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進·熱點·展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探析
——基于VOSviewer的CNKI文獻計量可視化分析

2023-02-20 09:16李俊余
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發文共同體中華民族

李俊余,安 敏

(1.云南水利水電職業學院,云南 昆明 650499;2.西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224)

自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來,學術界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科學內涵、價值意蘊、依據和基礎、機遇和挑戰、實踐路徑展開多維度研究,并取得諸多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的相關成果,發文量呈明顯的規律性增長趨勢。在文獻計量可視化分析基礎上透徹把握研究現狀,對于我們增強問題意識、把握熱點議題和明晰研究方向,加快形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的良性互動,進而構建系統完整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話語體系,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一、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進入CNKI期刊庫高級檢索頁面,以篇名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獻為檢索對象(數據采集時間為2023年3月6日),匹配方式為“精確”,來源為“中英文擴展”,共檢索到文獻1716篇,剔除會議通知、征稿啟事和學習體會等非學術文獻后得到1685篇,以Refworks格式導出并作為研究對象。

本文除使用CNKI自帶的可視化工具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的發文規律、核心作者、研究機構和期刊來源進行計量分析外,還運用VOSviewer1.6.18對所選期刊文獻的關鍵詞進行共現分析。VOSviewer1.6.18是由荷蘭萊頓大學技術研究中心的VanEck和Waltman開發的一款基于Java的計量分析軟件,關鍵詞和作者共現是該軟件分析CNKI期刊文獻的兩大方法,它以頻率為核心指標,對期刊文獻所包含的關鍵詞進行網絡分析和降序排列,并對無效字段和同義關鍵詞進行剔除與合并,從而將關鍵詞之間的聯系以科學知識圖譜的形式直觀呈現出來。值得注意的是,節點的大小代表關鍵詞出現頻率的高低,線段的粗細代表關鍵詞之間聯系的強弱,而距圖譜中心的遠近則代表關鍵詞中心性的強弱。

二、文獻特征分析

(一)發文規律分析

運用CNKI可視化分析工具,以年份為橫坐標、發文量為縱坐標,繪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的發文趨勢圖(如圖1)。同時,借助SPSSAU對該領域的累積發文量進行回歸分析,R2值為0.893,這說明年份能夠解釋累積發文量89.3%的變化原因。通過對模型進行F檢驗發現,F值為41.592,P值為0.001,這說明該模型的構建具有統計學意義。在此條件下,進行自變量系數的顯著性檢驗:年份回歸系數值為320.286,t值為6.449,P值為0.001,這說明年份會對累積發文量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因此,建立模型公式為Y=-610.286+320.286X,該模型能夠為學術界判斷該領域研究成熟度提供依據。

圖1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的發文趨勢圖

如圖1所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的發文趨勢總體符合普賴斯文獻增長規律①丁學東:《文獻計量學基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54頁。,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1)2017—2018年,該階段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的起步探索階段,發文量分別為3篇和29篇,研究成果相對匱乏,該階段的研究與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民族工作重大命題密不可分; (2)2019—2021年,該階段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的深化發展階段,發文量分別為83篇、223篇和592篇,文獻數量增長迅速,該階段的研究與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提出“加強民族領域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的要求密切相關;(3)2022—2023年3月,該階段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的持續熱度化階段,發文量分別為678篇和62篇,特別是在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要性之后,學術界繼續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向廣度和深度拓展??傊?,目前國內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保持穩定態勢,仍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學術界研究的熱點與前沿。

(二)核心作者分析

劉敏等人認為,作者發文的定量分析能夠反映出某一研究主題的核心作者與科學研究共同體的形成狀況。①劉敏、李興保:《移動學習領域的可視化引文分析》,《電化教育研究》2012年第11期,第44—49頁。根據普賴斯定律,核心作者發文量M=0.749(Nmax)1/2,Nmax代表發文數最多作者的發文量。通過CNKI計量分析可知,Nmax=12;經計算,M≈2.6,故選擇發文量≥3篇的作者作為統計對象。如表1所示,發文量最多的是高永久(12篇),其余依次為納日碧力戈(11篇)、詹小美(10篇)、陳立鵬(9篇)、李靜(8篇)、沈桂萍(7篇)、楊勝才(6篇)、武永江(5篇)、馬偉華(4篇)。然而,這9位作者的發文量僅占總發文量的4.27%,這說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領域的作者合作較為分散,核心團隊尚未形成。

表1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的作者統計表

(三)研究機構分析

陳寶國等人認為,研究機構是科研共同體的主要載體,核心研究機構是該領域科研共同體的主要“孵化器”。②陳寶國、殷海濤:《基于CSSCI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可視化分析》,《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3期,第1—10頁。根據普賴斯定律,研究機構發文量M=0.749(Nmax)1/2,Nmax代表發文數最多機構的發文量。通過CNKI計量分析可知,Nmax=139;經計算,M≈8.8,故選擇發文量≥9篇的機構作為統計對象。如圖2所示,發文量最多的是中央民族大學(139篇),其余依次為西南民族大學(55篇)、新疆大學(53篇)、中南民族大學(45篇)、云南大學(41篇)、廣西民族大學(40篇)、南開大學(39篇)、貴州民族大學(31篇)、中國人民大學(29篇)。然而,這9個機構的發文量僅占總發文量的28.01%,這說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領域的機構合作較為分散,科研共同體尚未形成。

圖2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的機構分布圖

(四)期刊來源分析

李俊余等人認為,期刊是作者學術成果的集成,對于推動科學研究具有重要價值。①李俊余、劉會柏:《中國共產黨建黨精神研究的熱點與趨勢——基于CiteSpace的可視化分析》,《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1年第4期,第22—29頁。根據普賴斯定律,期刊發文量M=0.749(Nmax)1/2,Nmax代表刊載數最多期刊的刊載量。通過CNKI計量分析可知,Nmax=71;經計算,M≈6.3,故選擇刊載量≥7篇的期刊作為統計對象。如表2所示,《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以刊載71篇位居第一,《貴州民族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民族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和《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分別刊載45篇、44篇、22篇、15篇、11篇、9篇。然而,這7個刊物的刊載量僅占總發文量的12.88%,這說明國內頂尖刊物對該主題文獻的刊載量較少,該主題的研究質量有待提高。

表2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的期刊統計表

三、熱點分析

在VOSviewer1.6.18中分別選擇分析單位和方法為關鍵詞和全面計數,設置關鍵詞最低出現頻率為10次,在合并同義詞和剔除無效字段后進行共現分析并繪制共現知識圖譜。如圖3所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共出現1132次,是中心性最強的關鍵詞。從分布形式上看,這些關鍵詞呈現出關聯性強和覆蓋面廣的顯著特征,因而可以將近年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的熱點議題概括為科學內涵、價值意蘊、依據和基礎、機遇和挑戰、實踐路徑五個方面。

圖3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的關鍵詞共現圖

(一)科學內涵

科學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的邏輯起點和基礎性工作。董慧等人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感性和理性相統一的社會意識,是各民族在長期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產生并得以延續的精神存在,具體包含文化認同、政治認同和身份認同三重內涵。①董慧、王曉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內涵、現實挑戰及鑄牢路徑》,《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4期,第21—30頁。李曼莉等人則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各民族歷史生成和實踐交互的產物,是客觀心理認知與主觀行為取向相統一的社會意識,是各民族對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集體認同。②李曼莉、蔡旺:《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三個基本問題》, 《廣西民族研究》2020年第3期,第12—19頁。高承海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種復雜心理過程,既是全體人民對民族問題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亦是全體人民對中華民族國家的精神歸屬與情感依附。③高承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涵、意義與鑄牢策略》,《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9年第12期,第24—30頁。

基于上述概念界定,學術界從不同角度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進行深入剖析。辛玉玲認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鑄牢各民族的大一統意識、命運與共意識、團結互助意識、共有精神家園意識以及同心共圓中國夢的意識。④辛玉玲:《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多維內涵》,《中國新通信》2019年第16期,第237—238頁。武永江等人從民族信任角度入手,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為各民族信任關系的培養、信任情感的接續和信任文化的創建。①武永江、鄧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信任內涵、價值及其策略》,《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0年第1期,第31—37頁。此外,武永江還以民族情感心理為視角,認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不斷鑄牢各民族的生命意識、思維意識和文化意識。②武永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情感內涵、訴求及其策略》,《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0年第2期,第60—67頁。已有研究表明,目前學術界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涵研究方面取得了諸多成果,但尚未達成統一性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個不斷增強全國各族人民對自身身份“本民族”和共有身份“中華民族”之間共同性和一致性的長期性過程,涵蓋認知、情感、意志、信念和行為五個維度。

(二)價值意蘊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具有現實必要性,也具有長遠的根本性意義。楊歡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意義歸納為四點:一是有利于增強各民族對中華民族國家的政治認同,從而更好地維護國家統一與民族團結;二是有利于增強各民族的整體意識與情感聯系,使各民族在長期交往中取長補短,從而推動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三是有利于增強各民族文化的時代性、包容性與多樣性,激發各民族文藝工作者的文化創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創新與弘揚注入新活力;四是有利于增強各民族的主旋律意識,共同抵制境外勢力的意識形態滲透,從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提供思想保障。③楊歡:《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意義》,《南方論刊》2019年第8期,第18—20頁。

李昊婧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意蘊概括為三個方面:首先,有利于增強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確保我國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其次,有利于幫助各民族深刻理解“多元”與“一體”的辯證關系,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最后,有利于喚醒各民族榮辱與共的意識,促進各民族自由而全面發展。④李昊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三重價值意蘊》,《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年第4期,第18—21頁。平維彬認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能提高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我國應對國內外復雜形勢的綜合能力,又能為增強各民族大團結提供必要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南。⑤平維彬:《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與價值》,《實踐(思想理論版)》2020年第10期,第26—27頁。筆者認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兼具兩重價值:從國內范圍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新時代中國民族工作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有利于健全中國民族理論話語體系,不斷開創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新境界;從世界范圍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是對西方多元文化主義和差異政治理論的有力回應,也是對蘇聯民族理論、政策和制度的反思與超越,為世界上其他民族和國家協調族際關系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三)依據和基礎

近年來,學術界從歷史、理論和現實三個維度探討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依據和基礎。劉云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依據和基礎歸納為五點:一是各民族共同開創了祖國的遼闊疆域;二是各民族在長期交往過程中構筑了緊密的經濟網絡;三是各民族都以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充實了中華文化的內涵與要素;四是各民族在歷史上均致力于抵御外來侵略和壓迫;五是各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中鑄就了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⑥劉云:《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底蘊與當代價值》,《理論觀察》2020年第5期,第33—36頁。項梅立足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將思維與存在的辯證關系、“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與科學社會主義民族理論及其中國化的成果視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依據和基礎。①項梅:《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及其理論基礎》,《攀枝花學院學報》2021年第4期,第14—18頁。

李靜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依據和基礎概括為四個方面:首先,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了政治基礎;其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精準扶貧政策的實施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了經濟基礎;再次,各民族對中華文化認同感的提高和文化自信的日益增強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了文化基礎;最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及其踐行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了社會心理基礎。②李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與現實基礎》,《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1期,第14—20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項綜合性的社會實踐活動,自然需要法治來為其保駕護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發展和我國民族區域自治立法體系的漸趨完備為新時代我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了堅實的法理基礎。

(四)機遇和挑戰

黨的十九大以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利條件伴隨我國經濟社會的深入發展而不斷增多。馬福運將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黨的民族政策的貫徹落實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踐行視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三大有利條件。③馬福運:《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若干思考》,《中州學刊》2019年第7期,第9—15頁。鄒麗娟等人從三個維度闡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利條件:從情感表達看,各民族都以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而倍感自豪,均有對黨和國家的感恩意識;從文化發展看,各民族在長期文化創建過程中塑造了絢麗多彩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民族關系看,各民族在長期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開創了和諧共存的新局面。④鄒麗娟、伍佳:《新時代云南跨境民族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論略》,《貴州民族研究》2019年第11期,第36—43頁。鄒雷等人以“互聯網+”為視角,認為新媒體的產生、發展和運用為中華文化資源的整合、民族平等理念的貫徹和民族力量的凝聚帶來了無限可能。⑤鄒雷、霍苗、李婷婷等:《“互聯網+”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應用研究》,《大連民族大學學報》2021年第2期,第101—105頁?!拔r代”教育資源的高速共享、教學空間的加速重構和教學平臺的不斷交互為民族地區大中小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看到機遇的同時,我們還要準確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面臨的挑戰。唯有如此,方能化挑戰為機遇,推動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高進以民族地區為例,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面臨的挑戰歸納為三點:一是民族地區的部分成員懷有民族本位意識,一定程度阻礙了民族團結創建工作的推進;二是部分民族地區的語言交往仍存在困難,一定程度阻礙了各民族的言語溝通和情感表達;三是不同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一定程度阻礙了民族地區經濟的高質量發展。⑥高進:《鑄牢新疆各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新疆社科論壇》2020年第4期,第11—14頁。商愛玲等人把大漢族主義、地方民族主義、“三股勢力”和境外反動勢力視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四大障礙。⑦商愛玲、朱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底蘊和思想方略》,《重慶社會科學》2019年第10期,第27—34頁。包國祥等人認為,如何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過程中維護各民族文化特色是新時代我國民族工作必須解決的一大難題。⑧包國祥、白佳琦:《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研究》,《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6期,第26—31頁。新媒體時代網民身份的復雜性、網絡空間的虛擬性和網絡輿論的隱匿性為網絡民粹主義的產生和傳播提供了條件,不可避免地對人們的身份認同和行為傾向產生影響,進而影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鑄牢。

(五)實踐路徑

實踐路徑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的價值依歸與邏輯結果??淄ぶ貜闹贫葘用嫣接戣T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四維路徑:首先,要堅持黨對民族工作的全面領導,將黨的民族理論和政策貫穿于民族事務治理的各方面、各領域、各環節;其次,要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顯著優勢轉化為維護各民族合法權益和提高各民族政治參與水平的實際效能;再次,要建立健全民族工作法治體系,培養和提高各民族依法處理民族事務的法治思維與能力,依法打擊任何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動;最后,要在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前提下破解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困境和難題,補齊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短板,不斷增進各民族民生福祉。①孔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制度化分析》,《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1期,第29—37頁。

周平認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要把維護民族團結和增強國民意識統一起來,更應在國家政策幫扶下充分整合中華文化的資源與力量。②周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雙重進路》,《學術界》2020年第8期,第5—16頁。陳立鵬以心理學為視角,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歸納為四點:一是要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前提下喚醒各民族的共同歷史記憶,正確看待各民族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產生的需求差異;二是要在主流價值觀指引下矯正民族認知偏差,拉近各民族的心理距離;三是要重視民族地區的文化教育,推進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四是要在尊重各民族語言的前提下提高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使用率,打破各民族間的溝通壁壘,著力構建各民族互嵌式交往的社會結構。③陳立鵬、薛璐璐:《民族心理距離視域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研究》,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6期,第34—40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在有形、有感和有效上出實招:就有形而言,要以能看見和可觸碰的方式推進民族團結創建工作,發掘和塑造各民族的文化符號和精神氣質;就有感而言,要以有力度和有溫度的方式喚起各民族情感共鳴,切實增強各民族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就有效而言,要時刻防范和化解民族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隱患,逐步實現民族工作制度之“制”向民族事務治理之“治”轉化。

四、未來展望

近年來,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范圍不斷擴大并趨于體系化,為新時代我國協調民族關系和處理民族事務提供了大量指導性意見。然而,目前相關成果在基礎理論研究、學科交叉融合、研究方法融合和實踐經驗提煉方面仍存在諸多不足。唯有在總結經驗基礎上補齊研究短板,方能推動研究取得實質性進展。

(一)加強基礎理論研究

隨著核心作者群和學術共同體的加快形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研究日益成熟,但原理發掘和概念界定方面的研究仍有待深入。

一方面,目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大多建立在文本分析和政策解讀基礎之上,相關理論依據的探討較為薄弱,研究的學理性有待增強。因此,未來要注重從原理層面進行深度剖析,特別是要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科學指引下,不斷將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歷史合力理論、“大一統”理論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等有機融入理論研究、思辨分析和規律闡釋的各個環節,以不斷增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的歷史性、邏輯性和規律性,從而為構建系統完整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體系提供學理支撐。

另一方面,由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本質上是意識形態概念,這導致近年來學術界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概念界定難以形成統一認識,也由此造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知識積累和研究深度不匹配,研究體系缺乏共同概念支撐。因此,未來要將抽象性定義和操作性定義有機結合起來,廓清“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外延、特征和基本結構,不斷彌合概念界定分歧。就概念操作化而言,應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概念劃分為知、情、意、信、行五個維度,將其細化為若干指標并設定相應問題,設計出具有較高信度和效度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調查問卷和量表,為實證研究的順利開展提供工具輔助。

(二)重視學科交叉與方法融合

就學科視角而言,學科發文量是作者發文量的間接表現形式。因此,結合普賴斯定律,學科發文量M=0.749(Nmax)1/2,其中Nmax表示發文量最多的學科。通過CNKI的計量可視化分析可知,Nmax=1341;經計算,M≈27.42,故選擇發文量≥28篇的學科作為統計對象并繪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的學科分布圖。如圖4所示,近年來學術界主要從行政學及國家管理、高等教育、文化、中國政治和國際政治、中國語言文字、民族學、思想政治教育、新聞與傳媒、體育、教育理論與教育管理等學科入手,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學科交叉與融合正蒸蒸日上。值得注意的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項系統、長遠的戰略性工程,僅憑單學科之力難以取得重大創新與突破。因此,未來要打破學科壁壘,加強跨學科研究,著力塑造1+1>2的學科動能新優勢,爭取產出更多創新性成果。

圖4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的學科分布圖

就研究方法而言,目前學術界大多采用定性研究法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研究,嚴謹使用定量研究和思辨研究方法的文獻較少。由于研究方法的限制,部分學者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問題分析與路徑探討趨于主觀化,一定程度阻礙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的深入推進。未來,要加強研究方法的融合與遷移,特別是要采取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文獻分析和田野調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相結合的方法,不斷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范式的轉換,以確保研究結論的精確性和可信度。同時,我國作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和發展狀況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因此,要特別注重個案研究與比較研究的結合,全面把握各民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現狀及其發展趨勢,從而為學術界研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參考借鑒。

(三)深化實踐經驗提煉

黨的十九大以來,學術界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探索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為我國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提供了寶貴意見。然而,目前相關研究在如何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具體化、如何把中國特色民族工作制度優勢轉化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際效能以及如何推進大中小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一體化方面的研究尚不充分,實踐經驗有待進一步提煉。

首先,目前學術界大多從“五位一體”層面探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相關對策建議過于宏觀且缺乏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未來,要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分析和把握不同民族地區存在的特殊問題及成因,并提出符合其民族工作發展的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議,從而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由宏觀性向具體化轉變。其次,目前基于制度之維探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成果頗豐,但就制度優勢如何轉化為實際效能的研究較為缺乏。未來,要強化制度優勢研究,特別是要將中國特色民族工作制度的顯著優勢貫穿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各方面、各領域、各環節,逐步構建起國家、民族和民族成員共同參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社會聯動機制,廣泛調動各民族參與民族事務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推動中國特色民族工作制度優勢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際效能的有機轉化。最后,目前大中小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銜接性不強,一體化的教育體制機制尚未成熟。未來,大中小學要在各級教育部門的指導下,堅持主導性與主體性、理論性與實踐性、灌輸性與啟發性、一致性與多樣性相統一的原則,科學制定符合各學齡段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目標,不斷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好地進頭腦、潤心靈、化踐行,從而不斷健全、完善大中小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一體化體系。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科學指引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之間必將達成良性互動,必將喚醒各民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為,進而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猜你喜歡
發文共同體中華民族
愛的共同體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體的戰斗
10條具體舉措! 山東發文做好返鄉留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校園拾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