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區體育服務的體衛融合路徑

2023-02-20 18:36李先雄楊文雯丁萬通
關鍵詞:居民社區融合

李先雄,楊文雯,丁萬通

(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湖南長沙 410012 )

引言

國務院在2021 年印發的《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 年)》(以下簡稱《計劃》)中,指出“推動體衛融合服務機構向基層覆蓋延伸,支持在社區醫療衛生機構中設立科學健身門診。推進體衛融合理論、科技和實踐創新,推廣常見慢性病運動干預項目和方法”[1]。根據《湖南省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補短板五年行動計劃(2022—2025 年)》,[2]基層社區體育服務現仍存在場地設施不健全,缺乏科學的指導與幫助,體衛融合理念短缺等現象。社區體育服務在體衛融合理念的指導下有了新的發展方向,能夠更好地提升居民的健康水平,有針對性地降低慢性疾病的發生概率。但從現存的案例中發現,在社區體衛融合實施過程中仍存在著如保障制度不足、體衛融合知識缺乏、體醫人才短缺等障礙。體衛融合對社區體育服務的發展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積極探索新的社區體育服務發展路徑是時代的趨勢。本文通過對相關文獻與案例的分析,梳理社區體育服務體衛融合的障礙,探討社區體育服務的體衛融合路徑,對社區體育服務的體衛融合發展提出相應的發展思路與對策。

一 體衛融合:為社區體育服務提供新思路

(一)體衛融合為社區體育服務指出新方向

體衛融合是《“十四五”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的新概念,體衛融合融入了體育運動預防疾病的內容,通過體育運動的方式增強身體素質,達到預防慢性疾病發生的目的。推動體衛融合發展,不僅能充分發揮體育運動在預防疾病方面簡單、高效的優勢,提升居民的健康水平,還能為社會、國家帶來很大益處。

《計劃》提出“探索建立體育和衛生健康等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運動促進健康模式。推動體衛融合服務機構向基層覆蓋延伸,支持在社區醫療衛生機構中設立科學健身門診。推進體衛融合理論、科技和實踐創新,推廣常見慢性病運動干預項目和方法”[1]。姜慶丹等人認為“體衛融合旨在以預防為主實現體育和衛生健康系統有效合作,是對全民健身運動進行健康管理的有效手段”[3]。體衛融合的提出反映了我國更加重視全民健康水平,對促進大眾健身態度的改觀、人民的健康水平的提高和慢性疾病的控制都有很大意義。體衛融合概念的提出為社區體育服務指明了新的發展方向,從思想上強調主動預防,在行動上做到科學健身,改變過去盲目健身所帶來的不確定影響,加強體育與衛生部門的聯系,促進多元組織協同發展,綜合運用相關知識、技術,為居民在日常健身、疾病預防及運動康復等階段實施健康管理。體衛融合背景下的社區體育服務應朝著“科學指導、高效鍛煉、主動預防、多元協同”的方向發展,在體育與衛生兩部門的協同合作下為居民提供專業的健康監測、科學指導、運動處方、跟蹤管理、分析評估等服務,將大的概念落實到小的社區,這不僅推動了體衛融合的發展,更能預防慢性疾病,有利于居民健康,為國家減少醫療開支。

(二)社區體育服務體衛融合模式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現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反映到全民健身方面,就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復雜化的體育與健康需求和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有效供給不充分不平衡之間的矛盾。[4]社區體育依據本社區的體育設施和自然環境,為居民提供服務,以增強居民身心健康水平、促進和發展和諧社區為目的的區域性群眾活動。社區體育服務是指在社區范圍內提供一系列體育健身活動和服務,旨在促進身心健康、增強社交和文化參與。社區體育服務的特點在于其離民眾更近,更容易被接受和參與,同時也能夠滿足各個年齡段、不同需求群體的鍛煉要求。社區體衛融合是根據不同人群的健康健身需求,推動社區各項資源互融互補,以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為目的形成的一種運動促進健康模式。[5]

從實踐看,體衛融合試點工作已在我國山東、上海、江蘇、四川等多地推行,旨在探索建立體育與衛生部門協同合作,社會各項資源共同參與的運功促進健康新模式,為推進體衛融合的發展積累寶貴經驗。四川體衛融合試點項目落地社區醫院,社區醫院、體育科學研究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組成項目組,利用線上小程序“運動處方管家”對接受過測評服務并開具“運動處方”的70 名患有高血壓或糖尿病的干預對象開展運動干預管理。[6]廈門市試點單位通過開設運動處方門診的方式開展體衛融合工作,為慢性病患者提供常態化看診,形成了信息登記、醫學診斷、體質檢測、評估建檔、開具處方、跟蹤管理、動態校正的完整體衛融合干預工作流程。[7]南京市建立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體衛融合運動促進健康站,周圍居民可以在指導員的幫助下進行運動,并配備一套國民體質測試器材,居民可實時監測身體的各項指標。據江寧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已有超千人在江寧已有的4 個運動促進健康試點得到服務,開具運動處方600 多人次。[8]

由此觀之,社區體育服務新模式可以簡單概括成社區結合衛生部門設立相關運動健康管理中心為居民提供完整體衛融合干預工作服務。各地政府在積極探索的過程中試圖打破體育與衛生健康系統之間的壁壘,促進資源整合、資源共享。全國多地開展的試點工作為推進體衛融合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現實經驗,提供了可行性基礎。

二 影響社區體育服務體衛融合發展的因素分析

社區體育服務是在社區進行、服務社區居民,為滿足居民運動健康需求、提升居民健康水平而提供的各類體育服務。在體衛融合背景下,為了更好地實現運動對疾病的預防以及全人群全生命周期主動健康的價值,現階段的主要問題是如何在社區形成居民主動參與、社區提供幫助、社會體育指導員充分發揮作用的局面。

(一)體衛融合理念的缺失

根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2019 年我國因慢性病導致的死亡占總死亡的88.5%,其中心腦血管病、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病死亡比例為80.7%。[9]李祥臣等人的研究數據顯示,我國10 年間為慢性疾病支出了超過30 萬億人民幣的衛生費用,投入超過1 000 萬衛生人員。[10]龐大的慢性病患者群體對國家醫療保障系統造成了許多壓力,而體育作為經濟高效的手段,對促進全民健康水平的提升、降低慢性疾病發病率、減少醫療壓力都有著重大意義。

體衛融合現處于初期發展階段,正處于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各部門都開展了不同程度的工作。對社區居民來說,體衛融合這個概念還是過于縹緲,大部分居民對這個理念僅停留在書面認知,難以將其應用于日常體育鍛煉中。各社區缺少對體衛融合理念的宣傳與落實,導致在疾病發生時,居民們首先想到的是尋求醫療幫助,采用傳統的醫療手段解決問題,而不是利用體育鍛煉等非醫療手段干預。[9]實地走訪期間,在長沙市內的數十個不同類型的小區內隨機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居民進行了關于其所在社區內的相關體育服務內容的訪談,就訪談結果而言,大多數居民對社會體育指導員這個職業較為陌生,對運動處方也了解甚少,平時鍛煉也更傾向省時、方便的散步或慢跑等運動,對運動并沒有較強的目的性和毅力。與此同時,大部分社區居民反映社區不曾組織體育活動,也未進行相關知識科普。這就導致雖然大部分人都能一周運動2~3 次,每次30~60 分鐘,但是由于運動強度過低,總體運動量不足,從而對居民身心健康水平提升的針對性作用不大,特別是中老年慢性病人群?!逗鲜∪窠∩韴龅卦O施建設補短板行動計劃(2022—2025 年)》顯示,62.4%的居民在一年之內未接受過體質監測的服務,居民對自身的身心健康水平的了解不到位,對科學健身主動預防的理念也一知半解。體衛融合理念能夠引導居民科學健身,預防慢性疾病從而減少國家醫療開支,但理想的落實,仍需要國家和居民的共同努力?,F階段所反映的醫療部門和社區體育服務之間存在的壁壘(如體育知識宣傳的不足、醫療部門健康監測的不到位、兩者之間信息交流的短缺等現象)導致了社區體衛融合發展的困難。

(二)公共體育服務基礎薄弱、設施單一

2022 年全國體育場地的普查數據顯示,全國體育場地422.68 萬個,體育場地面積37.02 億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62 平方米。[12]反觀美國,豐富多樣的體育活動場所幾乎遍布每個社區,人均占有的可供體育鍛煉的場地面積達到14 平方米。[13]日本在20 世紀70 年代頒布的《關于普及振興體育運動的基本計劃》中規定:萬人標準的居住區中,其室外體育設施用地指標應不低于1.31 m2/人。在1985 年德國社區體育中心就達到6.5 萬個,城市人均占有面積達到3.4 m2/人。而在國家體育總局頒布的《城市社區體育設施建設用地指標》中,社區體育設施指標被分成了室內與室外兩部分,室外指標為0.30~0.65 m2/人,室內指標為0.10~0.26 m2/人。[14]同為對室外體育設施用地指標的規定,20 世紀的日本便已經達到了我國21 世紀標準上限的2 倍。由此觀之,我國的公共體育服務物質性基礎薄弱,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另外我國體育場(館)發展中存在土地供給、服務功能、資金扶持、體制機制、稅收政策等方面的問題。[15]

社區是大部分居民選擇健身的場所,作為在家門口的健身房,社區體育的地位不言而喻。我國國家政策倡導全民健身理念,并落實了全民健身的相關舉措,許多社區中的體育健身場所與設施都得到了增加。由于目前體育與衛生兩部門間存在各項壁壘,導致在政策、行政、技術和資源等方面的協同發展難以進行,[16]社區健康服務模式較為單一,難以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對健身方面的要求。體衛融合背景下,除去基礎的體育器材、運動場地,高新技術同樣是一個新的難題。盡管在信息化時代,數字化、區塊鏈等信息技術已經漸漸融入社區的公共服務,但社區的智慧化建設與改造仍然停留在初級階段,尚未打通社區中的“最后一公里距離”,相較新型社區服務模式還存在一定差距。[4]

(三)社區體育與衛生指導人才資源短缺

首先,在人才儲備量方面相關數據顯示,到2020年底,我國共有260 萬名社會體育指導員,相當于每萬人能擁有18 名社會體育指導員。[17]而早在2002年,日本就已達到每萬人中有公認社會體育指導員17 人。[18]在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重視程度和人才儲備方面,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仍存在較大差距。此外,在2020 年我國每十萬人擁有康復治療師人數為3.28人,結合發布的《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信息,2020年全國康復醫療行業執業(含助理)醫師數量僅為1.64 萬人,占整體執行(助理)醫師規模的比重不到0.5%。[19]這與國家衛健委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定的《關于加快推進康復醫療工作發展的意見》中提出的組建一支能夠滿足廣大人民群眾需要的高質量優秀的康復醫療專業隊伍,讓康復醫療師的隊伍在2022年能夠達到在每萬人中有1 人,在2025 年能夠達到萬人中有2 人的目標還存在一定差距。[20]

其次,在人才培養方面,有學者認為我國體醫人才存在培養體系散亂、專業技能不足的問題。[21]長期以來,體育和醫學兩個系統從不同方面系統深入地研究運動,缺乏交叉學科的研究,導致體醫融合型人才的短缺。在缺乏專業人士的指導與幫助下,居民在進行體育鍛煉時容易盲目模仿,加上社區中鍛煉人群的年齡跨度大、身體健康狀況各異,體育鍛煉帶來的不一定是身體素質上的強化,還有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運動損傷。社會體育指導員還存在較大的空間分布不均衡、年齡結構失衡、專業素質不足、訓練與評估機制不健全等現象,使得部分社會體育指導員難以較好地對居民進行專業指導。[22]而尚不健全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與認證機制、晉升與考核標準、福利與懲戒制度也使得社會體育指導員群體的發展進程緩慢。

(四)體育與衛生部門融合不足

在大眾體育健身活動中,體育與衛生健康系統在資源整合、組織協作、監管細則、政策支持等方面都存在許多問題。從我國現存的關于體衛融合的相關政策來看,體育與衛生系統缺乏法律層面的頂層設計,相關管理制度、評估制度、醫療保險制度的建設也尚未完善。根據我國以往頒布的各項法律文件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我國暫時缺少對體育與衛生部門有機融合方面的相關法律法規。[23]在國家法律層面,我國目前尚未設立專門的關于體育非醫療手段方面的法律規定。[24]另外,由于體育和衛生屬于不同的管理部門,雙方的組織體系相對獨立,還存在一定的溝通障礙,雙方缺乏信任,而現階段我國體衛融合健康服務信息化、智能化程度較低,未能充分利用高新技術的優勢實現資源整合,線下也缺乏交流,導致部門間的合作程度較低。[25]這反映出體育和衛生部門在疾病預防和保健方面缺乏清晰明了的合作系統和方法,難以在信息交流和資源整合方面建立全面的協同管理。體育與衛生部門間的協同合作尚缺乏明確的程序與管理監督,缺少相對應的政策,導致雙方難以進行資源優勢上的互融互補。

三 我國社區體育服務的體衛融合路徑

在全民健身的大浪潮中,“運動是良醫”理念逐漸被大眾所接受,社區體育鍛煉有了更高的提升空間,社區作為居民的主要活動場所,如能為居民提供科學的健身指導、專業的醫療知識、智慧的健身平臺,體育鍛煉能發揮其最大的價值。

(一)提升居民體衛融合意識

19 世紀末至今,美國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才確立了運動健康促進的理念,讓體育活動成為健康維護與疾病預防的重要途徑。為了早日讓居民利用體育運動預防疾病,提升居民體衛融合意識是關鍵。

首先,政府應積極引導、加強體衛融合理念宣傳,提升居民科學健身意識。政府應注重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如微信公眾號、微博、視頻軟件等積極宣傳體衛融合理念,倡導居民科學健身,引導民眾科學、安全、有效地參與健身活動。還可以充分利用線下設施,如發揮公園、地鐵、圖書館、廣場等大型場所的優勢,在這些場景中通過創意展示、舉辦講座、開展活動等方式對體衛融合理念和體育健康與衛生知識加以宣傳,為居民提供一個便于獲取信息與學習科學健身知識的環境。

其次,社區也應該主動承擔起宣傳的重任??梢猿浞掷蒙鐓^內的文化天地或社區公眾號,加強對體衛融合理念、體育保健信息、體育賽事信息、體育安全信息及其他最新消息的宣傳,讓居民能夠最快捷地了解相關信息。

最后,在社區內開展教育引導。管理人員可定期開展相關知識講座,做好宣傳工作,向居民傳達科學體育鍛煉的益處,讓社區居民養成科學健身的好習慣。另外,充分動員居民組成學習小組,社區分配專業人士為小組成員提供體育健康服務,采取小組的形式進行學習與鍛煉,不僅便于社區工作人員管理,還能更好地增強居民身體素質,讓居民掌握一定的運動技能與知識,并學習到相應的健康知識與急救手段,最終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讓居民能夠形成積極的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二)完善社區體育與衛生基礎設施建設

我國已進入“互聯網+”時代,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為社區體育服務發展提供新的機遇,社區體育服務也會更加依賴高新技術。目前,科技服務仍處于較低水平,難以在居民生活中發揮其優勢。因此,針對體衛融合背景下的社區體育服務建設,提出以下幾方面的建議。

首先,建立智慧管理平臺。體衛融合倡導科學健身,建立智慧管理平臺有利于居民足不出戶了解自身健康狀況,能夠更為便利地得到專業人士提供的建議,更好地制定健身計劃,合理地安排自身空余時間。建立智慧管理平臺少不了社區居民健身信息庫的建立,社區與衛生部門互通資源,完善社區居民健身信息庫,讓體醫專業人才能夠更好地了解居民的健康狀況,才能為居民提供個性化精準的體醫健康服務(如健康監測、健身指導、運動處方、康復監督、智能提醒等)。

其次,優化相關體育器材。依據居民需求與社區基本情況,對陳舊、利用率低的體育器材進行改造,使之能夠更好地符合居民需求,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同時引進新型高新健身器材、檢測儀器等,將其與居民信息庫聯系起來,有利于信息及時上傳、儲存與分析,便于專業人士對居民信息進行整理與分析,并及時提供個性化精準的體醫健康服務。

最后,確立監督管理制度。加強對社區內體育設施的監督與管理力度,依據社區特點制定規范化使用設施的要求與細則,在指定區域或線上平臺進行宣傳,安排專門工作人員進行定期檢查,制定相關獎懲制度,做好監管考核工作,激勵工作人員工作的積極性,不斷完善符合實際情況的管理監督制度。

(三)培養體衛融合型社會體育指導人才

社區體育服務為居民提供專業的體育健康服務,少不了體育融合型社會體育指導人才的幫助,而目前我國現階段存在著人才數量短缺、專業技能不足、人才培養體系模糊等問題。

首先,在人才培養體系方面,高校應對體育與醫學兩個學科進行融合,開設綜合性課程。醫學院的學生除了學習基礎理論,還要了解體育運動的生理特性、體育保健、運動療法等相關知識。體育學院的學生加強對運動生理、運動解剖課程的學習,進一步了解人體的特點,結合運動特性提升開具運動處方的專業能力。加強兩大學科之間的交流,積極整合各個科學研究領域有關運動與健康疾病關系的研究成果,有效利用雙方的設備、技術等資源,發展新學科,有利于擴大體醫融合型人才資源。

其次,在學生自身素養方面,應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人才的目的是服務人民,僅僅有理論知識而缺乏臨床經驗是難以為居民服務的。政府和學??梢耘c社區搭建起實踐平臺,簽訂相關協議,鼓勵學生進入社區,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保證學生權益的同時,也能為社區提供高質量的人才資源。目前,大體上可以將社會體育指導人才來源分為社會和學校。愛好者(如社會人士等)如果想取得專業資格證,需要通過國家舉辦的相關培訓與認證,由于各地政策差異導致考證難、耗時長,這就需要政府、社會與高校進行深度合作,探尋合理的解決方法。國家也應就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相關培訓與認證機制、晉升與考核標準、福利與懲戒制度等相關條例進行進一步修訂,明確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認定流程與考核方式,保證人才質量,并為基層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隊伍建設提供支持和保障。

(四)完善社區體育服務中有關體衛融合的保障機制

政策法規是國家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具有明示、預防、校正的作用,明確的政策制度與法律法規是各種事務順利開展的重要前提。雖然《“十四五”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把“推動健康關口前移,深化體衛融合”放在了建設健康中國、體育強國的突出位置,也對體衛融合的發展提出了相關要求,指出了發展方向,但對各地政府、社區應該采取何種方式并未頒布明確的實施細則與監管條例。在此背景下,社區體育服務的發展需要更為具體的制度保障。

首先,在政策制定方面,應根據國家政策制定相關保障措施。在國家頒布的政策基礎上,各省市政府相關部門應盡快梳理現階段存在的問題,查漏補缺,結合實際情況及時制定相關政策法規,以保障體衛融合的良性發展。對體育與衛生健康系統在資源利用、組織管理、指標監測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根據社區的相關特性制定具體的、可實施的政策,進一步規范與保障社區所提供的體育服務。

其次,在監督管理方面,政府應在現有制度的基礎上,制定并嚴格執行一系列的監督管理條例。安排專門的管理人員對各項規章制度的實施情況做好監督,并進行專業評估,根據實際情況適時修改,爭取建立一套最符合該社區的監督管理制度。

最后,在資源保障方面,應進一步完善體衛融合下多元化發展的資源保障。多元化的體育健康服務需求讓供求的不對稱性持續加大,政府應宏觀把控資源分配,充分做好調研工作,分析居民的體育健康服務需求特點,因地制宜推出相關政策,為居民提供精準高效的公共體育服務。同時還要吸引社會資源充分參與社區體育健康活動,可以推出相關福利政策,鼓勵社會各機構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引導多元主體協同發展,減少政府財政壓力,在體衛融合的背景下促進社區體育服務高效發展。

結 語

社區體育服務的體衛融合發展為社區體育服務指引了新的方向,體育不再只是簡單的身體運動,而是具有經過科學健身知識的指導下達到預防慢性疾病的作用。社區體育服務的體衛融合發展是一項長久性工程,不僅要優化頂層設計,建立健全相關保障制度,整合優化體育場地,還需要搭建體衛融合的智慧共享平臺,破除相關部門間的壁壘,建立體衛融合發展的新型社區體育服務模式。目前,我國體衛融合發展仍處于初步階段,各項發展都處于探索完善階段,只有不斷實踐、不斷改進,才能讓體衛融合的社區體育服務落到實處、造福社會。

猜你喜歡
居民社區融合
村企黨建聯建融合共贏
石器時代的居民
融合菜
社區大作戰
從創新出發,與高考數列相遇、融合
《融合》
3D打印社區
在社區推行“互助式”治理
1/4居民睡眠“不及格”
如何積極應對社區老年抑郁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