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產品全產業鏈流通體系構建

2023-02-23 02:48李偉春吳鳳媛鄭桂玲張利娜
海峽科技與產業 2023年12期
關鍵詞:供銷社流通產業鏈

李偉春 吳鳳媛 鄭桂玲 李 偉 張利娜

東南大學成賢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88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產量不足的問題基本解決,但是產業結構不合理、農產品有效供給難以滿足市場需求等問題依然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2017 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 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打造農業全產業鏈”;2023 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給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具體意見,從“實施”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已成為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全產業鏈發展模式是在中國居民食品消費升級、農產品產業升級、食品安全形勢嚴峻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的。農產品全產業鏈是以農村資源、農業作物為依托,由農產品生產、農產品倉儲與物流、農產品加工與深加工、農產品銷售等多個環節組成的完整有機整體。

在鄉村振興戰略部署下,農業企業對全產業鏈模式的關注有了明顯上升,國內學界也開始對農產品全產業鏈進行多角度的研究。荊會云[1]通過研究對農產品產業鏈模式,提出農產品品牌建設建議。方文英[2]對農村電商和大數據建設的融合提出有效措施。劉西濤[3-4]對農產品全產業鏈的流通模式進行建構,并分析農產品全產業鏈運行過程中的現實困境,提出運行機制優化策略和協同發展路徑?,F有研究成果雖然在農產品全產業鏈領域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礎,但是還處于起步階段,多數研究是從農產品全產業鏈的模式和策略方面提出建議,尚未形成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因此,在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農業產業融合不斷加深、農產品消費日益升級的背景下,構建一個從生產到加工,再到運輸與銷售的全產業鏈流通體系,非常具有前瞻性和緊迫性。

2 我國農產品流通體系現狀

目前,我國農產品流通模式主要存在兩類,一類是傳統的線下模式,即以批發市場和超市為核心的農產品流通模式;另一類是依托互聯網的電商模式,主要包括綜合類電商平臺、垂直類電商平臺、物流切入型電商平臺、O2O(online to offline,線上到線下)電商平臺四類開放型平臺。

2.1 線下農產品流通模式

線下農產品流通模式(圖1)主要包括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傳統流通模式和以超市為核心的“農超對接”型流通模式。

圖1 線下農產品流通模式

傳統農產品流通模式采取的方式是農戶生產的農產品被合作社/基地、當地集貿市場或者農產品收購商等組織收購后,統一送至產地批發市場或者農產品加工企業,然后由批發商或農產品加工企業將農產品運輸至銷地批發市場,再經由銷地批發市場進入當地集貿市場、零售商或超市等終端零售。傳統流通模式中間渠道多、效率低,農產品的供應端是分散的農戶,銷售端是有組織的批發市場,只有實現兩端的銜接才能完成農產品的銷售。

“農超對接”型流通模式主要采取的是多級采購分銷的方式,由超市多級配送中心向合作社/基地、當地集貿市場或者農產品收購商采購,少部分則由超市直采或由合作社等機構直供。相對傳統模式來說,該模式的產品質量更有保證,效率更高,但價格也較高。

2.2 線上農產品流通模式

線上農產品流通模式(圖2)主要包括綜合類電商平臺、垂直類電商平臺、物流切入型電商平臺、O2O電商平臺4 類開放型平臺。

圖2 線上農產品流通模式

綜合類電商平臺以淘寶、京東為代表,這類平臺能夠為合作社/基地、當地集貿市場或者農產品收購商等賣家提供交易平臺,采取的模式是消費者在電商平臺購買農產品后,賣家自行選擇第三方物流(如各大物流快遞企業)或者平臺自有物流(如京東物流等)進行配送,將產品送達消費者手中。

垂直類電商平臺以中糧我買網等為代表,主要關注某一品類的農產品。這類平臺大多已經自建物流體系,配送時間短、效率高,配送過程中損耗較小。另外,這類平臺的貨源也較為可靠,一般來自自建生產基地或固定的農產品供應商,產品質量安全有保證。

物流切入型電商平臺是指借助于現有物流體系及自身較好的品牌影響力建立平臺,典型代表為順豐優選。順豐快遞擁有較好的口碑,在快遞行業中以速度快、配送安全著稱,恰好可以與農產品的需求相匹配。用戶通過平臺下單,平臺利用物流企業自有的轉運中心配送農產品,提高了物流資源的利用率。

O2O 電商平臺以連鎖超市為代表,消費者通過APP 下單,超市通過第三方物流將超市中的農產品配送至消費者家中,因此,O2O 電商模式前段的供應階段依然采取“農超對接”的方式,后段的配送模式采取即時配送的形式。

3 現有農產品流通體系的困境

(1)全產業鏈條尚未形成,線上線下流通缺乏融合。傳統的線下流通模式滿足的是線下消費者的需求,線上流通模式滿足的是線上消費者的需求,線下渠道和線上渠道的貨物在不同的物流體系中進行倉儲和配送,分別滿足各自渠道的訂單,可能存在某一個渠道出現缺貨,而另一個渠道庫存過剩的現象。農產品全產業鏈流通是貫通整個鏈條的流通過程,因此需要建立從農戶到最終消費者的、一體化的、線上和線下融合的流通模式,從而實現農產品全產業鏈條流通。

(2)產地端缺乏核心主體,產業化程度較低。在我國,以小農戶為主的家庭經營是我國農業經營的主要形式,存在經營規模細小,產品分散的特點,這種無法集約化的零散分布導致農產品流通半徑小,本地化消費占多數,農產品滯銷是常態。另外,農民在種植農產品時非常注重農產品品質,卻很少在流通時把控產品質量,導致農產品在交付集貨端出現貨損。即使生產基地等新興經濟組織已形成規?;纳a模式,農村合作社進行農產品收購也形成了規?;牧魍?,但是功能比較單一,信息化程度較低,市場信息難以有效、快速流通,導致農產品產銷失衡。從整體來看,農戶和農產品收購商依然是供應的主體,需要打造“核心主體”進行協同管理,以實現對流通全產業鏈的協調整合,從而健全農產品全產業鏈流通體系。

(3)全產業鏈沒有打通,各環節銜接不暢,部分環節過長。目前,我國的農產品全產業鏈尚未打通,各環節分段治理導致了彼此的脫節,特別是線下傳統的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農產品流通體系,需要經過產地收購、產地批發、運輸、銷地批發、零售等環節,最終才能到達消費者手里。其中,在兩個批發環節往往采用多級分銷模式,即使是“農超對接”的流通模式,銷售環節大多數也采用多級配送的形式,這就使得流通鏈條冗長,各環節之間銜接不緊密,導致流通效率低下,不能及時響應消費者的需求,消費體驗感較差。

(4)信息不暢。目前,我國的農產品流通中存在產銷信息不暢的問題。一方面,生產者無法及時獲得消費者的需求信息,使得農產品銷售受阻,農民豐產不豐收;另一方面,消費者希望獲得的新鮮、安全、定制化的產品,這一需求無法被滿足,最終導致需求和供應不匹配。

4 農產品全產業鏈流通體系的構建思路

(1)依托供銷社,重構農產品全產業鏈經營體系。構建農產品全產業流通體系需要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打造“核心主體”,將家庭經營形式向農戶聯合與合作形式轉變,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的經營體系。供銷社作為我國商品流通體系中的重要力量,集行政、市場和公益三重屬性于一體,擁有完備的流通網絡,覆蓋“省市縣鄉村”五級供銷合作社平臺和流通體系,以及農業供應鏈、下沉市場的終端門店觸達,在農產品供銷方面有著天然優勢,是一般電商、零售企業所不能及的。農產品全產業鏈服務體系的構建,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培育以及賦能“核心主體”,因此,依托現有的供銷社,打造“核心主體”,建立一體化的服務中心,進而利用“核心主體”進行上下游協同管理,以實現對流通全產業鏈的協調整合。

(2)整合全渠道訂單,打通全產業鏈條,重構農產品全產業鏈流通體系。借助農產品全產業鏈經營體系中的“核心主體”,整合不同渠道的訂單,融合線上和線下流通體系,實現訂單數據與物流資源的有機對接。協同管理農產品全產業鏈流通體系中的上下游鏈條,從農產品的加工,到農產品的冷鏈運輸、冷鏈倉儲,再到農產品的銷售、配送,形成一個鏈條完整、合作共贏、運作一體的農產品全產業鏈流通體系。

(3)構建數字化農業全產業鏈信息平臺。目前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日漸成熟,處理海量信息變成可能。利用大數據和物聯網技術構建一個包括農產品市場信息平臺、公共信息平臺、質量安全信息平臺和信息處理系統的農產品全產業鏈信息平臺。通過搭建數據采集通道,將信息平臺與政府農業平臺、電商平臺、社交平臺等進行對接,分析市場需求,反向指導生產,使產品更加精準契合消費者的需求[5]。通過農產品溯源、農產品供求等數據的精確傳送,增加產銷銜接的緊密程度,實現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

5 基于供銷社的農產品全產業鏈流通體系的構建

5.1 基于供銷社的農產品全產業鏈的結構

農產品全產業鏈流通體系的核心是依托供銷社,打造“核心主體”,由“核心主體”構建一體化服務中心(新型供銷社),服務中心包括農產品全產業鏈信息平臺(市場信息平臺、公共信息平臺、質量安全平臺、信息處理系統)、流通加工中心(初加工車間、中央廚房)和倉儲配送中心(簡稱“倉配中心”),同時在消費端布局直營超市、智慧菜場等新型零售主體,其體系結構如圖3 所示。

圖3 基于供銷社的農產品全產業鏈流通體系

農戶、農產品收購商、生產基地和村級合作社將農產品送至服務中心,信息平臺的信息處理系統根據集貿市場、超市、電商平臺、社交平臺、政府農業平臺、加工企業、直營超市、智慧菜場等下游需求進行分析,具體流程如下:①需要進行深加工成其他產品(如飲料、布料等)的農產品(果蔬、棉花等)在初加工車間進行簡單的處理和分類后,配送給下游深加工企業進行生產;②傳統零售商銷售的農產品在初加工車間進行去除雜質、分類、包裝等加工等工序后,將訂單信息傳遞給倉配中心;③需要加工成凈菜、搭配包裝、預制菜等產品的農產品,將需求信息傳遞給中央廚房進行加工,完工后將貨物送至倉配中心。其中,倉配中心對全渠道訂單進行統籌安排,利用供銷社現有的配送體系完成送貨。

另外,在消費者附近建立的新型直營超市、智慧菜場等,由倉配中心直接配貨,增強消費者的消費體驗,同時直營超市、智慧菜場還可以作為線上消費者的自提點,增加客流量。個人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去集貿市場、傳統超市或者直營超市、智慧菜場直接購買農產品,也可以通過電商平臺購買,由第三方物流進行配送或者前往新型零售端提貨。而對于餐廳、學校等集團消費者大批量的需求,則可由倉配中心直接進行配送。

5.2 一體化服務中心(新型供銷社)的功能

一體化服務中心(新型供銷社)是整個農產品全產業鏈流通體系的核心,主要有以下4 方面的功能。

(1)集貨。新型供銷社將農戶、合作社的貨物集中于服務中心進行統一處理,使生產主體由小、散、弱向集約化形式轉變,同時可以建立生產基地,使片狀土地集聚,形成規?;幕仞B殖和種植,解決分散化采購標準化問題。

(2)信息處理。一方面,市場信息平臺將需求信息傳遞給中央廚房或者初加工車間,同時信息處理系統將線下和線上的訂單進行整合,交由倉配中心,最后統一配送。另一方面,市場信息平臺根據所有渠道的匯總訂單進行數據分析,分析市場需求,反向指導生產,使產品更加精準契合消費者的需求。此外,公共信息平臺能夠向農戶提供一些農資、生產、技術信息,以進行種植指導。

(3)流通加工。初加工車間根據電商平臺和部分超市的訂單需求,進行農產品的預處理和包裝;同時,中央廚房針對部分消費者的需求,將農產品加工成凈菜或者預制菜,以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4)一體化配送。將需要進行深加工的農產品運輸至深加工企業,再由區域配送中心將產品送至各個零售端;將線上訂單和傳統線下消費端及直營超市、智慧菜場等新型零售主體,以及餐廳和食堂等消費端的需求整合,利用現有的供銷社配送體系進行統一配送。

5.3 基于供銷社的農產品全產業鏈流通體系的優勢

和傳統的農產品線下、線上流通模式相比,基于供銷社的農產品全產業鏈流通體系具有以下5 個方面的優勢。

(1)縮短流通鏈條,加強上下游的協同。農產品全產業鏈流通體系依托供銷社現有的配送體系,省去傳統流通渠道中的批發商、多級配送中心等中間環節,預制菜和凈菜等產品直接由一體化的服務中心進行配送,縮短了生產端和消費者之間的距離,更好地響應市場需求,提高流通效率。

(2)農產品全程可追溯,質量得到保障。農產品全產業鏈流通體系由服務中心統一采購、處理、加工,生產端產品質量可以得到保障。同時,質量安全信息平臺利用無線射頻識別即射頻識別(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術、物聯網技術等對農產品的種植、加工、配送全程追溯,保證產品質量。

(3)數字化賦能,供需更加匹配。市場信息平臺根據消費者的需求情況指導生產端進行精準生產,使供應和需求得到很好的匹配。同時,中央廚房可以使消費者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得以滿足。

(4)提高流通效率。信息平臺根據不同渠道訂單區域的重合度,將訂單進行整合,統一進行線下、線上物流資源的調配,完成不同渠道的訂單匹配,降低小批量配送的頻率,提高整個流通體系的效率。

(5)優化消費者體驗。布局直營超市、智慧菜場等新型零售主體,進行凈菜和預制菜的銷售。根據區域內消費者的訂單信息,獲取用戶精準畫像,提供與用戶需求更匹配的預制菜或將凈菜進行搭配并附贈菜單,優化消費者的體驗,增加用戶黏性。

6 結語

農產品全產業鏈既包括了工業品的下行(農資供應),也包括農產品的上行。目前,隨著快遞物流市場的下沉,農資供應的問題基本能夠得到保障,但農產品銷售受阻、豐產不豐收、農產品質量安全等問題依然嚴峻。農產品全產業鏈流通體系借助現有的供銷社體系,打造新興零售主體,為農產品增加流通渠道,提高農產品附加值,讓農民充分享有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等全鏈條的增值收益,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從而助力解決“三農”問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猜你喜歡
供銷社流通產業鏈
溫存記憶的供銷社
供銷社里攫取黑金的蛀蟲
“饸饹面”形成產業鏈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爾鎏金銅佛流通考察
產業鏈條“鏈” 著增收鏈條
“流通空間”的中西方比較
產業鏈春之奏鳴
統計信息
騙保已成“地下產業鏈”
統計信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