東主張把資本真正歸結為純粹的交換,從而使資本作為權力消失[6]。但這些反貧困路徑都未觸及資本主義社會的貧困根源——資本,因此無法徹底解決貧困問題,不能實現共同富裕的遠大目標。

馬克思對貧困問題的思考沒有停留在現象表面,而是深入至其產生的起源、機制與規律問題,以私有財產的運動為切入點,將反對貧困聚焦于反對私有財產,提出了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徑,即“對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7]。早在《萊茵報》時期,馬克思就開始聚焦現實利益問題,指出《關于林木盜竊案的辯論》中存在的物質利益困惑,即市民社會通過法律將貧苦階級的傳統習慣變成了有產階級的特權,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法律不過是維護富人的工具,窮人的存在不過是“市民社會的一種習慣”[8]。隨后,馬克思通過對宗教的批判將貧困問題拉回到現實世界,將貧困問題具體到資本主義社會的物質利益關系,從而揭示出現代性貧困的根源不是宗教、政治,而是源自于私有財產,即資本的運動導致現代性貧困。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闡述了工人階級通過異化勞動不斷生產自身的物質貧窮和思想貧瘠,同時生產出“作為異己的、敵對的力量的生產對象和生產行為的關系”[9]165。在《資本論》中,馬克思進一步剖析了資本導致無產階級“永恒貧窮”的根源,指出“資本由于無限度地盲目追逐剩余勞動,像狼一般地貪求剩余勞動”[10],必然造成無產階級愈加貧困的現實,加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資本主義社會的上層建筑是為維護剝削階級統治、為資本增殖提供“合法性”保護的工具,不可能滿足無產階級追求共同富裕的需求。

馬克思還深刻闡明了對私有財產運動的揚棄是反對貧困、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徑。首先,反對貧困、實現共同富裕必須以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為基礎,當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都不能得到滿足時“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9]527,因此,必須利用、約束、引導資本,創造龐大的社會財富,為共同富裕的實現奠定物質基礎。其次,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要條件。馬克思指出,資本的內在否定性本質決定了“以廣大生產者群眾的被剝奪和貧困化為基礎的資本價值的保存和增殖,只能在一定的限制以內運動”[11],資本主義私有制作為人類文明的一種形態,終將被更高級的文明形態所取代,即社會主義公有制。再次,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徑是對資本邏輯的超越。馬克思指出,在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生產的目的不再是以資本為導向的擴大再生產,而是以人為導向的“所有人的富?!盵12]。勞動者既是生產活動的參與者,又是社會物質財富的擁有者,在物質實踐活動中創造“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13],同時“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自由的發展和運用”[14],實現自身的自由全面發展。

3.列寧的共同富裕思想

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思想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具有重大影響。20世紀初,馬克思主義在俄國首先完成了理論形態付諸國家建設的實踐場域轉換。列寧在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繼承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思想,并指導了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實踐。

其一,提高物質生產力是解決貧困的根本出路。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執政的國家,蘇聯面對國內反動派勢力蠢蠢欲動和嚴酷的國際環境,迫切需要建立發達的工業體系,加速社會主義建設。1917年十月革命后,蘇聯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82%。列寧認為,“應該從農民方面開始”[15]500,將農民基本生活的需要提到首要位置,不斷提高農村勞動生產率。他指出,“勞動生產率,歸根到底是保證新社會制度勝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東西”[16]16,“誰若認為把農民提到第一位就等于‘放棄’或者類似放棄無產階級專政,那他簡直是不動腦筋,只會空談”[15]500,只有不斷提高農村勞動生產率,才能為蘇聯的工業化建設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其二,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是實現共同富裕。在關于共同富裕和社會主義的關系問題上,列寧繼承了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認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最終目的就是實現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富裕,生產資料公有制下的生產實踐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列寧指出,“在這個新的、美好的社會里不應該有窮有富,大家都應該做工。共同工作的成果不應該歸一小撮富人享受,應該歸全體勞動者享受”[16]391。與此同時,列寧也指出,社會主義階段全體人民的富裕程度必然會出現差異性,在生產力水平尚未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無法實現完全的平等與公平,但在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下,每個人都可以在不掠奪他人勞動成果的前提下依靠勤勞致富。

其三,合理運用資本,激發社會主義經濟活力。列寧認為,在相對落后的農業國基礎上發展社會主義,必然會經歷復雜且漫長的發展時期。在這個發展時期,應當合理利用資本主義經濟以發展本國的社會生產力,但是在利用資本主義經濟時要時刻“對資本家老爺加以適當的控制”[15]578,引導資本、控制資本和統馭資本,使其為社會主義建設所用。資本主義私有制下的資本活動導致工人擁有的財富比重不斷降低,以致工人貧困“絕對化”;但在社會主義公有制下,資本是用來發展生產力的手段和工具,社會財富不再集中于小部分人手中,而是由全體社會成員共同享有。

二、中國共產黨共同富裕思想的歷史演變

回顧中國共產黨百余年奮斗歷程,扎實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貫穿于我們黨領導中國式現代化的全過程,體現了全黨的初心使命。中國共產黨對共同富裕的認識經歷了從社會主義制度到社會主義本質,再到社會主義本質要求、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乃至戰略部署的深化和具象化過程。共同富裕不僅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后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不同于西方現代化的重要特征。

1.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共同富裕思想的提出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立足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強調我國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前提條件。毛澤東在分析中國革命動力時指出,“農民在全國總人口中大約占百分之八十,是現時中國國民經濟的主要力量”[17]。因此,如何讓廣大農民盡快擺脫貧窮落后和解決他們的生活溫飽與富裕問題成為當時的迫切任務。農民富裕的核心問題是土地問題。為此,我們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非常重視土地問題,以使農民可以獨立自主地進行農業勞動,有效地解決農民溫飽問題和農村落后問題為主要任務。在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路徑選擇上,毛澤東積極將馬克思主義理論靈活應用于中國革命實踐,提出“土地制度的徹底改革,是現階段中國革命的一項基本任務”[18]。這在當時的環境下使中國農民的生活生產情況得到了巨大改觀,也堅定了農民對中國共產黨的支持和對共同富裕事業的信心。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實踐過程中不斷加深對農民富裕問題的認識,強調只有將農民從長期封建的殘酷統治下解放出來,創造一個地位平等、經濟自由、“耕者有其田”的生產環境,農民才能實現自力更生、勤勞致富。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體中國人民頑強拼搏、艱苦奮斗,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任務,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使無產階級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從此封建奴役、資本剝削的時代一去不返,為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前提。

2.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共同富裕思想的深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面對百業待興、百廢待舉的局面,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群眾實施“三大改造”,完成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最為深刻的社會變革,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了根本政治基礎和制度前提。我們黨在這一時期明確提出“共同富?!钡母拍?并指出社會主義建設的目的“就是要大家有事做,有飯吃,大家共同富?!盵19]。在這一時期,出于對兩極分化的警惕,毛澤東對共同富裕的追求更傾向于均等富裕的目標[20]。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我們黨履行了革命時期的諾言,通過土地改革將土地分給廣大農民。但毛澤東發現,農民占有土地后不僅沒有實現共同富裕,反而出現了大規模的土地兼并和土地流轉,導致“許多貧農,則因為生產資料不足,仍然處于貧困地位,有些人欠了債,有些人出賣土地,或者出租土地”[21]437。毛澤東對農村再次出現的兩極分化進行了深刻思考。1953年12月16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關于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中指出,黨在農村中最重要的任務是促進農民組織起來,“使農民能夠逐步完全擺脫貧困的狀況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榮的生活”[22]。這是我們黨首次在重要文件中提出“共同富?!币辉~。在隨后的一年中,《人民日報》連續12次出現了“共同富?!币辉~。之所以在這一時期如此頻繁地宣傳共同富裕思想,目的在于教育和引導廣大農民通過互助合作的方式,實現生產集體化,從根本上破解農民失地導致貧富不均的困境。1955年7月,毛澤東在《關于農業合作化問題》的報告和同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的《關于農業合作化問題的決議》中嚴肅批判了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出現的右傾思想,并對農業合作化運動做出了全面規劃,強調社會主義道路就是“使農民群眾共同富裕起來”。這一時期我們黨對共同富裕的認識聚焦于“共同”層面,意在通過合作社的方式消除農村的貧富差距。毛澤東強調“實行合作化……使全體農村人民共同富裕起來”[21]437。一方面,毛澤東認為共同富裕的“富”必須是全體人民的無差別的“富”,這個“富”通過合作社的形式將公平正義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結合,從全體人民共同勞動、互幫互助創造豐富的社會物質財富,再到全體人民共同享有發展的成果。另一方面,毛澤東認識到共同富裕的實現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指出只要我們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艱苦奮斗精神,那么國家“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強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強些”[21]495,并且這個“富”不是一部分人而是全體中國人民“大家都有份”的“富”。這一時期我們黨的共同富裕思想著重強調消除人民的貧富差距,出發點是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但由于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不足,簡單認為“絕對平均=共同富?!?。這種思想忽略了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客觀要求,從而在實踐中不僅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帶來了生產力停滯的慘痛教訓。

3.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共同富裕思想的完善

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從社會主義本質高度出發,指出生產力水平低下是制約當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共同富裕的關鍵問題。鄧小平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23]64,只有物質生產力高速發展才能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通過不斷提高生產力水平創造出豐富的物質財富,在增加社會財富總量同時,合理利用社會財富改善民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徑,在“蛋糕”尚不夠大時過分強調平均主義,只會給人民帶來共同的貧窮。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將社會主義的本質凝練為“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盵23]373。解決了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后,接下來的關鍵問題就是如何發展社會主義。鄧小平深刻分析我國具體國情后創造性地提出“先富帶后富”的共同富裕實現路徑,允許一部分人和地區,在不背離社會主義原則的基礎上,通過區位優勢、行業優勢、個人天賦、辛勤勞動先富裕起來,逐步形成了由沿海向內陸的開放格局、由農村到城市的生產改革、由東部到西部的發展戰略。我們黨的共同富裕思想從社會主義革命時期對“共同”的大力追求轉變為強調“富?!钡男蕛炏仍瓌t,通過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有效地提高政府財政收入和社會財富總量,通過宏觀調控持續助力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論與實踐處于不斷的結合和相互促進的歷史過程中[24],鄧小平將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理論的普遍性和中國具體實踐的特殊性相結合,開創了一條邏輯嚴謹、切實可行、極具中國特色的共同富裕新路徑。

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新形勢下著重強調共同富裕的意義,并沿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繼續探索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1992年10月,在黨的十四大上江澤民指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既鼓勵先進,促進效率,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又防止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盵25]227,“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和本質特征,絕不能動搖”[25]466,并堅持用歷史和辯證的觀點處理發展中出現的不平衡問題,鼓勵一部分地區和人民通過合法勞動首先富裕起來,再帶動全國人民實現普遍富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顯著提高,但分配領域問題十分突出,部分社會成員之間貧富差距懸殊[26]。合理的收入差距會激發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人們的創造能力和創造熱情,但過大的貧富差距會導致社會的兩極分化,與社會主義本質相違背。江澤民強調:“收入分配差距和地區差距擴大的問題,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盵25]543我們黨以共同富裕為目標,在堅持效率優先的基礎上,通過完善收入分配結構和分配方式,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將貧富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圍內[27]。我們黨在這一時期的共同富裕思想,仍然堅持以經濟發展為首要任務,在不斷做大“蛋糕”的同時兼顧社會公平正義。

黨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站在新世紀的歷史方位,面對我國共同富裕實現過程中的新問題新挑戰,提出了一系列針對性指導思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經濟建設帶來的紅利有目共睹。與此同時,發展中存在的不協調、不平衡問題也同樣明顯。胡錦濤指出,“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28]。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就要堅持積極擴大就業、努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理順分配關系、加快社會事業發展四個著力點,不斷促進和完善分配公平,給予廣大群眾以合意的期盼。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指出,“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走共同富裕道路,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9],進一步明確了人民群眾是共同富裕的主體,是黨和國家工作的價值導向。黨的十七大更是將公平擺在了更高的位置,“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30]。黨在這一時期從效率優先逐漸轉向效率公平協調統一,強調在持續增加社會財富的基礎上,進一步將發展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邁進。

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共同富裕思想的豐富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黨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中國共同富裕事業上升到了新的高度。面對新的歷史階段、新的風險挑戰、新的發展任務,我們黨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發展理念,堅持探索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堅持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共同富裕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時代我國要實現什么樣的共同富裕、如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等重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論述,是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理論的創新性發展,是中國共產黨共同富裕理論的最新發展成果,是新時代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最新理論依據,使黨和人民對共同富裕的認識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明確了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戰略舉措和時間安排,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上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思想引領和行動指南。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這個新時代是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31],這既是對國家富強時代使命和民族復興歷史主線的自覺貫徹,同時也是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的經驗總結,還是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發展任務的深刻認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提出了共同富裕的目標要求,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32],具體表現為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明顯增加、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區域城鄉發展差距明顯縮小、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從價值邏輯看,2021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33]。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一個使命型政黨,自建黨以來始終堅持以維護人民利益為驅動、以增進人民幸福為主線、以解決人民問題為導向、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一方面,新時代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對西方資本邏輯現代化道路的價值超越,將發展的目的從物回歸到人,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初心使命的價值指向和價值關懷;另一方面,我國堅持走和平發展、創新創造、以人為本、共同富裕的發展道路,中國現代化道路所展現的人類文明新形態為世界提供了普適性的價值追求。從實現路徑看,習近平主席在2022年世界經濟論壇視頻會議的演講中強調,中國要實現的共同富裕,不是簡單的平均主義,而是通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將“蛋糕”做大,然后通過社會主義的獨特制度優勢將“蛋糕”分好,使發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

三、中國共產黨共同富裕思想的鮮明特征

準確理解中國共產黨共同富裕思想需要把握其鮮明特征。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強調,“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要分階段促進共同富?!盵33]。就覆蓋面而言,共同富裕是全面性和全民性的統一;就實現主體而言,共同富裕是共建性和共享性的統一;就實現過程而言,共同富裕是差異性和漸進性的統一。

1.共同富裕是全民富裕和全面富裕

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按照本身固有的規律運動和發展著。因此,我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都應該從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出發,做到實事求是[34]。在社會生產力落后的時期,追求共同富裕必須堅持效率優先原則,以滿足人的生存需要為重點。新時代,我國在經濟社會建設中取得了驕人的成就,社會主要矛盾也發生了變化,共同富裕的追求也從人的“生存需要”轉變為“發展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個方面,所對應的共同富裕應當是人民生活富足、公共服務健全、文化豐富自信、社會和諧安定、環境優美宜人的生活狀態,不能將共同富裕狹隘地理解為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應當多維度、系統化地理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其一,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是共同富裕得以實現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極開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到2010年經濟總量已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2012—2021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速超過6.6%[35],基本實現了國家富強。在居民生活上,2013—2022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8 311元上漲至36 883元,年平均增速8.1%;在社會保障上,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人數分別從78 796萬人、53 641萬人上升至102 871萬人、136 297萬人;農村9899萬貧困人口如期實現全部脫貧;在社會事業上,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人均預期壽命分別從91.8%、76.34歲上升至95.4%、77.93歲[36];在人居環境上,城市污水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從87.3%、84.8%上升至97.9%、99.9%[37]。概而言之,共同富裕需要通過不斷提高生產力水平,創造巨大的社會物質財富,才能滿足生產之上的分配要求。與此同時,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共同富裕要不斷解構西方傳統的現代化思維定式,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礎上促進物質建設,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

其二,共同富裕表現為精神文明程度不斷提高?!案辉!辈⒎侵话ㄎ镔|文明,精神文明也是其關鍵的一方面。馬克思強調:“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盵9]524因此,共同富裕應當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盵38]23。物質上的倉廩實、衣食足可為精神上知禮節、知榮辱提供基礎。但缺少正確的價值追求,極易造成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不同步。充裕的物質財富與貧瘠的思想的不平衡,使部分人陷入到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和資本拜物教之中,造成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商品化、娛樂低俗化、審美庸俗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精神文明建設的目的是“改善人們的物質生活、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提高人們的生存質量、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39]。因此,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系,增強文化軟實力,提高人民文化生活的多元性,凝聚推進共同富裕的精神力量。

2.人民群眾是共同富裕的創造者和享有者

其一,共同富裕是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富裕?!肮餐币辉~表明“富?!钡膶ο蟛皇悄硞€團體、組織、階級,也不是部分人甚至大部分人的富裕,而是為中國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的全體人民的富裕。我們黨將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理論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先后開展了“打土豪,分田地”“人民公社化”“先富帶后富”等探索,努力實現發展成果全民共享、發展水平全國整體增長。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農村農民問題是當前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關鍵問題,要進一步破除城鄉二元體制,保持公共資源分配平衡,增強農民農村內在發展動力,增加農產品附加值,鼓勵開展農村副業,調動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切實提高農村農民收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40]。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意指實現現代意義上的公平正義,具體體現在全體人民的權利公平、機會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社會的公平正義有助于調動廣大人民群眾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助于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其二,共同富裕需要全體人民共同努力。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指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9]295。人的生產活動是物質財富的源泉,同時也對分配方式起決定性作用?!袄鋺稹币詠?資本主義國家為緩和國內勞資矛盾,紛紛開始實行高福利政策,短時間內確實起到安撫本國工人階級的作用。但隨之而來的,“高福利陷阱”使政府財政一度陷入失靈,高福利政策下“養懶漢”問題難以解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促進共同富裕,“鼓勵勤勞守法致富”[38]36。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必然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整體提升,但富裕不是靠被動等待發展成果的平均分配,而是依靠廣大勞動人民共同奮斗、共同創造、共同享有。具體而言,共同奮斗可以分為辛勤勞動和創新活動兩個方面。一方面,辛勤勞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前提。當前我國處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新起點,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徑,應摒棄一切“等靠要”“搭便車”的消極思想。另一方面,創新活動為實現共同富裕孕育強大活力。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數智化、信息化發展突飛猛進,我國已有部分高新技術領先于世界,但同時也面臨西方技術封鎖的難題。因此我們必須深刻意識到,要想實現生產力的持續穩定發展,必須依靠自主創新補足核心技術短板。辛勤勞動并非局限于重復低效的簡單勞動,創新活動中也必然包含著大量的辛勤勞動。辛勤勞動與創新活動互為補充、相輔相成,共同組成了共同奮斗的具體路徑。

3.共同富裕是一個存在合理差距的動態過程

其一,共同富裕是存在合理差距的普遍富裕。社會主義建設的首要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同等富裕和同步富裕只是追求物質財富分配的平均化,忽略了分配對生產的反作用。將共同富裕窄化為平均主義,會造成勞動者生產積極性的喪失,同時助長不勞而獲的思想,阻礙共同富裕的實現。歷史上,各個時期賢人志士的共同富裕思想都帶有不同程度的平均主義色彩,如孔子提出的“不患寡而患不均”,韓非提出的“論其賦稅以均貧富”,革命時期的戰時供給制政策,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農業合作化運動等。這些雖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會公平程度,但違背了經濟社會發展客觀規律,影響了中國共同富裕的實現進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對共同富裕的理解愈發理性,破除了平均主義的思想桎梏,允許在不違背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存在合理的貧富差距。共同富裕不可能齊頭并進,但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將貧富差距縮小在合理的范圍內,追求存在合理差距的普遍富裕。

其二,共同富裕是一個分階段實現的動態過程。共同富裕是根據每個發展階段的現實狀況所制定的動態標準,不同發展時期對共同富裕有著不同的衡量標準,需要分階段推進,并非一蹴而就的。由于我國區域間資源分布不均,經濟發展方向有所不同,以及個人奮斗程度存有差別,所以在南北方、東西部、主體間富裕的時間和程度上必然存在差異,追求齊頭并進的共同富裕不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因此,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方法論,使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通過地區資源和自身努力實現先富,起到先行示范作用,再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建設經驗,帶動欠發達地區后富。在實踐中具體表現為:在區域上,東部沿海地區通過區域優勢率先得到制度傾斜,實現快速發展,然后反哺中西部地區,促進中部崛起和西部大開發;在城鄉上,資源優先傾斜城市重工業的發展,然后反哺農村地區,提供資金、技術、管理、就業等支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逐步破除城鄉二元分割體制,不斷提高農村農民生活質量。由點及面,由面到體,我國共同富裕事業在動態發展過程中不斷取得新成效,既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又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與此同時,共同富裕是人類社會的終極夢想,也是一項長期戰略,必須正確處理總體發展方向與階段性部署的關系,在發展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及時調整政策目標和重心,確保階段性目標的逐步實現。我們黨高瞻遠矚地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時間表,其中包含“十四五”、2035年、本世紀中葉三個關鍵節點,明確了“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41]“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38]22“全體人民共同富?;緦崿F”[38]23的行動目標和戰略部署。

歷史與現實表明,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一個使命型政黨,自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就在為全體中國人的共同富裕不懈奮斗?;仡櫸覀凕h百余年來的奮斗歷程,我國已經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的一窮二白到如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落后的農業國發展成為制造業、貨物貿易第一大國,2021年我國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困擾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一大步。同時也應當承認,在實現共同富裕道路上,我們還面臨許多來自國內外的風險挑戰。共同富裕是一個長遠目標,需要持久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對其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要有充分估計,辦好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我們要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站穩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統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中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猜你喜歡
共同富裕發展
共同富裕的中國模式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沖刺)(2022年8期)2022-11-21
論中國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從HDMI2.1與HDCP2.3出發,思考8K能否成為超高清發展的第二階段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