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絲綢之路暨北朝時期固原區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

2023-02-20 07:16勇,張
銅仁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固原魏晉寧夏

劉 勇,張 強

【會議綜述】

2023年“絲綢之路暨北朝時期固原區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

劉 勇,張 強

(寧夏固原博物館,寧夏 固原 756000)

2023年“絲綢之路暨北朝時期固原區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主要圍繞五個方面對北朝史進行深入探討:一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絲綢之路的政治、軍事、歷史地理、交通、文化交流交融;二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絲綢之路的宗教、音樂;三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絲綢之路的姓氏和字書史;四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絲綢之路固原區域的考古發現;五是其他方面。上述研究在宏觀探討和具體問題考證方面都有較多突破。

絲綢之路; 魏晉南北朝時期; 固原; 區域文化

固原是歷史文化名城,古稱大原,西周設邑、戰國置縣,是寧夏最古老的城市。這里有中國最早的“長城”,“不到長城非好漢”中的“長城”,就是固原“戰國秦長城”;中國四大古關之一的“蕭關”,盡顯“秦時明月漢時關”的邊塞雄渾;中國十大石窟之一的“須彌山石窟”,被譽為古絲綢之路上的一顆明珠。為加強“絲綢之路”之固原區域學術交流,促進和繁榮“絲綢之路”國內外學術研究,“絲綢之路暨北朝時期固原區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于2023年7月28日至30日在寧夏固原市舉辦。此次研討會由固原市人民政府、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主辦,固原市文化旅游廣電局、寧夏固原博物館承辦。會議邀請了國內外專家學者70余人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參會,其中國外學者8名,均以線上方式參會?!豆饷魅請蟆贰秾幭娜請蟆贰督袢展淘返让襟w的記者進行了跟蹤報道。會上,孔旭榮、薛正昌等10位專家學者作了主旨發言。會議共收集52篇論文。與會專家學者主要圍繞北朝時期的政治制度、軍事、文化交流交融、宗教、音樂以及絲綢之路上固原北朝時期出土的玻璃器具、漆棺畫等領域,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廣泛深入的交流討論,為推動固原區域歷史文化及相關領域研究、深化東西文明交流互鑒建言獻策。

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二級巡視員石學安、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會長樓勁出席開幕式并先后致辭。石學安向蒞臨會議的專家、學者表示熱烈歡迎,并感謝為本次會議籌備的相關單位,同時指出,這次學術研討會是促進絲綢之路地域歷史文化研究發展的一次大好機遇,也是切實講好中國故事寧夏篇章的一個重要機會。樓勁指出,固原區位優勢明顯,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為歷代形勝之地,本次研討會是推進固原區域北朝史研究的一大契機,希望各位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獲得新的進展。

一、魏晉南北朝時期絲綢之路的政治、軍事、歷史地理、交通、文化交流交融

(一)政治、軍事方面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繼春秋戰國之后我國歷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時期。北方各少數民族政權更迭,社會動蕩。其后,社會逐步走向統一,在政局的不確定性中卻孕育著新的可能,最終在北朝孕育出強大的中央政權。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樓勁的《漢唐丞佐之異及其演化》一文,分析了漢、唐兩朝“丞佐”一詞名同而實多異的情況,這種差異反映了先秦、秦漢至隋唐相關建制和輔佐方式的變遷,與大一統王朝建立及其行政體制遞嬗轉折息息相關,也與公卿體制到省部體制的不同行政重心、管理方式和運行態勢息息相關。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章義和《黃老道<錄圖真經>新天師道與北魏國家的轉型》認為北魏國家的華夏轉型是黃老政治的延續,新天師道得以參與到北魏國家轉型過程,依托政治力量推行至全國。陜西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黃壽成以高演、高湛“兄終弟及”中的領軍將領為例闡釋了東魏北齊時期在政變中領軍將軍并沒有起到很大作用,相反一些地位顯赫的家族則起到了關鍵作用,決定了當時的政治局勢。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李磊《高平與南涼、后秦、西秦、赫連夏的連環盛衰》引入西北地緣政治的概念,將高平置于五胡十六國的宏觀背景下,考察南涼、后秦、西秦、赫連夏的連環盛衰。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姜望來《魏晉到唐初:皇位傳承與中古時代特質》探討了皇位傳承問題,對相關歷史進程予以辯證思考和分析,認為在魏晉至唐初期間皇位傳承受到一些特殊因素(中古門閥統治、胡漢不同傳統)之影響和制約。海南師范大學胡勝源《秘在<周禮>:體制變革視野下的魏周禪代》一文指出,《周禮》體制徹底實行后,唯有禪代一途才能使宇文氏和拓跋氏在政治和社會地位上一致。長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劉健佐通過解讀高句麗與三燕(前燕、后燕、北燕)之間的軍事沖突、政治交往和經濟文化交流,進一步探究了高句麗與三燕政權的關系。寧夏中衛博物館館長孫學鋒《試論侯景之亂對南朝士族的影響》一文以南朝后期社會政治的大背景為主,分析侯景之亂對于南方士族的影響。日本大東文化大學田熊敬之分析了《魏書》門閥中心史觀與北朝政治文化,認為北魏時期的政治實踐一直以來都在進行著流動的人事任免,這種流動性是北朝政治文化的一貫特征。

北方民族大學西北民族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教授張多勇對宇文泰在關隴一帶活動涉及的諸多地名進行定位研究,通過地圖空間展示宇文泰等控制的戰略要地,揭示這些軍事要塞相互聲援,共同構成防守體系,對于中國古代軍事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二)歷史地理、交通方面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嚴耀中通過梳理北魏設置的多個平原郡,分析了關于平原鎮、匈奴族與平原郡的特殊關系、地方行政單位變遷中“漢化”因素和導致北魏平原郡情況復雜多變的主要因素等幾個方面,進一步探討了北魏平原郡的特殊性和由此引出的一系列問題。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韓吉紹詳細考察了《太清金液神丹經》卷下與早期南海歷史地理的關系,認為此書集中反映了魏晉時期佛教海外地理出現以及古代中國對南海、海上絲路和世界歷史地理的認知。

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朱悅梅對文獻所見兩漢魏晉時期以金城郡內部的縣級區劃為節點的交通路線進行梳理,以期觀察漢晉城郡內部交通及其與周邊區域間交通的地理空間分布,進一步觀察金城郡交通地理格局的特征及其演變。

(三)文化交流交融方面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學鋒介紹了南京大學北園東晉墓出土的“鎏金銅帶具”及相關遺物,認為是“晉式金屬帶具”的組件。金屬金帶具的源頭是草原文化,在吸納中原文明的理念后,其形制、材料、裝飾紋樣及思想內涵都發生了重要變化。作為其完成形態的“晉式金屬帶具”,又成為了中原文明的象征,隨著文化的交流傳播,影響到了中國南方地區和朝鮮半島、日本半島等周邊地區。寧夏社會科學院教授薛正昌通過總結絲綢之路與固原、北朝地方政權建制、宇文泰經營原州等方面情況,以絲路的視角全方位論述了北朝固原政治軍事與經濟文化狀況,指出原州城不僅是軍事重鎮,也是絲綢之路西出北上的重要驛站,承載著東西文化交流與商貿往來的重任,是中西文化交往交流與交融的重要紐帶。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保護中心二級研究員馬建軍從考古學角度出發,對近年來寧夏境內出土的大量絲路文物作了深入研究,推考絲綢之路寧夏段上的文化交流與民族融合情況。固原市地方志研究室主任、一級調研員張志梅從北朝時期的固原基本情況、關隴集團的形成、北朝時期的固原經濟社會面貌、北朝時期固原文化藝術幾個方面梳理了北朝時期固原歷史發展的脈絡,全方位展現了北朝時期固原歷史文化交流交融的風貌,對進一步研究固原北朝歷史文化具有指導意義。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絲綢之路的宗教、音樂

絲綢之路不只是文化和商品流通之路,也是信仰、音樂傳播之路,在中國古絲綢之路上,宗教信仰各異的胡人是東西方貿易及藝術交流的承擔者。清華大學副教授孫彬、日本佛教大學名譽教授黑田彰《董黯圖溯源——從犍陀羅佛像到孝子傳圖》一文詳細比對了“董黯思索圖”與彌勒菩薩的“半跏思索圖”“暗母被毆圖”“儒童布發圖”“鴛掘魔羅皈依圖”,指出他們之間的相似性與借鑒性,對研究北朝時期佛教文化有借鑒意義。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邵正坤討論了《邑義五百余人造像碑》的合理命名、邑義五百余人結邑的目的等,對進一步研究《邑義五百余人造像碑》的雕刻、書法藝術和其中蘊含的佛教文化有所推進。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志遠重新討論了梁武帝的素食改革,指出繁榮的譯經活動、居士的積極參與、三教調和的解釋思路,始終是南朝佛教連貫的構成要件。

美國肯恩大學教授孔旭榮《3世紀中國的音樂創作<箏賦>》,用五篇賦為例,分析了當時社會精英對域外音樂文化的反應,并指出他們各自用新傳入的樂器作賦,但卻不約而同地創造出共同的模式,進而實現了域外事物的本土化。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副教授何超音《舊音樂,新時代:北朝時期作為政治模式的音樂理論》一文,從北周長孫紹遠與裴正關于音樂的討論出發,探究北周時期音樂模式的轉變,并指出這種轉變反映了當時獨特的宇宙觀和政治觀。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范子燁《魏晉時代絲綢之路上的口簧藝術與相關的文學書寫》一文,闡述了魏晉時代,口簧藝術在絲綢之路上的傳播有效地促進了不同地域、種族、風俗、文化、信仰及語言的人群相互溝通,在這一特定時期特定區域起到了維系人心的作用。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絲綢之路的姓氏和字書史

與會學者還從姓氏和字書史等方面進行了探討。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凌文超以北魏羌人王遇姓名的華夏化為例,考察羌人姓名改革的曲折歷程,進而考察北魏各族姓名華夏化過程中的一些復雜情況。陜西師范大學中國西部邊疆研究院教授吳紅琳對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禿發、拓跋以及源氏等相關問題作了探討,認為禿發是拓跋氏對于河西鮮卑一支的稱呼,是一種他稱。而河西鮮卑的自稱仍舊是拓跋,隨著禿發氏在河西地區的發展與壯大,禿發破羌一支賜姓源氏,從此,其代表河西鮮卑活躍在北魏中后期的政治舞臺上。寧夏鹽池縣文物管理所所長王生巖在其《在絲綢之路上的寧夏昭武九姓》一文指出,北朝至隋唐時期大量的昭武九姓從絲綢之路進入寧夏,在固原和鹽池墓地發現的文物見證了寧夏的昭武九姓的生活。日本三重大學副教授白石將人通過北魏楊承慶《字統》與《說文》的比較,明確了《字統》釋字特點,對字書史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四、魏晉南北朝時期絲綢之路固原區域的考古發現

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堡壘州立學院教授南愷時以《固原北魏漆棺孝子圖的歷史意義》為題,詳細介紹了固原北魏漆棺,最后提出北魏漆棺畫的來源是在固原當地,北魏漆棺畫也證明孝子傳不但在“首都”(平城)受歡迎,也在偏僻的地方流傳,當時固原人已經知道漆棺畫上的孝子故事。寧夏固原博物館研究員蘇銀梅以固原北周時期出土的墓志銘文為依據,對李賢、田宏和宇文猛姓氏問題進行研究討論。寧夏社會科學院郭勤華以北魏墓的描金彩繪漆棺為例探討彌足珍貴的固原文物和文化遺產。寧夏固原博物館副研究員方建寧以固原北魏墓鋪首銜環為研究對象,從文化內涵、獸頭特點、人物關系和喪葬文化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寧夏固原博物館劉勇以北周出土的玻璃器具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其工藝和成分,提出了田宏夫婦墓中出土的玻璃器具很可能與固原隋唐時期史訶耽墓出土的玻璃器具的制造工藝相同,其工藝是模吹制形成,這對進一步研究寧夏北周及隋唐時期的玻璃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寧夏海原縣文化旅游廣電局李進興的《彭陽人駝紋青銅牌飾與絲路文化探析》一文,探究了絲綢之路上青銅牌飾的來源、制作工藝和用途。寧夏固原博物館曹瑩以李賢墓環首刀為研究對象,認為此刀應為舶來品,屬薩珊王朝制鐵刀,為北朝兵器研究及絲綢之路文化建設提供參考。寧夏固原博物館李鑫以固原北朝時期的陶俑為研究對象,探究了其雕塑藝術特點。

五、其他方面

上海大學文化遺產與信息管理學院二級教授安來順的《也談地方性博物館的高質量發展》一文,深入探討了地方性博物館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問題,為其他博物館的發展提供了思路。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楊英的《美國漢學家戚安道“六朝”研究的新斬獲及其啟示》一文提出,要突破當下魏晉南北朝史研究的瓶頸,應走出依賴純文獻的研究階段,將六朝史研究納入全球中古史范圍內,把傳統六朝史研究資料擴大到宗教文獻、考古資料、圖像資料等。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劉凱的《<魏書>“澆人”詔試考》一文,認為“澆人”應該是一種以水灑人模擬降雨的方式,與中原王朝雩祭為主的祈雨方式迥異,可能源于拓跋原有禮俗。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教授尚永琪主要探討中國古代農業文明語境中的鷹及其倫理象征,指出古代中國對于鷹隼的知識,分別來自以鷹獵為主的草原游牧系統和以物候為主的農業生產系統。在傳統農業知識體系中,鷹不但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時令節氣的“物候”標志,也為農業社會政治秩序的建立提供了天道依據。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徐暢以長沙出土的“君教”簡牘為切入點,深入考察了東漢三國縣級長吏的徭使。上海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姚瀟鶇釋讀慶陽北石窟寺《楊元裕造像題記》,并對相關問題進行研究。

研討會期間,與會代表還參觀考察了寧夏固原博物館、須彌山石窟、姚河源遺址等。通過實地考察學習,學者們切身體會到寧夏固原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2023年“絲綢之路暨北朝時期固原區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的成功舉辦,將深化東西文明交流,推動絲綢之路魏晉南北朝史的研究,進一步推進寧夏固原北朝時期區域史的研究,為如何保護和利用絲綢之路上的文化遺產提供了有益參考。

Summary of the 2023 “International Academic Seminar on the Silk Road and the Culture of the Guyuan Region during the Northern Dynasty”

LIU Yong, ZHANG Qiang

( The Guyuan Museum of Ningxia, Guyuan 756000, Ningxia, China )

The 2023 "International Academic Seminar on the Silk Road and the Culture of the Guyuan Region during the Northern Dynasty" mainly focuses on five aspects of the history of the Northern Dynasty: 1. The political, military, historical geography, transportation, and cultural exchange and integration of the Silk Road during the Wei, Jin, and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2. The religion and music of the Silk Road during the Wei, J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3. History of surnames and characters on the Silk Road during the Wei, J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4.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in the Guyuan Region of the Silk Road during the Wei, J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5. Other aspects. The above research has made many breakthroughs in both macro exploration and specific problem research.

the Silk Road, the Wei, J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Guyuan, regional culture

C27

A

1673-9639 (2023) 06-0120-05

2023-09-14

劉 勇(1987-),男,寧夏西吉人,碩士、館員,研究方向:文物保護。

張 強(1971-),男,寧夏原州人,學士、副研究員,研究方向:地方史和地方民俗。

(責任編輯 郭玲珍)(責任校對 肖 峰)(英文編輯 田興斌)

猜你喜歡
固原魏晉寧夏
固原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田野調查
沒落期|魏晉南北朝至唐代
寧夏
寧夏煤電博弈
寧夏
聽須彌松濤、看文化古跡、觀六盤云海、聞山花飄香
寧夏固原出土一枚漢代五銖壓勝錢
魏晉風流,縱是靜坐也繁華……
美人骨——回到魏晉
寧夏:首辦立法論辯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