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向新商科人才培養的課程思政實踐研究
——以“國際金融學”課程為例

2023-02-08 08:14鄧鑫樊詠茜趙驄
華東科技 2023年12期
關鍵詞:金融學思政課程

文/鄧鑫 樊詠茜 趙驄

結合自身實踐教學經驗,筆者強調了以育人為核心的教學目標,總結了“國際金融學”課程的教學框架和多階段、多維度的考核體系。隨后,本文以“三元悖論”知識點的講解為例,通過課前引導、課中教學、課后提升三個環節,立足中國、放眼世界,明確了發展中國家經濟政策選擇背后的關鍵指標,重點分析了我國制定經濟政策、決策的國情,并以此為基礎對高校金融類專業課程思政進行了實踐探索和經驗總結。

2020 年6 月,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而現有文獻中關于課程思政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1)關于課程思政的理論探討。相關研究者認為,課程思政作為一種價值導引,注重在價值傳播過程中凝聚知識底蘊。例如,鞏茹敏、林鐵松(2019)曾提出“課程思政是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層面的新形態”這一觀點。[1]就此而言,要想推動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同向同行,教育者就必須明確定位,提煉核心課程。(2)關于具體學科或課程的課程思政實踐。其中,陳雪貞(2019)探討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實現路徑[2];王偉和黃穎(2021)結合授課目標,結合本土經典金融事例進行探索,深挖中國特色思政元素[3];韓麗麗(2022)提出,可通過將思政元素內化于理論基礎、外化于移動課堂、融合于經濟情景,以引發學生在知識、情感、價值層面的共鳴[4];許志和謝成博(2021)以“公司金融”課程為例,通過構建以慕課為核心的教學資源庫,提出了全英文課程思政建設新模式。[5]

與其他課程相比,“國際金融學”課程在思政教育實踐中主要面臨以下挑戰。首先,傳統教學方式滯后于學科前沿與行業發展;其次,在中國金融業全面對外開放的背景下,中西方金融理論觀念存在一定差異;最后,部分學生對金融業的社會責任認識不足?;诖?,本文以“國際金融學”課程為例,圍繞“三元悖論”這一具體知識點的教學過程,深入探討了如何將課程思政滲透到經管類專業課程教學實踐中的問題。

一、“國際金融學”課程教學設計

首先,“國際金融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以育人為核心的三層“金字塔式”結構。第一層次為知識目標層,強調教師應運用自編雙語講義等教學資源,引導學生熟悉基本概念與原理,培養學生運用理論自主剖析國際金融事件的能力。第二層為能力目標層,旨在重點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第三層為情感目標層,旨在引導學生關注行業資訊、官方文件以及學科前沿動態,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世界觀,立足金融行業強化責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國際金融學”課程的教學實踐體系應立足國情、放眼世界。一方面,教師可通過慕課平臺分享最新論文和研究報告,將歷年來的經典金融案例作為學生小組討論的素材;另一方面,教師應實施“科研助教”模式,要求學生分小組撰寫案例研究報告。此外,教師還可將國內經管類課程思政的優秀案例運用于課堂教學中。

最后,“國際金融學”課程考核體系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以及自評、互評、賽評、師評四個維度,并要求教師針對以下三層目標來考查學生:(1)知識目標層面,以慕課平臺任務點和題庫自測等為渠道開展課前自評,以隨堂小測等為主要手段進行課中師評;(2)能力目標層面,通過組內和組間打分形式進行學生互評,以參賽成績為賽評的主要參考,以教師點評為輔助參考;(3)情感目標層面,綜合調查問卷自評、班內互評、教授團隊隨機訪談以及報告評分等。

二、彰顯中國特色的課程案例

本節以“三元悖論”理論的講解為例,將思政教育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通過分析不同國家匯率制度的差異,引導學生深刻體會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優越性。

(一)豐富教學資源

“國際金融學”課程依托立體式教學資源庫,著力將具有中國特色、全球視野的教學資源融入課堂教學。例如,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教師可通過慕課平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政元素的熏陶;教師可建議學生觀看以國際金融危機與亞洲金融危機為主題的紀錄片,并從政治、經濟、社會等角度探討危機背后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國家與個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角色與責任,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促使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目標;教師還可上傳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并要求學生自主分析國際金融典型案例,闡述發展中國家經濟制度選擇的發展路徑,以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引導其正確理解經濟制度選擇。

(二)明確中外差異

在“國際金融學”課程思政教學中,教師可通過解析中外案例來彰顯我國經濟制度的優越性。這是因為,在三元悖論(不可能三角)的限制下,基于不同國情的匯率制度選擇產生的差異會更加顯著,教師在案例對比中可融入多元化的思政元素。例如,教師可以國際貨幣體系的演進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思考是否存在最理想的匯率制度;通過概念演繹、模型推導等方式指出滿足理想匯率制度的三個條件,即匯率保持穩定、金融開放以及貨幣政策的獨立性。

在實踐環節,學生經分組討論通常會發現,發展中國家通常更愿意選擇匯率穩定和資本賬戶開放這兩個條件。事實上,雖然發展中國家大多依靠出口貿易來拉動經濟,需要保持匯率穩定,但是資本賬戶開放會導致經濟基本面惡化以及資本外逃、金融風險加劇等問題,甚至引發金融危機。在小組討論結束后,教師應適時引入“三元悖論指數”這一概念,并解釋該指數越接近1 代表越接近理想狀態。隨后,教師應詳細介紹新指標——國際儲備,并引導學生理解發展中國家的政策選擇。統計數據顯示,國際儲備指標在發展中國家的受關注度更高。其原因在于,在亞洲金融危機和次貸危機爆發后,亞洲經濟體逐漸意識到外匯儲備的重要性,進而不斷擴充外匯儲備,加大遏制資本外逃力度。

在課堂教學后期,教師可提出“同為發展中國家,我國是怎樣實現風險規避與市場發展兼顧的,我國經濟制度的優越性具體體現在何處?”等問題,進一步啟發學生對我國國情的深度思考。

(三)合理融入課程思政

為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我國制定經濟政策的背景,教師可在課堂教學中要求學生基于“三元悖論”理論思考并討論我國的經濟制度決策是否一成不變、中國特色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中國金融全面開放是一個既定的目標,實施人民幣匯率改革至關重要。資本賬戶開放的靈活性與彈性既符合中國漸進式改革的總體策略,也是吸取其他新興市場經濟體經驗教訓的結果。通過逐步放寬資本賬戶管制,提高資本流動的靈活性,中國可以更好地融入全球經濟,也可以更有效地應對國際金融市場波動。

另外,最新研究結果顯示,我國避開了較為極端的角點解,選擇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中間解,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對資本賬戶的管制和匯率浮動空間,較大程度地保證了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整體而言,選擇具有中國特色的中間解符合我國國情,有利于維護金融穩定和促進經濟發展。

通過以上案例,教師可將“制度自信”融入課程教學,引導學生從國家戰略高度和制度自信層面正確認識經濟政策選擇背后的國家利益與金融安全等因素,堅定學生“四個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及文化自信),讓其深刻體會我國包容開放的大國心態和獨立自主的大國風范。

三、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以高校經管類專業“國際金融學”課程為例,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等教學方法,并將其貫穿于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實現了知識、能力、情感三級教學目標,充分發揮了思政元素提升育人實效的作用。在新商科發展背景下,本文旨在通過對課程思政滲透式教學進行實踐探索,以構建學生對金融行業與職業生涯規劃的感知通道,進一步拓展對經管類專業課程思政的研究范圍,為培育新商科人才做出積極貢獻。

猜你喜歡
金融學思政課程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無機化學》課程教學改革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探索
軟件設計與開發實踐課程探索與實踐
為什么要學習HAA課程?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淺述行為金融學
行為金融學在價值投資中的應用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