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好城市關系對城市出口貿易的影響研究
——以陜西省為例

2023-02-06 05:43李思婕
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友好城市生產總值陜西省

□李 治,李思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陜西 西安 710055)

國際友好城市是中國城市外交的一種主要形式,也是落實全面對外開放和促進中國城市對外合作發展的一種重要方式和一座重要橋梁。1973—2022年間中國友好城市交友量整體呈上升趨勢,中國對外國際友好城市近年來在維持數量整體穩定的同時更加重視交往質量。1974年,西安市和日本奈良市結為首個市級友好城市;1982年,陜西省與美國明尼蘇達州結為首個省級友好城市。截至2021年11月17日,陜西省已與41個國家不同層級城市建立了101對國際友城關系,其中省級友城29對、地市級友城72對。近年來,陜西省扎實推進重點國家國際友好城市結對工作,通過國際友好城市渠道,積極“請進來”“走出去”,有力推動了各領域的務實交往。從某種意義上講,國際友好城市工作質量是衡量一個城市開放度的重要指標之一。改革開放繁榮了國際友好城市事業,國際友好城市事業又助推了改革開放。通過異中求同,與相應的城市結好,構建廣闊的民間外交平臺,大力實施“請進來,走出去”的發展戰略。

“走親戚”講合作,以共同特性凝聚共識,以互補優勢推動共同發展。友好城市之間的相似之處和取長補短,有助于系牢民心相通的紐帶,促進多方面務實合作。從1974年至2023年,歷經48年深耕,拓展的“朋友圈”為陜西省提供了跨越時空的情誼及攜手合作共同發展的契機。陜西省在深化對外開放、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大力推動“友城加經濟,文旅加發展”等領域的交流合作,促進共贏。積極推動與中歐班列“長安號”沿線城市、沿線國首都及其他有國際影響力的城市結好。48年的國際友好城市實踐印證了無論“請進來”還是“走出去”,國際友好城市無疑是一個可靠的卓有成效的對外貿易渠道。改革開放40余年,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其中出口貿易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非常顯著。隨著我國出口貿易的不斷發展,友好城市對出口的影響愈來愈受到重視。近年來,搭乘“一帶一路”順風車,陜西省以世界眼光堅持國家站位和全省實際,務實推進城市外交工作,使經濟發展不斷迸發出新的活力。2023年5月18日至19日,中國—中亞峰會在陜西省西安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習近平主持峰會,同到會的中亞五國領導人共商合作大計,擘畫中國—中亞關系新藍圖。這次峰會為陜西省同中亞合作搭建了新平臺,開辟了合作新前景,拓展了經貿關系,出臺了更多貿易便利化舉措,實現了雙方邊境口岸農副產品快速通關“綠色通道”全覆蓋,打造了大宗商品交易中心。陜西省有望以這次峰會為契機,增加中亞友好城市數量,進而大力發展陜西省出口貿易。

本文結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成果,針對國際友好城市關系對出口貿易的影響進行研究,嘗試從陜西省的視角來探尋友好城市與外貿出口之間的關系,分析友好城市關系對出口貿易的影響。一方面可以提供解釋陜西省出口發展的新角度,對相關理論做一些補充;另一方面也期望能為如何利用友好城市關系促進陜西省外貿出口提供建議,為陜西省出口貿易的發展助力,促進陜西省外貿可持續發展。本文選取陜西省友好城市關系數據與陜西省外貿出口額,通過梳理與不同條件下的城市建立友好關系與陜西省出口貿易水平的關系,深入分析陜西省如何通過友好城市關系提升地方出口貿易水平。

1 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1.1 陜西省友好城市關系對出口貿易的影響分析

國際友好城市關系是指本國城市與外國城市之間經雙方所在國中央政府授權的專門管理機構或各國議會批準建立的雙邊友好合作關系。中國稱之為“友好城市”,西方國家常稱其為“姐妹城市”或“雙胞胎城市”或“兄弟城市”。這是國家間城市和地方政府發展對外關系的一個重要平臺,也是國家間開展城市外交、地方政府開展對外往來的一種重要方式,更是國家間城市和當地政府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的一條重要通道。長久以來,關于國際友好城市的研究并不少,但基本都聚集在沿?;蜓剡吺》?因為沿海和沿邊城市是我國對外貿易的前沿陣地,具有天然的地理優勢和長久的歷史優勢。從西部視角研究友好城市的文獻較少,研究陜西省友好城市對出口貿易影響的文獻更少。

現有相關領域的研究大多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一是總結國際友好城市的發展歷程[1];二是探究出口貿易的影響機制[2]102[3-4];三是分析影響國際友好城市發展的因素[5]??傮w來看,學界對國際友好城市的歷史沿革和影響機制已有較為清晰的梳理,友好城市對中國出口貿易的正向促進作用得到了廣泛認可,但是對陜西省國際友好城市的研究與實證分析明顯不足。

中國制定的國際友好城市管理規定強調了友好城市對加強雙方經濟合作的重要作用。國際友好城市關系對出口貿易具有促進效應,國際友好城市關系的建立給予了雙邊貿易相應的便利,因此推動了出口貿易[6]102。并且,友好城市之間可以進行資源整合,有助于減少貿易成本,促進出口貿易[7]。此外,基于友好城市關系的城際交流合作是一種穩定劑,有利于降低貿易風險。地方政府參與國際友好城市發展的程度越高,就越能夠利用這一工具來促進出口貿易[8-9]。國際友好城市關系能夠推動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為東道國提供政策保護,從而獲得更有利的貿易環境[10-11]。各國具有不同的社會背景和民族文化,而不同的文化往往會產生“文化折扣”,并對國際經濟合作產生阻礙作用。國際友好城市作為文化外交的重要載體,可以為文化交流提供橋梁,從而增加各方在社會價值觀、道德規范及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包容度,增進友好城市所在國消費者對陜西省的了解和認同感,進而提高對陜西省出口產品的消費[2]105?;谝陨戏治?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一:建立國際友好城市關系能夠促進陜西省城市對外出口貿易的發展。

1.2 陜西省友好城市的異質性分析

不同的國家及地區由于經濟體量、市場規模、要素稟賦等經濟因素的差異和政治、文化、歷史、制度等非經濟因素差異都會對對外貿易產生不同影響[12-14]。因此,陜西省友好城市對不同地區出口貿易的影響程度不同。有學者認為,經濟發展水平對于友好城市間的出口貿易有著正向影響,地區生產總值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地區生產總值與生產率高度正相關,出口貿易強度與生產率高度正相關[2]99[6]106,因此,地區生產總值能夠代表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水平。地區生產總值較低的城市,其國際友好城市數量較少,象征作用大于實際作用,對出口貿易的促進作用較小;中等地區生產總值城市主要是新興市場,其可能存在良好的發展前景和開放的市場環境,友好的城際關系成為了其達成外貿出口的有利橋梁;地區生產總值較高的城市除友好城市外還具有更多的促進出口貿易增長的方式,會“稀釋”友好城市對出口貿易的影響潛能,表現為相對阻礙作用?;谝陨戏治?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二:陜西省友好城市更有利于促進中等生產總值城市的出口貿易。

2 模型設計與變量選擇

2.1 貿易引力模型

貿易引力模型是一種分析國際貿易流量的方法,是國際貿易分析中使用最廣泛的模型。該模型的名字來自牛頓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首先從Tinbergen[15]中引入,用它來度量雙邊貿易流量,該模型認為各國經濟總量愈大,兩國之間距離愈近,兩國貿易規模愈大。其基本形式為:

(1)

式中i和j指的是有著貿易關系的兩個國家,Tij指的是i國對j國的出口貿易額,Yi和Yj分別指的是兩國的GDP總量與人口大小等規模因素,Dij指的是i國和j國之間的貿易摩擦因素,α1、α2和β是常數,指的是以上因素對兩國的影響程度。

基于以上基本模型,對方程兩邊取對數,我們能得到:

LnTij=C+α1LnYi+α2LnYj+βLnDij

(2)

由于本文考察的是陜西省友好城市對其出口貿易的影響,陜西省是固定省份,因此只考慮陜西省對其他國家的出口貿易,因此上述模型進一步拓展為:

LnExit=α0+β1LnTreatit+β2LnGdpit+β3LnTaxit+β4Rateit+εit

(3)

其中Ex表示陜西省城市對其他國家出口額,i表示陜西省某城市,t表示時間,Treatij表示陜西省某城市i在t年締結過國際友好城市的數量;Gdpit表示陜西省某城市i在t年的地區生產總值;Taxit表示陜西省某地區i在t年的關稅稅率;Rateit表示陜西省某城市i在t年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α0、β1、β2、β3、β4為常數項,εit表示誤差項。

2.2 變量選擇與數據來源

本文從陜西省視角出發,考慮到國際友好城市的簽訂時間集中于加入WTO以后,所以將樣本區間選取在2005—2021年,由于部分年份數據缺失,最終選取了陜西省西安市、咸陽市、渭南市、銅川市、商洛市、榆林市、寶雞市、安康市8個城市的出口貿易與友好城市非平衡面板數據。

核心解釋變量:陜西省國際友好城市關系(treat)。采用歷年與陜西省締結友好城市關系的國家,友好城市數據來源于中國國際友好城市聯合官方網站和陜西外事網。

被解釋變量:陜西省城市出口貿易額(ex)。采用締結國際友好關系的八個城市的出口貿易額。

控制變量:匯率(rate),采用各國貨幣兌美元匯率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匯率影響著一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一國對外貿易的平衡與國內經濟活動,相當于1美元的本幣單位,時期平均值,數據來源世界銀行;地區生產總值(gdp),地區生產總值與生產率高度正相關,而進出口貿易強度與生產率高度正相關;稅率(tax),關稅稅率減讓可以促進一國的進出口[16]。陜西省城市出口貿易額和地區生產總值來源于陜西省統計年鑒,匯率和關稅稅率數據來源于世界經濟統計年鑒。

3 實證檢驗與分析

3.1 描述性統計

為減小數據變量之間的差異性,同時避免異方差對回歸結果產生影響,本文將部分變量進行對數化處理。同時,為了對研究涉及的變量進行基本了解,首先進行描述性統計,變量描述性統計如表1所示。所有變量的樣本為127,變量的標準差最大為2.251,表明這些變量的數值大部分都是分布在其均值附近,變量數據較為平穩。

表1 變量描述性統計

3.2 陜西省友好城市與出口貿易關系分析

2000—2021年陜西省新增友好城市數量與出口貿易額關系如圖1所示,總體呈上升趨勢。其中,2000—2013年友好城市數量增長較少,陜西省出口額增長較慢,陜西省友好城市數量與出口額同時呈現緩慢上升的趨勢;友好城市數量增長較多的年份是2014年與2015年,這是源于陜西省2015年接待印度、吉爾吉斯、亞美尼亞總理,蒙古國、塞爾維亞、阿塞拜疆總統,荷蘭國王、泰國副總理兼外長、吉爾吉斯斯坦第一副總理、格魯吉亞多數黨領袖等在內的重要外賓192批3367人次。特別是習近平于2015年5月14日親自赴陜與印度總理莫迪會面,這是“國家元首家鄉外交”的成功實踐,是新中國建立以來陜西省配合國家總體外交最重要的一次外事接待任務,自此陜西省踏上了向世界展示中國歷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大國外交”重要舞臺。由于政治外交促進了外貿經濟的發展,所以自2014年起,陜西省出口貿易額增速加快,全年外貿出口總值855.54億元,增長34.9%。這是源于2013年10月“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陜西省擴大對外交流提供新機遇。在2014年陜西省就曾接待了烏茲別克斯坦總統以及印度總統,2015年陜西省共接待印度、吉爾吉斯、亞美尼亞總理和蒙古國、塞爾維亞、阿塞拜疆總統以及荷蘭國王、泰國副總理兼外長、吉爾吉斯斯坦第一副總理、格魯吉亞多數黨領袖等在內的重要外賓192批3367人次。2019—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的沖擊,國際經濟增長趨緩,貿易摩擦持續加大,不穩定因素增多,友好城市數量隨之降低,陜西省出口貿易額也出現下滑現象,出口總值1 873.27億元,下降9.84%,較上年回落35.1個百分點,低于全國14.8個百分點,居全國第28位。

圖1 2000—2021年陜西省新增友城數量與出口貿易額關系

陜西省友城主要分布國家數量統計如圖2所示,陜西國際友好城市數量最突出的前五個國家分別是美國、日本、韓國、德國和澳大利亞。雖然國際友好城市是一種非正式的雙邊外交關系,但是在友好城市伙伴的選擇上需要對多個方面和維度進行考察,如歷史關系、文化背景、經濟往來、城市規模、地理位置、民間交往及關系網絡等滲透于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因素。就目前來看,陜西省已經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友好城市關系,但陜西省在對外締結國際友好城市關系上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區域分布不均,與陜西省建立友好城市關系的國家大多分布在歐洲、亞洲、北美洲,其他大洲分布較少。此外,與陜西省結對城市較多的國家,往往是高收入國家或中高等收入國家,這些國家經濟較為發達,治理水平較高,建立友好城市關系的成本也相對較低,但是也意味著可能存在一部分友好城市關系同質化嚴重,友好關系的建立浮于形式,并未達到實質上促進陜西省出口貿易發展的效果,因此,也需要進一步從結構上對國際友好城市關系進行把控。

圖2 陜西省友城主要分布國家數量統計

2021年外貿進出口增速不斷加快,陜西省進出口總值4 757.8億元,同比增長25.9%。其中,出口2 566.07億元,同比增長33.0%,增速較上年同期提高30個百分點。從地域分布來看,陜西省出口貿易主要分布在亞洲、歐洲和北美洲,其中亞洲出口額為16 866 754萬元,占出口總額的66.0%,歐洲出口額為4 939 714萬元,占出口總額的19.0%,北美洲出口額為2 188 373萬元,占出口總額的8.0%,2021年陜西省出口貿易地區分布如圖3所示。2021年,陜西省與主要貿易伙伴進出口均實現穩定增長。2022年對韓國進出口1 013.5億元,同比增長12.2%,占全省進出口總值的21.3%;對臺灣地區進出口854億元,同比增長15.3%,占比為17.9%;對歐盟進出口591.9億元,同比增長43.7%,占比為12.4%。同期,陜西省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810.2億元,同比增長28.2%,占全省進出口總值的17.0%。根據以上分析,將圖2與圖3結合可知,陜西省友好城市的締約國與出口貿易的出口國都主要集中在亞洲、歐洲和北美洲,證明二者之間具有聯系。

圖3 2021年陜西省出口貿易地區分布

3.3 相關性分析

當模型中各解釋變量之間存在高度相關關系時,回歸結果會失去準確性,因此要進行相關性檢驗,相關性分析見表2。從相關性分析結果可知,所有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都是小于1的,表明這些變量之間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的可能性較小。從解釋變量友好城市的數量來看,它與被解釋變量出口額的相關系數為正,且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但是由于相關性分析只是針對變量一對一進行相關性系數分析,并沒有加入其他變量進行分析,因此相關性分析結果只能是初步判斷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對于影響出口量的因素還需要結合后續的模型回歸結果進行進一步分析。

表2 相關性分析

3.4 Hausman檢驗

在正式回歸前,需要確定用哪種方法進行回歸。首先對個體效應進行考察,以驗證采用OLS混合模型還是固定效應模型;其次對時間效應進行測試,以驗證采用OLS混合模型還是固定效應模型(原假設是采用OLS混合模型)。得出的兩次檢驗結果中,Prob>F值都為0,從而否定了原有假設,即采用固定效應模型與隨機效應模型比混合效應模型更能符合樣本實際。

在確定采用混合效應模型后,還需做Hausman檢驗以確定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還是隨機效應模型。Hausman檢驗結果見表3,所提出的原假設H0選擇隨機效應模型較好,P值為0有力地否定了原有假設,故選用固定效應模型。

表3 Hausman檢驗結果

3.5 基準回歸實證分析

本部分選取2005—2021年與陜西省建立國際友好城市關系的101個國家的面板數據,檢驗了國際友好城市關系的建立對陜西省出口貿易額的影響,固定效應模型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固定效應模型結果

列(1)中,國際友好城市關系對陜西省出口貿易額的影響在1%置信水平下顯著為正,影響系數為1.768。在列(2)中加入時間固定效應后仍然在1%置信水平下顯著為正。在列(3)加入了控制變量地區生產總值,在列(4)加入了控制變量稅率,在列(5)中加入控制變量匯率。列(2)至列(5)中,國際友好城市關系對陜西省出口貿易的影響在5%的置信水平下顯著為正,且波動在合理范圍內。國際友好城市關系的影響系數為1.326,即國際友好城市結對數量每增加一對,陜西省出口貿易額就會增加1.326%,這表明國際友好城市的建立有利于陜西省出口貿易額的增加,由此證明假設一成立。

國際友好城市關系對出口貿易的促進效應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第一,國際友好城市關系的建立給予雙邊貿易相應的便利,因此推動了出口貿易[6]104。第二,友好城市伙伴之間可以進行資源整合,有助于減少貿易成本,促進出口貿易。第三,基于友好城市關系的城際交流合作是制度環境的穩定劑,有利于降低貿易風險。地方政府參與國際友好城市發展的程度越大,就越能夠利用這一工具來促進出口貿易。國際友好城市關系能夠推動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為東道國提供政策保護,從而獲得更有利的貿易環境。第四,各國之間普遍具有不同的社會背景和民族文化,而不同的文化往往會產生“文化折扣”,并對國際經濟合作產生阻礙作用。國際友好城市作為文化外交的重要載體,可以為文化交流提供橋梁,從而增加了各方在社會價值觀、道德規范及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包容度,同時可以增進友好城市所在國消費者對陜西省的了解和認同感,進而提高對陜西省出口產品的消費額。

3.6 穩健性檢驗

3.6.1 解釋變量滯后一期

在上述基準回歸過程中,由于解釋變量友好城市的數量和被解釋變量出口額之間可能存在互為因果的問題,進而導致回歸結果不夠穩健,為了排除該問題對回歸結果的影響,本文將解釋變量友好城市的數量進行滯后一期處理。解釋變量滯后一期結果如表5所示,從回歸結果可知,友好城市的數量對被解釋變量出口額的影響依舊顯著為正,該結果與前文一致,表明能夠通過穩健性檢驗。

表5 解釋變量滯后一期結果

3.6.2 分地區回歸

按照陜西省傳統地理地貌特征,本文按關中、陜南、陜北三個區域對各城市進行了分類,并依此對所建模型進行了估算,分地區回歸結果如表6所示,結果表明,關中、陜南與陜北友好城市的估算系數均顯著為正值,由此可見所建模型的研究結果總體上是穩健的。

表6 分地區回歸結果

3.7 異質性分析

為了驗證解釋變量國際友好城市對被解釋變量陜西省出口貿易額的影響是否存在地區生產總值的異質性,本文將樣本分為低等地區生產總值、中等地區生產總值、高等地區生產總值三個樣本進行異質性分析,并分別對每組進行回歸分析,異質性分析結果如表7所示。根據分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國際友好城市關系變量的回歸系數在低等地區生產總值樣本中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且影響系數為負;在中等地區生產總值和高等地區生產總值中,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影響為正影響,顯著性水平為1%,即對于中等地區生產總值城市和高等地區生產總值城市,友好城市關系對陜西省出口貿易有顯著的促進效應。且中等地區生產總值影響系數比高等地區生產總值影響系數大,這表明陜西省友好城市更有利于促進中等地區生產總值城市的出口貿易,假設二得到驗證。

表7 異質性分析結果

原因包括三方面,一是低等地區生產總值城市的國際友好城市數量較少,對出口貿易的促進作用較小,友好城市的象征作用大于實際作用;二是中等地區生產總值城市主要是新興市場,其可能存在良好的發展前景和開放的市場環境,友好的城際關系成為了其達成外貿出口的有利橋梁;三是地區生產總值較高的城市除友好城市外還具有更多的促進出口貿易增長的因素,會“稀釋”友好城市對出口貿易的影響潛能,因此表現為相對阻礙作用。

4 結論及政策建議

國際友好城市關系是由來自不同國家的城市的地方政府建立的具有一定距離的次國家層面的外交協議,這被公認為是降低制度壁壘、促進雙方經濟發展的有效制度裝置。本文回顧了國際友好城市對出口影響的理論和實證研究,以陜西省為例,基于海關進出口數據和中國國際友好城市聯合會官方網站的國際友好城市簽約表等數據,將樣本區間限定在2005—2021年間,形成了陜西省8個城市的出口貿易與友好城市的非平衡面板數據。本文將國際友好城市關系對陜西省出口貿易的影響效果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顯示,締結國際友好城市關系對陜西省出口有積極的影響,證明國際友好城市關系的建立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溝通渠道,減少貿易成本,促進陜西省出口貿易;在分層次地區生產總值異質性檢驗分析中發現,陜西省友好城市關系更有利于促進中等地區生產總值城市的出口貿易。以上結果得到了一系列穩健性檢驗的支持。

為加強陜西省友好城市關系,因地制宜地制定加強友好城市合作的政策,助力陜西省出口貿易健康發展,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首先,利用國際友好城市關系推動陜西省出口貿易發展。根據本文的實證研究得出國際友好城市關系對陜西省出口貿易有顯著的促進效應,建立國際友好城市關系,使陜西省對世界各國的信息搜尋成本、信任成本明顯降低,這對陜西省出口貿易產生了促進作用。政府部門應更加重視國際友好城市關系的作用,增進與國際友好城市的交流與合作,實現友好城市關系的可持續發展,推動貿易成本下降所帶動的出口增長效果,將減少各國或各區域間信息搜尋成本與信任成本作為初級目標,并將推動雙邊貿易發展作為進一步目標。除此之外,應深入剖析國際友好城市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或地區出口促進效果不明顯的原因,積極探索促進雙邊貿易往來的新方式;基于國際友好城市關系建立文化互動和經貿網絡,構建相關體制機制,助推陜西省出口貿易。地方政府應給予當地民營企業政策鼓勵,依托良好的民間關系和政治關系推動企業發展出口貿易。

其次,深化城市之間的務實合作。與陜西省結對城市較多的國家,往往是高收入國家或中高等收入國家,存在一部分友好城市關系同質化現象,沒有實質上促進陜西省出口貿易的發展。因此,需要進一步從結構上對國際友好城市關系進行把控,激發友好城市對出口貿易的促進效應。友城始于文化交流,但不止于文化交流,還要有經濟合作。在友城合作中,陜西省與其友好城市吉爾吉斯斯坦楚河州締結了友好關系后,雙方在教育、人文合作、人才培養、農業等多領域的合作碩果累累,兩個城市在各自的特定領域各有所長,通過相互借鑒、互相幫助的方式,取長補短,推動出口貿易的發展,并通過共同進步深化了雙方之間的友好城市關系。鑒于此經驗,陜西省應充分利用所處的歷史性窗口期和戰略性機遇期優勢,挖掘地方優勢資源,調動對口友城與陜西省開展交流合作的積極性,明確交流合作的領域和方向,特別是在出口貿易領域深耕細作,加速出口合作項目的落地,以地方友城間的務實合作助推陜西省出口貿易深入發展。

最后,大力發展中等經濟發展水平城市的友好城市關系。本文研究發現陜西省友好城市更有利于促進中等地區生產總值城市的出口貿易,因此,應該大力發展中等經濟發展水平城市的友好城市與出口貿易。一方面,提升中等經濟發展水平城市出口貿易占比,支持中等經濟發展水平城市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構筑內陸地區效率高、成本低、服務優的國際貿易通道,擴大與周邊國家經貿往來,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探索設立大宗資源性商品出口貿易交易平臺。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借助國際友好城市的平臺優勢,給予中等經濟發展水平城市一定的政策傾斜,使其實現友好城市出口的促進效應。同時積極安排舉辦中等經濟發展水平城市與友好城市所在國家的政治活動,積極推動雙邊領導互訪或舉辦國際聯合論壇,以加強雙方政治互信,兩國友誼深入人心,使正式的外交手段和非正式的外交手段相互促進、相互補充,進而最大程度地降低出口的政治風險。

猜你喜歡
友好城市生產總值陜西省
戰后國際友好城市的發端與發展(1945—1969):基于法國視角的研究
陜西省自強中等專業學校簡介
一圖看懂《關于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
2020年河北省國內生產總值
2019年河北省國內生產總值
ГОРОДА-ПОБРАТИМЫ ПОМОГАЮТ ХАРБИНУ В БЕДЕ俄友好城市向哈爾濱捐贈醫療物資
什么將取代國內生產總值?
陜西省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的實踐與思考
聚焦兩會
本地生產總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