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高?;赑OA 大學外語教學模式研究

2023-02-24 12:27阮國艷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3年12期
關鍵詞:外語教學外語驅動

阮國艷

(赤峰學院 外國語學院, 內蒙古 赤峰 024000)

產出導向法是在輸入假設、輸出假設以及互動假設基礎上形成的。輸入假設將輸入視為學生學習外語的重要途徑,輸入知識可以在短時間內提升學生的外語成績,但是外語學習并不是只有聽、讀兩個輸入性內容,還有說、寫兩個輸出性內容。在認識到輸入假設存在的缺陷后有人提出了輸出假設,但是在輸出假設中又忽視了知識輸入的重要作用。我國學者文秋芳教授在總結輸入假設、輸出假設和學習互動假設后提出了產出導向法,該理論由教學理念、教學假設和教學流程三部分組成,是適合于中國外語學習者的理論體系[1]。 大學外語在地方高校課程體系中處于重要地位,其以提升學生的外語水平為主要教育目標,將產出導向法應用于大學外語教育設計與實踐中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將產出導向法應用于大學外語教學的理論基礎

1.1 輸入假設理論

輸入假設理論強調“輸入”在學習外語中的重要作用, 其作為監察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Krashen 于1985 年提出的。該假設理論主要強調以下四部分內容:首先,強調“習得”的重要性?!傲暤谩笔侵溉藗冊诔浞謱W習外語知識的基礎上掌握大量專業內容,并在此基礎上將學到的專業知識應用于日常交流過程中。 其次,強調進行可理解性輸入的重要性。 Krashen 認為學生學習外語時應該在自身現有外語水平基礎上進行稍高于現有水平的知識輸入, 這種方式可以快速提升學生的外語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再次,強調學習語言的過程中要保證足夠的輸入,以此發揮“i+1”模式的最佳效果。 最后,該理論強調當學生的知識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自然習得語言。

1.2 輸出假設理論

輸出假設理論是Swain 在充分觀察加拿大法語教學基礎上于1985 年提出的理論成果。他認為,學習者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如果只進行知識輸入是遠遠不夠的,只有通過大量練習不斷進行知識輸出才能切實提升自己的語言水平。 同時,他在這一理論體系中還提出了輸出的四大功能。 首先,進行知識輸出可以引發注意假設。學生在進行語言輸出的過程中會認識到自身實際水平與目標水平之間的差距,進而通過不斷學習、練習提升自己的語言水平。其次,假設檢驗。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會有一個基本假設,進行知識輸出就是為了檢測假設結果,如果學生通過檢測發現自身水平與假設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就會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式,進而提升自己的語言水平。再次,語言反思功能。即通過反思自己或別人的語言輸出提升自己語言水平。 最后,積極進行知識輸出可以提升語言的流利度。

1.3 建構主義理論

20 世紀60 年代,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在仔細研究了兒童的認知理論以及認知規律后提出了建構主義理論。 該理論認為,個體的發展過程與學習密切相關,通過研究建構主義理論可以較好地揭示學習發生過程、意義建構過程、概念形成過程,同時可以指出理想學習環境的構成要素。 此外,建構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認識觀、學習觀以及教學觀等理論觀點的發展,促進了傳統教學的改革。首先,建構主義認為知識并不能完整地概括世界準則,也不能為人們的所有活動都提供科學標準,而是要在具體情境中根據不同情況做出相應調整[3]。其次,建構主義認為學習并不是由教師向學生無條件傳播知識的過程,而是要強化學生與學習環境之間的互動, 通過互動對學習過程有一個更加深入的了解,進而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 最后,建構主義認為教師應該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發揮指導作用,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外語知識。

2 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大學外語教學原則

2.1 驅動原則

驅動是產出導向法教育的起點,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應當安排真實的交際環境并積極向學生介紹教學目標與產出任務,通過這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長期以來,我國的大學外語教學都是以教師向學生傳播專業知識為主,即以“輸入型”教學為主,這種教育方式在提升學生外語聽力、閱讀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也造成了學生在口語以及寫作方面存在短板的問題。因此教師在產出導向法指導下進行授課時要為學生營造真實的交際場景,并鼓勵學生“開口說外語”,以此提升學生的外語表達能力。 同時,學生進行語言交流時要善于發現自己的學習“短板”,并主動在日后學習過程中提升“短板”,在提升外語學習能力的同時強化自己的外語水平。

2.2 促成原則

促成原則是指教師通過前期的驅動活動掌握學生在外語表達過程中的缺口,進而安排相應的促成活動。 同時,教師在安排促成活動的過程中要遵守精準性、漸進性以及多樣性等原則。 精準性是指教師安排的促成活動要以切實提升學生的外語水平為主,不能將相應的活動流于形式。例如,口語水平較低是中國學生的一大通病,但是每個人在交流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口語缺陷有所差異,有些學生是因為詞匯量不足難以通過外語表達出完整的意思,有些學生則是由于缺乏自信難以開口說外語。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缺點安排不同的促成活動,以充分發揮各項促成活動的作用。漸進性原則是指教師在產出導向法指導下為學生安排促成活動時要遵守科學規律,采取“由簡到繁”的方式逐步深入[4]。多樣性原則是指教師要根據學生外語水平的變化調整促成活動,以確保學生對外語學習保持持久的熱情。

2.3 評價原則

評價原則是指教師要在判斷學生外語學習情況的基礎上對其學習成果做出回應,在充分肯定學生進步前提下指出發展方向。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通常分為兩種方式,即即時評價和延時評價。 即時評價是指教師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情況做出評價;延時評價是指教師在課堂教育結束后布置相應的課后作業,要求學生按時完成并上交,教師在認真查看學生的前提下對學生做出的評價。教師在評價學生外語學習情況時要遵守典型性、 可教性、系統性原則。典型性原則是指教師要在總結學生普遍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對學生學習進行評價,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合適的解決方案??山绦栽瓌t是指教師評價的問題應該在可教范圍內,不能脫離外語學習本身。系統性原則是指教師的評價重點應該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3 POA 教學理論對大學外語教學改革的導向作用

3.1 轉變大學外語教學的傳統觀念, 改變單一枯燥的教學模式

一直以來,我國的外語教學延承了從課文導入到課文內容分析及語言點學習再到課后練習的既定模式。 教師對學生以知識輸入為主,而未能提供機會讓學生學以致用,導致學生語言實際應用能力的缺失,造成學用分離的弊端。 POA 教學理念引導教師更新教學觀念,清楚了解傳統填鴨式,從上而下的教學法的缺點,要遵循“學習中心說”和“學用一體說”,注重學習效率,引導學生學用相長,學中用,用中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他們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傳統的教學枯燥無味,“學習中心說”主張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是教學活動的主動參與者,豐富課堂活動,提高學習氛圍,教師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可以采取靈活有趣的活動,如音視頻,辯論賽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學習參與度[5]。

3.2 外語教師都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首先是一個“度”的把握。 根據“學習中心說”,在教學中, 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識傳授者,也不是“學生中心說”中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旁觀者,而應是學習的引領者,處于一種若隱若現,時密時疏的位置。是引導者,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知識學習;是組織者,組織學生組成小組共同解決問題;是提問者,不斷拋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也是評價者,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幫助他們進行反思??傊?,教師是“腳手架”,要很好地在學生和語言知識之間起好搭建作用。 與此同時,無論是教學設計、課堂組織、課堂駕馭還是作業評價,POA 都對大學外語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因此,教師一定要注重自我能力的提升,專業知識的儲備,互聯網等現代技術的掌握,努力使自己成為新時代的合格外語教師。

3.3 將教學手段由單一轉為多樣

大數據和5G 時代的到來引發了大學外語教學手段的大改革。各種技術手段,網絡資源被應用。教師可以建設線上外語教學環境, 利用網絡平臺,微信,qq 等網絡工具共享教學資源, 建立小組團隊, 在線答疑解惑, 溝通交流。 利用相關軟件為POA 教學提供便利。 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選擇教學材料時,要關注功能、交際、情景等因素,努力創設真實情景,重視學生情操和價值觀的培養。 豐富的網絡資源可以很好地實現POA“全人教育說”的教學理念,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開闊他們的視野,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4 “產出導向法”指導下的大學外語教學設計

“學習中心說”是“產出導向法”提出的全新的教學理念,強調課堂上所有的教學活動都要為有效學習的發生服務。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扮演中介的作用,設計整個教學過程,驅動學生學習的動機,提供相應的語言材料, 幫助促成學生完成任務,形成輸出,并對學生進行評價。 所以教師的教學設計至關重要,關系到學生是否能產生滿意的成果。 我校學生使用的是《新視野大學外語讀寫教程》,現以第三冊教材為例,探討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外語教學設計。

4.1 設計單元產出總目標

教師要明白每個單元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點和能力,并設計出每個單元的總產出目標,要求學生以說或寫或筆譯的形式完成目標,該總目標可以分解成若干個驅動任務最終完成。 例如第四單元Let’s go.(我們出發吧),第一篇課文講述旅行的目的,第二篇關于獨自旅行,單元的產出總目標是為一位國外友人設計一次為期7 天的中國之旅。需要學生考慮到旅行目的地的選擇,花費預算,交通住宿,行程安排,注意事項等,最主要的就是旅行地點的選擇, 學生要充分考慮選擇某些地點的原因,并能夠用外語清楚地表達。產出形式是以4-5 人小組為單位, 形成一個7-10 分鐘的陳述, 要求制作PPT,可以以派一個代表或者組員分工,依次上臺的形式。 最終表現最優的小組錄制視頻,上傳到班級圈,供大家觀看學習。 再如第三單元Life stories.(人生故事),總產出目標可以設計成寫一篇人物介紹,要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學習介紹人物的方法,要有介紹的側重點,可以是人物的影響,成就,趣事等,重點突出。

4.2 設計驅動輸出任務

驅動輸出任務與傳統教學的熱身 (warmingup)或導入(leading-in)不同,后者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或者激活學生已有的背景知識,是為了更好地學習課文做準備,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 POA 驅動環節是給學生設置一個產出任務,讓學生在嘗試完成任務時發現自身的不足,從而激發起對新知識學習的愿望和動力。在設置驅動任務時要注意四個方面,即完成任務的目的,明確的話題,確定和真實的身份和任務發生的地點。 例如第二單元Beat your fear(擊敗你的恐懼),驅動輸出任務之一是幫助一個男生留學生克服他與女生說話時的恐懼。 在這個驅動任務中,目的是幫助這位男生,話題是討論恐懼及如何克服,身份是大學生,地點是在大學校園或者教室。這一驅動任務的靈感來源是有一個學生告訴筆者,他在大學最大的恐懼是與女孩子說話。 這一話題與學生生活貼近,別的同學可能也有同樣的問題, 能夠引起興趣和共鳴,唯一的問題是學生為什么要用外語去解決這個問題,所以我把這個學生設置為我們學校的一名留學生,外語是唯一交流的語言[6]。學生在嘗試完成任務時發現不足,如描述恐懼,提供建議等方面的詞匯和句法和有條理的組織等,為了更好地幫助這位留學生,他們需要掌握輸入材料,激發學習興趣和動力。 設計驅動輸出任務時要注意交際場景的真實性,可以是真實發生的,具有交際價值的場景化的產出,也可以是將來可能會發生的,具有潛在的交際價值的場景。

4.3 設計輸出促成活動

促成活動的設計要同時具備“精準性,漸進性和多樣性”,遵循促成理論原則,結合課程目標,考核目標,學生水平,學時等因素,才能發揮出理想的效果。 例如第五單元When work is a pleasure(當工作是一種樂趣),產出任務場景的設定是:老師的一個外國朋友最近在工作中感覺不開心,沒有成就感,請你給他寫一封回信,幫助他在工作中國找到樂趣。首先,學生在速讀課文,了解積極的工作者和被動的勞役者的不同, 即:(1) 對待工作的態度不同;(2) 工作中取得的個人成就感程度不同;(3)如何度過空閑時間不同;然后老師帶領學生分別就這3 點不同進行深入學習和討論,輸入所需的單詞和句型;下一步頭腦風暴,讓學生思考除了以上三點不同, 還有什么因素影響了人們在工作中的幸福感,在此過程中,老師根據學生的講述,補充相應的語言表達;最后啟發學生總結,如何才能在工作中獲得幸福感。 在學生形成書面的建議之前,給學生提供必要的書面表達用語,幫助學生把總結出來的建議形成書信的形式。 再例如第一單元The way to success(成功之路),產出場景的設定是:鄭州市的一家雙語小學想邀請3 名大學生,就成功這個話題給他們的學生進行演講,選拔形式是每個人都要準備,在小組進行PK,每組選出一名參加班級PK,選出前三名參加活動。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發現對關于如何做演講, 如何吸引聽眾的知識不足,激發學習的動力。為了幫助學生完成任務,首先,老師帶領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找出課文中列舉了幾個名人的故事,分別是什么;然后分析這幾個名人故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如何突出演講主題;最后頭腦風暴還有哪些與小學生更貼近的成功的例子。老師補充舉例子例證方面的知識和詞匯,以及演講的特點和吸引觀眾的方法。最后選出的學生演講錄制視頻,上傳班級圈,供大家交流學習。4.4 線上線下結合的教學活動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大量豐富的教學資源都可以為教學服務。文秋芳教授指出鑒于目前移動技術的普及,產出“驅動”這一環節可以拍成視頻或者微課,讓學生在課前學習。 同時網絡上很多的視頻,音頻都可以為“驅動”和“輸入”環節服務。 例如第六單元War and peace(戰爭與和平),在課前讓學生觀看視頻A look back at China’s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歷史, 展現了戰火紛飛的歷史畫面,通過戰爭親歷者的話語讓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戰爭的殘酷,戰爭中平民百姓遭受的痛苦,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的主題,并思考:平民在戰爭中遭受的心理創傷會在戰后愈合嗎? 在班級圈發表自己的看法,并給出例證。 課文學習完成后,觀看TED 視頻Why civilians suffer more once a war is over,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平民是如何解決戰后的生存與重建問題,加深學生對戰爭所造成的災難的理解。 本單元總產出目標是閱讀一本有關戰爭的書,并以口頭形式做一個3 到5 分鐘的推薦同學閱讀的理由,錄制視頻上傳班級圈,供大家互相學習。

5 結語

大學外語讀寫課程的教學改革之路還任重道遠,產出導向法的理念為地方高校教師的教學開辟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將傳統的“輸入驅動型”教學轉變為“輸出驅動型”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提升了教學效果。 網絡平臺的配合也拓寬了學生學習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豐富的網絡資源在教師的合理規劃下更具針對性、 整合性,使得線上和線下的混合型教學模式更好地契合,從而使學生在以“學習為中心”的理念指導下真正做到學有所得、學有所用、學有所思,外語的應用能力穩步提升。

猜你喜歡
外語教學外語驅動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驅動防滑仿真系統分析
從震旦到復旦:清末的外語教學與民族主義
屈宏斌:未來五年,雙輪驅動,砥礪前行
軌旁ATC系統門控柜接收/驅動板改造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外語教育:“高大上”+“接地氣”
“Less Is More”在大學外語教學中的應用
大山教你學外語
基于S3C6410的Wi-Fi驅動移植實現
大山教你學外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