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施“五微”行動 打造彰顯徽風皖韻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黃山樣板

2023-02-11 09:27胡曉明吳彩姣
安徽行政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黃山市村落

胡曉明,吳彩姣

(黃山市農業農村局,安徽 黃山 245000)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1]。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 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農業強國的應有之義[2]。

一、黃山市和美鄉村“五微”行動取得的成效

近年來,安徽省黃山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按照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部署要求,堅持最小干預、最好效果,用好繡花功夫、聚焦微觀感受,圍繞微改造提升、微景區培育、微創意運營、微循環發展、微奉獻治理,實施“五微”行動,高品質建設彰顯徽風皖韻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截至目前,全市美麗鄉村建設連續9年位居全省前列,7個區縣均獲評全省美麗鄉村建設先進區縣。2022年全省鄉村建設行動暨美麗鄉村推進現場會、2023 年全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會議,先后在黃山市高規格召開。

二、黃山市和美鄉村“五微”行動的主要做法

(一)實施微改造提升,促進村落活化利用

1.堅持統籌規劃布局

高標準制定并出臺《黃山市“十四五”美麗鄉村建設規劃》《黃山市美麗鄉村建設“五微”模式實施導則》《村落徽州徽派民居建設技術導則》等。加強鄉鎮規劃員、駐村規劃師隊伍建設,充分發揮新黃山人、文藝界人士等鄉村規劃師作用。多渠道整合投入各類資金約72 億元,全域推進凈化、綠化、亮化、彩化、美化等微改造項目1.5 萬余個,改造提升中心村593 個,系統整治自然村810個,覆蓋全域90%以上鄉村。

2.堅持保護傳統村落

突出微改造、守文脈,聚焦新安江百里大畫廊及源頭、古徽州文化旅游區、世界文化遺產拓展保護三個片區,制定傳統村落保護利用規劃。實施生態修復、古建筑保護等相關項目1 500余個,累計完成投資21億元。入選國家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市,擁有國家級傳統村落310 個,占全省66%、居全國地級市第2位。黃山市傳統村落“微改造、精提升”示范案例、黟縣“兩山銀行”推動傳統村落活化利用示范案例,先后探索形成縣域統籌推進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模式,入選國家《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可復制經驗清單(第一批)》。

3.堅持擦亮文化底色

推動各類非遺民俗傳承發展“活起來”,目連戲、徽州大魚、板凳龍、鑼鼓等非遺民俗以及徽州好物走進景區街區,融于現代生活,散落各地的古民居、古建筑變成安放農民身心的鄉村美學綜合體、鄉村藝術空間。融入藝術元素、增添美學空間,在村莊“金邊銀角地”、房前屋后閑置地“見縫插綠”,對毛竹、鵝卵石、建筑廢料等資源就地取材。結合蔬菜文化、童趣時光、新安醫學等藝術主題,推進小菜園、小茶園、小花園、小游園、小藥園等微空間建設,累計打造“一米景觀”、美麗庭院、兒童樂園等特色節點空間2萬余個。

(二)開展微景區培育,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

1.標準化提升宜游環境

圍繞環境、交通、設施等8個方面,制定市級景區村莊認定標準。出臺《皖南古村落西遞景區“席地而坐”服務規范》團體標準,明確“七無四顯一不超”,即廣場無泥灰、路面無污垢、邊角無積沉、石縫無泥沙、停車無揚塵、溝渠無雜物、設施無灰塵,石板顯原色、水體顯青色、綠化顯本色、墻面顯古色,旅游線路垃圾落地不超過5 分鐘。完善基礎服務設施,營造優美旅游環境。

2.特色化打造景區景點

安排專項資金3 000 萬元,暢通創意指導、用地保障等20余項優惠政策,明確詩畫鄉村、田園鄉村等發展定位。培育綠野仙蹤西溪南、藝“蔬”臨河、塔川秋色等微景區170 個,成功創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10 個,打造最美旅游風景道10 條,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省級特色旅游名村等40個,西遞村獲評世界最佳旅游鄉村,賣花漁村案例登上世界旅游聯盟榜單。

3.多元化豐富旅游業態

推動農文旅與非遺、攝影、戶外、休閑、研學等融合,培育“非遺”夜市、寫生基地、鄉村書屋、百佳攝影點、鄉村咖啡屋、戶外徒步基地等業態3 700余處,每年舉辦祁紅采摘節、油菜花攝影旅游季等活動100 余場。西溪南村、豐梧村等一批具有自然、文化、生態和特色產業獨特優勢的村莊紛紛出圈。用好農房資源,培育塔川書院、“我的收藏”等徽州民宿3 215 家,占全省民宿總量的70%以上,年經營收入超15 億元。黃山市躋身全國首批民宿產業發展示范區,近10 萬農民變身為景區服務員、鄉村CEO、民宿管家。2022 年接待游客4 004 萬人次;截至2022年末,鄉村旅游已覆蓋70%以上,村莊旅游收入達283億元。

(三)開展微創意運營,促進農民富裕富足

1.做好運營文章

采取“國企+村集體”、村集體抱團、“村集體+民資”等形式,構建縣、鄉、村三級鄉村資產運營體系,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健全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以現代產業組織方式開發運營綠水、青山、村落、民居等優質資源,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全覆蓋。培育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截至2022 年末,全市家庭農場達2 213 家,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達81 家,各級運營主體達400 余家,實現年營業收入超2 億元,鄉村資源年交易額超8 億元。黟縣整村流轉、代耕代種、土地入股、聯合發展的“有農模式”被評為全國30個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之一。全市668 個行政村以股份合作形式開展農村“三變”改革,入股農戶9.7 萬戶、土地11.1 萬畝,資金5.4 億元、收益9 588 萬元。2022 年,全市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總額4.42 億元,同比增長75.3%,50萬元以上強村占比超50%。

2.做好品牌文章

堅持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畜頭肉尾,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實施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六業千億”行動,精耕茶、花、草、魚等特色產業,打造“田園徽州”“黟品五黑”“歙采繽紛”等區域公用品牌。高質量推進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全市建成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基地2 個、全國有機農產品基地1 個、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23 個,擁有農產品中國馳名商標11 個,綠色有機地標農產品228個。深化“產+銷”縱向一體化合作,開發徽茶、徽菊、皖南花豬、蔬菜盲盒等產品600余款。培育鄉村推介官、新農人等“流量”名人500余人,每年舉辦“遇見春天”盧村直播等活動50 余場,全市農村產品年網絡銷售額39億元。

3.做好金融文章

實施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通過信息變信用、信用變資源、資源促發展,配套推出“民宿貸”等金融產品72 款,累計授信84.5億元、用信46.5億元。與省農發行合作全域推廣“村落徽州”保護利用項目,以政策性金融“熱錢”帶動盤活鄉村閑置資源。目前,審批通過貸款28.5 億元、在途項目貸款17.3 億元。推進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等,引導撬動金融、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更好滿足鄉村振興的多樣化資金需求。

(四)實施微循環發展,促進鄉村宜居宜業

1.生活垃圾可循環處理

以“村級清掃、鄉鎮收集、縣(區)級運轉、市級處理”模式,統一收集全域鄉村生活垃圾。依托市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焚燒發電進行100%無害化處理,日處理規模900 噸,年均發電量7 515萬千瓦時。利用7處建筑垃圾處理調配廠,將農村建筑垃圾轉化為生產路基墊層材料、再生骨料等,年利用率超79%。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強化廁所糞污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2017年以來,累計改造農村戶廁6.8萬戶,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2.6%。

2.廢棄物可循環利用

堅持鄉村綠色生態循環發展,持續提升農業資源利用效率,深化廢棄物循環利用。引進畜禽糞污異地集中處理中心等主體,推進畜禽糞污收儲轉運、沼氣發電、有機肥生產等產業鏈建設,全市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產業年綜合產值超1億元,畜禽糞污年綜合利用率達92.5%。加快秸稈飼料化、能源化、基料化、肥料化等循環利用,培育年利用秸稈能力500噸以上的市場主體56家,建設標準化收儲點20 個,秸稈綜合利用率超93%,農作物秸稈發酵墊料養豬技術獲國家新型專利授權。全面推廣達標農膜,全市農膜回收率達82.5%,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率95%以上、無害化處置率達100%。

3.農業生產可循環發展

全力打造全國首個全域茶葉無農殘城市,實施全域80萬畝茶園綠色防控工程,出臺無化學農藥殘留茶園建設技術規范國家級團體標準,推廣“誘蟲黃板+生物農藥+生態農藝”模式,每年投放誘蟲黃板2 800余萬張,農戶憑“茶園綠色防控卡”實現銷售優質優價。2022年茶葉綜合產值達230億元,鮮葉、干茶抽樣歐盟達標率分別超92%和85%。建立“七統一”農藥集中配送體系,建立配送網點461個,實現鄉鎮全覆蓋;農藥使用量由2012 年的3 278 噸下降至2022 年的2 280 噸,降幅達30.4%。推廣應用新技術、新產品、新機具,實現減肥增效的有機統一。全市化肥使用量由2012 年的4 萬噸下降至2022年的3.1萬噸,降幅達22.5%;有機肥使用量由0.35 萬噸增加至3.5 萬噸,增幅達900%。

(五)組織微奉獻治理,促進鄉風和諧和美

1.持續引導農民參與

創新推出“新安夜話”“駐村夜訪”“幸福來敲門”三大品牌,大力推廣戶主會、“一獻四捐”等做法,打造板凳會、“逢四說事”等69 個群眾自治品牌。圍繞美麗鄉村“建什么、怎么建”,引導群眾自主“說事、議事、主事”,鼓勵村民參與村莊規劃、征地拆遷、項目推進等全過程,最大限度爭取群眾理解,提升群眾滿意度;調動群眾積極性,累計動員90 余萬人次參與,獻計獻策8 000余條。

2.持續培育文明鄉風

堅持由表及里、塑形鑄魂,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建立“道德銀行”積分制,在全省率先全覆蓋建設文明實踐“道德銀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點)實現縣、鄉、村三級全覆蓋,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大茂模式”,打造“德耀黃山”品牌。倡樹文明風尚,發揮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和黨群議事會作用,開展“最美家庭”“最美婆媳”等創評,累計引導村民參與鄰里守望、搶險救災、移風易俗等志愿活動超12 萬人次,先后涌現91 名“中國好人”、800余名“安徽好人”和“黃山好人”,百萬人口中的“中國好人”占比居全省前列,各級文明鎮占比超94%。

3.持續優化鄉村治理

推廣“作退一步想”工作法,引導先進模范、老黨員、老教師、心理咨詢師等群眾力量參與矛盾糾紛化解,培育“解憂雜貨鋪”“逢四說事”制度等自治品牌69個,17年無信訪的“響潭實踐”得到省委充分肯定,98%以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三捧“長安杯”,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穩居全省前列。

三、黃山市和美鄉村“五微”行動的經驗啟示

黃山市通過實施“五微”行動,在打造彰顯徽風皖韻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一)堅持規劃先行、因地制宜

將村莊規劃置于鄉村振興戰略、市縣發展中定位和考量,準確把握鄉村地理形態和文化底蘊,從整體布局出發做好規劃引領。在推進和美鄉村建設過程中,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和政策措施,做到精準施策、有的放矢。

(二)堅持保護利用、傳承發展

堅持“村景融合”理念推進鄉村建設,以“小切口、微更新”理念推進村莊微改造精提升,禁止大拆大建和形象工程,切實保護徽州文脈、保留村莊肌理、保住鄉土特色,注重保護傳統村落和文化遺存。

(三)堅持農民主體、帶動增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3]。近年來,黃山市農民人均收入位列全省第一方陣。實施黨建帶群建促鄉村振興滿天星工程,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和美鄉村建設中,尊重農民意愿,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猜你喜歡
黃山市村落
林中村落
靜謐村落
“全家?!ば腋r刻”攝影作品
——部分獲獎作品(黃山市)
傳統村落:小開屯村
云南最后的神秘村落——城寨
黃山市屯溪區城市道路系統的空間布局
傳統村落民宿發展研究——以黃山市西溪南鎮為例
油畫《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讓人魂牽夢繞
黃山市養老旅游發展對策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