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背景下民族非遺文旅融合研究
——以涼山州越西縣嘗新米節為例

2023-02-20 16:47克其熱哈木
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3年4期
關鍵詞:涼山州彝族民族

克其熱哈木

(西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一、文獻回顧及問題的提出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重要抓手,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發展第三產業推進文旅融合日益成為主流,文化和旅游彼此交融、相輔相成,而節日文化在第三產業中具有獨特作用,應抓住當前鄉村振興的重要契機,整合民族非遺文化資源,推動當地可持續發展。

嘗新節是多民族共有的節日,如苗族、壯族、仡佬族、哈尼族等,通過回顧整理不同學者對嘗新節的已有研究,發現嘗新節是我國多民族共有的慶祝豐收的節日,也體現了歷史上多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其節日功能和特色反映出農耕民族的一種集體記憶。陳璐[2]對硯山縣舉辦首屆“嘗新節”的研究中提出嘗新節也是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的載體。高忠儒[3]以隆林仡佬嘗新節為例,從民族節慶儀式聯系民族團結分析民族節慶的社會功能,主要是在以旅游業為背景各地游客涌入當地,體驗當地嘗新節特色文化并在當地人與游客交往交流中促進彼此了解,且嘗新節是多民族共有的節日,從該節日為切入點不乏為推進民族交流和團結的有效途徑。沈德康[4]對藏緬語17個民族民間文學的分析,提出“狗尾藏種”這一象征性的細節暗示著生產方式的過渡。除了祀神,嘗新節等農祀慶典還為人們搭建了一個交流平臺。關于嘗新米節這一傳統節日在當代的發展狀況,梁鑫[5]探析了嘗新節在這種多圈層作用下逐漸形成的擬態環境和廣西隆林仡佬族族體形態過程中的分合轉換規律即傳統嘗新節在進入社會化圈層時呈現主動適應或被塑造的狀態,同時,嘗新節的傳承及發展對當地仡佬族的族體認同具有重要的聚合或強化意義,這與本文田野調查地涼山州越西縣嘗新米節的現狀有一定契合度。陳明君[6]以佤族新米節為例,對當地與“新谷”生長周期相關的儀式進行民族志研究,探討文本和展演中新米節這一文化符號的現代轉型過程,傳統文化如何現代轉型也是本文聚焦的重點。

不同學者對嘗新節如何發展的方法、成效、困境與路徑選擇等方面的經驗總結。如Min Qin?gwen[7]提出要通過農業文化遺產保護促進鄉村振興。本文研究的嘗新米節就是彝族農耕文明中流傳下來的,而借助該節日當地開始集中化種植并發展稻魚產業助力發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關于非遺和文旅融合困境與路徑選擇方面的經驗總結,張宇京[8]提出鄉村文旅融合不能盲目跟隨市場潮流模仿、跟風式發展,要結合鄉村特色和實際,注意打造鄉村文旅融合綜合體。楊耀源[9]聚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性旅游開發。曾懋瓊,胡卓華[10]利用現代新媒體傳播技術插畫的形式制作產品并推廣?;谝延醒芯亢推招坻偓F實情況,可以通過完善基礎服務設施,整合資源打造特色旅游線路;培育鄉風文明,提高村民自我發展能力;聘請專家科學規劃,把優勢產業做大,地方性特色產業做優等,推動民族非遺嘗新米節進一步發展。

當前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不乏對民族非遺和文旅融合的研究,但從微觀層面聚焦涼山州越西縣嘗新米節的具體研究涉及較少或者說注意不夠,可供參考的相關研究成果和資料有限。2022 年底成昆線高鐵開通,涼山州越西縣彝族嘗新節入選四川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等大背景下,關注傳統文化節日在鄉村振興當中的多重價值研究,即非遺文化如何和鄉村振興相結合,服務于鄉村振興,這是值得關注和研究的。本文聚焦普雄鎮,在前人研究基礎上,用文化功能理論進行闡釋,對當地嘗新米節的來源傳說、過程和內容、特點和功能,以及傳承和發展等部分展開仔細梳理和研究,探究其背后的文化積淀和深層結構,分析節日里所蘊含的民族心理和信仰觀念,通過這樣一個典型的個案為鄉村振興背景下民俗文化互動提供一些經驗,為相關研究提供借鑒。

二、越西縣嘗新米節文化溯源

涼山州越西縣嘗新米節主要與農時節氣生活有關,這是對自然的敬畏,是由人類文明辛勤耕作發展而來的一種民族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嘗新米節是涼山州越西縣彝族的傳統節日,有相關來源傳說,該節日承載著人們對歷史的情感和記憶,是維系當地社會和諧、構建鄉風文明、促進民族交流認同的重要紐帶。

(一)嘗新米節發源地—彭伙拉達

普雄鎮彝語稱“彭伙拉達”,因彝族土司彭伙家在此居住得名。普雄鎮在歷史上是民族相互接觸較多的地方,且早期因普雄鎮接近越西縣古城,很多外來的商人,主要是漢商,也有少部分的藏族跟該地區的彝族人交流較頻繁,接收的其他外來民族文化相對多一些,受周邊文化影響較深,一定程度上反映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普雄鎮坐落于越西縣的東南部,有彝、漢、藏等不同民族在此居住,氣候宜人,土地肥沃,冬暖夏涼,適合農作物生長,而水稻是當地種植范圍廣且種植年代久遠的經濟作物,普雄鎮稻田種植規模達1 000 余畝。成昆鐵路穿鎮而過,該地是容納了彝族文化的諸多典型特質的彝族聚居區,也是彝族“嘗新米節”的發源地,獨具民族風情。

(二)關于嘗新米節的相關傳說及文化釋讀

嘗新米節歷史悠久,早期的彝學研究著作《倮倮?云南倮倮潑—法國早期對云南彝族的研究》中就有對彝族嘗新米節的記錄和描述[9]。

嘗新米節作為涼山州越西縣的傳統節日,彝語“???”“車史則”,“?”即為稻,水稻;稻谷?!?”即為新,年輕;嘗鮮?!?”即為吃,用(餐),“???”彝語北部方言意為吃新米,也有稱“???”的,“嘗新米節”這一傳統節日是涼山州越西縣彝族先民為了紀念狗給人們帶來稻種,使人們免于饑餓而舉行的慶祝豐收、祭祀祖先、文化娛樂的節慶活動,因而顯示出極大的豐富性。大部分彝語北部方言地區都有嘗新習俗,現在說吃飯,吃稻米,吃蕎麥,吃土豆等就很具體,如嘗新蕎、嘗新燕麥、嘗新土豆、嘗新玉米等,但總體的都叫“????”。過去因經濟條件落后,糧食缺乏,在青黃不接的時候糧食供應艱難,吃不飽。這時有新糧食出來對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們來說是一件非常高興的事,有新的糧食收成,意味著不用再挨餓了。這是對自然的敬畏、人類文明和辛勤耕種相關的一種文化。而嘗新吃新稻米這一形式主要集中于越西縣地區,以集體形式流傳,自然延續和發展,文化歷史悠久。以下是筆者在田野調查中收集的相關口述。

1.從前,有一個人帶兩只狗去打獵,在森林中,獵狗緊追著獵物不知到了什么地方,回來的時候狗尾巴上就粘著有稻粒。

2.神狗經過一曬著稻子的壩子,稻粒粘在狗尾巴上,在渡過河水(據說是天地分界線)時部分稻粒被沖走,而沒碰到水的稻粒則留了下來,被帶到了人間。

3.天神恩體古茲放洪水淹沒大地后,獨剩仲牟由,他在動物們的幫助下,娶到了恩體古谷茲的女兒,和他們一起來到人間的狗,其狗尾巴上就粘有稻粒。

嘗新米節的起源和社會歷史背景信息,解釋了稻谷來源于自然,反映出稻谷與彝族早期傳統狩獵活動的密切聯系;稻谷來源于天上,與神密切相關,始終貫穿著神的意志,這樣的敘述與彝族“阿普篤慕”神話故事中糧食從天上帶下來的故事情節相呼應。節日傳說涉及儀式與神話的關系,節日也是一種儀式,儀式與神話有密切的關系,節日以神話或故事作為儀式的來源或根源解釋文化傳統,同時又通過儀式的活動和展演來重新確立該神話的真實性,兩者相輔相成。細小的文化事項背后帶有豐富的內容,“新米先給狗吃”是過“嘗新米節”的重要儀式,蘊含著彝族對狗帶來稻種的感恩,體現了敬畏自然和尊重生命的民族精神。該節日承載了彝族對農耕、狩獵和游牧時代的情感記憶,稻種從天上來,地上種,在地上也離不開天的庇護,如陽光普照和雨水滋潤,才能成長和收獲,人在天地之間生存繁衍,嘗新米節反映了彝族樸素的生態文化觀,也強調了人與自然、人與動物的和諧。

三、嘗新米節的儀式實踐

彝族祝福語“????”以茶和稻泛指五谷,承繼了彝族古老文化,而稻就是嘗新米節里最核心部分。節日前的準備工作主要是確定吃新日期,村里老人和畢摩會根據田地里水稻成熟情況,結合彝族歷法計算出最佳日期,彝歷虎月,蛇日抽好稻穗馬日吃,或豬日抽好稻穗鼠日吃。嘗新米節當天,人們在水稻田里抽取成熟麥穗回家制作成新米,祭祖、喂狗飯、集體殺豬吃新米、參加政府組織的慶豐收活動等。依據彝族歷法來確定嘗新日期,反映出彝祖天文歷法文化和當代生產生活的活態傳承,祭祖是彝族不忘逝者并祈求逝者保佑后代的傳統表達方式,作為一種具有社會價值的話語系統和符號意義的集體行為表達儀式,節日活動較為嚴格地遵循著一套儀式流程,儀式過程有著特定的目的性與指向性,滿足了彝族社會民俗以群體活動祝愿和慶祝豐收,表達感恩的社會心理,既安頓個體精神,也建構社區傳統同在的情感歸屬與文化認同價值,維系著彝族鄉土社會族群文化認同[10]。

“以前要吃的新米會在前一天準備好,一般是農歷虎月,蛇日抽好馬日吃,或豬日抽好鼠日吃,‘吃新米就吉祥,吃新米就如意’。吃新米這天,去地里抽稻穗,把谷粒弄下來倒進鐵鍋中翻炒,等表皮變焦倒進石臼里舂成米。因制作過程比較繁瑣并且新米還在長,一般不會去抽太多,就象征性吃一點,做飯時抓一把新米放在舊米上煮熟。以前是整個村子一起殺豬或牛過新米節,錢大家一起承擔,肉和新米出鍋先舀一些放在祖靈臺上給祖先吃,然后給家里的狗吃新米,最后我們才吃?,F在很多人都是在市場上買現成的新米來吃一點,家里還養狗的比較少,給狗吃這一步也逐漸略掉了,端給祖靈吃后,人們就動口了,村里還是有組織一起出錢殺豬吃新米的習慣?!雹?/p>

以上口述具體包括了嘗新米節的日期、過程及“嘗新就吉祥,嘗新就如意”的美好愿望和寓意,同時我們能看到嘗新米節作為一種載體在促進社會互動、人際交往、團結凝聚方面發揮的積極作用。

四、鄉村振興背景下嘗新節的多重價值

文旅融合在發展動力、運作方式、戰略目標層面與鄉村振興具有高度耦合性,是賦能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涼山州越西縣彝族嘗新節入選四川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22年年底成昆鐵路復線開通,游客出行更加便利,2022 年“中國氣候宜居城市(縣)”創建示范名單越西縣上榜。為傳承農耕精神,弘揚傳統民俗文化,2023 年4 月越西縣在普雄鎮陽坡村舉辦首屆開耕節,結合普雄鎮陽坡村新修景觀棧道,由畢摩帶領民眾誦祈福語進行轉山儀式,耕牛下田,下田插秧苗,歌舞和非遺樂器表演,開展達體舞比賽,以及打造20℃清涼越西縣旅游品牌,舉辦火把節展示彝族文化和招商引資等系列活動。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越西縣如何以現代化姿態勢在變局中開新局,如何依托這些彝族非遺,展現源遠流長的彝族文化和民風民俗,打造成昆線上彝族傳統文化展示地,助力涼山州越西縣鄉村經濟、產業和文化振興,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社會意義。

節日是承載一系列地方性知識以及民眾記憶的重要工具,期間的各項民俗活動則是張揚其本身內涵及地方性色彩的生活方式,以及主要途徑[11]。涼山州彝族地區民俗節日活動獨特多彩,涼山州越西縣嘗新米節這一彝族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富,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獨特產物,人們基于生存發展的需要創造并賦予了嘗新米節特定象征意義,在年復一年中予以實踐,彰顯彝族文化的獨特符號。傳統節日文化有凝聚人心、傳承民族文化、增進民族認同、促進文化建設等功能[12]。人們懷著敬畏、喜悅之情在過節前做好一切準備工作,過節時與身邊的親人、朋友等嚴格按照儀式流程完整地實踐,在行動和心理上全身心投入,吐露心中期盼和感激之情,熱鬧過完節后一切恢復日常的平靜,人們在節日儀式中享受短暫休憩后帶著內心新的希望進入各自生活圈,也在這樣的時令節日中體驗季節更替,傳承民族文化。涼山州越西縣嘗新米節是彝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節日是探尋彝族文化記憶的獨特標識,是增強彝族村寨地方凝聚力的文化表達,是培育人們感恩心理的重要傳承載體,也是彝族人民尋求與自然生態平衡的情感表達。

(一)延續集體記憶,增進民族認同

嘗新米節作為集體記憶的文化實踐,節日中的互動強化了文化記憶,增強了該地的文化認同性。從表面上看,該儀式只由做新米、祭祖、喂狗飯等幾個部分構成,但每一部分又都離不開更小的細節,且背后又蘊含相應傳統。共同耕作、共同拔穗、共同殺豬慶祝、共享豐收的喜悅等,參與者在這樣具有民族性、穩定性、周期性的習俗中,通過重復做著同樣的動作,說著同樣的話,不斷在心中體會那種民族精神,其集體理念和情感得到不斷培養,凝聚功能也因此得到充分發揮。近年來,在活動的宣傳和舉辦中越來越多的外地游客、攝影師等匯聚在此,共同體驗涼山州越西縣拔穗吃新米集體活動,參與主體和影響力也在逐步向外延擴,在全球化文化大混血的時代,這種帶有豐富內容的紀念儀式和群眾參與性高的習俗在延續集體記憶,增進民族認同方面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有助于擴大人們的參與度凝聚村寨人心,促進當地社會和諧發展。

(二)傳承歷史情感,提升文化自信

馬林諾夫斯基指出:“文化在滿足人類的需要中創造了新的需要,這就是文化最大的創造力和人類進步的關鍵,其中,人類的需要包括個體需要與社會需要?!保?3]關于個體需要,人們通過嘗新米節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釋放自我心理表達的需要,其次是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調適,以及人和神靈關系的調適。在個體需要的實踐活動中又蘊含著社會需要,在人們參與儀式,慶祝稻谷豐收、祈求祖先保佑,舉辦相關集體活動等維護了彝族社會的穩定,保留了彝族傳統文化,該節日也彰顯著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共同遵守并實踐傳統節日,有助于提升人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特別對于培養青少年正確文化價值觀,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心意義深遠[14]。通過隆重、神圣的節俗,村民與故去的祖先發生情感的溝通,其實也是與文化傳統的對接和傳承,既安頓個體精神,也建構社區共享的價值。

(三)維系關系網絡,促進社會和諧

節日當天人們共同背著背篼走向田間,繞自家田走一圈并拔出成熟稻穗,拔的同時嘴里用彝語喃喃自語,大意“保佑稻粒堅實飽滿,今年大豐收”。這天由村委會或自發組織,人們集體出錢殺豬慶祝嘗新米節,村民都聚合在一起,共同參與,在等待幫手們處理和分肉的時間里增加村民互動,增進相互了解與信任,維系村寨人際關系的重要途徑,也為培養人們和諧、友善、團結和睦的積極價值觀提供了天然土壤。該節日活動也是彝漢雜居區人們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載體,在嘗新米節這天,當地政府組織在普雄鎮廣場上進行文藝表演、制定完善村規民約等,來來往往的不同民族人們匯集現場吃新米、觀看表演、參與活動等,吸引不少外來游客來體驗當地特色民族風情,有利于增強社會互動交流,強化關系網絡,若能合理發揮民族習俗優勢,有望使之成為構建和諧民族社區的社會力量。

(四)感受生態融合,打造普雄鎮名片

民俗節日跟與族群記憶,環境、生計和生態也是不可分離的。嘗新米節作為農耕文明的文化遺留,一方面反映民眾的物質生產生活,另一方面也蘊含著“天人合一”遵守自然規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意識。彝族有萬物有靈觀且注重萬事萬物的起源,有源才有流,在享受谷物豐收的時刻也不能忘記這份喜悅的來之不易,感恩天地神靈的庇護,保護自然。嘗新節期間在田里拔稻穗,激發人們感受大自然、親近大自然,激發生態保護意識,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另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打造“20℃清涼越西縣”名片,文旅融合的進一步推進為當地帶來名片效應和經濟效應,改善人們生活。

五、鄉村振興視角下嘗新米節傳承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鄉村振興背景下,目前嘗新米節傳承和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如節日習俗逐漸消失;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和旅游資源有機整合度較低;鄉風文明和內生動力有待進一步發展;重點特色產業和景區的打造不足,宣傳反響度不高。對此提出策略,如多途徑加強嘗新米節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完善基礎服務設施,整合資源打造特色旅游線路;培育鄉風文明,提高村民自我發展能力;聘請專家科學規劃,把優勢產業做大,地方性特色產業做優等,推動民族非遺嘗新米節進一步發展。

(一)面臨的問題

1.節日習俗逐漸消失

一方面隨著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條件日益改善,對傳統習俗的依附力不再像以前那么強烈,嘗新米節意識淡化,很多人家里沒有再養狗了,故“喂狗飯”這一步驟常被省略,嘗新節儀式簡化,逐漸流于形式,重視度降低,很多青少年已不明白該節日背后的內涵,帶有集體無意識式的遵從和實踐。另一方面,若內部本身就缺乏對自身傳統文化正確認識的支撐,那么在面對全球化時代和互聯網信息爆炸,趨向于追求娛樂新潮迭代等影響時,傳統文化可能難逃被邊緣化的問題,當前加強嘗新米節儀式的傳承和保護刻不容緩。在認識到傳統逐漸消亡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發揮主觀能動性,探索自我調適與建構,使當地彝族傳統嘗新米節文化獲得延續與發展。

2.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和旅游資源有機整合度較低

普雄鎮住宿、飯店、停車場等數量較少,當游客大批涌入,當地承載能力如何得到保障,故當地物流、交通等基礎設施的配備還需要進一步系統化升級,游客接待能力還有較大提升空間。當地特色農產品和彝族特色手工產品呈個體分散狀態、集體合力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的發揮。目前當地青壯年勞動力外流和鄉村留守兒童和老人現象較普遍,如何吸引和留住是十分重要的,且嘗新米節的綠色有機米的系統化、集約化、產業化還需著重完善。

3.重點特色產業和景區的打造不足,宣傳反響度不高

有些時候,地方政府在對本區域的自然地理環境、文化特色情況沒有充分了解的狀態下,缺乏科學性的規劃,目前旅游業發展亦步亦趨的同質化現象漸增,各地如何攜手合作謀發展問題有待進一步商榷。因嘗新米節是季節性節日,主要在每年9月中旬舉行,為期2天,時間較短因而需要納入越西縣旅游線路中來發展。成昆線上五彩梯田暨嘗新米節的連續舉行,目前自媒體、政府宣傳力度較大但現實效果和反響度還有待進一步的提升,區域資源整合互動和有機結合有待進一步落實。

(二)鄉村振興下的嘗新米節發展對策研

1.多途徑加強嘗新米節的保護、傳承和發展

涼山州越西縣彝族嘗新節已入選四川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應積極適應目前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的形勢,積極調查記錄“嘗新米節”儀式過程,多方面收集保存文獻、視頻和圖片等材料,以期將民眾的情感記憶流傳于后世。另外,積極動員和指導非遺傳承人進行“嘗新米節”儀式傳承相關活動,激發村民對該節日文化的親近感,增強傳承保護意識。此外,借助現代科技,通過人類學影像的方式進行記錄,尋找傳承良好的村落對其傳統習俗、來源傳說、發展過程、承繼情況、儀式活動等進行完整記錄保存。這樣的影像記錄一方面可以在村鎮活動室、廣場、主題公園等地方播放,幫助當地民眾了解和傳承嘗新米節習俗內涵,另一方面也在當地鄉村旅游中豐富旅游內容,吸引游客體驗當地彝族特色文化,這不乏為促進民族文化保護、傳承發展和豐富人們文化生活的有效路徑。

2.完善基礎服務設施,整合資源打造特色旅游線路

完善當地基礎設施的建設,如公共交通、物流、網絡,打造彝餐店、民宿、文化體驗坊等,為游客提供吃穿住玩買等方面的服務。結合當地特色資源推進文旅融合發展,當地最大底氣在于絢麗多彩的傳統民俗文化,書古鎮濕地景觀、普雄鎮瓦吉木村傳統彝族村落、且拖村嘗新米節體驗基地以及申果莊萬畝林等一批鄉村生態旅游重點項目,同時借助“火把節”“嘗新節”“大瑞鎮油菜花節”“大屯鄉蘋果節”等民俗文化豐富旅游的內容,充實旅游文化的內涵,整合普雄鎮“銀匠村”“彝繡”“成昆線上最美梯田”“稻魚養殖”及當地特色文化和旅游景點,通過鄉村集會、節慶表演等活動穩步推進鄉村旅游。依托體驗項目帶給游客新奇感,充分展示彝族民間藝術的獨特美感,增強游客體驗度,并在當前實踐基礎上參考其他成功案例的經驗,因地制宜進一步深化文旅融合。

3.把優勢產業做大,地方性特色產業做優

普雄鎮嘗新米節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要把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源,需要重新認識鄉村和民族文化的價值,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景點和品牌產業,而如何更好地發揮其文化傳統的延續性和建構性進入現代主流。文旅融合需重視保護與開發并重,社會文化建設與經濟發展原則,重視城鄉對接,發揮內力借助外力。要優化節日資源,培育并發展當地民俗文化展示地、民宿、農家樂,多渠道增加就業機會,留住和吸引優秀人才。同時,對當地綠色有機稻魚進行深加工、適當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實現收入多元。提高文化與旅游融合的質量和效益,帶動區域發展。

注釋:

①2022年9月20日于越西縣普雄鎮W村,對曲木某某的采訪資料。

猜你喜歡
涼山州彝族民族
我們的民族
彝族海菜腔
涼山州創新生物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彝族養蠶人蘇呷色日的致富啟示
彝族蕎粑粑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多元民族
求真務實 民族之光
涼山州蠶種場簡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