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喚賦能新教學、助力新發展的新教研

2023-02-11 15:31陳維賢
中國教師 2023年2期

陳維賢

【摘 要】新課程改革和考試改革,需要教學理念的更新、教學方式的轉型、專業能力的提升,這都離不開新教研的引領、支撐和推動?,F有教研模式面臨新問題和新挑戰,需要轉型,轉型重點在于:創新機制,多方助力教研,調動教師參與教研的積極性;創新思路,開展解決問題、賦能教學的系列化深度主題教研;創新形式,打造教師積極參與、研教一體化的個性化新教研;創新平臺,形成經過實踐檢驗的共享教研成果資源庫。

【關鍵詞】新教研 教研模式 教研轉型 深度主題教研

“新課程”及“雙減”背景下,教研如何為不斷變化的教學實踐服務,為中小學減負提質服務,為教師專業化發展服務,無疑是當下重要的課題。面對急遽的教育變革、紛雜的教育理念、良莠不齊的線上案例等挑戰,教師需要真正有效的新教研來應對和助力?,F有的教研體制、教研文化、教研方式等面臨挑戰,唯有守正出新,不斷改革、優化或轉型,才能滿足一線教師的現實需要。

一、新課程改革和考試改革背景下,教師呼喚新教研

新課程改革和考試改革,需要教學理念的更新、教學方式的轉型、專業能力的提升,這都離不開高質量新教研的引領、支撐和推動。

無論是2022年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頒布,還是2017年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2020年修訂)和統編教材的實施,這些變革都為教師教學理念、教學方式、作業設計、教學評一體化設計等帶來新挑戰。大家面臨的問題不僅僅是對課程標準的學習和對教材與時俱進變化的理解,更大的問題是,無論是國家級網絡培訓還是各地教研部門的培訓,都停留在理念更新和教學思路層面,很少有針對不同情境的不同課堂案例。學校教研組教研往往難以應對這種變化,迫切需要破解拿新書上老課、拿到新書一臉茫然的問題。大家覺得有些教研培訓要么是“空對空”,要么就是舊酒包上新課程的外衣。相當一部分教師陷入焦慮之中,其整體焦慮指向理想的新課標理念與教學實踐的矛盾沖突問題。例如,教材的學期教學布局中,內容量大與課時少的問題如何有效解決;如何對新教材常見的誤操作進行梳理及正確示例,解決新教材老操作問題;教考結合怎么落地,怎么實施;語文教學中生拉硬拽的大單元大整合設計如何破解,無意義或虛假的情境設計活動怎么改變;整本書閱讀的策劃與課型課例如何研制,等等。一線教師需要經過實踐驗證的典型課例,有引領作用又能夠在實踐中操作并真正能提高學生素養的課例,而不是期刊中的“人造課例”“模型課例”。最急需的是來自教學實踐的各種課型案例,而不是給個方向讓一線教師去探討。

教學評價越來越重要,教學評一體化以及考試改革帶來許多新挑戰、新問題。如高考的教考銜接具體怎樣實現,教考結合如何在日常教學中落實,教學過程性評價怎樣與教學有機融合又不影響教學進度,不同學科、不同單元內容如何進行過程性評價,等等。教師看到的課題研究和相關文章大多比較空洞,教師最希望看到的是一節節落實了這些思想理念、可以借鑒或推廣的課。教師不僅需要懂得“為什么”,還要理解“怎么做”;需要的不是單純的方向性指導,而是針對不同學情不同策略的指導、同一教學內容不同案例的指導。

所謂新教研,絕不是單純追求新形式的教研,而是能幫助教師應對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教研,是切實指導教師既能解決當下問題、又能應對未來發展的教研。

二、現有教研模式面臨的挑戰

現有教研體系一般由多個方面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教研部門組織的教研和學校組織的教研,這兩方面教研都面臨新問題和新挑戰,也都需要優化或轉型。

學校教研大多采取學習新課程理論、聽課評課或研討等方式。學習新課程理論一般就是請專家講授、解讀,教研組組織學習、討論。教研組內的教師或輪流或被指定開設公開課,大家一起聽課、評課。有些學校備課組內能做到資源共享,有些學校還能做到不同年級備課組之間資源共享。還有很多學校的教研活動局限于每學期上公開課、示范課或同課異構,教研活動有的流于形式,有的形式較為單一,缺乏對教學真正深入的研究,對教師專業發展作用不大。

而教研部門組織的教研,不同地域差別較大。有的市或縣(區)教研部門每學期組織一兩次區域教研活動,大多針對當下熱點主題,談不上體系化;有的地區每一兩周組織一次教研活動,按照教學進度分年級組織,相對比較有體系、有針對性。此外,還有每位教師都必須參加的繼續教育課程,這是一種特殊的教研。

現有的教研模式越來越不能滿足教師的教研需求,體現如下。

1. 形式化、空洞化的日常教研

由學校教研組組織的每周或每兩周一次的教研原本應該是最接地氣、最有實踐意義、最能解決問題的教研,但由于教研組長的水平、態度以及管理體制等原因,導致普遍出現為教研而教研的現象。就目前了解的情況,基礎較差的學校中,語文教研大多是就各篇文章的教學內容準備材料,對整個單元或多篇文章整合設計的相對較少,對整本書或者整個高中教材統籌考慮教學的比較少,教學的系統性和統籌安排較差,所謂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由于整體安排和籌劃需要大量的時間,也需要對三年教材非常熟悉,所以做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教學中即使有這樣的想法,也難以付諸具體行動。而基礎較好的學校,個別優秀教師開展單元整合教學,或自主開發專題教學,諸如“《吶喊》中女性形象研究”“《詩經》婚戀詩歌專題研究”等,但這些做法年輕教師難以效仿。相當一部分學校的日常教研就是完成任務式的聽評課,由于教師所選擇的往往是自己所擅長或熟悉的內容,導致教研內容集中在某些課型、內容上,教研沒有系統性。備課組的教研大多是教學資料的交流,對教學策略的研討高度不夠。

2. 缺乏針對性、難以真正解決問題的區域教研或聯合教研

教育部門組織的區域教研往往不能針對不同的學情。有的教研部門每個年級均有教研員,教研員水平較高,有一線教學經驗,尚能組織依托教材體系的教研活動。有的教研部門缺乏教研員或者教研員專業水準不高,教研往往流于形式;繼續教育課程設置中通識性課程居多,針對性課程很少,但教師迫于學分不得不參與。

教師申報的各級課題研究,普遍存在學院化、重開題結題輕研究過程等問題,對促進教學作用不是很大。行動研究、問題研究、微專題研究較少。

實事求是地說,教師不是不喜歡教研,不是不喜歡培訓,而是不喜歡獲得感較低的、空講理論、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的教研和培訓。如果我們的教研,針對不同學情、不同教師、不同內容,通過研討能提供不同操作策略和相關研討成果,如果每次教研都是微專題教研,“問題即課題,對策即研究,收獲即成果”,教師一定會非常歡迎。

三、新時代教研如何自我升級或轉型

能解決教學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具體問題,能推動工作有效開展,對教師的專業成長有著實際作用的教研才是教師歡迎的科研。毫無疑問,新時代教研理應立足一線教師需要,站在時代發展前沿,堅持問題導向,深度化、精細化、針對性開展,有效幫助教師應對挑戰,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總的看來,教研理念、教研制度、教研文化、教研形式、教研資源整合等方方面面都有變革、優化的空間。對教師而言,最重要的或者說最需要的是以下幾個方面。

1. 創新機制,多方助力教研,調動教師參與教研的積極性

以制度設計保障教研時間集中、固定。無論是學校教研還是區縣教研,每周都固定在同一個半天,這樣既避免隨意占用教師時間,打亂教師的安排,又便于開展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深度教研活動。過去“聽一節課,大家討論交流”的教研,時間相對比較靈活。而深度教研可能需要的時間相對較長,半天或三個課時最為恰當。

以科學的評價機制為引力,促進教師教研的積極性、參與度、實效性。一般來說,教師管理盡量避免硬管理,應多采取巧引導、巧激發的方式。學校評價要能發揮促進教師教研積極性的功能,發揮每一位教師的主觀能動性,鼓勵、促進教師進行自發性、自主式教研和隨時發生在活動現場的微教研。以有針對性、有價值、能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教研吸引教師參與教研,以深度“參與式教研”取代流于形式的“留痕教研”,變“要你研”為“我要研、我要參與研”。如果教研能幫助教師每學期都能獲得某一方面的突破,如教學設計、論文撰寫、課型開發或問題解決,教師一定會享受到教研的美好。

教研部門與學校應以強大的助力系統為教師參與教研提供推力,幫助教師解決教研中遇到的各種困難,提供資源保障,為教師自主實驗研究提供空間。以教研幫助教師專業發展,引導教師做好教研規劃與自我發展規劃,培養自我規劃能力。

2. 創新思路,開展解決問題、賦能教學的系列化深度主題教研

無論是學校教研組、備課組還是教研部門組織的教研活動,無論是繼續教育課程還是日常觀課、評課,無論是集中教研還是分散教研,教師都希望教研有深度,理論有高度,以接地氣的實踐課例為支撐;教研課例極其豐富,又能適應不同學情、校情;教研主題有針對性、體系性,真正解決教學問題、困惑,一個周期下來能基本涵蓋教材體系,形成具有學科共性和個性的教學案例。不同教研系統各有側重,共同構成系列化的深度教研主題,避免重復化、淺表化,最好能做到全年體系化、每月重點化、每次可操作化。

具體開展時,首先是梳理教學教研中遇到的問題。比如,單元教學、專題教學理念下,一節課已經難以展示整個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了,聽評課方式就要優化和改進,那么可采取集中教研方式開展單元課堂觀察和研討,這可能需要學校教研方式的變革;又如,教、學、評一體化實施要求日常教學評價、過程性評價和學期末市區評價之間的協調,這更是需要多方位發力。其次要以問題為引導,設計系列化的教研主題來解決真實問題。每學年、每學期、每個月教研主題要有側重,教研活動有深度,結果要形成操作策略。

3. 創新形式,打造教師積極參與、研教一體化的個性化新教研

轉變教研觀念,提升教研意識,滿足教師需要,解決教學和教師發展問題,最大程度提高參與度和獲得感的教研,才是研教一體化的個性化新教研。如專家講座或優秀教師解讀課標式的理論學習可以轉型為工作坊形式,讓理論和實踐結合,課例和理論結合,專家和教師共同探討。

校本研修最大的優勢就在基于校情。而現行教研模式對學情和考情的研究不夠深入,應在精細化研究方面下功夫,特別是學情研究,開展基于學情、教情、考情等并能解決相關方面問題的教研活動。有些優秀的案例為什么會水土不服?就是因為學情不同。比如,作業設計除了站在全面育人的高度來構思,各學科教師的聯合教研將成為“雙減”下的常態:如何基于校情、學情來有效開展,如何設置情境,如何基于學情尋找“學科+”作業的融合點。

研教一體化的個性化新教研需要“內外結合”。以看得見的教研成果激發教師教研的積極性,以研有提高的獲得感促進教研深入,以外在的形式引領教師參與并反思。如果通過教研活動還能夠形成完整系統的教學方案、PPT、音視頻資源,教師的參與度會更高,投入度會更深。

符合實際、切中關鍵的教研往往是最實用化、獲得感最大化的教研。教研活動要注重教師能力的提升。以語文學科為例,教研應當提升教師的文本解讀能力、教學設計能力(含作業和板書設計能力)、教學評價能力、教育技術能力,使之獲得教育學、心理學和本學科前沿知識。

4. 創新平臺,形成經過實踐檢驗的共享教研成果資源庫

新教研需要“新平臺”。當下相當一部分教研平臺,是要求教師留痕的形式主義平臺,如要看多少分鐘視頻,要上傳多少材料,要互動發言多少字,要寫多少反思……不求實際,只求參與,反而消解了教師原本自發的教研積極性。新教研平臺更應該追求的是:通過教研活動,形成了多少各種類型的教學設計案例、多少課堂視頻、多少課件資料、多少精品素材等。少點形式要求,多點實事求是。軟平臺建設同等重要,即搭建教師成長發展的各種平臺,為教師成長發展提供機會,讓教師在實踐活動中研究,在有意義的實踐探索中發展,在各種情境中歷練。要將眼前解決問題的“有用”和長遠奠基的“無用”結合起來,有規劃地為教師教研科學、持續助力,為隨時發生在活動現場的“微教研”搭建宣傳、展示、推介、深化的平臺。

當然,新教研還需要建設指向問題解決、民主和諧的新教研文化。教研文化形成的關鍵在于教研員和教研組長。教師心中理想的教研員,應該是由一線優秀教師成長起來的有一定理論水平的師德高尚的專家;教師心中理想的教研組長,不是機械傳達理念、指令的傳令員,而是教師中真正的首席專家。在聽課、觀課、評課討論中,形成“針對問題說策略”的氛圍,而不是說些正確的廢話,或一片贊美或極端化的否定。學科組應該建設成共生型教研團隊,形成自由民主、求真務實、和諧、參與度高、思維碰撞強、基于實際解決問題的教研文化。

一線教師迫切需要完善的教研體系、務實的教研文化、體系化的教研設計、針對性的教研實踐、融理論于課例之中的教研指導、基于不同學情的教學設計、經過實踐驗證的拿來或稍加改造即可上手的優秀典型課例。理論學習或理性啟發的教研必須與實踐中的優秀案例共同呈現。一個學期或學年下來,能形成體系化、針對性的備課資料,尤其每一單元的各種優秀教學案例。這樣的教研可能才是一線教師所歡迎的新教研。

(作者系北京市豐臺第二中學教師,北京市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

責任編輯:孫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