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動教育融入新時代大學生創新素養培育研究*

2023-02-23 19:03
菏澤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培育勞動素養

陳 娟

(菏澤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菏澤 274015)

勞動教育和創新素養培育在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培育具有創新素養的勞動者是高校勞動教育的重要任務,勞動教育是提高勞動者創新素養尤其是創新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的重要途經。近年來,高校對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主要局限于大學生創新創業層面,大部分關注的是創新技能培養,創新結果如何,很少是從“素養”的視角著力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忽視完整的“人”的培養,即創新人格的形成、創新思維的發展和創新實踐的開展,忽視了創新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 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學生的創新素養內涵和培養目標各有側重。拼搏進取、踏實肯干是專業領域內創造者取得高水平成就的重要特征[1]。高等教育階段應注重結合專業學習和技能訓練。勞動意識是創新素養的基石,創新素養視域下高校勞動教育應將創新思維和創新人格培養整合到問題解決和勞動實踐中,問題解決和勞動實踐是創新素養形成的載體[2],只有在勞動實踐中,才能發現問題,進而創造性的解決問題,提高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

一、勞動教育與大學生創新素養培育的內在聯系

勞動教育和創新素養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創新精神在勞動中塑造,創新能力在勞動中錘煉,二者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3]。

(一)理論基礎上具有同源性

馬克思主義勞動觀認為,勞動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教育要同物質生產結合起來。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只有在勞動實踐中才能充分發揮勞動者的主觀能動性,不斷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推動發展,發展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就是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岀,“勞動創造幸福,實干成就偉業”“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岀路在于創新”,創新是新時代勞動精神的重要要求,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思維的發展與深化離不開創新,只有善于開發和運用創新思維能力,才能緊跟時代的步伐,更好地回應和解決時代發展所提出的問題。

(二)教育目標上具有一致性

勞動教育和創新素養培育都立足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應用型、創新型勞動人才為共同目標。創新素養培育注重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的新時代人才,這種人才必須具有吃苦耐勞,誠實守信等優良品質,勞動教育是培養這些優良品質的重要途經,勞動是創新創業的唯一途徑。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目標是通過引導學生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塑造正確的勞動態度和情感,培育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勞動關系,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創新型勞動者,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三)教育方法上具有融通性

勞動教育和創新素養培育都是一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二者都重視在“做中學”和“學中做”的教學方法,需要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并以實踐教學為重點,實踐教學是二者融合發展的依托載體。實踐育人對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有著重要作用,勞動教育強調手腦并用,實踐實訓,實現大學生在勞中學,在勞中做,在勞中創新,創新創業教育更是通過實踐實訓將勞動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形的重要途徑。

(四)教育內容上具有互補性

二者的結合能夠更好的服務于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創新素養培育包括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人格、創新實踐能力等,創新素養需要具備腳踏實地、吃苦耐勞的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這也是勞動教育的重要目標和內容。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說教,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大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和創新實踐過程中才能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尊重勞動、熱愛勞動,進行科學、合理、務實的職業生涯規劃。創新素養教育可以為勞動實踐提供場所和平臺,彌補高校勞動教育僅限于第一課堂的尷尬境地,勞動教育又可以彌補創新教育中勞動價值觀教育不足的問題,二者在教學內容上可以實現互融互補。

二、勞動教育融入新時代大學生創新素養培育的時代價值

(一)有助于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習近平總書記繼承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形成了新時代的勞動觀,指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強調“教育引導廣大青少年牢固樹立熱愛勞動的思想、牢固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為祖國發展培養一代又一代勤于勞動、善于勞動的高素質勞動者?!盵4]創新是新時代勞動精神的動力,創新性勞動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動社會全面進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勞動教育融入大學生創新素養培育呼應了新時代發展對勞動教育和創新素養培育的新要求,有助于回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培養具有創新素養和勞動素養的社會主義勞動者能夠滿足國家創新驅動戰略下對創新型勞動人才的需求,這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條件。

(二)有助于促進高校教學改革與創新,探索新時代創新型勞動人才培養的新路徑

勞動教育和創新素養培育是高校人才培養體系中的兩個重要內容,創新型勞動者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創新性勞動是推動社會進步和國家發展的根本力量,創新性勞動既要求勞動者的基本素質得到全面和諧發展,又要求勞動者能夠自由發展、個性發展和創造性發展。以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觀和習近平關于勞動的重要論述為指導,實現勞動教育與創新素養培育的深度融合,培育大學生的勞動精神,堅持創新性勞動,這是高校落實勞動教育政策、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渠道,培養更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新路徑。

(三)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擇業觀,端正就業態度

勞動教育作為“五育”之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勞動教育有助于大學生在創新創業實踐中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義利觀、擇業觀和就業觀。受國家經濟發展、高等教育大眾化推進等因素影響,大學生就業人數增多、就業難的問題愈發突出。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對勞動價值取向功利化,存在將勞動簡單等同于體力勞動并排斥體力勞動的誤區。勞動教育不僅有助于強健體魄、磨練意志,引導大學生熱愛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勇于在勞動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創新意識,增強創新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而且有助于消解對創新活動目標狹隘化功利化的偏見,積極主動地適應各行各業需要,適應社會對創新型勞動人才的需求,以創業帶動就業,拓寬就業渠道,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

三、勞動教育融入新時代大學生創新素養培育的現實審視

勞動教育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多個高校的社會調查分析看,勞動教育融入大學生創新素養培育并未形成有效的機制。

(一)對二者之間的聯系及重要性認識模糊

從高校實際情況看,部分高校長期存在重智育、輕勞育,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沒有認識到勞動教育和創新素養培育二者在指導思想、培養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方面有著密切聯系,二者的結合有助于大學生形成勤勞、敬業、奉獻、團結等重要優秀品質,忽視了勞動教育在創新素養培育中的重要作用,勞動教育和創新素養培育并未實現有效融合,把創新素養簡單等同于創新創業培訓,弱化了勞動教育中的創新素養培養目標,致使師生對創新素養培育和勞動教育學習熱情不高。當代大學生勞動意識缺乏、勞動觀念淡薄、勞動態度消極,學生把勞動教育簡單視為體力勞動,把創新素養培育簡單理解為創新創業活動,把創新創業誤解為單純功利性活動,出現了目標狹隘化、功利化的偏見。因此,創新素養培育亟需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觀的融入,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克服社會勞動異化傾向所帶來的負面作用。

(二)高水平創新型勞動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尚未建立

無論是勞動教育還是創新素養培育都存在和專業發展結合不緊密、實踐體系不完善、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脫節等問題。多數高校的勞動課程和創新創業課程主要是采用教師課堂理論知識講解,校內專家講座等方式,理論說教過多,課程內容枯燥,形式單一,沒有注重結合專業特點,教學缺乏個性化和差異性,學生實踐經驗不足。盡管有些高校也在課程表上設置了實踐課時,但在實際操作中并未能給學生提供具體的實踐內容、要求和場地條件等,實踐課時多是流于形式。例如,創新創業教育第二課堂多為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創新創業大賽,學生參與人數和次數有限,不能有效激發大部分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與勞動意愿。

(三)實踐載體單一,保障機制不健全

1.勞動創新教育面臨缺乏平臺、場地、資金、工具、師資等問題,沒有形成良好的“勞創”融合價值氛圍,也沒有形成家校社協同育人格局和效應。當前高校勞動教育的主要實踐形式為校內志愿服務、校園衛生打掃、勤工儉學等,這些形式的缺點在于參與學生主動性不高,與家庭、社會聯系不密切,容易出現形式主義等。創新素養教育也多為顯性教育,例如一些創新大賽,創業實訓、校企融合等,創新大賽內容往往與生產生活聯系不密切,形式化突出,創業實訓和校企融合等類似項目中,學生參與廣度和深度都不夠,不能達到勞動中創新,創新中勞動的教育目的。

2.沒有建立起積極有效的考核評價機制。評價和監管主體通常是學校,沒有形成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學校、企業、社會等多元主體的監管評價機制。評價考核方式多為結果性評價,例如紙質化理論考試,忽視了過程性評價。勞動教育和創新素養教育在學生素質總體評價體系中所占比重較低,評價體系不完整,評價量化指標過于籠統,沒有凸顯學生的專業差異和層次差異,致使學生對勞動教育和創新素養教育的認知度低,不能有效引起學生對勞動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視。另外,對從事勞動教育和創新教育的教師缺少有效的激勵評價機制,教師動力不足,不夠重視,不利于實現創新型勞動人才的培養目標。

3.師資力量不足是制約創新型勞動人才培養的重要因素。高校勞動教育課程一般是作為通識課程由思想政治理論課老師擔任,創新創業課程教師多為高校輔導員或行政管理人員,教師隊伍構成不合理、不穩定,沒有專業化教師隊伍。勞動教育和創新教育教師隊伍在人員構成和教學內容上沒有交叉結合,在育人過程中無法實現勞動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真正融合。大部分教師沒有實踐鍛煉經歷,實踐經驗不足,教學內容停留在理論說教,難以把握學科專業發展和社會發展的最新動向,不能有效指導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勞動實踐。

四、勞動教育融入新時代大學生創新素養培育的實踐進路

基于勞動教育和創新素養培育二者在理論基礎的同源性、教育目標的一致性、教育內容的互補性、教育方法的融通性,依據勞動教育和創新素養培育的基本規律,堅持勞中創新、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原則,以培養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為最終目標,結合有中國特色的勞動教育范式,依據高校創新素養培育的經驗總結,探索勞動教育融入大學生創新素養培育的實踐進路。從教育理念、課程體系、師資隊伍、評價機制、保障體系、創新氛圍、實踐場所等方面推進高?!皠趧撊诤稀苯逃母飫撔?實現多種教育價值的協同發展。

(一)更新教師教育理念,明確“勞創融合”教育目標

國家及教育管理部門的相關文件為勞動教育和創新素養教育的融合提供了方向性指導,高校應形成“勞創融合”的理念共識,結合辦學定位,明確創新型勞動人才的培養目標,做好頂層設計,完善理論框架和實施體系,構建“勞動融合”協同育人模式,從制度和機制上保障融合理念的落實。勞動教育融入大學生創新素養培育是一個系統復雜的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協作,高校不應把教育視角囿于學校教育,應從校內外拓寬“勞創融合”的參與主體和教育渠道,共享教育資源。高校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勞動教育和創新素養教育二者在育人目標上的一致性,育人過程中的共融性,摒棄把勞動等同于簡單體力勞作的觀念,將提高學生的創新勞動實踐能力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并以此指導具體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樹立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的理念,服務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二)優化課程體系,構建“勞創融合”教學格局

多數高校勞動教育課程是作為公共思想政治理論課開設的,對勞動課程的認識停留在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層面,勞動教育和專業發展、創新實踐的滲透結合并不明顯。數字經濟時代,隨著創新型勞動者培養目標的實質化演進,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的勞動者才能適應社會需求,創新素養成為了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之一。隨著科技的發展,勞動形態發生變化,勞動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然要發生變化,單純的生產性、技術性的教學內容已經不適應創新型勞動人才培養的需求。所以,高校應該結合專業特點和就業需求,構建系統性的“勞創融合”教學格局。將勞動課程融入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創新教育過程,挖掘學科中的創新元素,實現勞動教育課程與專業培養、社會市場、用人單位密切結合,注重在實踐教學中實現勞動教育和創新素養培育的資源、成果和人才共享,構建創新性、實踐性、開放性的課程體系,探索開發多樣化、個性化課程。建立并充分利用校內外創新素養課程資源庫,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要,彰顯創新素養課程與其他各類課程同向同行的協同育人效應。以第一課堂為依托,把勞動教育中的價值教育、品德教育、法律教育等內容融入到專業課程的課堂教學及創新思維培養中,幫助大學生形成創新性勞動智慧。開展以勞動實踐鍛煉為核心的第二課堂,創建勞動教育創新實踐基地,組建創新實踐工作團隊,引導和支持學生參與學術課題研究、科技項目研發、組織管理實踐等,實現學習、研究、實踐的一體化。支持高水平綜合性高校開設以培育學生創新素養為導向的創新實驗室課程,開展社會調查和野外調查等實踐活動,通過系統的勞動創新實踐鍛煉培養大學生的吃苦耐勞精神,激發創新熱情,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團隊協作精神,錘煉勞動意志,提高創新實踐能力。

(三)拓寬實踐平臺,健全保障機制

克服傳統實踐育人評價督導機制形式化、評價標準模糊等問題,建立完善有效的督導機制和保障體系[5]。

1.多渠道拓展實踐場所和活動平臺。學校的科學實驗室、產學基地要對全體師生開放,給學生接觸實踐設備進行實際操作的機會。為學生提供進工廠、進社區、進基層、進鄉村的實踐鍛煉機會,與不同行業和部門共同搭建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對勞動實踐項目和創新創業項目要給與足夠的資金、人才、技術支持,如設立師資培訓專項經費、創新創業項目經費等,確保創新勞動實踐經費投入和安全設施建設投入,建立勞動創新實踐資金專管專用制度,確保辦公場所、勞動場所、實踐基地的持續高效運行。

2.采用學分制管理,建立積極有效的考核評價機制。開展持續性、廣泛性的創新性勞動實踐活動并計入學時,為創新性勞動實踐提供資源和平臺支持。如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創新創業大賽,校外就業實踐基地,大學生自主創業項目,勤工儉學,公益活動等,實行家校社聯動,優化家校社工作協同機制,形成三位一體育人格局,讓學生在不同場景和條件下體驗創新性勞動[6]。學校通過提供這些平臺和資源對學生進行勞動創新激勵和鍛煉,提高創新意識和能力,并結合辦學定位和學生層次制定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對學生的創新性勞動過程和成果進行動態考核,作為學生評優、轉專業、升學、就業的重要依據。

3.建設一支兼具創新創業教育和勞動教育專業知識的師資隊伍,保障“勞創融合”教育教學有效開展。對勞動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教師隊伍進行一體化整合,與不同專業特點結合,提高教師的實際操作能力。加大雙師型教師的培育,雙師型教師不僅需要扎實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有豐富的勞動創新實踐經驗。一方面要對雙師型教師進行系統的理論培訓,另一方面要給雙師型教師提供豐富的實踐鍛煉機會,比如鼓勵專業教師去行業企業、國家機關輪訓、掛職、兼職等,學習鍛煉期間視同完成規定教學任務,建設相對固定的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積極聘任行業企業勞模、務實部門優秀員工等社會導師進校園、進課堂、進實踐基地,集中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保障應用型師資隊伍的建設。

猜你喜歡
培育勞動素養
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快樂勞動 幸福成長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四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三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八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七測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敵人
熱愛勞動
未來或可培育無味榴蓮
拍下自己勞動的美(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