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刻理解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文化意蘊

2023-02-06 21:11梁曼靖
中國發展觀察 2023年6期
關鍵詞:中華文明中華中華民族

趙 崢 鄧 銳 梁曼靖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高度,始終高度關注中華文明的發展、價值和特性等重大問題,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不斷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持續推動文化傳承發展和文化建設,使得中華文明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彰顯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影響力,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正確的精神指引和不竭的精神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從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四個維度概括了中華文明的時代價值。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作出重大部署,提出要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在今年6月2日的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并從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與和平性五個維度提煉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華文明特性的全面總結和對文化建設的系統闡釋,集中展現了守正創新的中國智慧,明確了新時代文化發展的方向和使命,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連續性展示了中華文明的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從人類文明發展歷史上看,伴隨著自然、環境的變化和經濟、社會結構的變遷,曾經輝煌一時的古埃及、古印度、兩河流域等文明在發展過程中都未能連續完整地存在,還有一些如瑪雅文明等甚至消亡了。而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多年發展,盡管屢經分裂,但始終連續演進、綿延至今,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中華文明從古至今、一脈相承,形成了突出的連續性,賦予了民族和國家發展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也決定了民族和國家獨特的發展路徑,從文化基因上回答了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我們到哪里去的重要命題,造就了民族和國家富有生動個性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維方式。連續性的文明突出特性,不僅為民族和國家發展提供了豐厚的精神積淀,也形成了民族和國家發展獨特的精神標識,蘊含著強大的文化自信,深刻影響著民族和國家發展的歷史脈絡和前進方向。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均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在這一偉大的歷史進程中,深刻理解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首先需要堅持文化自信。其中,特別需要尊重中華文化的特性及其所蘊含的文明價值,堅守中華文化立場,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守護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走好自己的路。在具體的路徑上要深入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不斷提高歷史文化遺產價值挖掘闡釋和傳播推廣水平,主動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等寶貴資源,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涵養人民的思想道德、精神境界、文化修養,涵育向美、向上、向善的社會文明,加快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不斷傳承中華文明的特色和風采。

創新性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精神品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從歷史上看,中華民族就是勇于創新、善于創新的民族?!对娊洝ご笱拧の耐酢分杏小爸茈m舊邦,其命維新”的詩句,表明了先民自我更新的創新態度和政治實踐?!吨芤住ご笮蟆诽岢觥叭招缕涞隆?,要求每個人能夠做到每日都創新?!洞髮W》也告誡人們“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意是說如果有一天能夠創新,就應該做到每天都有創新,還要進一步不斷創新,要求作為個體的人將偶然的創新提升為長期不斷的創新。而“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創新改革思維則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總結出的應對一切危機、化腐朽為神奇的通暢長久發展的智慧結晶??梢哉f,創新性展現了中華文明獨特的精神品格,“以不息為體,以日新為道”的創新自強精神內嵌于中華文明演進與發展的全過程,是中華文明得以不斷發展的重要內驅力。

中華文明的發展不是“完成時”而是“進行時”。深刻理解中華文明突出的創新性,需要傳承和延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的豐富創新思想,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不斷釋放其蓬勃的創造活力。一方面,牢牢把握文化創新發展的方向,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持續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補充、拓展、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和行為規范,創造屬于新時代的新文化。另一方面,將中華文明突出的創新性與國家發展戰略緊密聯系起來,結合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和時代要求,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在文化內容、文化形態、文化載體、文化體制等方面不斷創新,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要,將創新文化與思想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全領域,為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強大的文化支撐。

統一性展示了中華文明的共同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決定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不管從理論還是實踐中看,強調和重視國家和民族的統一性始終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內容,展現了中華文明的共同意識。無論是商周時期甲骨文中的“四方”概念體現的“以我為主”的政治文化核心觀念,還是西周早期文物“何尊”記載“中國”指“天下的中心,王朝的中央”的抽象概念,都使得維護“天下統一”的思想成為一致性追求??v觀歷史風云變幻,“大一統”觀念始終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內核?!按笠唤y”使得中華文明經歷王朝更迭、政治分立、外敵入侵的動蕩局面后仍能堅守認同、恢復團結。同時“大一統”始終是中華各民族的價值追求和最高目標,無論哪個民族入主中原,都以實現統一為己任,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視為中華正統,將自身融入“大一統”的“天下”觀中,形成“海宇混合,聲教大同”的多民族統一國家。歷史上發生的數次民族交往融合均將各個民族凝聚為和而不同、多元一體的整體,無論朝代更替或政權割據,實現統一一直是國民思想的總基調。

統一是中國歷史的主流,分裂從來不得人心。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深刻理解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不可盲目套用西方近代所提出的“單一民族國家”理論,亦不可將中國理解為“傳統式的帝國”,而要置身中華文明發展的高度,認識到偉大祖國是中國各民族共同創造的美好家園,增強國民和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具體的實踐中,需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推動各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創新交融,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引導我國各民族始終把中華民族整體利益放在首位,在實現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整體利益進程中實現好各民族利益,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榮譽感,切實維護國土疆域和空間的完整,維護國家安定繁榮,維護我國民族大團結。

包容性展示了中華文明的胸懷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從古至今,中華文明發展過程中始終貫穿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文化理念,注重取長補短、擇善而從,以厚德載物的博大胸懷,接納來自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了我國五十六個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歷史上,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等,都是各民族融合發展的典范。從宗教信仰的角度看,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而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宗教是從國外陸續傳入的,但都能夠逐步實現中國化,和諧并存,融合發展。絲綢之路的繁榮見證了中外在商業與文化方面的交流融合歷史。例如,作為陸上絲綢之路的起訖點,長安(西安的古稱)匯集了絲綢之路沿線各國的商人、旅客,各地的珍奇貨物在東西二市流通。陜西歷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舞馬銜杯紋銀壺、鑲金獸首瑪瑙杯是不同文化的設計風格交融而成的藝術精品,凸顯著和諧包容、精美絕倫的盛唐風采。大唐西市博物館中,48個古國的2000余枚貨幣見證了西市商業群體的多樣性。諸如此種開放、包容的姿態,構成了中華文明歷史上的閃耀華章,展現出了中華文明的胸懷格局。

承認并尊重文明形態的多樣性與平等,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深刻理解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需要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促進我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需要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不斷完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同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待不同文明,我們需要比天空更寬闊的胸懷”。在新時代展現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也需要我們更加廣泛地參與世界文明對話,通過開展多種類型的文化交流活動、創造豐富的文化共享平臺、提升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內容生產品質、加快文化領域高水平對外開放等重大舉措,促進不同文化的開放互動,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充分利用人類文明發展成果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取得新的更大發展,用深厚的文化滋養自身、影響他人,促進世界各國文明開展平等對話、相互啟迪,為全球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注入活力。

和平性展示了中華文明的價值取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決定了中國不斷追求文明交流互鑒而不搞文化霸權,決定了中國不會把自己的價值觀念與政治體制強加于人,決定了中國堅持合作、不搞對抗,決不搞“黨同伐異”的小圈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來以注重和諧而著稱,具有突出的和平性?!昂汀笔侵腥A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秶Z·鄭語》記載,西周末年的史伯已經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推崇不同事物相配合達到平衡的“和”的境界?!吨芤住ゅ鑲鳌焚澝馈昂汀?,說:“保合太和,乃利貞”,將“和”視為事物以正道發展的通暢狀態?!抖Y記·中庸》則有言:“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由此可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和”,既指社會和諧,更指向“天下太平”的理想。在“以和為貴”的基礎上,中國發展出了“協和萬邦”“一視同仁”“以和邦國”“四海之內皆兄弟”“遠親不如近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國雖大,好戰必亡”等和平思想,包涵了超越時空、跨越國度的文明價值,體現了中華文明參與全球發展、對外交往交流的價值取向。

中華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反映了中華民族愛好和平與正義的價值理念和追求,為我們塑造和表達可信、可愛、可敬的國家形象提供了文化基礎和依托。深刻理解中華文明突出的和平性,需要我們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的戰略背景,不斷完善人類文明新形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反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為應對全球共同風險挑戰貢獻更多的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同時,我們正在推進的中國式現代化植根于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及其孕育的優秀傳統文化沃土,為人類對更好的社會制度、更好的發展模式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創造了既具有中國特色又具有世界意義的現代化道路。深刻理解中華文明突出的和平性,也需要緊密結合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目標和內容,不斷加強國家文化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和平思想,聚焦和而不同、公平正義、普遍安全、共同繁榮等重要文化主題,提升對外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不斷擴大中華文明在全球的影響力和輻射力,更好地傳播新時代堅持和平發展的中國聲音。

猜你喜歡
中華文明中華中華民族
4000年前的中華文明什么樣兒?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追尋“華胥氏”——中華文明的早期開墾者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把中華文明的底色鋪陳好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