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閩南特色校園文化品牌融入思政課教學研究
——以泉州信息工程學院為例

2023-02-20 21:55石智生
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閩南校園文化思政

石智生

(泉州信息工程學院,福建 泉州 362000 )

關鍵字: 新時代 ;閩南特色 ;校園文化品牌 ;思政課程 ;融入方式

前言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為適應新時期黨和國家對思政課程教學的新要求,教師應當自覺將立德樹人作為思政課程教學的中心環節和根本任務[1],結合學情學況,著眼閩南特色校園文化品牌,立足現階段思政課程教學現狀,嘗試將特色校園文化融入到思政課程教學活動中,旨在通過教學資源的整合,推動現有教學機制轉型,構建全新教學生態,推動思政課程教學活動的跨越式發展。

1 閩南特色校園文化品牌概述

系統分析閩南特色校園文化品牌的內涵,引導教師形成正確的觀念認知,掌握閩南特色校園文化主要內容,為后續閩南特色校園文化融入思政課程教學奠定堅實基礎。

閩南文化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獨特的性格和豐富的內涵,是中華文化的一朵奇葩。為傳承閩南文化,消除學生對閩南文化的陌生感,越來越多的高校借鑒過往有益經驗,充分依托鮮明的地域優勢,通過開展“閩南美食大搜集”和“閩南文化線上征文”,引導學生發現生活、學習中的閩南文化,不斷加深對閩南文化的印象,通過特色校園文化的培育,將“閩南情”化為“家鄉情”。具體來看,部分學校以文化品牌建設為切入點,成立閩南文化興趣社團,組織成立南音古樂、提線木偶、“拍胸舞”、德化陶瓷、安溪茶道、閩南話等興趣社團,引導學生學習研究閩南文化,培育孵化對閩南文化的研究項目[2]。開展閩南文化主題活動。通過社團與社會上專業組織對接合作,定期邀請相關專業人士到校演出、教學。通過交流與合作,引導教育學生學習閩南文化以及海絲文化中蘊含的開放性、包容性、思辯性等特點,弘揚拼搏精神和工匠精神。

2 閩南特色校園文化融入思政課程的重要性

全方位總結閩南特色校園文化融入思政課程教學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實現固有教學觀念的有效調整,把握關鍵環節,實現閩南特色校園文化的有效融入,推動思政課程教學活動深入開展。

2.1 提升思政課程教學的有效性

閩南特色校園文化與思政課程教學的聯動,深刻調整了原有的課堂形態,提升了方向維度與實踐維度的有效性,對于思政課程體系的健全完善產生極大推動作用。閩南特色校園文化保證了高校課程教學方向維度的鮮活度和吸引度。將閩南特色校園文化納入到思政課程教學之中,有效彌補了現階段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的不足,通過對閩南文化精神內核完整呈現,優化課程形態,推動思政課程教學改革深度開展。具體來看,閩南特色校園文化與思政課程聯動,教師可以更好地把握思政教學方法,為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奠定堅實基礎,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堅定的政治立場[3]。習近平同志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到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閩南特色校園文化融入思政課程教學中,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大前提下,實現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的有效培養,幫助學生真正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集體主義的重要性,潛移默化之中,形成熱愛黨、擁護黨、跟黨走的政治立場,自覺將個人發展與黨和人民的事業聯系起來,實現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的高度統一。教師在思政課程教學過程中,通過視頻、音頻、圖片等多種形式,講述閩南文化,解讀南音古樂、提線木偶、“拍胸舞”、德化陶瓷、安溪茶道,營造良好學習氛圍,極大增強了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和教學手段的多樣性,彌補思政課程教學短板,實現思政課程教學的鮮活化,吸引更多的學生主動參與到相關課程,潛移默化之中,形成愛國、愛黨、愛人民的情感自覺,堅定理想信念。閩南特色校園文化保證了思政課程教學實踐維度的有效性。思政課程教學環節,多數教師沿用了傳統的機械、單一的教學方法,這種教育方式缺乏親和力,影響了知識傳播效率。閩南特色校園文化在實踐中表現出鮮明的時代性和強烈的感染性,教師以閩南特色校園文化為框架,通過組織、籌劃以及開展紅色研學、志愿服務等實踐活動,設計體驗式教學模塊,將閩南特色校園文化融入到實踐之中,通過理論與實踐統一,在引導學生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完成主觀世界的建設,加深學生對閩南特色校園文化的理解水平,形成認識—實踐—認識螺旋式的學習模式。

2.2 增強思政課程教學的育人性

閩南特色校園文化融入思政課程,持續激發課程的育人屬性,對于學生良好心態的培養,政治素養的提升有著極大裨益。隨著思政課程教學改革活動的深入,教學目標、教學標準、教學內容不斷發生變化,有序將閩南特色校園文化融入到思政課程之中,進一步拓寬了教學內容,營造了學習場景,實現了育人價值,對于新時期閩南特色校園文化在高校教師和學生中傳承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改革開放以來,各類思潮不斷涌現,學生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少數學生在理想信念、生活方式、工作態度、價值追求等方面出現偏差,缺乏必要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發掘和弘揚閩南特色校園文化,將閩南特色校園文化融入到思政課程教學活動中,有效豐富了課程內容,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降低了對思政課程的抵觸情緒,發揮思政課程育人屬性,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站穩政治立場,激發學生艱苦創業、奉獻社會的熱情,培養團結協作、自力更生的能力。

3 閩南特色校園文化融入思政課程的路徑與方法

閩南特色校園文化在融入思政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新教學路徑,完善教學方法,在充分展現閩南特色文化思想內涵基礎上,提升思政課程教學的鮮活性和趣味性。

3.1 樹牢價值維度,拓寬閩南特色校園文化融入深度

高校在思政課程教學環節,為確保閩南特色校園文化融入效果,發揮育人優勢,要吸收過往課程教學經驗,準確把握閩南特色校園文化內涵,樹牢價值維度,更好地凸顯閩南特色校園文化的引領力,推動立德樹人目標任務的有效達成。具體來看,教師要牢牢把握思政課程教學目標,堅持目標導向,將閩南特色校園文化貫穿思政課程教學各個環節,既重視培養學生對閩南特色校園文化內涵的認同感,又應當提升學生思想認知水平,增強實踐能力,真正將閩南特色校園文化的內核內化于心,外化于行[4]。講好閩南地區的文化故事,堅定學生的政治信仰,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認識到閩南文化的厚重性,實現思想認知水平的全面提升以及情感追求的有效陶冶。習近平同志強調“中國故事最精彩的主題,是講清楚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备咝T陂_展思政課程教學過程中,要以閩南特色校園文化為媒介,講述好中國故事,弘揚好中國精神,凝聚好中國力量。閩南地區在發展過程中,涌現出一大批黨員模范和勞動模范,教師可以將他們作為閩南特色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借助圖片、視頻等多種方式,講述偉大事跡,通過這種方式,拉近學生與先進人物之間的距離。為減少學生與閩南文化之間的距離感,高校通過開展閩南語歌曲大賽、“閩南美食大搜集”活動,以豐富多彩的形式讓同學們大膽地去發現身邊的閩南文化,發掘閩南文化中的思政教學元素,學生在參與各類文化活動的過程中,將人生價值、自我價值的實現與自力更生和艱苦奮斗的精神結合起來,對于學生職業規劃、職業發展提供方向性引導,助推高校發展目標的有效達成。閩南特色校園文化融入思政課程教學,保證了課程人文關懷能力,對于學生全面發展產生深遠影響。高校思政課程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依據,強調通過系列教學活動,提升學生思維能力、行動能力,強化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能力。教師在課程設計中,要立足學生思想實際,著眼個體差異,根據學生認知規律,運用好海上絲綢之路的教學案例,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教師還要注重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通過組織主題演講、實地參觀等多種方式,依托“文明高雅在泉信,我為祖國添風采”演講比賽等系列活動,鼓勵學生深入開展閩南特色校園文化創建,依托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激發學生自尊心、自豪感,努力營造良好學習氛圍。

3.2 把握理論維度,提升閩南特色校園文化融入效能

高校思政政治課程有著鮮明的思想性和理論性,旨在引導學生自覺用先進理論指導實踐。閩南文化延續2000 多年,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其內涵也在不斷豐富,閩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為重鄉崇祖的生活哲學、愛拼敢贏的精神氣質、重義求利的價值觀念和山海交融的行為模式[5]。在閩南特色校園文化融入過程中,教師要把握理論維度,從理論層面做好閩南特色校園文化闡釋工作。具體來看,閩南特色校園文化是特色地域文化,是閩南地區精神特質的集中體現,教師在利用閩南特色校園文化,進行思政課程教學的過程中,要堅持從理論維度出發,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來分析閩南特色校園文化,幫助學生掌握精神內涵和本質屬性,在熟悉、傳承和發展閩南文化的同時,不斷提升思想境界,實現健康全面發展。從發展角度來看,閩南文化強調的重義求利的義利觀,契合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之間的關系,塑造健全人格。閩南文化注重的山海交融的發展觀,符合新時期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述,將閩南文化融入到思政課程教學之中,通過古今思想的相互印證,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促進正確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

3.3 立足實踐維度,保證閩南特色校園文化融入效果

閩南特色校園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發掘實踐屬性,更好地展現閩南特色校園文化影響力。習近平同志提出“重視思政課程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苯處熢谒颊n程設計環節,要樹立實踐教學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相應實踐教學活動,搭建起必要的學習平臺和學習氛圍。具體來看,教師可以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掌握學生興趣、家庭背景、心理狀態,針對學生特點,考慮到閩南特色校園文化和思政課程教育的抽象性,教師在教學設計環節,可以借鑒過往經驗,采取分層實踐教學,突出實踐教學重點,豐富學習場景,通過理論與實踐的聯動,實現對學生正確價值觀念和價值追求的有效塑造。教師可以采取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實現教學資源合理分配,例如,泉州信息工程學院充分利用閩南地區的海絲文化,組織籌備四進活動,一是海絲文化進校園,專家系列講座及教師研究成果,推動思政教學內容與海絲文化融通融合,讓文化自信入心入腦;二是海絲文化進課堂,增設“泉州海上絲綢之路”“泉州城踏察與拾粹(實踐)”等選修課程,強化師生對海絲文化的認知感和認可度,了解民族發展脈絡,對中華民族的精神特質形成正確的認知,潛移默化之中,促進學生個人的健全;三是海絲文化進社團,建立研究團隊和自媒體,系列推文弘揚海絲精神;四是海絲文化進平臺,不斷創新團學活動形式,延伸學習范圍,使得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感受到閩南文化的魅力,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線下教學中,組織以弘揚閩南特色校園文化為主題的寒暑假社會實踐活動,開展閩南地區紅色資源的考察活動,通過實踐活動有序開展,提升思政教學的體驗感,幫助學生體悟到閩南特色校園文化的深刻內涵,通過特色文化,延伸學習場景,開拓實踐教學的新路徑。教師在實踐教學環節,進行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幫助教師準確把握學生基本狀況,為后續教學活動提供便利。同時,借助特色志愿活動,搭建思政課程教學新平臺,引導學生在實踐學習活動中,樹立起正確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追求。

4 結語

以閩南特色校園文化為媒介,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進和教學體系的創新,實現思政課程教學走深、走實,塑造正確價值體系,使得高校學生能夠準確把握事物本質,在復雜的輿論環境下,始終保持堅定的政治信仰,形成正確的價值追求,完成立德樹人的思政課程教學目標。

猜你喜歡
閩南校園文化思政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閩南文化傳承
吳松柏的閩南威士忌小鎮
黨建工作與校園文化創新探究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閩南,閩南
閩南拍胸舞迎來臺灣小弟子
校園文化建設淺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