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美育為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美好生活服務
——《中華美育演講錄》前言

2023-02-19 18:18祁志祥
藝術廣角 2023年6期
關鍵詞:美育美學教授

祁志祥

《中華美育演講錄》是上海市美學學會主辦的“上海美育大講堂”系列講座和在《藝術廣角》雜志開設的“中華美育大講堂”欄目演講稿的集錦?,F結集由上海三聯書店出版,希望能讓更多的讀者從中受益。

“上海美育大講堂”是上海市美學學會落實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要求,組織上海及全國一流專家在上海市各高校和部分中小學開展的系列美育講座。講座針對的聽眾對象主要是大學生,部分是高中生,也包含部分中小學教師。講座主題要求接地氣,大眾都能聽得懂,解決人們的實際美育問題。講座內容既尊重各位專家的學科專長和思想獨立,又努力貫穿一個大的主題,即矯正當下“美不可解”、美丑混淆的審美亂象,重溫亞里士多德“美是具有價值并同時給人愉快的東西”,確認“美是有價值的樂感對象”,幫助受眾樹立健康的審美觀,正確辨別美丑義界,從快樂和價值兩個維度從事美的欣賞和創造,為美化人生和社會、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美好生活服務。講座原計劃在2021—2022 年舉行。由于特殊原因,2021 年底9 位專家講座結束后不得不中止。2022 年伊始,祁志祥教授與《藝術廣角》主編張立軍先生達成默契,自2022 年第2 期起開設“中華美育大講堂”專欄,由祁志祥教授擔任主持人,每期刊發兩篇演講稿,在陸續發表“上海美育大講堂”演講稿的同時,還組織編發了全國美學名家的部分美育演講稿。這次萃編成書,另作了個別增補。

本書各講的作者,都是美學相關學科的名家。他們是歐洲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王寧教授,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原副主席、著名文藝評論家毛時安先生,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復旦大學中文系汪涌豪教授,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首都師范大學藝術與美育研究院院長王德勝教授,中國古代文論學會會長、華東師范大學江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曉明教授,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哈爾濱音樂學院院長楊燕迪教授,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網絡文學理論專委會主任、中南大學歐陽友權教授,中國遼金文學研究會會長、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張晶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原副院長、著名六朝美學史家袁濟喜教授,中國傳播學學會副會長、復旦大學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孟建教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劇評協會中國分會監事長、中國戲曲學院謝柏梁教授,湖南省旅游協會首席專家、吉首大學原副校長張建永教授,中國趙樹理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趙勇教授,國際美學協會原總執委、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劉悅笛研究員,天津市美學學會會長、南開大學文學院周志強教授,央視《中國詩詞大會》命題專家、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方笑一教授。本人作為活動組織者和美學研究者,也參與其中,共襄盛舉。

關于本書各講的邏輯結構及其內在聯系,這里略述如下。

本書二十二個專題,分三編。上編可視為美育入門板塊,講述美學的人文學科定位、“美學”“美育”的基本涵義、中國古代美學的樂感精神、中國美學史的書寫歷程等基本問題。

科學分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人文科學不同于自然科學的最大特點是,人文科學是主體性很強的學科,不可進行定量測定,但又具有反映客觀規律的科學屬性。美學就是這樣一門人文學科。王寧教授長期致力于中外文學、文論、美學的比較研究,具有宏闊的國際視野。他代表中國學者不斷向世界人文界發聲,倡導“世界文學”“全球人文”概念,成果累累,具有廣泛的國際影響和很高的國際聲譽。他的演講《“全球人文”與中國學者的貢獻》講述了自己在這方面的經歷和心得,對中國美學為“全球人文”作出中國學者的貢獻提出深情期待。

美學是美之哲學。美是什么,是當代美學工作者否定不了、回避不了的基本問題。祁志祥教授在悉心搜羅古今中外各種美的定義的基礎上,從審美實踐出發,對這個“千古之謎”作出了全新解答,提出“美是有價值的樂感對象”,出版《樂感美學》加以系統闡釋,引起廣泛的反響,受到不少學者的高度評價。曾繁仁先生指出,作者“具有自己的學術立場和學術觀點,論述翔實而富有條理,知識面深廣,且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陸揚教授指出,《樂感美學》“是近年學界少見的美學理論建樹大著,堪稱美和美感研究以及日常生活美學的一部百科全書,是作者醞釀有年,精心打造出來的高牙大纛”。高楠教授指出,作者“對很多有爭議的問題都明確地表述且旁征博引地證明自己的看法”,“正引發著中國美學界的一次不小的地震。它的震動力量來源于它對于一些幾成定論的或爭論不休的美學理論的縱深性的爆破”。馮毓云教授指出:“自古以來,對美闡釋就是一道美學領域的哥德巴赫猜想,引無數學者競折腰。祁志祥先生在對何為美追問的路上,不畏艱險、鍥而不舍去探尋美的真諦,為美學史貢獻出別具一格的美學原理,必將在中國美學史上獨領風騷?!北緯诙v《“美”的解密》就來看看祁志祥教授是如何破譯這個美學的“千古之謎”的。

美育是審美教育。但何為“審美教育”,卻莫衷一是。實踐中常把它與藝術教育混為一談。祁志祥教授依據“美是有價值的樂感對象”,推導出美育是情感教育、快樂教育、價值教育、形象教育、藝術教育的復合互補。于是,“美育”與“藝術教育”有了種差。在藝術教育之外,人們可以在情感節制、趣味教育、德育智育、形象塑造幾方面從事美育實踐。所以第三講安排祁志祥教授的演講《“美育”的完整義涵及其實施路徑》。

美學的旨歸在美育。對于“美育”內涵及功能,當代美學工作者作出了許多探尋。王德勝教授作為首都師范大學藝術與美育研究院院長,一直在思考“現代美育的精神涵養功能”問題。美是有價值底線的。美育不僅是怡情悅性的,而且是凈化靈魂、提升精神的。王德勝教授長期致力于高校美育研究,對美育問題有深度的思考積累。第四講,我們就來傾聽王德勝先生對這個觀點的分享。

美是帶來有價值的愉快感的對象。但我們下定義時,不宜說美是“有價值的快感對象”,而應當說“有價值的樂感對象”。因為“快感”容易造成與肉體連得很緊的誤解。其實美所帶來的愉快感不僅與感官相連,而且與精神有關。中國古代美學中的“樂感”概念恰恰積淀著“孔顏樂處”與“曾點之樂”、道德愉悅與感性歡樂。美作為“有價值的愉快感的對象”,得到中國古代美學思想資源的有力支撐。中國古代文化既不同于西方古代的罪感文化,也不同于印度古代的苦行文化,而是樂天知命的“樂感文化”。在甄別中國古代“樂感文化”得失的基礎上,誕生了中國古代美學的“樂感”精神。它啟示著、印證著“美是有價值的樂感對象”。所以第五講,我們來聽祁志祥教授《中國古代美學的“樂感”精神及其現代啟示》的演講。

美學研究既有橫向的邏輯建構,又有縱向的歷史書寫。自1981 年李澤厚出版《美的歷程》以來,中國美學史著述取得了不少成果,出現了不少寫法。它們有寫神型的,有寫骨型的,有寫肉型的。如何評價其中的得失,找到合適的寫作門徑?祁志祥教授結合自己獨立著述《中國美學全史》的體會,與大家分享了中國美學史的書寫歷程及《中國美學全史》的基本框架和主要觀點。講座內容主要包括:與《美的歷程》《中國美學史大綱》相較,《中國美學全史》有什么異同?《中國美學全史》為什么不直接寫史,而在第一卷中論述美學、美和中國古代美學精神?如何把握中國古代美學精神的演進歷程和時代分期?如何理解中國現當代美學的學科轉型及中國現當代美學精神的演變?

本書中編是藝術美育板塊,涉及藝術與美的關系,以及詩歌美、戲曲美、音樂美、文學美的解析。

藝術是藝術家運用各種藝術媒介創造的美。美作為有價值的樂感對象,既能給人愉快的美感享受,也具有價值含量。前者,日常話語中往往用狹義的“美”指稱之。后者,日常話語中就叫“好”。藝術的特征是廣義的“美”,或者說是狹義的“美”與“好”。毛時安先生從事藝術評論幾十年,他結合自己豐富的評論經驗對藝術的“美好”特征有獨特的體悟。他揭示出藝術能讓冷酷的心變得溫暖,浮躁的心變得沉靜,脆弱的心變得堅韌,平庸瑣碎的心變得詩意盎然,貪婪的心變得節儉,荒蕪的心變得豐饒,空虛的心變得充實,陰暗的心變得光明。在信息泛濫的時代,更需要美好的藝術。

藝術的特征是給人愉快的美,這是西方傳統文藝理論的一個基本觀點。這個美既可以由藝術所摹仿的令人愉快的美的現實題材帶來,也可以由對丑的現實題材的惟妙惟肖的逼真摹仿帶來。由于現實題材的美丑在不同的藝術媒介中產生的審美反應不同,所以西方傳統美學規定:文學、音樂等時間藝術可以比較廣泛地反映丑陋的題材,但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在反映丑陋題材的時候必須有所規避和淡化?,F代西方藝術則打破了“美”的束縛,從題材到藝術表現形式都大踏步地向令人不快的丑挺進。于是,美的藝術出現死亡現象。如何評價這種現象的得失?藝術是不是應該向緩解人生苦痛、給人愉快之美方向復歸?請聽祁志祥教授講述《藝術與美的關系的古今演變》。

藝術的特征是美。各門媒介的藝術,其創造美的規律是不同的。因此,“藝術訓練”便有了必要,也有其特殊的方法。張晶教授既是富有成就的藝術理論家,也是造詣很深的辭賦作家。他飽含自己的創作體會,綜合古今中外的藝術理論,與我們談藝術訓練的方法與意義,揭示藝術訓練的基本要求在于掌握特殊的藝術媒介和創作法則,完成從初始到諳熟、從必然到自由、從技到道的蛻變。張晶教授肯定藝術美創造的規律和按照這種審美規律進行藝術訓練的必要性,對于人們重新反思美由心生的存在論新潮學說的缺失,具有發人深省的啟示意義。

詩是文學藝術的寵兒。在中國當代學者中,汪涌豪教授既擅長寫古體詩,出版過古體詩《巢云樓詩抄》,也擅長寫現代詩,出版過現代詩集《云誰之詩》,是一位學者型詩人。在古體詩寫作方面,他五古、五絕、五律、七古、七絕、七律各體皆工,言志、抒情、詠物、敘事、詠史無不入詩,用古體詩寫當代事不失古風,以中國詩寫外國事不失國風,體現了很高的詩學造詣。他的《舊體詩創作的當代際遇與命運》講座,是飽含自己創作甘苦的經驗之談。喜歡寫古體詩的朋友不可錯過。

中國古代是一個詩歌國度。唐詩宋詞造就了中國古典詩歌的皇冠明珠。生活不能滿足于眼前的物質享受,我們還需要詩與遠方。如何品味中國古典詩詞之美?這是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后國民面臨的一個大問題。央視詩詞大會命題專家方笑一教授對這個問題有獨到的研究與解答。品味中國古典詩詞之美可從四個方面著眼,即豐富的情感表達、精致的語言形式、深厚的人文內涵、多樣的文人意趣。

戲劇是一門綜合的藝術。中國古代戲劇是“以歌舞演故事”,所以王國維又叫其“戲曲”,并說:“必合言語、動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戲劇之義始全。故真戲劇必與戲曲相表里?!睈矍槭撬囆g的永恒主題。中國古代戲劇中《西廂記》《牡丹亭》《長生殿》是三大經典愛情劇,堪稱中國人愛情的“圣經”與教科書。謝柏梁教授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戲劇研究與教學,本身也是戲劇編劇。他講述的《中國古代的三大愛情劇》別具會心,搖曳生姿,饒有趣味。

創立于1927 年的恒源祥是近百年的民族品牌,2008 年以來成為世界服裝紡織行業的奧運贊助商。這個品牌發展到今天,不僅與文化興企、美學經濟戰略密切相關,而且與藝術助力、戲劇助力有關?,F任掌門人陳忠偉先生深富文化情懷和底蘊。他聯系企業發展戰略及其走過的歷程為上海交大國際化戲劇培訓班所作的《恒源祥戲劇文化與奧運國際化推廣》講座,站得高、看得遠、接地氣、可讀性強,堪稱生活美育的范本之一。

在現代生活中,音樂是生活美學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音樂欣賞中,常見的交響曲是器樂音樂中大型作品的最高代表。如何欣賞交響曲之美?楊燕迪教授長期從事西方音樂理論的翻譯和音樂人文評論。他從美學品格與形式規范等方面對交響樂欣賞作了專業的解讀,對大眾來說具有啟蒙意義,對于交響樂“發燒友”來說更是不可多得的理論提升。

當代中國流行音樂正在催生一種聲音的烏托邦主義——追求極端完美、純粹的聲音,構造出一種對完美生活和完美城市的訴求。與此同時,當代社會正在進入“獨居社會”時期,都市新民謠體現出“孤獨美學”訴求。周志強教授的講座《都市新民謠的聽覺審美與文化闡釋》視角獨特,揭示了“都市新民謠”的歷史背景、聲音特質、文化內涵,以及它所隱藏的當代社會文化的內在矛盾。這是一個貼近現實的由淺入深、由外而內、形式與內涵相結合的深度解讀。

文學是最常見的藝術樣式。散文是人們常用的文學形態。散文為何寫、寫什么和如何寫?趙勇教授結合自己的研究和創作指出:為何寫——作者意有郁結,無病呻吟不行;寫什么——敢于真實呈現自己丟臉的事情,文過飾非不行;如何寫——嫻熟掌握某種藝術方式,技藝不造練到一定程度不行。只有非寫不可、充滿真誠、藝術圓熟,才能創造散文吸引人、打動人的美。

隨著科技發展和藝術媒介的日新月異,網絡文學成為當代文學創作領域的新貴。什么是文學經典?網絡創作能否打造文學經典?如何打造?國內研究網絡文學的頂級專家歐陽友權教授對這個大眾感興趣的熱點問題作出了權威解讀。他認為:網絡文學雖然目前有漸成主流之勢,但數量與質量不匹配、過度商業化,以及技術與藝術的不平衡,導致精品力作占比不高,經典難覓。原創性、亙久流傳、多向闡釋空間和藝術價值的永恒魅力,是文學經典評價的一般標準。網絡文學要打造經典,一是要樹立精品意識和經典觀念,倡導創作的“工匠精神”;二是要采取“經典化”有效舉措,如推精品設置創作標桿,走出媒介歧視、過度商業化和跟風套路誤區,對網絡文學實施評價分層而不必一刀切;同時要優化創作環境,解決好網絡作品盜版侵權問題,建立健全網絡文學評價體系,尊重審美規律和網絡特點來管理網文行業,并假以時日,把優秀之作置于歷史沉淀和口碑傳承中。這樣,網絡傳媒方能催生文學經典的“日出”。

本書下編,屬于生活美學板塊,涉及中國古代的生活美學、六朝美育、江南文化的審美特點、鄉村旅游美學、國家美好形象的建構與傳播。

在21 世紀出現的生活美學潮流中,劉悅笛教授是著述甚力、影響很大的一位學者。他的生活美學講座,闡釋了對“美好生活”涵義的獨特理解,揭示了中國古代生活美學的十個基本面向:從“天之美”開始,到“地之美”“人之美”,再到“食之美”“物之美”“居之美”“游之美”,最后到“文之美”“德之美”“情性之美”。他啟示我們“日常生活的審美化”并不是現代才有的事,中國古代人的生活也很有審美情調。當然,這大概只能是士大夫階層的生活。

《世說新語》記載了六朝名士的日常生活方式,其中包含著特殊的審美追求。袁濟喜教授長期致力于六朝美學的研究,成就斐然。本講中,他以《世說新語》為據,對六朝美育風貌作出了獨特解讀。六朝名士在玄學與佛學思想的啟發下,采用兼容并包、對話辯論的方式,對于人生美學問題進行思考與討論,形成了玄學的美育觀念。當時的言意之辨、有無之辨、才性之辨、性情之辨都是在此基礎之上形成的,并且推動了美學智慧的形成與發展。具體說來,作者從九個方面對《世說新語》與美育的聯系作了簡要的概括,對讀者認識六朝美育的風貌很有啟發。

美既是有歷史特征的,又是有地域特色的。胡曉明教授的講座《江南文化的審美品格》以他對江南文化的長期研究為基礎,抓住“水”的靈魂,對江南水國的空間詩意之美作出了獨特解讀。江南是一個空間概念,但談江南的美卻離不開時間的積累。從時間上看,中國歷史對江南有三次重大發現,江南文化的發展有三座高峰。第一座高峰是六朝時代,以金陵為中心;第二座高峰是宋元時代,以杭州為中心;第三座高峰是明清及近代,以蘇州為中心。江南文化就是由這三座高峰所代表的文化精神、文化成果等構成的。由此孕育的江南文化之美,主要體現為和平農耕之美、生生之美、包容之美。這些江南之美在中國古代詩人筆下得到了美輪美奐的表現。

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當下紅火的民宿旅游,彰顯了鄉村旅游在城市旅游產生審美疲勞之后正成為游客追捧的新寵。張建永教授長期從事旅游美學的研究與實踐,積累了大量經驗。他的演講從當下鄉村旅游的美學缺失談起,指出美學直抵精神和靈魂,無此便無魂;美學直抵感官和情愫,無此便無根;美學直抵經濟和消費,無此便無力。在此基礎上,對鄉村旅游美學的觀念作了獨到辨析,從熱文化與冷文化、美文化與丑文化、奇文化與庸文化的對比中揭示了鄉村旅游美學的應用方法,指出鄉村旅游美學的根本路徑在于創意與創異。

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中,中國美好的國家形象的塑造及其跨國界、跨政體、跨語言傳播是擺在新聞工作者面前的一項至關重要的使命。孟建教授長期致力于此項研究。他的講座《中國美好形象的建構與傳播》結合自己跨文化傳播的理論研究與運作實踐,面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努力的方向與做法。存在的問題是:跨文化傳播尚缺乏多元共生的理念;跨文化傳播尚缺乏雙向交流平衡模式;跨文化傳播尚未形成國際話語表達體系;跨文化傳播尚缺乏精準有效的傳播方略。提出的對策是:建立多元邏輯、多元共生、多元共識的跨文化傳播認識論和方法論;設計多層次、多角度、多方位的跨文化傳播立體管道;遵從傳播規律,增強跨文化傳播的有效性;將構建全媒體傳播矩陣作為跨文化傳播的重點;注重與國際組織合作,共同開展國際文化交流。

作為“上海美育大講堂”的一份記錄,在此要銘謝當時加盟大講堂、組織師生聽眾的單位及其負責人、聯系人。他們是:復旦大學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副秘書長湯筠冰教授,華東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范玉吉教授,上海建橋學院新聞傳播學院王梅芳院長、珠寶學院劉銜宇院長,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基礎教育學院魏志強院長,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張蘊艷副教授,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潘黎勇副教授,上海政法學院文藝美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曾嶸副教授,上海第二工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師呂峰博士,上海大學文學院譚旭東教授,上海商學院藝術設計學院褚艷杰副院長,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馮磊教授、科研處處長伍維曦教授,同濟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王冬冬教授,上海戲劇學院戲文系主任陳軍教授,上海市行知實驗中學原校長劉華霞女士(現為上海大學附中校長),華東師范大學附屬楓涇中學特級校長陸旭東博士,上海進才實驗小學特級校長趙國弟、青年教師孫沛瑩。在《藝術廣角》開設“中華美育大講堂”欄目期間,得到主編張立軍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銘謝。

本書不僅是中國美學界的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活動記錄,也是中國當代美學界一群知名學者美育研究成果的珍藏版。我們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夠對社會大眾的美育起到普及作用,為大眾理解美學常識、欣賞藝術美、創造生活美提供有益的啟示。

猜你喜歡
美育美學教授
仝仺美學館
盤中的意式美學
讓美育引領幸福生活
田教授種“田”為啥這么甜
劉排教授簡介
美育史料·1902年劉焜與“美育”
純白美學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師
“妝”飾美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