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產業學院運行機制探究

2023-02-08 22:17耿文燕
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產教校企學院

耿文燕,姚 越

(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鄭州 451460)

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中首次在國家政策層面提出鼓勵職業院校設立產業學院。2019年,國家“雙高計劃”建設明確提出高職院校要吸引企業聯合建設產業學院。2020年,教育部和工信部印發《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進一步為產業學院的規劃建設和運行模式提供指南。在省域層面,山東、河南等省份也相繼出臺了產業學院的推進指導意見,并開展省級示范性產業學院的立項建設。在此背景下,各高職院校紛紛成立產業學院,作為推進校企合作及產教融合的重要平臺和載體。由于產業學院特有的多元主體屬性、不同于傳統的辦學模式,其首要問題是如何構建適應產業學院的建設運營管理機制,才能實現自身良性發展和培養產業人才的初衷。

一、產業學院內涵分析

建立科學有效的產業學院管理機制,厘清其本質內涵是邏輯起點。而產業學院的內涵邏輯需要從產業需求、職教需求兩個維度進行分析。

(一)扎根區域、服務產業是產業學院的形成根源

現代化的產業鏈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而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在產業鏈中占據主導地位,在地理上以產業園區為載體和形式,對外產生產業集聚和虹吸特點。從企業視角看,吸引企業和產業在區域中扎根發展的因素包括政策環境、技術環境、地區環境、人才環境等[1]。且區域中產業需求的人才質量、人才密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企業的運營成本和發展潛力。產業學院是面向產業的集人才培養培訓、技術創新積累于一體的重要產教融合載體,是區域產業集群的重要服務支撐,只有做到了扎根區域、服務產業才是產業學院的立足之本和發展之要。

(二)培育產業人才、引領職教改革是產業學院的歷史使命

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即推動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支撐并促進產業的發展,體現在教育教學形式和內容上為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三個對接”。產業學院定位突出企業這一教育主體,根據企業的需求量身打造定制化的職教服務是其主要產出內容,在形式上則采用訂單班、冠名班、學徒制班等產業特色鮮明的培養模式。在開展學歷教育的同時,職業教育育訓并舉為企業在職職工和社會人員提供技能培訓也是其重要使命[2]。因此,在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的職教改革中,產業學院承擔著先行示范、積極探索職教新模式、新路徑的歷史使命。

二、產業學院發展的困境

國內對于產教融合的職教辦學模式開展了多方面探索和實踐,在學術研究層面,以產業學院為研究主題的文獻逐漸增多,將產業學院作為一個組織對其內在要素、機理、功能、運行等展開探索,產業學院作為多元主體合作、多元利益共建共享的實體組織,注定了其運行方式復雜多樣。目前,產業學院如何定位、如何運行、如何評價,在我國仍然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課題。在實踐層面我國高職產業學院可以分為以二級產業學院為典型的“小混合”模式和以全產業學校為典型的“大混合”模式,又可對其細分為公立民辦型、公有民營型、民辦公助型、“部分混合”型。無論哪種模式,面臨的首要阻力是合作企業的參與意愿問題。盡管國家和地方相繼出臺了產教融合型企業的建設培育政策,從財政、稅收、土地等方面給予了優惠,但對需要投入各項資本的企業來說,思想觀念、產權問題、短期盈利、經營風險等難題使其合作意愿不強,而欠缺企業主動投入的短板使得很多產業學院 “一頭熱”“兩張皮”的痼疾仍然存在,在運營體制和管理機制中仍然以校方二級學院為主,進而缺乏“自我造血”和營利機制,無法將產業學院的優勢轉化為優質的教育驅動力。

三、產業學院運行機制探究

(一)明晰各辦學主體的產權結構是產業學院建立的基本前提

產業學院作為多元主體合作、多元利益共建的實體組織,產權結構具有多元化的特點?;旌纤兄频漠a業學院具有典型的經濟屬性,其基本特性包含了產權、交易、成本、資源配置及市場化運作等,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是經濟績效的決定性因素,而產權制度則是影響經濟組織效率和公平的根本問題。因此,明晰產權結構是產業學院建設和發展的關鍵所在,尤其對于公辦高職院校舉辦產業學院,不僅有公有資本的投入,也有產業資本、社會資本的融入,有的還有外資、私有等資本的加入。不同的資本在產業學院中的價值取向也大有差別,企業資本要求規避投資風險,實現資本保值增值,教育資本的目的則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提高教育教學效益。依據產業學院中校企互利合作、謀求共贏的原則,明晰產業學院多元辦學主體的產權結構,對企業來說保障了資本的權利和效益,對院校來說實現育人質量的提升,同時也保護國有資產產權,解決后顧之憂,從而解決了營利性與公益性之間的矛盾。

(二)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是產業學院良性運行的核心問題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產業學院是由利益相關主體(核心為學校和企業)共同組建的利益共同體,具有營利的內生訴求,同時也具有市場化運作的特點。產業學院多元投入的屬性決定了其必須滿足以持股份額進行利益分配的訴求。我國高職院校多數為公辦院校,辦學資金多為財政撥款,缺乏市場化辦學經驗和模式,與企業相比校方在產業學院的營利訴求上往往缺乏市場意識、主動意識,這也是職業院校校企合作不長久、不深入的問題之一[3]。但產業學院仍然是以公益的教育屬性為先,不能完全按照市場模式進行利益分配,合理的資本收益分配制度在保證教育公益性的前提下,給予社會資本合理的利潤和收益,這是保障產業學院長久發展的良性動力機制。因此,產業學院的利益分配應綜合考慮各方的利益和訴求,遵循積累與分配并重的原則,以股權、現金、紅利等多種方式進行利益分配。

(三)建立自我完善與發展機制是實現產業學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產業學院的治理一般施行校企理事會領導、院長負責制的模式,理事會由參與各主體的負責人組成,對內調節各主體的利益分配、資源互補形成合力,對外擔負著實現教育服務的公共價值和社會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重任?,F代化的產業學院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應當以利益融合、技術融合、資源融合、人員融合、制度融合為實施路徑[4],實現校企共贏目標,研究解決好資產產權處置、收益分配、交易流通、資本退出的問題,通過多元共治實現戰略協作與統籌服務,構建決策、執行、監督三大權力制衡的新型治理結構,構建質量評價多元化、反饋渠道立體化的辦學保障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產業學院發展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建立和完善產業學院市場化運行機制,形成現代化治理體系。同時,產業學院是一種新的職業教育組織形態,是市場與教育深度融合具體形式的表現,資源共享、互惠共贏是產業學院的基本目標,而招生的不確定、運行成本的不可控、契約的不完全是產業學院運行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問題,只有不斷完善產業學院獨立運行機制、“自我造血”機制、監督評價機制等自我完善與發展機制,才能使產業學院保證持久的活力,實現可持續發展[5]。

四、結語

推動產業學院建設是高職院校破解校企合作難題的有效模式和重要路徑,而首要問題是在機制上厘清各辦學主體的責權利關系,建立良性的可持續發展體制機制,使產業學院成為一種長久的、各界廣泛認可的產教融合載體。而產業學院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政策文件不明確、實體化運作難度大、雙元育人模式落地難等問題,還需政校企社多方發力、匯聚資源,共同努力將產業學院建設成互惠共贏的產教融合共同體。

猜你喜歡
產教校企學院
初等教育學院
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探析
產教融合 商以富國
基于產教結合下的中職電子教學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實現校企生三方共贏
產教融合:時尚產業的蛻變之路
校企聯合對人才培養的作用
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初探
學院掠影
校企合作五反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