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農科背景下涉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研究

2023-02-19 06:22
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專業課專業課程思政

畢 宇

(黃岡職業技術學院 生物與農業學院,湖北 黃岡 438002)

2023 年的中央1 號文件提出: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沒有農業強國就沒有整個現代化強國;農業農村沒有實現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不全面的,說明了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下黨和國家對“農業、農村、農民”三農問題的高度重視[1]。建設農業強國是一項長期任務,重點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突破口,培養出“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高素質農業人才是高職涉農專業助力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

農林類高校是強農興農的“國之重器”,中國高等農林教育已持續百年,截至2022 年年底,我國開設涉農專業的高職院校有1300 余所,分布在各個省份。但長久以來,社會對涉農專業畢業生需求量不大,找不到與其專業契合的工作,使涉農專業學生畢業后缺乏認同感,學農但不愛農,缺乏農業職業精神。同時,家長與社會對涉農專業的認可度也普遍不高,相反“跳出農門”是很多家庭的追求。新農科建設正在試圖扭轉這一現象。2017 年下半年,新農科、新工科、新文科、新醫科都進入人們的視野,新農科概念引起了農林教育專家的關注。2018 年,教育部提出“新農科”建設目標:即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革現有的涉農專業,并且要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和生態文明建設,推進課程體系、實踐教學、協同育人等方面的改革,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更強有力的人才支撐[2]。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回信中提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的辦學要求,指明了新時期涉農專業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設方向。為了更好地培養建設農業強國人才,各高職涉農專業開始進行改革,根據現代農業產業的融合需要,在農林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上進行創新、拓展和融合,培育新興、新生農科專業,加大綜合智慧和新型技術、科技倫理等方面的培養,服務引領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同時,圍繞新農科專業特點建設課程思政體系,引導學生堅守傳統農業精神,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著重培養學生的知農、愛農的情懷,讓學生們成為“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才,愿意為鄉村振興而努力[3]。

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和訪談,分析涉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現狀,研究相應解決對策,并在教師思政能力提升、思政元素挖掘及應用等方面對涉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進行探索,推動新農科人才培養順利開展。

一、涉農專業課程思政實施情況

通過分析調研數據和訪談結果,所有專業老師都清楚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舉措,并且在教學中也在不斷嘗試和摸索課程思政教學,但在實施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難,涉農專業老師反映在教學中進行課程思政還是有難度的。

(一)涉農專業課程思政目標達成度不高

涉農高職專業旨在培養“一懂兩愛”的新農科人才,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優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專業課程思政的目標除了要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還要培養學生“知農愛農興農”的情懷,最終是要讓學生愿意積極投身到“三農”建設中。但調研發現,多數專業課建設時沒有形成明確的思政教學目標,專業也沒有構建專門的思政體系,專業課的思政教學實施很大程度取決于老師自身對課程思政的理解和投入程度。

通過對學生發放的調查問卷數據分析,學生反映基本所有專業課老師都會進行課程思政,思政的內容大多是對時事進行闡述,或宣講與專業相關的領軍人物事跡。但老師在講授過程中,僅局限于思政元素本身的政治性,只是僵硬的將思政元素講出來,缺乏與專業的有機融合,與專業課程教學相關度不高,很難達到思政目標甚至根本沒有明確的思政目標,只是為了完成課程思政任務。通過收集涉農專業老師的調查問卷發現,涉農專業的老師們在進行課程思政的時候,主要采用的是講授法,形式單一,對學生的吸引力不足。

同時也發現很多老師本身思政知識儲備不足,難以將思政內容與專業課知識進行有機融合,在教學過程中難免顧此失彼,課堂容易出現兩極分化,要么是只講專業知識,要么整堂課變成了思政研學,難以達到“鹽溶于水”的效果。這都說明教師的思政教學能力有待提高,思政內容的呈現形式需要多樣化。

(二)學生的思政獲得感不強

在對學生調研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學生認為在專業課中引入思政元素有助于提高綜合素養,但對職業精神的養成學生感觸并不深。很多專業課的課程思政以時事熱點討論為主,但專業課上老師講時事沒有思政課的老師生動深入,只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學生很難有深入的體會。有些老師則將農業相關的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如農業行業領軍人物的事跡、鄉村振興相關政策等,但由于時間和內容的限制,學生只是停留在“知”“情”層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在專業課程思政中無法體會農業對于國家的重要性,需要進一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深入到“意”“行”層面。

(三)思政教育頂層設計不夠

長期以來高職各專業的思政課程主要安排在第一、二學期,并貫穿整個學期,而第三、四、五、六學期的思政課程以講座形式零星分布,講座內容主要是結合當下的形勢、政策進行解讀和分析。思政課程的教學內容通常是由馬克思主義學院的老師講授,教學對象也是面向全校所有學生,不同專業的思政課程教學內容基本相同,強調政治屬性, 強調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科學性, 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性、真理性,但缺乏專業特色,不同專業的學生也很難將思政理論落實到自己的職業規劃中。

后四個學期的教學內容以專業課為主,在完成專業教學的同時,專業教師要守好自己的一段“渠”,做好課程思政,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和職業精神。通過座談發現,目前所有專業老師都開始進行課程思政,但水平參差不齊,基本上都是老師各自為政,沒有明確的專業課程思政目標,其結果就是不同老師在講授同一門課程時的思政側重點有所偏差,同一專業不同專業課的課程思政互不相關,難以形成專業合力。很多專業課老師也反映自身的思政理論水平有待提高,難以將思政元素融入到專業教學中,思政教學形式單一,無法吸引學生的眼球、直擊學生的內心。

雖然思政課程和專業課程思政都在努力地進行思政,但專業內部缺乏思政體系建設,思政資源的挖掘和應用較為混亂,導致最后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不能形成合力,與專業教學彼此獨立,無法將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素養教育貫穿農林人才培養全課程、全過程。

二、涉農專業課程思政的建設方向

(一)加強頂層設計,構建專業課程思政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講話指出,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結合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 不斷改進教學方式,更新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專業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 形成協同效應。

在高職教學體系中,思政課程是不可或缺的, 但是與專業的契合度有待提升。課程思政是近幾年才逐步發展起來的一個新的教育理念,其側重點不在于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而是力求在加強專業教育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將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專業課程的各個環節,實現“隱形教育”。

在構建課程思政體系時,不同專業的思政目標應該具有專業針對性,從前期的思政課程到后期的課程思政,應該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除了要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感、堅定理想信念,還要形成具有針對性的專業思政目標,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能參與鄉村振興的德技并修的人才。只依賴思政課程教師或專業課程教師都很難達成目標,必須在學校黨委的領導下, 學校行政部門積極協調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專業教學學院的課程體系建設,將學科資源和教師隊伍進行整合, 做好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銜接,確定具有專業特色的思政目標,形成全校自上而下重視這兩種類型課程建設的格局[3]。打造思政課程引領、課程思政結合的專業課程體系。思政課程要深入研究思政課程的教學大綱和根本任務,根據不同專業對應的職業特點,進行課程體系的頂層設計,設計具有專業針對性的思政目標和內容,根據每門課程的教學特點確定各門課程在立德樹人、以文化人的作用和定位,在思政內容和思政形式上相互補充,構建全員育人的思政體系。

(二)提升專業教師的育人能力

教師是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因素。教師的育人能力不僅僅體現在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方面,還要能夠做、善于做、樂于做課程思政,在教學中關注學生思想動態,備課時關注人類社會發展、關懷國計民生,培養出具有人文情懷、專業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的學生。

農林類高校大部分教師特別是專業課教師專業知識儲備豐富,專業理論研究水平較高,但在不同程度上缺乏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史”、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理念等的深入學習和了解。通過調研發現,專業課老師都已具備思政意識,并且已經在教學中開始實施,但效果不佳,進行課程思政的能力還需要提高。一方面,專業老師要加強學習,利用主題黨日活動、學習強國、國家智慧教育平臺等在線平臺,深入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黨的二十大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農科精神、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等,提升自身的政治理論和專業水平[4]。另一方面,老師要加強課程改革,明確每門課程的思政目標,選擇與專業知識相關的思政元素或案例,合理安排教學時間,認真設計教學環節,牢記立德樹人目標任務,落實“三全育人”要求,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不斷提升專業素養,形成職業精神。

很多學生在問卷調查中反饋,老師的言傳身教也是課程思政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課程思政就要打造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尤其是青年教師和兼職教師的政治素養和品質修養更要進一步地錘煉。學校應當不斷健全課堂管理機制,嚴明教學意識形態底線,堅持德法并舉,全面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根據不同教師群體的特點開展思政能力提升培訓,培養和提高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5]。作為涉農專業的老師,還要做好農業科技服務,一方面了解現代農業的發展前沿知識,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另一方面也給學生做出表率,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工作。

(三)準確選用課程思政元素

課程思政教學的基礎工作是要充分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并進行合理應用,這是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扎實推進高校課程思政的重要內容之一。2004 年至2023 年,官方連續20 年發布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其顯示出“三農”在我國的重要地位,也給涉農專業提供了豐富的思政元素。雖然能選用的課程思政元素很豐富,但較為零散,并不完全適用于任一涉農專業課程教學,根據課程特點挖掘出每一門課程的思政元素并將其有機融入課堂是進行課程思政的關鍵。

專業課在選擇課程思政元素時,要以知識技能學習為主,結合崗位對專業技術技能及職業素養的需求,確定提煉出能與職業技能培養目標融合的課程思政元素,并根據課程教學內容與方式,將課程思政元素分解后,融入每個教學案例,達到“溶鹽于水、潤物無聲”的目的。對于涉農專業的學生,要讓他們能夠學農,愛農,興農,愛崗敬業是專業教學中的主要思政目標,但不同專業課的切入點并不相同。畜牧獸醫專業以動物養殖和疾病防治為主要教學內容,家禽孵化周期長,各環節都需要嚴格把控,以學生分組完成孵化為切入點,讓學生在掌握孵化技術的同時,形成愛崗敬業的意識;而在疾病檢驗過程中,以減少檢驗結果的人為誤差為切入點,讓學生明白簡單的操作要勤練,總結不足,不斷提高精準度,爭取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獨擋一面。

(四)課程思政的輸出形式盡量要多樣化

對于涉農專業的課程思政而言,除了要提升課程育人水平,推動現代化農業人才培養,還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農學精神”,讓學生知農、愛農,愿意投身到鄉村振興工作。每門專業課都有其獨特的發展史和領軍人物,這也是老師們常選用的思政元素,但其對應的育人目標并不一定完全一致,要選擇合適的切入點,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將思政內容有機融入課堂教學中。在花卉生產與應用課程教學中,教師將全班分成若干個討論小組,每個小組從梅花的栽培歷史、豐富的文化內涵寓意以及園林用途等角度入手,探討如何發揮梅花種質資源的功能與作用等。通過分組收集材料和研討,學生深入了解了梅花所寓指的中華民族精神(文化自信),學習“梅花院士”陳俊愉先生的“梅花精神”。同時,將課堂搬到遺愛湖公園的梅園,讓學生熟悉梅花的品種,進行梅花的栽培與養護。

在進行課程設計時,要將課程思政融入實踐教學、覆蓋課堂內外,提高課堂思政效率。涉農專業的實踐課,是課堂理論知識在生產實踐中的直接應用,對于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現至關重要[6],也是教學的重要環節。農林專業的教師大部分都是深入農業一線的科技服務人員,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將學生的實踐教學與自身的科技服務工作相結合,成立技術服務小隊,走出學校,帶領學生為周邊村鎮提供種植、養殖、加工等技術服務,通過對當地農業生產和加工的實地考察和參觀,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生成勞動意識,明確職業方向,為“農學精神”的培養奠定堅實基礎。在實際生產中,將我國燦爛悠久的農耕文化歷史融入實踐教學,例如用二十四節氣指導生產實踐,增強學生的農業民族自豪感,了解農業的重要性和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培養學生“知農、愛農、服務于農”的“三農”情懷[7]。

除了課堂內的實踐教學活動,還可以在課外安排學生參與以鄉村振興為核心的實踐活動,鼓勵學生下鄉活動,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積極幫助鄉村改善經濟文化落后的現狀[8]。加強企業調研,讓學生按企業需求,分組對農產品加工進行技術改良和品種創新,讓學生在幫助鄉村發展的同時,體會自身專業的重要性,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收獲滿足感和成就感,加強學生的專業認同感。

三、結語

建設農業強國是國家的重要方向,培養出德技兼修的鄉村振興人才是建設農業強國的方向,涉農專業的課程思政建設任重道遠,需要相關教師們的不斷探索和努力。涉農院校要做好課程思政頂層設計,使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行同向,教師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的思政素養,另一方面要做好課程設計,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堂內外,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行為規范,激勵學生扎根農村,服務“三農”。

猜你喜歡
專業課專業課程思政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導入課”在高校專業課實施“課程思政”的實踐與思考
思政課“需求側”
電大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改革探討——以福建電大為例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中美綜合大學在音樂專業課程上的比較與啟示
服務學習在高職社會工作專業課內實踐教學中的探索
中俄臨床醫學專業課程設置的比較與思考
研究生專業課學分制教學改革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