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圈層化下的高校思政工作挑戰及優化路徑

2023-02-20 21:55
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圈內圈層群體

黃 妍

(福建師范大學, 福建 福州 350000)

圈層文化的由來已久,在傳統社會結構中,圈層以地域、血緣為主要劃分依據,圈層的結構相對比較穩定。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爆發式發展和網絡生活的普及化背景下,圈層化從社會層面逐漸衍變至網絡層面,圈層劃分轉變為以興趣、情感、利益等多種維度進行劃分,且受到新網絡時代的文化沖擊,青少年群體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行為活動、語言表達等逐漸受到圈層化影響。特別在青少年群體進入大學生活中后,更加自由和開放的網絡生活對大學生的生活影響愈發深入,從思政教育角度,需要正確認識大學生群體圈層化,從大學生群體角度出發捕捉圈層化的時代特征,有效防范其中的潛在風險,引導大學生群體的價值取向,實現風險與防范化解。

一、網絡圈層化及其特征

圈層理論實際上是《易經·系辭》中“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另一種概括表達。實際生活中,圈層化現象并不少見,在階層分化的社會背景下,圈層可以指那些自然產生的、相對中高端的特定社會群體。還可以指具有相同社會屬性的階層或者具有很強社會聯系或社會屬性相近的群體。而在虛擬的網絡中,圈層也必然存在。網民可以因為相近的興趣愛好、信仰、價值觀等,打破空間、時間,自主選擇聚合,形成網絡社群,這就是網絡圈層化的含義。

網絡作為現實生活的衍生場所,在網絡活動中形成的圈層相比與現實生活中的圈層,更具有時代特征,在應對網絡圈層文化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的基礎工作,要從青年群體角度出發捕捉網絡圈層的時代特性。

圈層文化的主觀性。與現實社會中校園的社群相比,在網絡上的圈層文化強調與現實剝離,興趣愛好更加細分,主要以價值取向進行劃分。圈層化在網絡層面加強了對個體層面存在感、認同感和歸屬感的精神需要,青年群體由于自身的主觀性和探索欲而參與圈層活動,自發主觀因素較多,且由于社會的外在約束較少,網絡圈層化內相對平等的社會地位、交流方式是青年群體的參與圈層化的主觀驅動力,同時對青年群體自主選擇的圈層有一定的依賴感和信賴感,這是網絡圈層話的一大特征。

圈層文化的壁壘效應。在瞬息萬變的網絡世界,圈層的產生無需經過時代長久的更迭,某一契機,也許就迅速聚集一批志同道合之人,產生一個圈層。但即使青年群體選擇一個圈層的行為是主觀且主動的行為,但一旦選擇進入一個圈層,其中的壁壘效應就顯現出來。壁壘體現在于此“圈”與彼“圈”以及“圈”內和“圈”外,兩個層面。此“圈”與彼“圈”指的是圈層之間的壁壘關系,處于不同圈層的青年的價值觀和持續接受的信息存在區別,在長時間的圈層化作用下,圈層之間逐漸出現一定的身份認同現象,在圈與圈之間形成一道隱形壁壘。另一個壁壘效應體現在“圈”內和“圈”外,“圈”內和“圈”外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指的是“虛擬圈”和“現實圈”的壁壘關系,在網絡化的圈層文化將虛擬和現實的關系剝離,很難從現實青年的現實生活判斷他在網絡環境中的形態,同時網絡和現實的雙重身份也是思政工作的難點之一。第二層“圈內人”和“圈外人”。更多的社會反映的是與長輩的隔閡現象,在圈層化的影響下,逐漸加劇與長輩和非圈層群體在熱點聚焦、溝通方式、思維方式等方面隔閡和矛盾。

圈層獨特的文化輸出模式。圈層化的本質是在特定的圈層內進行文化轉換,其核心是在于圈層內構建的文化生產模式。例如,從一些娛樂內容網站可以看到國風圈、萌寵圈、手辦圈、耽美圈、二次元圈等在內的七千多個興趣圈層,這些圈層持續在特定的范圍進行文化輸出。同時這種文化輸出模式又具備圈層的一些特殊的特性。如圈層小眾化、表達方式的差異化以及圈內價值觀相互引導性。在上述圈層文化的主觀性和壁壘性的結合下,圈層文化的輸出逐漸形成文化獨立現象,文化輸出更偏向在圈內形成循環,即不關注就不了解、不了解也無法認知的形態。同時在文化循環過程形成圈內獨特的語言風格和表達方式,加大了圈層的壁壘,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同時在另一方面,圈層內逐步形成認同感和信任感導致在青年群體缺乏在圈層內對一些意識形態的判斷,同時對一些文化的輸出的區分和辨識造成一定困難,對于青年群體來說,容易在圈層化中受到一定的思想引導。

二、網絡圈層化下大學生的行為特征

作為網絡原住民的“00 后”大學生,既是網絡有力的發聲者,又是深受網絡影響的群體。網絡圈層化下的大學生行為具有以下特征。

(一)網絡圈層化下大學生從眾行為加劇

大學生本身就易“隨大流”,在圈層化的獨特的文化輸出模式作用下,在圈層內大學生的從眾行為會進一步加劇,在具有信任感和依賴性的圈子里,個人極易受到圈子里大部分人的影響,認識上、行動上都易逐步趨同,出現一致。譬如飯圈的追星,購買周邊一呼百應,人手必備,在這樣的氛圍下,極易從眾消費。

(二)網絡圈層化下大學生思維固化變窄

網絡圈層化易造成大學生思維固化。一方面,大數據時代,所有的網絡痕跡都無法被抹去。隨著大數據算法、人工智能技術日漸成熟,根據個人瀏覽、點贊、評論、收藏的內容,后臺不斷推送相關內容給大學生,不斷構筑“信息繭房”。[1]對大學生而言,相同的信息重復閱讀,是一個不斷加深的過程。另一方面,在文化循環過程形成圈內獨特的語言風格和表達方式導致在固有圈層相關信息的不斷重復和沖擊下,大學生容易形成思維定式,從而主動地選擇閱讀相關信息,而避開“圈外”信息的攝取,從而導致思維變窄。

(三)網絡圈層化下大學生行為異化

在圈子里,大學生找到志同道合的群體,個人的興趣愛好、思想行為得到互相理解與認可。但往往出現異常行為的時候,沒有得到及時的糾偏,導致一些行為走向極端異化。而相比于網絡生活,由于圈內圈外的壁壘效應,現實生活的親友無法認同大學生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會造成大學生通過沉迷網絡來逃避現實,在網絡中沉迷而不可自拔。

三、網絡圈層化對高校思政工作的挑戰

(一)網絡圈層化的封閉性挑戰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效性

在網絡媒體時代,網絡帶來的高效便利反而給圈層化賦予了一層封閉的壁壘,在圈層化中充斥著各類信息,這些信息在網絡中的傳播速度比教育主體的控制更迅速、更難以察覺,比如圈層化特有的符號、特指等信息,形成一層難以深入的封閉圈。[2]同時,學生們已在這個封閉圈內進行社會會性的學習,形成了自己的價值判斷,對思政工作的有效性造成一定挑戰。顯而易見,在具有一定封閉性的圈層化中,一方面,網絡圈層的封閉性讓學生們難以跳出圈內,對圈內的輿論信息陷入為主。另一方面,網絡圈層的封閉性讓思政工作者的工作效率降低,難以察覺其中的不良價值引導、輿情事件。[3]

(二)網絡圈層化的多樣性挑戰高校思政工作的及時性

網絡圈層化具備一定多樣性,網絡平臺的自媒體屬性讓每個能上網的網民都能參與、發聲。在不同的媒體平臺,有不同的主題內容,大學生們在大學生活中,對興趣的探索愈發活躍。在網絡上,對各類圈層的探索也更加便利,在學習之余,大學生們希望建立或進入一個圈子,獲取更廣泛、更及時、有趣的知識和信息。與傳統課堂相比,網絡圈層化的指向性和交互性更強,其中便捷性、多樣性更是網絡圈層化的重要特征。但是對于高校大學生來說,主體意識雖然增強,但是對信息的甄別能力不高,不僅對學生們而言,對思政工作者來說,亦是如此。圈層化的多樣性增加了對信息的篩查難度,對于思政工作來說,難以及時對圈層化信息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

(三)網絡圈層化的復雜性挑戰高校思政工作的準確性

網絡圈層化的另一個重要特性是其復雜性。在目前的網絡環境中,過度的自由和開放,在一些信息的傳遞上沒有正確的信息甄別和價值引導。網絡具備一定的隱秘性,一些非法勢力、國家分裂分子利用網絡制造謠言和似是而非的言論,利用互聯網的難追溯性,在網絡上肆意傳播不當言論。而在圈層化的不斷擴大后,這些非法勢力在圈層化內進行一定層度的滲透,對于大學生而言,圈層化的自由開放和多樣性,讓大學生們容易受到的多維度不良信息沖擊,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利用,利用圈層化灌輸一些非主流思想,這些信息容易擾亂學生們的價值判斷,同時具備一定的隱秘性,這對于思政工作來說,無疑增加了教育難度。

(四)網絡圈層化的中心性挑戰高校思政工作的主導性

在傳統教育環境中,教育主體具有唯一的主導性和權威性。通過主導性和權威性可以高效地進行知識傳遞和價值統一。但是隨著網絡圈層化的形成,圈層化形成多個共性和中心,知識傳遞的中心也變得越來越多,并且圍繞圈層化的中心的群體,認同感更強,價值觀的傳遞更加主動,接受意愿也更強。這無疑是挑戰高效思政的主導性。一方面,在先入為主的圈層化觀點與傳統教育方法的糾偏過程中,往往教育主體的主導性處于劣勢,在糾偏過程中,學生的二次判斷往往帶有一些主觀色彩,更容易接受自己在網絡中尋求的答案。另一方面,圈層化的中心性具有一定的思想黏性,圈層化是以興趣為主導的主動行為。在圈層中,思想黏性給大學生形成一種錯誤的思維定式,讓大學生們的價值判斷難以跳出圈層化的思想中,在思想黏性的加持下,對思政工作的主導性增加一定難度。

四、圈層化下的高校思政工作優化路徑

(一)主觀與客觀結合,強化網絡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作為思政工作者,要正確認識網絡對思政教育的影響,要提高應對網絡沖擊下的思想政治的重要性的認識,提高利用網絡手段進行思政教育的主觀能動性。在主觀層面培養一批優秀師生開展網絡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對網絡信息的預警、引導水平。在客觀層面創建校級的網絡思想陣地,創建校級的圈層化圈,例如,結合互聯網的先進文化、圈層化和網絡語言等,提升校媒的吸引力,讓校媒成為校內的權威主流媒體,形成一個具有正確引導能力的價值輸出陣地。

(二)線上與線下結合,高校思政工作網格化

目前的高效思政工作的意識形態教育仍然以線下的傳統課堂為主,在網絡信息時代,應優化高效思政工作模式,建立網格化的高效思政工作方法。一是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思想占領高效網絡政治教育陣地,主動運用互聯網思維,建立以價值判斷、輿論引導、傳遞正能量等集于一體的思政教育圈。二是研判線上網絡圈層化的正確性,承擔主動引導責任,甄別錯誤信息,建立網絡信息糾偏平臺,幫助大學生篩選有價值的信息,免受不良信息影響。三是不“談輿色變”,轉變輿情控制方式,主動參與輿情討論,通過“參與”轉向“引導”,通過引導控制輿情。四是多維度推進線上與線下的思政教育結合,在信息渠道、圈層篩分、文化建設等多個維度進行思想教育,同時將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相統一,同時形成“學生-思政工作者-家長”的網格化的思政工作網。

(三)圈內與圈外結合,引導圈層化良性發展

在應對圈層化的思政教育工作中中,不能否定圈層化的多樣性,同時通過圈內與圈外結合,建立圈層化的良性約束機制。一是通過圈內與圈外結合,甄別圈層化中的“意見領袖”,了解圈層化的思想動態和輿論趨勢。[4]通過及時對圈層化的了解,及時掌握信息的準確性,建立圈層化的信息沖突的應對措施。二是通過圈內與圈外結合,鼓勵學生在校圈內發聲,利用學校社團活動、文體活動等,建立校級的圈層化,不但豐富大學生活,同時利用建立的學校圈層化進行良好的價值引導。三是要對誤導群體的價值觀念、不當言論采取“零”容忍的態度,對危害學生身心健康,危害國家穩定的價值觀念采取法律手段進行遏制。

(四)主動與被動相結合,積極進行圈層化糾偏

在如何推進思想政治工作在網絡環境中的發展問題中,一方面要創新方式方法,正確使用網絡信息工具,提高網絡信息工作效能,提高信息技術處理能力,主動運用信息技術提高思政教育工作效能。其次,化被動為主動,打破被動的圈層化影響,要主動出擊,融入大學生圈層群體,主動將思想教育工作融入圈層化中,營造“正能量、強引導、破輿情”的思政教育氛圍。[5]另一方面,積極糾偏,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積極采取糾偏措施,在針對某一學生或某一群體的圈層化的錯誤引導糾偏前,要進行正確的研判,深入傾聽圈層化的網絡對其造成的影響程度。在糾偏過程中,要事前了解其圈層化,了解圈層中的特有表達方式,有利于思政工作者提高糾偏成功率。同時,通過主動了解和關懷的方式,提前了解圈層化中的網絡社交模式對大學生的影響,在錯誤的圈層化的繼續滲透前,進行及時制止,掌握思政教育和主流教育的主動權。

(五)引導與監管相結合,降低不良圈層化的影響

在圈層化的中心性的作用下,高校要破除圈層化對思政工作主導性的影響。高校是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主戰場。在大學生參與網絡活動中,在受到圈層化的信息影響下,要注重引導,而不是制止。大學生對圈層化的主動性探索帶來的先入為主的想法應更多采取引導,在引導的同時,利用監管的力量,破除頑固、低級的負面圈層影響。引導大學生參與優質圈層,接受良好的圈層化。另一方面,通過線下引導的方式,在大學生難以分辨圈層化的正確性的時候,提供正確的指導方向。

猜你喜歡
圈內圈層群體
你不在
“打針”
No.4 圈層用戶不斷拓展,圈層經濟價值釋放
通過自然感染獲得群體免疫有多可怕
B站沖破圈層
年輕人“圈層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讓圈內新聞飛出圈層——“振興杯”宣傳的一點思考
“群體失語”需要警惕——“為官不言”也是腐敗
關愛特殊群體不畏難
特殊群體要給予特殊的關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