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學學科歷時性流變分析(2009—2023)*
——基于人文社科綜合指數的評價

2023-02-21 09:42周計武
藝術百家 2023年6期
關鍵詞:南京藝術學院成果獎藝術院校

周計武

(南京大學 藝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8)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藝術學在學科門類調整的時代背景下處于穩定的上升時期。尤其是在2011年藝術學升格為第13個門類以來的十余年中,藝術學各一級學科,無論在項目經費投入總量、項目經費結構,師資隊伍規模、代際更替率和活躍度上,還是在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和青年學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重點項目、教育部高等學??茖W研究優秀成果獎、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教學名師、國家級精品課程等方面的綜合指標上,都呈現跨越式增長的趨勢。藝術學各門類藝術研究的綜合實力提升明顯,無論在師資規模、團隊結構、教學體系與人才培養方面,還是在學術成果、象征資本、學術影響力等方面都取得了明顯成效。各高校在藝術學學科建設上表現突出,整體實力遠超國家和地方的藝術研究機構。

一、十五年高校與科研機構經費投入增加值的結構性改變

在2009—2023年十五年間,國家對藝術學學科的總體投入,與過去三十年相比呈現跨越式增長趨勢。這種增長不僅體現在經費投入總量的激增,而且體現在經費投入結構的多元化。國家級經費投入主要包括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985高校和“雙一流”學科建設經費等。

以最具代表性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為例,我國于1983年設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制度,1984年正式啟動。1984—2009年,共有996項藝術學課題獲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資助。2008年,藝術學學者獲國家社科基金項目86項(含6項重點項目、51項一般項目、19項青年項目、10項西部項目)、藝術學專項課題6項;2009年,這一數據略有上升,藝術學學者獲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01項(含6項重點項目、61項一般項目、21項青年項目和13項西部項目);2010年,藝術學項目總數持續上升為113項(含6項重點項目、63項一般項目、34項青年項目和10項西部項目);2011年,藝術學項目總數攀升為142項(含8項重點項目、71項一般項目、47項青年項目和16項西部項目);到了2013年,藝術學基金項目在數量與結構上都發生了重要變化,新增重大項目5項,項目總數躍升為150項(包括重大項目5項、重點項目6項、一般項目78項、青年項目50項和西部項目11項);與2013年相比,2014年重大項目、重點項目與基金項目總數分別增加到6項、10項和165項;從2015年到2023年,除了藝術學的重點項目、青年項目與西部項目基本持平外,其他項目均有顯著增加,以2017年為例,藝術學重大項目24項,一般項目155項,加上青年項目與后期資助項目,立項數共290項,立項率達到9.69%的歷史最高點。若以藝術學升格為門類的2011年為分界線,后十年(2011—2020)設立重大項目114項、重點項目82項、一般項目1161項、青年項目438項、西部項目165項、后期資助項目219項,共計2179項;比前十年(2001—2010)藝術學項目立項總數的690項,增加了1489項,增長率達到215.79%;比第一個十五年(1985—2000)藝術學項目立項總數的184項,增加了1995項,增長率更是達到了驚人的1084.24%。綜上所述,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在課題數量、項目類別上實現了跨越式增長。

在經費跨越式增長的背景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藝術學學科經費投入實現穩步增長,但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間以及高校與高校、科研院所與科研院所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結構性差異,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藝術學學科綜合實力的整體格局和歷史變遷。依然以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為例,在2009—2018年十年間,我國藝術學學科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總數位居前20名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分別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南京藝術學院、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美術學院、清華大學、南京大學、上海戲劇學院、中央美術學院、上海大學、東南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浙江傳媒學院、北京大學、蘇州大學、上海音樂學院、北京舞蹈學院、北京電影學院、福建師范大學、中國戲曲學院、中央音樂學院。(表1)在2013—2022年十年間,我國藝術學學科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總數位居前20名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發生了部分變化,中國藝術研究院依然位居榜首,中國傳媒大學升至第二,南京藝術學院屈居第三;中國美術學院、清華大學、上海戲劇學院、中央美術學院、上海大學、東南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傳媒學院、北京電影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位次基本不變;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上海音樂學院、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戲曲學院名次略微降低;蘇州大學、福建師范大學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分別從第13名、18名穩步提升到第7名、13名;師范類院校表現強勁,除了北京師范大學、福建師范大學外,上海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和首都師范大學首次躋身前20名。(表2)

表1 2009—2018年我國主要藝術學學科國家社科基金立項課題統計表

表2 2013—2022年我國主要藝術學學科國家社科基金立項課題統計表

一個學科團隊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數量是評價學科影響力的一項重要指標。從2013年設立藝術學重大項目至今,共有173項重大項目獲批立項,重大項目立項數排名前十五的高校與科研院所,依次是上海戲劇學院、南京藝術學院、北京大學、中國美術學院、南京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傳媒大學、東南大學、中央美術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北京電影學院、中央音樂學院、北京師范大學、蘇州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傮w而言,就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經費投入總額而言,高校相較于科研院所在經費總量上處于優勢地位。在不同層次的高校中,綜合性大學(如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東南大學等)和包括綜合性藝術大學在內的專業藝術院校(如上海戲劇學院、南京藝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等)平分秋色。(表3)在不同層次的科研院所中,中國藝術研究院的科研經費在科研院所中處于優勢地位,各省市文化藝術研究院的科研經費雖然逐漸增加,但總量上遠不及中國藝術研究院。

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流變類似,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西部和邊疆地區項目、藝術學研究后期資助項目、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等經費投入也實現了明顯增長。以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為例,2009—2023年間共設置各類項目3414項。從2009到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從128項穩步提升到247項,增幅達到了92.97 %;不過,從2013年開始回落,其后十年呈現波動狀態,2017年基本與2010年持平,2018年躍升到276項,2019年達到290項,從2020年開始又逐步回落,2023年又躍升到峰值313項。從項目類別來看,青年項目1998項,占比58.52%;規劃項目1309項,占比38.34%;后期資助項目48項,占比1.41%;重大43項,占比1.26%;重點項目(4項)、專項項目(4項)與自籌項目(5項)較少。(表4)由此推論,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以青年基金項目和規劃基金項目為主導,以重大項目為引領,重點扶持青年拔尖人才和中青年學術骨干,從而完善學科梯隊建設,為未來儲備人才資源。

表4 2009—2023年教育部社科基金立項課題統計表

伴隨教育部項目經費投入的穩步增加,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藝術學學科經費投入也穩步增長。若以2009—2023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立項課題作為指標,排名前九的高校依次為江南大學、山東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四川大學、南京藝術學院、南京師范大學、上海大學、東南大學、浙江傳媒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與新疆師范大學并列第十名。其中,作為衡量一個學科聲譽與學術影響力的重要指標,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排名前三的是中央音樂學院(6項)、南京大學(4項)和中央美術學院(3項),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與清華大學并列第四(2項)。(表5)若把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與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結合起來看,排名前十五的高校與科研機構依次是南京大學(10項)、中央音樂學院(10項)、北京大學(10項)、上海戲劇學院(9項)、南京藝術學院(8項)、中央美術學院(7項)、中國美術學院(7項)、中國藝術研究院(6項)、中國傳媒大學(6項)、上海音樂學院(5項)、北京師范大學(5項)、東南大學(5項)、蘇州大學(4項)、北京電影學院(4項)和東北師范大學(3項)。由此可見,綜合性大學與專業藝術學院的藝術學學科實力相當,除了中國藝術研究院以外,各類省級藝術研究院與科研機構相對弱一些。

表5 2009—2023年我國主要藝術學學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立項課題統計表

二、藝術學學科師資隊伍的發展變化

在2009—2023年十五年中,藝術學學科在師資隊伍規模、代際更替率和活躍度等方面均呈現穩定向好的發展態勢。

根據教育部社會科學司編著的《2019年全國高校社科統計資料匯編》,藝術學師資規模增長較快,從2009年的48386人上升到2018年的105186人,十年增加了117.39%。十年間,學科團隊處于代際更替率的上升期,20世紀40年代與50年代出生的教師陸續退休,60后和70后成為學術領軍人物,80后成為學術骨干,90后開始加入師資隊伍并成為學術生力軍??傮w而言,不同高校與科研院所的師資規模都有所擴容,但師資分布不均衡。約8.57%的專業藝術院校、綜合藝術院校與部分師范類高校的師資規模為300人以上,如南京藝術學院、中央音樂學院、四川師范大學等;約34.3%的專業藝術院校、國家級科研機構和普通高校的師資規模為150~250人,如中央美術學院、北京電影學院、上海音樂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音樂學院、中國美術學院、清華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江南大學等;約25.7%的普通高校師資規模為100~140人,如上海大學、中央民族大學、陜西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西南大學、西南民族大學、廣東工業大學等;約14.3%的普通高校師資規模為55~95人,如東南大學、江蘇師范大學、山東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約17.1%的普通高校師資規模為20~50人,如浙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暨南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大學等。(圖1)

圖1 藝術學各學科數量師資分布

從學科的師資分布來看,不同門類藝術的師資隊伍也不均衡。其中,音樂學、美術學等傳統優勢學科的師資規模較大且保持平穩增長,處于明顯上升和擴張狀態的是設計學和電影學,藝術學理論的師資隊伍略有增加,戲劇戲曲學和舞蹈學的師資隊伍增長乏力。從全國層面來看,音樂學與美術學的學科歷史悠久,師資隊伍傳承機制成熟,專業性藝術院校如中央音樂學院、中央美術學院與綜合性藝術院校如南京藝術學院對這些傳統優秀學科也比較重視;設計學和電影學立足國家戰略,與創意經濟和文化產業的飛速發展密不可分,是藝術類高校與科研機構最近十年格外重視發展的學科;得益于學科門類的調整,原來從事中外文論、文藝學和美學研究的學者加入藝術學基礎理論的研究中來,擴大了藝術學理論的學科隊伍,但各高校對藝術學理論學科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戲劇戲曲學和舞蹈學的師資隊伍規模小,除個別高校較為突出外,大部分高校與科研機構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重視程度不夠,且后備人才隊伍不足,限制了學科的發展。

再來看我國藝術學學科隊伍發展的活躍度。與上個十五年相比,藝術學學科隊伍的活躍度呈現顯著上升趨勢。中國藝術學界立足于藝術傳承與創新中的中國經驗與中國問題,密切關注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積極在藝術實踐與藝術史論的創新中回應新時代提出的時代問題與藝術難題。

CBKCI圖書和CSSCI期刊以及CSSCI100期刊的人均發表量、在代表性一流學術期刊的發文量是反映學科在國內理論界活躍度的重要指標。根據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綜合評價數據庫(CBKCI圖書數據庫和CSSCI期刊數據庫)統計,人均發表量與活躍度排名前五的高校與科研機構是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和中國藝術研究院。在2009—2023年間,北京大學藝術學學科的CBKCI和CSSCI及CSSCI100人均發表量為11.89,活躍度為82.14%;北京師范大學藝術學學科的CBKCI和CSSCI及CSSCI100人均發表量為4.41,活躍度為65.38%;南京大學藝術學學科的CBKCI和CSSCI及CSSCI100人均發表量為3.15,活躍度為64.10%;東南大學藝術學學科的CBKCI和CSSCI及CSSCI100人均發表量為4.54,活躍度為60.29%;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學科的CBKCI和CSSCI及CSSCI100人均發表量為2.84,活躍度為43.71%。這表明,這十五年間中國藝術學學科在學術圖書和期刊論文特別是高水平期刊論文(CSSCI100)的發表方面保持著相當高的活躍度,綜合性大學的師資隊伍在人均發文量和活躍度方面表現突出,優勢明顯。

在學術生產力位居前列的高?;蚩蒲袡C構中,五個學科的總發文量與活躍度是不均衡的。按照總發文量,綜合性大學與專業藝術院校以及藝術科研機構并駕齊驅,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南京藝術學院、南京大學、北京電影學院、東南大學、中央音樂學院、北京師范大學和上海音樂學院排名前十。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電影學院和北京師范大學十五年來發文量最多的學科是影視學,分別是1440篇、574篇、328篇、775篇和425篇;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南京藝術學院和中國音樂學院發文量最多的學科是音樂學,分別是672篇、618篇、350篇和383篇;東南大學和南京大學發文量最多的學科是藝術學理論,分別是403篇和200篇。專業藝術院校學科比較單一,各門類藝術研究的實力很不均衡,除了主打學科以外——比如中央音樂學院與上海音樂學院的音樂學、北京電影學院的影視學,其他學科的發文量幾乎可以不計。綜合性藝術院校和科研機構,各門類藝術研究相對均衡,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發文量244篇排名第二、美術學173篇排名第三,中國藝術研究院排名第二與第三的是音樂學和美術學,發文量分別是322篇和208篇。與藝術院校及其科研機構相比,綜合性大學藝術學總體科研實力較強,各門類藝術研究的實力不容小覷。北京大學排名第二與第三的學科是藝術學理論、美術學,分別發文228篇、165篇;南京大學排名第二、第三與第四的學科是影視學(179篇)、戲劇學(164篇)和美術學(159篇);清華大學排名第二與第三的學科是美術學(156篇)和影視學(133篇);中國傳媒大學排名第二、第三與第四的學科是音樂學(71篇)、戲劇學(48篇)和藝術學理論(44篇);北京師范大學排名第二與第三的學科是美術學(64篇)和音樂學(53篇)。舞蹈學的CSSCI期刊發文量在大部分單位中都是最少或較少的。(表6)由此可見,影視學、音樂學和美術學的學術活躍度較高,其次是藝術學理論和戲劇學,舞蹈學的學術活躍度相對較低。

表6 2009—2023年Top20高校各專業方向生產力表

三、藝術學主要學術機構及其一級學科的學術地位變化

一個學術機構的人才隊伍建設、國家級基金項目、科研成果獎、教學成果獎以及其他聲譽獎項等指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該學術機構在中國藝術學界的學術地位。我們根據官方資料統計的不同學術機構在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和青年學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重點項目數量、教育部高等學??茖W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和省級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及以上)、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和教學名師、國家級精品課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學科評議組成員等方面的綜合表現來判斷其學術地位的消長;同時,根據藝術學門類下五個一級學科在上述指標的綜合表現,來判斷五個一級學科主次秩序的更新。

從2009—2023年這十五年來高校藝術學學科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和青年學者的情況來看,大多數擁有傳統優勢學科和雄厚綜合實力的高校藝術學學科依然保持著高峰和高原式學術地位。譬如,北京大學以4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和2名青年學者名列國內藝術學學科之首,南京大學以2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和2名青年長江學者位居第二,同濟大學和清華大學以2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和1名青年長江學者并列第三,顯示出卓越的高層次人才隊伍和學術地位。浙江大學、湖南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美術學院和上海大學均以2名人才計劃入選者,位居我國高校藝術學學科的第二梯隊,顯示出強大的高層次人才梯隊和很高的學術地位。相較之下,部分學術傳統深厚的高校藝術學學科表現欠佳,比如東南大學。部分專業性藝術院校依托藝術研究的綜合實力和學科布局取得不錯的成績,比如南京藝術學院和上海音樂學院。(表7)

表7 2009—2023年高校藝術學學科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情況

根據2009—2023年高校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和青年學者的情況來看,由于國家對文化創意產業的高度重視和設計學本身的跨學科性,設計學表現強勢,以10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和9名青年長江學者的優勢占據主導地位;作為新興的一級學科,藝術學理論由于從事文藝學、美學、藝術哲學、考古學與博物館學、文化產業研究等其他學科頂尖人才與學術骨干的加入,影響力與活躍度提升,以5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和4名青年長江學者的成績,位居第二梯隊;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音樂與舞蹈學等傳統優勢學科,入選國家級人才總數分別是5人、4人和3人。(表8)

表8 2009—2023年高校藝術學各學科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情況

根據2009—2023年高校和科研院所藝術學學科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與重點項目,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重大與重點項目立項情況來看(表9),中國藝術研究院、專業性藝術院校和普通高校平分秋色,呈現為一種結構性的動態平衡。中國藝術研究院以6項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和8項重點項目排名榜首。在專業性藝術院校中,中央音樂學院以4項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6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和3項重點項目排名榜首;南京藝術學院(12項)、中國美術學院(10項)、上海戲劇學院(9項)、中央美術學院(9項)和上海音樂學院(6項)位居第二方陣;北京電影學院(4項)、中國戲曲學院(2項)和北京舞蹈學院(2項)處于第三方陣。在普通高校中,綜合性大學成效卓越,師范類院校表現喜人。南京大學排名榜首(11項),與中國傳媒大學(10項)、北京大學(9項)、東南大學(8項)和清華大學(8項)一起處于第一方陣;上海大學(6項)、蘇州大學(5項)、浙江傳媒學院(5項)、北京師范大學(4項)、東北師范大學(3項)和福建師范大學(3項)成績不俗,處于第二方陣。整體來看,在這十五年中,擁有深厚的人文社科傳統和強勁綜合實力的高校藝術學學科表現突出,占據學術高峰地位,例如南京大學、北京大學、東南大學、清華大學等。在多個藝術類一級學科上擁有傳統優勢資源、綜合實力較強的高校依然保持著學術高原地位,例如中國傳媒大學。

表9 2009—2023年高校與科研院所藝術學學科獲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與重點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與重點項目統計表

根據2009—2023年高校與科研院所藝術學各學科重大與重點項目立項情況來看,全國主要學術機構在國家經費投入和優勢學科支持力度上持續加大,藝術學門類下各學科經費投入基本持平。相對而言,戲劇與影視學(56項)與綜合型的文化藝術研究(48項)獲國家經費支持最大;音樂與舞蹈學(39項)、藝術學理論(33項)、美術學(31項)和設計學(28項)處于第二方陣,經費投入相對平衡。就門類藝術研究而言,舞蹈學(3項)經費支持相對少些。(表10)

表10 2009—2023年高校藝術學各學科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與重點項目立項情況

根據2009—2020年藝術學學科獲教育部高等學??茖W研究優秀成果獎統計表,藝術學共獲219項優秀成果獎。其中,第五屆科研優秀成果獎共648項,藝術學獲32項,占比4.94%;第六屆科研優秀成果獎共830項,藝術學獲41項,占比4.94%;第七屆科研優秀成果獎共908項,藝術學獲51項,占比5.62%;第八屆科研優秀成果獎共1235項,藝術學獲95項,占比7.69%。由此可見,藝術學科研優秀成果獎不僅每一屆都會穩步提升,而且在人文社科獲獎總數中占比逐漸增大,足以說明藝術學的學術研究取得了卓越成效,推動了藝術學體系的建構和藝術學學科的發展。再來看藝術學門類下各學科獲獎情況,音樂與舞蹈學獲51項,在藝術學優秀成果獎中比重最大,占比為23.29%;美術學獲48項,戲劇與影視學獲44項、藝術學理論獲42項,在藝術學優秀成果獎中占比分別為21.92%、20.09%、19.18%,三者基本持平;設計學獲3項,在藝術學優秀成果獎中占比略小些,為15.53%。(表11)

表11 2009—2020年高校藝術學各學科獲教育部高等學??茖W研究優秀成果獎統計表

根據2009—2020年藝術學各學科獲教育部高??蒲袃炐愠晒劯鳘勴椃植寂c占比情況,在8個門類、28個一級學科中,與其他人文社科相比,藝術學是8個門類中占比最小的學科(5.78%),這是因為藝術學2011年才升格為門類,缺乏深厚的學術史積淀和學術成果的積累,從事相關學術研究的學者也相對較少。在五個一級學科的獎項分布中,青年成果獎在教育部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中占比略大,為6.47%;一等獎占比最小,為5.26%;二等獎與三等獎所占比例基本相當,分別為5.91%和5.68%。(表12)從獎項分布來看,藝術學學科在重大標志性成果方面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任重道遠。

表12 2009—2020年藝術學學科獲教育部高??蒲袃炐愠晒劦莫勴椃植记闆r

根據2009—2020高校藝術學學科獲省部級科研優秀成果獎的統計表,綜合第5—8屆教育部高等學??茖W研究優秀成果獎藝術學學科獲獎總數及其綜合得分(一等獎賦值4分、二等獎賦值3分、三等獎與青年成果獎賦值2分)來看,位居前十位的綜合性大學與專業性藝術院校平分秋色。綜合性大學以人文社科的綜合優勢,在重大標志性成果的產出上成效顯著,如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和東南大學。專業性藝術院校整合全校學科資源,在藝術學各門類藝術的綜合研究中成績喜人,如上海音樂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和中央音樂學院。福建師范大學、北京電影學院、中國人民大學、中國音樂學院、中國美術學院、上海大學、江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浙江大學和上海戲劇學院,處于第二方陣。師范類高校、綜合性大學和專業性藝術院校,依托各自的特色學科和有組織的科研,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令人詫異的是,藝術學學科綜合實力突出的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傳媒大學,在中國戲曲和舞蹈研究上占據主導優勢的中國戲曲學院、北京舞蹈學院,此項指標下滑趨勢明顯。依靠設計學東山再起的同濟大學在此項指標上也不盡人意。與此相對,南京大學依靠戲劇與影視學、藝術學理論、藝術考古學、藝術哲學等相關學科的綜合優勢,清華大學依靠設計學、藝術學理論、藝術與科技融合的跨學科成果,上海音樂學院依靠音樂學和藝術學理論的突出成績,中央美院依靠美術學、藝術學理論和設計學,南京藝術學院依靠五個一級學科的綜合實力,在此項指標上表現突出,處于學科的第一方陣。(表13)

表13 2009—2020年高校藝術學學科獲省部級科研優秀成果獎統計表

在省級社科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及以上)獲獎情況方面,相較于中國藝術研究院和各省文旅廳的藝術研究院,高校藝術學學科同樣具有絕對主導地位。部分高校藝術學學科的表現異常突出,如福建師范大學、廣州美術學院和南京藝術學院等。(表13)如果將這項指標納入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指標的綜合考量,高校藝術學學科的排名將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化,比如福建師范大學就會排名靠前,獲獎總數將與北京大學相當。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高校在各自省市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地緣性學術地位。不同省市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的評審頻次、比例和數量存在較大差異,因此,省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獲獎情況與具體某一高校藝術學學科在全國范圍內的整體學術地位呈現弱相關態勢,僅作參考性指標。

人才培養的質量事關學科建設的影響力與聲望。一個學科的國家級教學名師、精品課程、教學成果獎與人才培養的質量密切相關。就國家級教學名師來看,這個指標側重從事藝術創作、表演與教學的教師,獲得此項稱號的教師共18人,而從事藝術理論研究與教學的教師相對較少,僅有2人。從學科來看,教學名師的資源分布很不均衡,從事音樂演奏的教學名師有8人,從事設計實踐的教學名師有6人,從事美術創作的教學名師有4人,從事藝術理論研究的教學名師僅有2人,而從事舞蹈、戲劇、曲藝與電影創作與研究的教學名師則闕如。(表14)從高校藝術學學科的師資分布來看,上海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和西安美術學院表現突出,各有2人獲教學名師稱號,中央音樂學院、四川美術學院、福建師范大學、廣西藝術家學院、解放軍藝術學院、北京師范大學、暨南大學等高校各有1人獲此稱號。從國家精品課程來看,同樣表現出了重創作、輕理論,各學科資源分布不均衡,受重視程度差異明顯,設計、音樂、美術的教學受關注度高,戲劇與藝術學理論稍弱,舞蹈相對邊緣化的態勢。從高校的藝術學學科精品課程分布來看,位居前列的高校分別是中央音樂學院(17門)、清華大學(15門)、北京大學(7門)、中央美術學院(7門)、湖南大學(5門)、中國美術學院(5門)、南京藝術學院(5門)、浙江理工大學(4門)、中國戲曲學院(3門)、湖北美術學院(3門)、東南大學(3門)、東北大學(3門)、山東大學(3門)、武漢理工大學(3門)、天津師范大學(3門)、南京大學(2門)、華東師范大學(2門)、北京舞蹈學院(2門)等。(表15)從藝術學學科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來看,位居前十位的高校分別是:中國音樂學院(4門)、中央音樂學院(3門)、上海音樂學院(3門)、中國戲曲學院(3門)、中國美術學院(3門)、西安美術學院(3門)、清華大學(3門)、北京師范大學(3門)、南京大學(2門)、中央美術學院(2門)、上海戲劇學院(2門)、浙江理工大學(2門)。就藝術學各學科而言,設計學(19門)和交叉性綜合(19門)占據主導優勢,其次是音樂與舞蹈學(音樂14門,舞蹈1門),美術學(10門)、戲劇與影視學(戲劇6門與電影3門)旗鼓相當,藝術學理論(2門)最少。(表16)

表14 國家級教學名師的學科分布

表15 國家精品課程

表16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綜合三項指標來看,位居前十五位的高校中,專業性藝術院校在整體實力上與普通高校相比,占有一定的優勢,尤其是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和西安美術學院實力強勁,表明專業性院校在藝術創作與表演實踐,以及社會影響力和藝術美譽度方面略勝一籌。與專業藝術院校側重技法教育和創作實踐不同,綜合性大學在藝術教育與美育中更重視綜合人文素養的博雅教育,同樣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成效顯著,在精品課程和教學成果獎上表現突出。(表17)

表17 2009—2018年高校藝術學學科獲國家級教學名師、精品課程和教學成果獎

綜合上述各項指標可以看出,這十年中,專業性藝術院校和綜合性大學在藝術學學科建設上成效顯著,表現突出,整體實力遠超地方性的藝術研究院機構。在專業性藝術院校中,中央美術學院、中央音樂學院、南京藝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和中國音樂學院依托藝術學各一級學科的整合融通,表現出強勁的藝術學學科綜合實力。中央戲劇學院、中國戲曲學院、北京電影學院、北京舞蹈學院等專業性藝術院校,特色學科優勢明顯,在單項指標中表現出色,但由于學科單一,且側重藝術創作與表演,藝術學的科研實力一般。在綜合性大學中,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清華大學、東南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由于擁有深厚的學術傳統、優勢特色學科和強大的人文社科綜合實力,始終以小而精的師資規模,位居高校藝術學學科第一方陣,實屬不易。值得強調的是,南京藝術學院與中國傳媒大學由于藝術學學科門類齊全,師資規模較大,優勢學科特色鮮明,在各項指標中表現突出,其在未來的藝術學學科評估中非常具有競爭力。十五年來,部分高校藝術學學科由于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注重優勢學科和學科體系建設,其自身學術地位和學術影響力迅速提升,例如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大學等。令人遺憾的是,部分高校藝術學學科由于缺乏學科特色、領軍人才匱乏、梯隊青黃不接等結構性因素,在綜合學術地位和學術影響力上下滑明顯。就藝術學各學科的主次秩序變化而言,影視學、音樂學、美術學、設計學總體表現強勁;藝術學理論穩中有升,在多個單項指標中成績喜人,但在專業性藝術院校中,始終處于邊緣低位,影響力尚需提升;戲劇學和舞蹈學在學術研究、人才培養和標志性成果產出方面活躍度不高,始終在低位徘徊,迫切需要在師資隊伍、經費投入和學術研究上加強力度。

猜你喜歡
南京藝術學院成果獎藝術院校
南京藝術學院2023屆畢業生優秀作品選
我校獲2022年海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學校榮獲3項省級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
吉林省第十三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介紹
南京藝術學院2022屆畢業生優秀作品
南京藝術學院2021屆畢業生優秀中國畫作品
南京藝術學院舞蹈學院近期活動掠影
資產管理工作在藝術院校的應用
等級考試為導向的藝術院校計算機教學研究
音樂探索(2015年1期)2015-04-27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