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高校英語類文化教材中存在的幾個中國文化表述問題的探討

2023-02-10 21:50
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英語教材教材英語

李 露

(商洛職業技術學院 教務處,陜西 商洛 726000)

引言

長期以來,英語教學中都是重語法而輕文化,重西方文化而輕本國文化[1]。南京大學的從叢教授針對這個現象最早提出了“中國文化失語”這一概念,指出了英語教學中學生對中國文化的忽視現象,尤其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忽視[2]。不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不會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概念中的事物似乎已經成了我國外語學習者的通病,很多學生雖然可以熟練流利地使用英語進行表達與溝通,但提到中國文化時,大多數學生都缺乏用英語準確地對外展示我國優秀傳統和現代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針對“中國文化失語”的現象,一些介紹中國文化的英語類教材有針對性地填補了這一空缺,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加強了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意識,同時提高了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為我國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鑒。

近年來介紹中國文化的英語類教材種類多樣,質量參差不齊。文章將市面發行的面向高校學生的這類教材所存在的幾個明顯的問題進行分析、歸類,希望可以為今后編寫這類教材提供一些借鑒。

一、介紹中國文化的英語類書籍的歷史淵源

中國文化向西方世界的引介可以追溯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當時的中外文化交流與秦漢時期相比有顯著的發展。大量物資、科學技術、藝術、宗教等通過陸路和海路得到了交換和交流,極大地促進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從中國文化的文本傳播角度來看,中國佛教文化經典也通過被譯為梵語和古突厥語的方式向西方地區傳播。在著名意大利探險家馬可·波羅來華之后,撰寫了《馬可·波羅游記》,成為西方社會了解中國文化的一個窗口,吸引了無數歐洲探險者和傳教士前往中國。這些人帶著政治或宗教目的來到中國后,受中國文化的影響開始學習中文、翻譯中國書籍。這些譯制過的書籍為西方世界進一步了解中國文化起到了推動作用。

在中國文化以英文書籍的形式向外傳播的同時,為了提高中國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馬振玲在20世紀90年代編著了《中國文化概要》[3],這成了最早面向英語專業學生介紹中國文化的英語教材。 隨后在21世紀初期出現了更多介紹中國文化的英語類書籍,比如周儀主編的《中國文化概論》[4]、宋莉主編《風采中國--中國文化概括》[5]、董曉波主編《繽紛中國:中國文化英語讀本》[6]、薛榮主編《中國文化》[7]、黃建濱主編《感悟中國:中國文化英語閱讀教程》[8]等。這些書籍主要面對高校學生發行,極大地促進了大學生對中國文化的學習、培養了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盡管各類書籍從不同方式、從不同角度出發來介紹和展示中國文化,但總體來說涵蓋了較為完整的中國文化要素,如歷史、哲學、教育、宗教、手工、飲食、體育、節日、醫藥、建筑等。中華文化難以用一本書涵蓋方方面面,因此這些書籍都選擇從中國文化的數個方面切入進行重點介紹。比如馬振玲所著的《中國文化概要》中包含14個單元,每一個單元簡明介紹一種中國文化元素,共介紹了中國人口、家庭、婚姻、教育、文學、影視、傳統戲劇、繪畫、手工、中藥、民間運動、飲食、園藝、節日以及宗教。這些介紹中國文化的英語類書籍推動了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使更多學生學會了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中國故事。

二、高校英語類文化教材中存在的中國文化表述問題

(一)中國文化史實錯誤

教材作為教學活動的載體,對教學質量的影響較大,應盡力保持教材內容的真實性,避免出現錯誤。然而,在一些中國文化的英語教材中出現了一些基本的歷史事實類錯誤。

教材《中國文化概要》在介紹中國古代教育的章節中,描述“In China,schools started to appear as early as the Western Zhou”(P.15).(在中國,學校最開始出現于西周。)不過根據《孟子·滕文公》記載,夏朝就出現了名為“?!钡膶W校,商代稱作“序”,周代稱作“庠”。據此可推測,中國古代最早的學??梢宰匪莸较某?,比教材中提到的周朝早了數百年。教材中對“庠”字的注音也出現了錯誤,正確的發音應該是“xiáng”而不是“yáng”。同時,提到周朝的學校所設置的“六藝”課程,教材中提到“Among the subjects taught at the schools were the‘six arts’:rites; music; archery; chariot- riding; history;and mathematics”(P.15).(學校中教授六藝:禮、樂、射、御、史、數)。其它五藝是正確的,但是“史”其實并不包含在“六藝”中。根據《周禮·地官司徒·保氏》記載,“六藝”應包含“書”,指的是中國書法和漢字的六種類型(指示、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另外,在對中國傳統戲劇的描述中,教材介紹了京劇當中的臉譜,稱只有“凈”角才會使用臉譜(P.55),然而實際上一些“丑”角也會使用到臉譜。

(二)中國文化表述不到位

編著介紹中國文化的英語教材的主要目的是讓大學生能了解到更多中國文化、掌握更多中國文化的英文表達,由于大學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認知能力和文化知識儲備,所以英語教材呈現的內容應該是綜合全面并且具有啟發性的。然而一些英語教材中中國文化的系統性、綜合性卻相對缺乏。

作為本科生和研究生選修課的泛讀書目,董曉波主編的《中國文化英語讀本》在每個單元都會用兩篇文章從不同角度介紹中國文化,但一些文章提供的信息并不十分全面。比如,第一章介紹的是中國的起源和歷史,采用的兩篇文章是《中國重要神話人物》和《早期歷史與文化》。第一篇文章介紹了盤古、女媧與其他中國神話故事人物,而第二篇簡要介紹了中國直立人和相應文化。兩篇文章從內容上來看只能說完成了第一單元對于中國起源的介紹,而對于中國歷史的介紹卻鮮有提及。第二章介紹的是地域與環境,但只介紹了黃河和消失于1600年前的樓蘭古城,并沒有對中國的地域和環境進行全面的描述和介紹。

(三)英文表達不準確

大多數介紹中國文化的英語類教材都是由中國學者編著,有時候會出現一些不準確的英文表達。通過詳細閱讀及對比之后,英語教材中表達不準確的情況可以歸為三類:用詞不簡潔、使用“連寫句”以及中國文化專有詞翻譯不準確。

1.用詞不簡潔

很多英語寫作專家認為優秀的英語篇章應該語言簡練,在英語寫作中應該用盡可能少的詞匯精簡流暢地表達出意思。被譽為“英語寫作圣經”的The Elements of Style 一書中提到了英語寫作的原則之一是“刪除贅詞”,意為有效的英語句子應避免包含多余或不必要的單詞[9],英語寫作中的一種說法“Less is more”也是表達了這一層意思。但用詞多余的現象或多或少地都出現在中翻英的作品或是由中國作家所著的英文作品中,這些不夠簡練的表達影響了學生對于純正地道英語的學習。

以周儀主編的《中國文化概論》為例,這本教材中有很多用詞不簡潔的情況,比如:

(1)“The Tang Dynasty was a prime time in ancient Chinese history,known for its prosperity of economy, flourishing of culture, high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commerce and handicrafts, and close relations with the neighboring countries(p.15). ”

在這部分對于唐朝的描述中,“high development of commerce”(商業的高度發展)含義本就包含在了“prosperity of economy”(繁榮的經濟)之中,所以“commerce”這個詞在這里可以刪除掉,避免意思的冗余重復。

在董曉波主編《繽紛中國:中國文化英語讀本》中,也出現了用詞不簡潔的情況:

(2)“Chinese paper cutting is a unique art form and has exist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with a long history(p.203).”

劃線的兩個部分都意欲表達中國剪紙的歷史悠久,“a long history”就顯得語義重復,沒有必要。

2.使用“連寫句”

“連寫句”指的是英語表達中由于缺少使邏輯連貫的連詞或者錯誤地使用標點符號造成的一個短句接著另一個短句的表達形式[10],這種句子形式不符合英語的語法,而英語教材的編寫者經常由于母詞習慣的影響而在介紹中國文化的過程中使用“連寫句”。在薛榮的《中國文化》和中,“連寫句”出現的頻率較高,影響了教材表達的準確性,比如:

(1)“The Manchu adopted predatory methods of land deprivation. They set up English Banners system. To further suppress the Han, Manchu emperors resorted to using the Literary Inquisition(p.20).”

在這個示例中,前兩個句子就是很明顯的一個短句接連一個短句的連寫句,這兩個句子如果使用連詞連接起來成為復合句更符合英語表達方式,同時也可以使用從句或短語的形式來擴展句子,使句子形式更為多樣化。

在馬振玲的《中國文化概要》中,也可以發現這樣的例子:

(2)“In front of the temple, there is the river,the arched Maple Bridge,the little boat and the poet sitting in the boat(p.76)”.

本句中出現了中文常見的簡短意象詞,河流、拱形楓橋、小船和坐船詩人,但是把這些意象詞在英文中直接拼接卻不符合英文的邏輯表達方法,改為“In front of the temple,there is the river on which Maple Bridge arched, the boat drifting with the poet sitting in it.”可能更好。

(3)“There, a master artisan, Weng Rongbiao,has surpassed his father”(p.76).

建議這個句子改為“A master artisan named Weng Rongbiao has surpassed his father”則可以使原句更加完整連貫。

3.中國文化專有詞翻譯不準確

中國文化詞匯翻譯對于英語編者來說往往是一項較為繁瑣的工作,找到這些專有詞對應的英文表達并不容易。很多譯者傾向于使用音譯法來代替一些專有詞匯,音譯法雖然是一種常見翻譯策略,但對一些具有文化內涵的詞匯來說,本民族的價值觀、思維方式、風土人情、生活方式及傳統習俗、宗教信仰等信息都或多或少地體現在這些詞匯上,直接翻譯會導致詞匯的深層含義不能準確傳達,從文化傳播的角度來講失去了更精準傳播中國文化的機會。

在介紹中國書法的部分,《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化概論》都用拼音指代了中國書法風格的五種類型:篆書zhuanshu、隸書lishu、草書caoshu、行書xingshu 和楷書kaishu。而其實這五種書法風格更合適的英文表達應該是seal script,clerical script, cursive script, semi- cursive script and regular script[11].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中國經典文學作品的標題和類型的表達中。比如說,《中國文化概要》中對“雜劇”“離騷”“宋詞”等詞的翻譯也是直接使用拼音代替,而更準確的翻譯為Poetic Drama,The Lament和Lyrics of Song[11]。在《中國文化概論》中,也有像Zizhi Tongjian 和Zuo Zhuan 之類的表達,其更確切的表達應為History as a Mirror 和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12]。在《風采中國》中,“楚辭”和“話本”拼音表達可以替換為Poetry of Chu 與Story-telling Scripts[13];在另一本《中國文化概論》 中的“三國志”和“史記”可以替換為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與 Historical Records[14];《中國文化英語讀本》中的“后漢書”“唐傳奇”“駢文”可替換為Book of Later Han,Legend of Tang Dynasty和Parallel Prose[15]。

(四)引用不權威

在宋莉主編的《風采中國》中,一些經典古文作品的翻譯與含義解釋主要來自網站搜索,內容的真實性和權威性得不到保證。比如說,教材中介紹了李白《月下獨酌四首》中的名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翻譯為英文“Lifting my cup I asked the moon to drink with me,its reflection and mine in the wine cup,just the three of us”。譯者認為“三人”指的是月亮的倒影、詩人的倒影還有詩人本人。然而大部分學者包括著名翻譯家許淵沖[16]都傾向于解釋“三人”為月亮、詩人的倒影和詩人,并且這種解釋已被廣為接受。這些并不十分準確的網站內容不應該被引入面向學生的英語教材中,影響了學生對中國文化知識的理解與判斷。

結語

在新時代,如何利用介紹中國文化的英語教材去培養學生介紹中國文化的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讓世界對中國獲得更全面的認知和理解成為一個全新的課題。為了充分滿足這一新的要求,現有的介紹中國文化的英語類教材尚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針對上述幾個問題,可以從提高編寫者的學術能力、加強中文學者與漢學家的合作、增強參考文獻的權威性等方面綜合地提高介紹中國文化英語教材的質量,以此不斷探索和實踐英語教育教學工作以及在此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傳播中國文化。

猜你喜歡
英語教材教材英語
高中英語教材中的中國文化的配置研究及啟示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讀英語
酷酷英語林
國外優秀英語教材詞匯和語法的布局、復現及練習方式
初高中英語教材銜接分析及教學策略建議
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職高專護理英語教材編寫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