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承襲與嬗變
——晚清民國巴蜀婚俗地域差異研探

2023-02-20 16:47宋文輝
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3年4期
關鍵詞:六禮婚俗婚禮

宋文輝

(西南財經大學社會發展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00)

婚俗,是指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婚姻習俗。它也成為一個地區或某個民族締結婚姻時的行為規范,主要包括婚姻的形態、禮儀和文化觀念[1]。狹義婚俗主要指嫁娶禮儀。本文所探討巴蜀地區之婚俗,主要是指該區域所流行的嫁娶禮儀(即婚禮)及其背后所蘊含的婚姻文化觀念?;槎Y作為一種“過渡禮儀”①,是人們在社會角色和社會地位發生變化時舉行的一種儀式,是每個個體一生中需要經歷的重要階段,其往往被象征為一種特別的“成人之禮”。在中國古代傳統社會,婚禮具有“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的作用[2],因此上至天子諸侯,下到庶民都十分重視婚禮。近些年來,晚清民國西南地區婚俗的研究取得了許多成果。鄭維寬[3]通過探究清代民國時期四川(含今重慶)婚俗的某些特征,展現了這一時期當地百姓婚姻生活的真實面貌。毛文君[4]指出近代四川地區婚俗在儀式、思想等多方面都發生了改變,但是這種變化帶有一種復雜性,其認為新式婚俗正是近代四川社會混合性的重要體現。楊耀?。?]就四川婚俗進行了深入探究,重點分析了川蜀地區獨特的地域文化對婚俗的影響,從移民文化的角度解釋了四川文化多元性的成因。還有不少學者從民族化的視角探究四川地區的婚俗。馬林英[6]認為四川地區彝族婦女出現早婚現象有其特有的歷史背景,并對這一現象的社會影響給出了針對性的建議。馬尚林[7]通過研究四川地區回族婚俗的變遷,指出伊斯蘭文化對回族的婚俗理念有著重要影響,同時四川地區回族婚俗的發展帶有鮮明的巴蜀文化特征。吳佩林、巫端書、馮靜、周永健、賓秀英、劉良軍等人也從不同角度對西南地區的婚俗進行了探究,豐富了該地域婚俗研究的成果②??偠灾?,近三十年來西南地區地方婚俗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許多學者開始將婚俗問題置于更加開闊的社會史研究之中,得出了許多有影響力的結論。但對于西南地區晚清民國時期婚俗比較性方面的研究略顯不足,尤其是地域內部的對比研究不多,從民俗學、文獻學、歷史學多學科的角度結合起來研究婚俗的成果目前還涉及的不多。筆者以晚清民國這樣一個新舊風俗交替的時段為節點,對巴蜀之地內部的婚俗進行比較研究,以期能夠彌補前人研究的一點不足之處。

另需特別指出的是,本文將巴蜀分為蜀地與巴地兩大婚俗區。蜀地包括以成都平原為中心的川西地區,主要包括成都、雙流、華陽、新都、新津、簡州、崇慶、蒲江、資陽、大邑、仁壽、綿州、夾江、德陽、威遠、井研等地。巴地則包括以舊時重慶府(今重慶直轄市)為中心的川東川北地區,主要有巴縣、江津、合川、綦江、璧山、銅梁、大足、長壽、涪陵、彭水、合江、秀山、永川、榮昌、廬州、南川等州縣。同時巴蜀地區漢夷雜居,少數民族的風俗十分復雜,因此為了突出研究的深入性,本文主要的研究對象為該區域漢族的婚俗。

一、蜀地:承襲“古禮”、崇尚儉樸婚

中國古人很早就對婚禮的儀式有明確的規定。據《儀禮·士昏禮》記載,傳統婚姻儀禮以“六禮”為基礎。賈公彥解釋說:“昏有六禮,下達后,初有納采擇之禮。既行納采,其日即行問名。問女之名,將歸卜其吉兇也。婦既卜得吉,又使使者往告,謂之納吉。納吉則昏禮定矣,復遣納征,征成也。納幣以成昏禮,士禮納征有玄纁、束帛、儷皮……納幣之后,又有請期親迎,是之謂六禮也。[8]4133”此乃古代婚禮所必經的六個步驟,據說為周代的遺制。更重要的是,“六禮”也是儒家禮制思想在婚姻上的體現。受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此后歷代大多沿襲周禮。南宋朱熹所撰《家禮》一書,將“問名”與“納吉”省去,如朱子云:“古禮有問名、納吉。今不能盡用,止用納采、納幣,以從簡便?!保?]不過總體上還是沒有脫離六禮的范疇?!傲Y”也就此成為中國傳統婚姻的基本范式,一直延續至清末民初。

據《成都通覽》的記載,婚姻之事分為男方的娶妻之禮和女方的婚嫁之禮。晚清時期成都傳統婚禮及婚事之預備大概有50多項,而嫁禮及嫁事之預備也有30多項③??梢?,舊時成都之婚俗相當繁瑣。不僅男方要為婚禮做許多的準備工作,女方亦如此。就婚禮的具體形式而言,雖程式繁雜,但卻以“六禮”為主要依據。如請媒人可看作“納采”,合八字、寫庚帖即“問名”與“納吉”,報期即“請期”,接人、謝親則與“親迎”相通。除了上述與“六禮”相通的儀式以外,還有婚前準備彩禮(如開禮單、過禮水果、過禮海菜),以及置辦各類婚禮用品(鳳冠霞披、辦衣服首飾、洋琴、花轎)等??傊?,晚清蜀地的婚俗很好地繼承了“古禮”的精神,雖儀式復雜,卻蘊含著儒家傳統的禮制思想。就其婚俗理念而言,大致可從以下四個方面來看。

首先,婚姻禮儀遵循古制、偶有變通。如《重修成都縣志》說:“略仿六禮之規?!保?0]婚禮在形式和思想方面,一般遵循古人對待婚禮的態度,即“婚姻之禮猶有古人之遺意”[11],對婚禮持“敬慎、重正”的態度。還有部分地區將“六禮”的流程合并起來施行,即所謂“六禮繁多……多以合并行之”[12]。除上述以外,成都地區的婚姻禮儀仍保留了如坐花轎、拜天地、鬧洞房及回娘家等傳統舊俗。據《成都博覽》記載,晚清成都的婚姻除了沿用“六禮以外”,還有諸如“花轎、照轎、回車馬、周堂、入洞房、鬧房、坐十”等習俗[13]100。民國時期,蜀地大部分地區依然遵循著晚清延續下來的傳統婚俗。如民國《崇寧縣志》曰:“遵循古制,納采、問名無異”[14]。據《民國灌縣志》(二十四年):“娶妻之禮,以昏為期。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其儀有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蓋上下所通行,故《士昏禮》著在禮經,而遂人以樂昏擾民也?!保?5]這些對于婚姻舊俗形式上的承襲,是對傳統婚俗文化的傳承,展現了川蜀之地婚姻文化觀念中所蘊含的禮制思想。

其次,不計較聘禮、妝奩的厚薄,崇尚儉樸婚。雖然蜀地十分重視婚禮過程中的經濟往來,其認為古禮中的“納征”或“納幣”是十分重要的環節。對于民間眾多的普通家庭或窮苦百姓而言,其經濟狀況較差,無力承擔諸如金銀綢緞這樣昂貴的彩禮。但“納征”之禮也不可缺失,于是便“酌古禮而變通之”,常以果品、布帛和食物等生活用品來替代金銀,如《金堂縣志》說:“以布帛、雞、魚、肉、酒之類,命媒氏送之女家?!保?6]此外,對彩禮的多寡也沒有要求,以男家的經濟狀況為衡量標準,婚俗頗具儉樸之風?!豆嗫h志》:“惟儀物豐檢,貧富無相耀耳?!保?1]《綿州縣志》:“自定婚及完娶,從無議及聘金豐約,奩資厚薄者?!保?7]大邑縣也有“奩妝豐儉,各視其家”的婚俗傳統[18]。

再次,受陰陽五行觀念的影響,婚姻締結講究合乎“天地陰陽”之道,有流行合婚的風俗。所謂“合婚”,是指在婚前男女雙方交換庚帖,庚帖記錄了對方的生辰八字,隨后請“相師”卜其八字是否相配。事實上,其主要源于“六禮”中的“問名”和“納吉”二禮。合婚主要是看男女雙方八字是否相合,因此也叫“合八字”。通常派遣媒人為使者前往女家,據《溫江縣志》的記載,其地“古禮繁重,難行邑俗”,于是便“憑媒求說某第幾女為某第幾子配。議定,女家用紅色單柬書女年庚付媒氏,男家接柬,亦將己子年庚開明,晚星士查命生克,以憑可否,謂之合八字”[19]。并且男家取到女方庚帖之后,還要靜待三至七天,觀其吉兇。若男家無恙,則再議“合八字”之事。例如新都縣之婚俗,“用紅帖書女之生年、月、日,由媒氏送至男家,謂之發帖。此即古之納采而兼問名也。過三日或七日,男家無恙,則以帖諫于術者,謂之合婚”[20]。有的地方還對合婚作了不同層次的區分,有上婚、中婚和下婚之分。據《安縣志》載:“惟婚禮猶以古合,士民議婚,先請媒妁。女家許諾,即書女年庚付媒妁送至男家,請日者合算,有合上婚中婚下婚之別……尚有納采、問名、請婚遺意?!保?1]那么晚清蜀地之婚俗如此重視“合婚”的原因是什么呢?大概有兩個方面的緣由。其一,民眾大多信奉婚姻文化中所流傳的“天作之合”一說,即男女雙方的姻緣由“上天”注定。只有男方雙方八字與五行相配,婚姻才會幸福美滿。其二,人們認為“雖婚姻古禮繁重,難盡行之”,但“庚帖、婚書八字斷不可廢”。倘若以“流俗”草率成婚,很可能導致婚后的不和諧。因此“合婚”之俗展現的是人們對婚禮的敬慎之情,恪守此儀節雖被后世改良派稱為“泥古”之舉,但其卻與“古禮”的思想高度契合。

最后,對女方給予足夠的尊重,十分看重“報期”禮。在男女雙方正式成婚前,會行“報期”之禮。所謂“報期”,即確定成婚的吉日之后,男方會攜帶大量禮物送與女家,并且征求女家的意見。此與古禮中的“請期”一脈相通,《儀禮·士昏禮》云:“請期用雁,主人辭,賓許告期,如納征禮?!保?]2077在古代的婚姻文化觀念中,非常重視和敬重女方。無論是“父親醮子而命之迎”,還是“御婦車,婦至,婿揖婦已入”[2]3648,都體現古人對待婚禮“敬慎、重正”的態度。如此,才能如《禮記》中所說“成男女之別,而立夫婦之義也”。如《金堂縣志》曰:“次則有報期之禮,擇吉已定,或先一年,或先數月,書吉期于帖,副以針縷、布帛、果餅、肉酒之類,命媒氏送之女家?!保?2]當然,報期有時也不看重禮物的多寡,但這種儀式卻必不可少。再如四川安縣,此地主要流行“男女成年,男家先具束帛牲醴,衣料等物,酌具聘金,不拘多寡,向女家請期,俗稱報期”的風俗[23]。簡州也有類似的風俗,如“婚期前數月,請日者推男女年庚擇定吉日,請媒氏送往女氏,具帖備儀,亦如結庚時”[24]。

從以上蜀地的婚俗形式可知,不同地域的婚姻習俗雖有所差別,但大體上皆依據“六禮”而行。這種傳統自晚清一直延續到了民國時期。事實上,民國建立之初,北洋政府就提出“新式婚禮”的理念。據《申報》引湯化龍所言:“自民國以來,所有婚喪禮節,舊日之儀式既不適用,而仿行外國之儀式亦多有閡隔,而不能通……宜采取世界現行之通式,參照中國歷來之風俗習慣,厘定民國婚喪通行禮節,頒行全國,以資適用?!保?5]1928 年,南京國民政府頒布《婚禮草案》,提倡全國范圍內施行“文明婚禮”。民國時期,受國家政策倡導和文化觀念變革的雙重影響,全國許多地區的婚禮已不再依據 “六禮”而行,出現了以簡約和文明為特征的新式婚禮。如北京對新式婚禮有這樣的記載,“其儀式,則有讀頌詞婚證,用印,夫婦交拜,致謝主婚證婚介紹人來賓及謁見親族”[26]。河北萬全縣“其儀式與禮制館所擬之婚禮草案略有出入,所謂文明結婚者是也”[27]。福建永定“近有文明結婚者,一切舊禮節概為刪除,省時節費較為簡便”[28]?!栋策_縣志》也記載“近來城市中居民間采用新式婚禮者,邀請有名望之人為之證婚,男女雙方親長為之主婚,戚友為之介紹,不議聘金,男女交換戒指,婚姻即為成立”[29]。由此可知,此時全國范圍內的許多地區已然盛行“新式婚禮”之風。但川蜀之地有著深厚的儒學文化積淀,儒家的禮儀文化觀念深深地烙印在民眾的社會生活之中,蜀地的婚俗也因此表現出“禮制化”的特征。無論是仿效“古禮”的形式,或是合婚、報期等風俗,都可以看作是對傳統儒家禮制婚姻思想的繼承。

二、巴地:薄古禮而厚今習、財禮婚盛行

位于川東的巴地在婚俗上與蜀地則有所不同,相較于成都地區多達56 道程序的婚禮預備,巴地則更看重民間流傳的習俗,其往往以時俗為是。例如《成都通覽》引《鄉禮改良通俗書》說:“婚禮各處不同,古禮亦廢,只得從俗從宜。然俗宜中亦有繁有簡,我渝就簡?!保?3]100可見此時巴地的婚俗有著刪繁就簡的趨勢,通常不以“古禮”為唯一的準則。具體而言,“如以六禮而論,行聘、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今改為折茶果、遞允懇書、插香、報期、啟媒、過禮,此猶大同小異。若親迎則罕有行之者矣,今改為謝親,系在周堂之后。最重者接親送親二事,若廟見,則有行之者也,今改為過門,又非回門之禮”[13]100。巴地婚禮在形式上與“六禮”有所不同,其“親迎”之禮罕有施行,常以“謝親”而代之。巴地并沒有照搬古之婚禮儀節,而是根據地域風俗的不同對“古禮”進行一定程度的簡化,其與《禮記》中所言“禮從宜,使從俗”及“君子行禮,不求變俗”的思想是相通的[2]2662-2721。正如《成都博覽》引渝人陳氏曰:“予意略因宜從俗,刪繁就簡,不得執古見而薄今習,則改良其庶幾乎?!保?3]100總的來說,晚清時期巴地的婚嫁風俗以“從俗從宜”為指導思想,相較于“古禮”,其在形式和內容上多有變通。大致可從以下四個方面來看。

首先,在婚禮的締結過程中對“六禮”進行了簡化,尤為重視聘禮的多寡,崇尚財禮婚。因古禮繁重,不可盡行,便只好以“時俗”為準,對“古禮”變通而行之。各地因經濟、文化等社會環境的不同,由此反映在婚嫁時對“六禮”皆有所取舍。巴地及所轄多地的縣志對此均有記載。培州縣“婚禮六,今惟納采、請期、親迎,亦多不親迎者”[30];合州“婚禮有六,今存其四,行聘、納釆、請期、親迎”[31];榮昌“行聘、請期,猶是納采、納吉之遺,第無問名、親迎之儀耳”[32]。永川也有“古載六禮,家禮存納彩,請期,親迎三者而已”的記載[33]。雖然對“六禮”的儀式進行了簡化,但當地卻十分看重彩禮。以長壽縣為例,該地的婚俗便經歷了從儉樸婚向財禮婚轉變的過程。據《長壽縣志》載:“女家辦治妝奩,男家宴賓客,豐儉美惡各稱其家之有無,極貧者一無所有亦不為恥也。近來(清末民初)風氣漸趨奢靡,物價奇昂,以數金嫁一女,殊不為道,視前輩饒裕之家,至多以二百金為限者,且數倍矣?!保?4]銅梁縣也有“聘幣、妝奩,各稱有無。近日漸趨侈靡”[35]的類似風氣。

其次,不尚親迎,以鵝代雁行奠雁之禮。親迎是“六禮”的最后一個環節,古人甚重之?!抖Y記·昏義》曰:“父親醮子而命之迎,男先于女也。子承命以迎……婿執雁入,揖讓升堂,再拜奠雁,蓋親受之于父母也?!保?]3648在親迎之前,父還會為子酌酒,命之迎。婿到達女家之后,還需執“雁”行三揖三讓之禮,而后將雁放在地上再向女子行拜禮,此所謂“奠雁”也④。上述為“古禮”之傳統,但就巴地而言,鄉俗卻不重“親迎”之禮。據《巴縣志》記載:“屆期,由媒妁及婿家親戚往迎”“事奠雁之禮……今猶用鵝?!保?6]此時不由婿本人親自去迎接新娘,而是由媒人或婿家的親屬代婿去迎接。不僅如此,奠雁之禮所用之雁也換成了鵝。定遠縣“惟親迎禮廢,無雁則以鵝代雁”[37];江津縣“不親迎,惟托家屬中男婦二人攜媒妁致諸儀物于女家……邑俗既不親迎,自無御輪授綏之禮”[38];涪州“多不親迎者,以鵝代雁”[30]??梢?,巴地的婚俗不僅對“古禮”進行了選擇性的舍棄,同時也對禮書所記載的禮俗實行變革。

再次,重視人情,有哭嫁的風俗?!翱藜蕖辈⒎鞘菦]有內容的啼哭,而是按一定的文詞的邊哭邊唱。事實上,禮經中并沒有記載“哭嫁”這一儀節,但它卻真實地存在于晚清巴地的婚俗之中。古禮中雖然沒有哭嫁,卻有送嫁之前女父醮女、戒女的儀節?!秲x禮·士昏禮》說:“父醴女而俟迎者,母南面于房外。女出于母左,父西面戒之……父送女,命之曰:‘戒之敬之,夙夜毋違命’?!保?]2096-2099父親告誡女兒出嫁后要遵從“婦德”,盡心侍奉公婆,不可違背公婆的意愿。古人“文勝于情”,崇尚禮制婚姻。儒家認為“哭嫁”是一種情緒的過度宣泄,與其倡導的“中和”之道相悖,因此諸如《儀禮》《書儀》《家禮》等禮經均不曾言及。但婚禮中的“哭嫁”之風在巴地卻盛行,江津縣“扶女入輿,俗謂之發親,女于是嚶嚶哭”[38]。在南川縣,“次辰,女家延尊屬老婦代女加笄,謂之上梳。女必歷述親屬恩愛,盡情哭泣,紅巾蒙面,然后升輿”[39]。定遠縣亦有“結婚前夕,新娘早晚要哭嫁”的風俗[37]。巴蜀地區哭嫁的具體形式也有所差異,例如“渝城僅哭而詞不達,合川多詞而哭不隨,廣、岳則設歌堂,有哭有詞”[13]105。關于哭嫁的緣由,有人認為其乃是一種“驅邪”之舉,“婚姻乃大喜之事,嘗因此而招鬼神的忌妒,魔鬼必來侵害新娘,為確保新娘的安全,所以故意作出相反的行為,不但不動樂,而且要大舉哀,借以蒙騙魔鬼使邪魔怪崇望而生畏”[40]。但學界更多認為哭嫁是一種情感的抒發。女子出嫁之時,不僅自己會大哭,其父母與親族也會落淚。出嫁者以“哭嫁”的形式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父母則通過哭表達對女兒的難離難舍之意??傊袢艘匀饲闉橹?,在出嫁之前,女兒與父母告別時悲不自勝,本是人之常情,同時哭嫁也是出嫁者及其親屬在離別時抒發情感的需要。因此“哭嫁”雖與古禮不相符,卻合乎于情理之中。

最后,保留了許多區域特色婚俗,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如云陽縣有回車馬的習俗,并且會在迎娶日的第二天宴請女方的送親客。據《云陽縣志》記載:“女至婿門外停轎,儐導新郎出,對轎贊三揖。庖者挈雄雞塊冠血祭輿,擲于輿后,復掬米灑輿上,其名曰回車馬……是日,主人宴送女者?!保?1]回車馬是“包含有巴文化的血祭,人祀的習俗”[42],是對古巴文化的一種傳承。除了“回車馬”以外,云陽縣當地的新婚夫婦在入洞房時還有搶房的習俗,即“新郎揭新婦蒙首紅巾披右肩,趣入房登床左坐,謂之搶房”[41]。還有一些地區的婚俗被周邊少數民族所同化,如秀山縣男女在婚嫁之時有聚眾唱情歌的習俗,“東南邊村,俗近苗峒,則群聚歌唱相答,多男女之詞”[43]。

綜上所述,晚清到民國時期巴地的婚姻習俗的確發生了某些明顯的變化。其在婚禮儀節上不再亦步亦趨地照搬“六禮”,而是根據各地實際的風俗情況加以變通而行之,部分地區的婚俗甚至受到少數民族的影響。這種從婚姻內容到婚禮形式的雙重變革,實際上反映的是巴地婚俗由傳統走向近代化的一種過程。雖然許多地方的婚嫁禮儀仍然以古禮和新俗相互摻雜,婚俗變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徹底性,但這也正是清末民初那個新舊交替時代的縮影。

三、巴蜀婚俗地域差異的多重動因

通過上述考察可見,晚清民國時期巴蜀地區的婚俗的確有著鮮明的地域差異。就蜀地而言,其婚俗多承襲古禮,崇尚儉樸婚;而巴地則對古禮刪繁就簡,多以時俗為是,尤為看重彩禮的多寡。筆者通過對巴蜀地區經濟、歷史文化、移民、民族和社會風氣等多方面的考究,認為其婚俗差異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大致可從以下五個方面來看。

首先,從經濟方面來看。蜀地主要位于成都平原,境內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人口眾多,是整個四川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蜀地百姓“民富俗淳”,生活水平較高,在婚姻的締結過程中一般不用考慮彩禮的因素,其“盡歡而散”,重視婚禮的精神層面,尤為注重對古禮的傳承。清代前中期,蜀地百姓們普遍“尚稱淳樸”“惟魯樸檢質”[50],這種質樸特性無形中也營造了一種儉樸的社會風氣,影響了婚禮過程中的經濟往來。但是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的國門被打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走向解體。這種解體的趨勢是由東向西、由沿海向內陸。就蜀地而言,其大都位于成都平原地區,自古以來農業十分發達,自然經濟解體的時間相對較晚,社會風氣沒有發生太大改變,人們仍然奉行以前的儉樸婚風俗理念。

巴地境內山地丘陵遍布,農業生產力較低,“山鄉窮苦”與“地狹民貧”成為該地域的典型特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高,在締結婚姻時會著重考慮經濟因素。女方在出嫁時往往會耗費大量的金錢與人力,因此女家為了減輕嫁女所帶來經濟負擔,便會向男家索要大量的彩禮。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奢侈之風,也成為財禮婚盛行的重要原因。此外,巴地(主要是重慶地區)受西方影響較早,農業經濟解體速度較快,尤其是在19 世紀末重慶、萬縣開埠后,大量的西方商品隨著水路航運進入市場,進一步瓦解了當地的城鄉手工業。眾多農民破產成為貧雇農,少數人抓住機遇一躍成為富農。據《合川縣志》記載,當地陳氏以其父販豬所積錢財為資本,佃田耕種,逐漸發展為“手積三千萬錢,不置產業而耕人田”[44]。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投入經商的大潮之中,商品經濟得以快速發展。隨著財富的不斷累積,中國傳統社會一直被賤視的商賈群體想要憑借雄厚的財力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尊重。在締結婚姻的過程中,最能展現雄厚財力的方式便是送親家貴重的嫁妝或聘禮,這種做法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當地由儉樸婚向財禮婚的轉變,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巴地多財禮婚的原因。

其次,從歷史文化層面來看。自宋代開始,以三蘇為代表的蜀學成為傳播儒家思想的重要學派之一。自宋至清,蜀地儒學之風始終貫穿于民眾生活的各個方面,蜀地的婚俗也被打上了儒學的烙印,當地對禮制婚姻推崇備至,“六禮”仍是締結婚姻過程中的主流形式。巴地的婚俗則受到荊楚文化的顯著影響,據常璩《華陽國志·巴志》記載,江州(今重慶市渝中區)以東,濱江山險,其人半楚,姿態敦重[45]。巴地與兩湖地區相接,又有著便利的水路航運,兩地之間的百姓來往密切,因此其風俗自然而然會受到兩湖的影響,有著濃厚的荊楚文化特征。巴地婚俗中的如奠雁時以鵝代雁、哭嫁等習俗便是典型。

其三,從移民方面來看。在經歷了明末清初的戰亂以后,巴蜀地區的社會經濟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地域內土地荒蕪、人口銳減,為了恢復民生、休養生息,清政府提出了鼓勵移民的政策。同時制定了多項優惠政策鼓勵移民,比如新遷入的百姓可以享受到土地和賦稅方面優待,這些措施為大規模移民創造了有利條件。新遷入的百姓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在一開始大都保留了原籍的風俗,“國朝康熙雍正間,秦楚江右閩粵之民著籍插占,各因其故俗”[46]。但隨著區域內人們的聯姻以及生活方式的融合,使得風俗習慣漸趨統一。據《大足縣志》記載:“清初移民實川,來者又各從其俗,舉凡婚喪時祭諸事,率視原籍所通行者而自為風氣,其后客居日久,婚媾互通,乃由楚人遵用粵俗及粵人遵用楚俗之變例?!保?7]這些外來移民者帶來了原籍風俗,其行為習慣仍會對遷入地產生多方面影響。因此可以這樣說,各類原籍移民婚俗的不同是巴蜀婚俗產生地域差異的重要原因。據藍勇[48]統計,川東地區(巴地)湖廣移民占大半以上,成都平原地區湖廣移民很少,陜西移民相對較多。這也就造成了巴地婚俗帶有湖廣婚俗的特點,“與楚俗無異”,比如親迎時以鵝代雁、坐歌堂、哭嫁等習俗。蜀地婚俗則在締約時用庚帖作為婚書,與該地陜西移民⑥較多有關。

其四,民族因素也不容忽視。以巴地為例,在其邊緣地帶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區,如云陽、巫山、秀山、酉陽州等地區便出現了富有少數民族特色的婚俗。這些區域內有羌族、苗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與漢族雜居。漢族百姓在與這些少數民族的交流與融合中,他們的一些習俗也會受到其影響,婚俗便是典型的代表之一。例如自晚清到民國,酉陽州地區有眾多的苗族人聚居于此。改土歸流之后,某些苗族人開始和漢族人一樣采用六禮締結婚姻,但還是保留了一些民族特色婚俗。其主要體現在苗族人主要通過趕場、勞動等相識,然后“唱情歌”約會,互訴愛意?!妒裼温勔婁洝份d:“俗以二、五、八為趕場期,惟每年二月初二日,則稱為苗場。凡苗家及婚之少男少女,均于是日齊集各自擇配。如雙方許可,身束之彩帶,即渠而交換之。帶以彩線織成,花樣繁多,各有記認,一經交換,永無更改?!保?9]清代學者趙翼對此現象也有記錄,“每春月趕墟場唱歌,男女各坐一邊。其歌皆男女相悅之詞,其不合者,亦有歌拒之;若兩情相悅,則歌畢,彼此更贈物以定情”[50]。久而久之,該地區生活漢人也受到了感染,并逐漸接受和采納這種風俗。少數民族與漢族人的混居使得雙方的婚姻習俗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并由此產生了某些富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婚俗。

造成巴蜀婚俗產生地域差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自然因素與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自然和經濟條件是兩地婚俗差異的基礎,自然條件的差異帶來了不同的生產方式,形成了農業經濟的強弱和隨之而來的民俗差異。人文因素中的移民是造成兩地婚俗差異的最重要原因,巴蜀之地在經歷了康雍乾三朝的移民之后,原住地的風俗不可避免地受到外來移民文化的沖擊。除此之外,歷史文化、民族、社會風氣等因素都在巴蜀婚俗差異的形成和維持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四、結語

在中國歷史上,晚清到民國是一個比較特別的時期。由于晚清商品經濟的發展,時代鼎革所造成的社會和文化沖突,加之巴蜀之地特有的自然、經濟、民族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該時期巴蜀地區的婚俗呈現出承襲與變通、保守與革新的混合性特征。具體來說,蜀地的婚俗體現了傳統文化意識的傳承,婚禮儀式基本是依照“六禮”而行。巴地則以時俗為是,刪繁就簡、多有變通。

婚俗作為一種民俗,其傳承與發展都有自身特有的規律?;槎Y習俗的傳承往往具有地域性,但也同時具有超越空間的影響力。通常從周邊地區開始傳播,逐漸向外擴散,直至跨越更遙遠的地域。晚清至民國時期,中國的婚俗變革由東部沿海地區率先開始,隨后向西部內陸地區傳播。蜀地與巴地相比,婚俗中保留了大量的傳統禮制,與其深居西南內陸不無關系,其婚俗發展具有緩慢性與滯后性。移民則對婚俗的傳遞產生了超越空間的影響。其次是婚俗傳承不是一成不變的,傳承過程就是一個吸收、拋棄、再造的過程,地域內的政治狀況、經濟發展、地理環境、文化氛圍、社會面貌及民眾心態等因素都會對婚俗產生影響[52]。傳統婚俗作為一種原生態文化,對人類社會具有巨大意義,因此能夠被代代相傳并得到民間認同和實踐,成為人類社會寶貴的文化遺產。正如巴地婚俗并未完全摒棄傳統“六禮”,其僅僅是對“六禮”進行刪減與變革,“六禮”中的某些環節還是被保留了下來。

晚清民國時期巴蜀的婚俗在時代上承前啟后,其地域差異體現了我國傳統思想與近現代西方思想的碰撞和融合的過程,為未來的婚俗提供了可借鑒的歷史經驗。晚清時期,伴隨著西方思想的深入傳播,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也發生著劇烈的變動。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但就如同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一樣,晚清巴蜀地區的婚俗也呈現出新舊并存的狀態。這一點不僅存在于不同地域的風俗之中,也體現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之中。如胡適曾對傳統婚姻予以嚴厲批判,他說:“中國男女的終身,一誤于父母之初心;二誤于媒婚;三誤于算命先生;四誤于土偶木頭。隨隨便便,便把中國四萬萬人,合成了許許多多的怨偶?!保?3]但他對母親做主的包辦婚姻卻采取了“容忍遷就”的態度。他在信中曾言:“吾之就此婚事,全為吾母起見,故從不曾挑剔為難。今既婚矣,吾力求遷就,以博吾母歡心。吾之所以竭力表示閨房之愛者,亦正欲令吾母喜歡耳。豈意反以此令堂上介意乎?!保?4]巴蜀婚俗在晚清民國時期存在的地域差異,正是反映了傳統與現代的矛盾和沖突。這種風俗的變遷是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也說明了社會變革對文化傳承的影響。移風易俗只有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進步的基礎上,才能朝著文明和現代的方向發展。

注釋:

①法國民族志學家和民俗學家阿諾德·范·熱內普(Arnold van Gennep)所著《過渡禮儀》(原書名LES RITES DE PASSAGE)一書中,其將出生、結婚、懷孕、死亡等視為一種過渡禮儀,是一種應對人們的社會角色和地位變化的社會機制。

②參閱:吳佩林《清末新政時期官制婚書之推行—以四川為例》,《歷史研究》2011 年第5 期;巫端書《巴楚婚俗摭談》原載于《巴楚文化研究》,中國三峽出版社,1997年;馮靜《略論民國時期四川社會婚姻禮俗的變化》,《西昌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周永健《從民歌看三峽地區的傳統婚禮俗》,《重慶交通大學學報》2010年第5期;賓秀英《藏傳佛教思想對藏族婚俗的影響—以四川省甘孜縣農區婚俗為例》,《民族學刊》2011年第6期。

③具體步驟為:開女八字、合男女八字、看人、丟定、填庚書、寫求帖、寫拜帖、開禮單、插花、報期、過禮、接人、謝親、請媒、謝媒、請客、過禮水果、過禮海菜、借衣服制衣服接人、賃鳳冠霞披、迎人七鳳、迎人首飾、辦衣服首飾、洋琴、茶催、燈彩、抬盒、花轎、照轎、離娘包、晾轎、簪花掛紅、花宵、回車馬、備開臉禮封、款待送親人、備開門禮、過禮賞號、叫禮、牽新人、周堂、入洞房、聽房、鬧房、撤帳、回門、陪郎、坐十、拜新年、送點心、會親、散針線、拜客、執事、封杯碗、五子衣等。

④雁為婿見女方時手中所拿的摯,即為婿見女的見面禮。

⑤陜西地區締結婚姻時歷來有“開帖”“換帖”的風俗習慣。

猜你喜歡
六禮婚俗婚禮
《瑤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譯注》
婚姻“六禮”
從裕固族傳統婚俗看古代婚姻“六禮”及其當代遺存
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編纂應該加入“六禮”制度
巴厘島婚俗:新人可以為愛私奔
中國各地的“捧腹”婚俗
為什么我們需要一場婚禮
明清小說婚俗描寫的特征及功能初探
竹幼婷:那些年我參加過的婚禮
多“彩”的婚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