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項目式學習的深度學習模式建構

2023-02-11 10:00田鈺錢晨
中國教師 2023年2期
關鍵詞:建構信息技術素養

田鈺?錢晨

當今社會的發展處于以移動智能設備、云計算和大數據為特征的新階段,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需要新變革?;诖?,我們組織區域內學科骨干進行討論研究,認為信息技術教學應遵循信息技術課程人文與科學相結合和實踐性極強的特性,注重學生的探究性學習,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進而達到全面提升學生信息素養的目標。

一、基于項目式學習的深度學習模式

1. 項目式學習

項目式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教學方法,是通過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開展的教學活動,目的是把理論與實踐教學有機整合,充分發掘學生的探究、創造潛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學生圍繞項目,在教師的引導下展開自主、科學的探究學習,了解并把握整個過程及每一個環節中的基本要求,解決在探究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然后得出一定的學習結論,最終真正完成項目問題的解決和交流。

2. 深度學習模式建構

深度學習具有自主建構、高階思維、深刻理解和應用遷移的特征,以學生為主體,學生的主體性體現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目前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上的大單元教學的方式正是依托項目式學習,以生活中真實的信息技術問題為情境,以學科大概念為學習目標,通過單元整體設計最終實現對核心素養的培養。

經過幾年的行動研究,我們建構了基于項目式學習的深度學習模式(見圖1)。教師在開展項目選題時,需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將信息技術核心素養貫穿項目的各個環節;在完成項目后,需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歸納知識,建構知識體系,讓學生獲得有實用價值的知識內容。

二、行動研究過程

1. 發現問題

在之前的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學習了技術工具的操作技能,但在不同情境下很難進行技術應用遷移,無法解決實際問題,所以需要教師開發設計項目,將知識建構、技能培養與思維發展融入運用數字化工具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2017年,筆者與合肥一中技術教研團隊設計了推進項目式學習的行動研究方案,以合肥一中作為試點率先進行項目式學習改革,對信息技術課程開展了教學模式新探索的行動研究。

2. 提出對策

考慮到項目教學的連續性和可行性,我們首先對課時進行了整合,把高中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合并成90分鐘的技術課,信息課和通用課將分別在不同時段內上課。學生可以在一段相對完整的時間內對項目進行充分的討論記錄、規劃設計、實施及交流評價。

結合教材內容進行項目設計,鼓勵學生在數字化環境中學習與實踐;設置滿足學生多元需求的項目,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旧鲜且粚W期1~2個大項目搭配1~2個微項目,教材內容結合實際的課時,大項目課時安排充分,讓學生能夠深入學習,完成富有意義的作品并進行展示評價,微項目成果以可視化報告為主,進行知識歸納和總結。在第一輪的行動中,我們實施了“合肥一中的精彩生活”“旅行預算”“人工智能”等項目。

2020年9月,安徽省開始使用新課標、新教材。我們聽取本地域骨干教師及線上廣大教師的建議,依托新教材重新梳理了信息技術項目學習方案。國家雙新示范校牽頭組成四個頭部教研團隊,團隊內部定期研討,制訂教研活動的計劃及具體實施方案,研討重難點問題,按照發布單元及課時教學設計→集體備課線上研討交流→線下教學線上直播展示的流程,把團隊研究成果對全市進行月度匯報,輻射全市教師。

3. 項目式學習的優化

新教材經過一學期的項目式教學,我們發現了存在的以下問題并提出一些對應策略。

(1)課時安排和項目案例的選取

國家雙新示范校課程開設規范,可以做到每周開設兩節連堂的技術課,項目的設計范圍更廣闊,而對于無法開設連堂的學校及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需要設計更合適的項目,讓學生的學習具有連貫性。同時,示范校學生和其他學校的學生可能存在知識差異、城鄉差異等,同樣的案例示范校的展示可能不適于其他的學校,各學校需要根據本校的師生情況調整項目案例。

(2)學生實踐的組織

項目實施過程中,既要給學生自由發揮的機會,又要有針對性的引導。以“印象·校園”項目為例,該項目以高一新生入校的體會作為引入問題,具備真實情境和時效性,學生可以針對校園的某一方面印象展開,具有多元選擇,但往往因為選擇多而無法抓住重點。教師就要引導他們了解學習目標,梳理實施步驟,通過思維導圖等方式明確項目學習規劃。教師可以提供一些學案微課引導學生編輯處理數據,分析數據的編碼方式,并注意整理記錄,建構對數據和信息的認知,最終形成可視化學習報告。整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明確方向,激勵小組互相管理監督,還需要特別注意最后對知識的總結內化,形成深度學習模式。

(3)學習資源的建設

學習資源有利于學生明確問題,厘清思維和進度。筆者認為學習資源應該是開放共享的,師生都可以運用本地服務器、開設網盤、建立班級群、運用在線文檔。教師提供學案和微課,主要用于基礎知識的講解。學生可以上傳自己體驗過的不錯的資源,教師對資源進行管理,并對共享資源的同學給予學習積分,達到一定積分的同學予以獎勵,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

(4)項目評價

項目評價應聚焦學科核心素養的要素,采取多元方式跟蹤學生的學習過程,采集學習數據。過程性評價主要具有導向監督作用,往往是靈活、開放、有針對性的。一個項目往往需要好幾課時才能完成,需要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狀況和項目進度是否合理,方便學生改進學習,優化項目方案。結果的評價需要多元化,給學生分享展示的機會,實現自我評價,再進行同伴評價,合理利用數字化工具如問卷星等。教師根據評價的總結果激勵本項目完成較好的小組,鼓勵相對弱的小組繼續優化,學生感受到自己都有分享的機會,也會認真完成下一個項目的學習,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三、行動反思

1. 堅持信息技術的項目式學習的基本方向

經過四年多的行動探索與研究,示范校已經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項目學習習慣,信息技術學科教師實施項目式學習已成為常態化,基本完成信息技術學科課標的學科核心素養目標的達成,實現形式與內容的統一。

2. 凸顯“學主教從、以學定教、先學后教”的教學理念

首先,需要對學生個性、性格、能力等各方面的前期調查結果,進行科學分組。其次,需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設置不同的難度梯度,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學有所獲。

3. 強調項目式學習的情境創設

項目式學習要結合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和將要經歷的社會生活,在課程中嵌入與信息技術相關的社會現實問題和情境,引導學生在項目中使用數字化工具運用計算思維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案。

4. 以學科核心素養為儲備,促進深度學習

依據信息技術學科理論性、工具性和實踐性并重的特征,注重學生在項目學習中的核心素養達成,依托快速發展與日益更新的信息技術工具,保持對新技術成果的開放性,鼓勵師生共同學習。

5. 高水平的教研團隊互相成就

項目的選擇、資料的收集、項目的設計、說課、上課、課后反思等環節需要一個團隊的共同參與。信息技術學科教師相對年輕,對自身專業成長有著迫切的需求,需要重視教師的學習、培訓和研討,進一步提升教師對以核心素養為目標的大單元教學的思考。

6. 構建基于核心素養的評價體系

需注重情境中的評價和整體性評價。針對專業能力較強的學生,可引導其完成案例分析報告或研究性論文,引導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內化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1. 安徽省合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2.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胡玉敏

猜你喜歡
建構信息技術素養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作論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四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三測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和救贖
信息技術在幼兒教育中的有效應用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八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七測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