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圖書館賦能鄉村文化振興的基本路徑

2023-02-24 13:27楊曉冬
麗水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村民圖書館資源

楊曉冬

(三明學院圖書館,福建三明 365004)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作出的戰略性決策。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現實需要,也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吨泄仓醒?、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啟動實施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計劃。鄉村振興戰略有助于深入挖掘鄉村傳統文化資源,也將為鄉村文化資源的創意化、產業化轉變提供新的思路。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魂”,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這個魂,就是鄉村文化。只有保護、傳承、發展好鄉村文化資源,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推動文化資源產品化、產業化,才能真正促進農民增產增收、脫貧致富,實現傳統鄉村文化振興。

賦能鄉村文化振興,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堅定文化自信的永恒命題,是時代賦予高校圖書館彰顯自身價值、服務社會的光榮使命?!镀胀ǜ叩葘W校圖書館規程》賦予了高校圖書館發揮資源專業優勢,積極參與社會服務的職責?!蛾P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要求最大程度發揮圖書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高校圖書館在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方面具有的多個潛在優勢,與鄉村文化振興現實困境的制約因素之間具有較好的匹配性和針對性,這是高校圖書館可以賦能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條件支撐。

隨著各項法律法規的陸續發布和逐漸完善,高校圖書館賦能鄉村文化振興有了基本遵循。高校圖書館擁有豐富的館藏資源、較強的現代化設備和專業技術團隊。在鄉村振興新征程中,高校圖書館要充分發揮自身強大的文化軟實力,加快轉型步伐,切實創新思維,強化服務意識,拓展服務領域,積極參與地方文化建設,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物質基礎支持、技術支持和智力支持[1],彰顯社會價值和社會責任,履行社會擔當,真正把賦能鄉村文化振興作為義不容辭的職責使命,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最終實現。

一、高校圖書館賦能傳統鄉村文化振興的優勢

高校具有體量大、學科門類全、人才力量強的規模優勢,相較于日益市場化的文化傳媒機構,其又兼具專業性、公益性的普惠特征。因此,高校作為這些特征的聚合體,理所當然地具有了深度參與鄉村文化振興的天然優勢。高校與傳統鄉村文化振興是相互促進的關系。高校參與鄉村文化振興,是高校自身優化人才培養目標、提升教師隊伍素質的新契機,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培養、專業課程設置優化和科研成果轉化[2]。

高校圖書館為社會服務,既是鄉村文化振興的要求,也是圖書館自身發展的需要。提供管理、服務及發展咨詢與指導,進行文獻捐贈,助力鄉村書屋建設,開展文藝演出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3],是國內目前大多高校圖書館助力鄉村文化建設的主要方式,這為高校圖書館賦能傳統鄉村文化振興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成功經驗。

(一)智力支持是圖書館賦能傳統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力量

教育是推動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途徑。高校圖書館作為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知識、人才和資源的角色優勢,本身具有教育的職能和獨特的教育方式,是補齊鄉村文化振興“短板”的重要力量。提供智力支持是圖書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最直接、最基本的方式。圖書館擁有一支長期從事圖書館工作,熟悉圖書館業務,熱心讀者服務,掌握使用各種數字信息資源技能和方法,信息采集、加工和整理經驗豐富,學科范圍和知識領域覆蓋面較寬,文化素質普遍較高的文化服務專業團隊。圖書館作為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公益性機構,提供信息資源和專業化服務,對傳統鄉村的人們來說,具有更好的吸引力和親和力[4]。

(二)豐富的館藏信息資源是圖書館賦能傳統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保障

高校圖書館文獻資源種類繁多、豐富多樣,是學校的文獻資源信息中心,能夠滿足用戶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它不僅擁有圖書、報紙、期刊,還有海量的數字資源和特色數據庫、豐富完整的學科館藏資源體系,基本涵蓋“三農”所需的農業、果蔬種植、加工業和畜牧業等方方面面的資源,為傳統鄉村文化振興奠定了物質基礎。圖書館可以協助解決鄉村文化站、農家書屋等鄉村基層文化服務機構資源種類單一、文化資源匱乏、更新速度慢、用戶黏性低等問題。此外,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圖書館還可依托數字資源共享知識平臺、各類客戶端提供信息服務,如對接“智匯三農”農村農業專業知識服務平臺、快樂閱讀平臺數字資源庫等。

(三)平臺、渠道優勢是圖書館賦能傳統鄉村文化振興的可靠依托

圖書館素來有與出版社、供應商、數據商等行業開展跨界合作共贏的傳統,資源獲取的平臺、渠道優勢明顯。探索以合作方優質資源為內容,以圖書館開放、自由的空間為平臺,形成圖書館、讀者與合作方三方共贏的新范式。隨著科技進步和互聯網相關技術的廣泛應用,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移動終端設備的日益普及,高校圖書館早已由傳統的服務模式逐步向情境化、精細化模式轉變,由數字圖書館向智慧圖書館轉變,可以為傳統鄉村文化振興提供參考咨詢、技術培訓、資源共享、設備更新等方面的服務。圖書館可以充分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完善的現代化技術設備、數據庫網絡平臺、移動圖書館、微信公眾號等,還有信息化、數字化過程中不斷積累的技術和經驗,讓村民利用VPN 服務通過智能終端獲取個性化推送的農業科技類數字資源,填補城鄉文化服務供給差異化的“數字鴻溝”,增強文化服務可及性和均等化,不斷滿足鄉村和村民對資源和服務的需求[5]。

二、高校圖書館賦能鄉村文化振興的基本路徑

(一)圍繞村民需求,突出文化教育資源服務精準性

文化建設的宗旨是為群眾服務。農村的落后,主要表現為經濟發展與城鎮的差距,但歸根結底還是緣于文化、教育的落后。因此,圖書館應主動對接鄉村振興戰略,整合校內龐大的專業資源,發揮專業團隊智力優勢,為鄉村文化振興培育留得住、用得上、懂技術、善管理的實用型人才,為農業種植、傳統文化保護、文化普及、產業發展等方面提供精準化的指導、服務與智力支持;要轉變傳統服務理念,主動適應時代發展和群眾的現實需求,創新社會化服務模式,進村入戶廣泛征求村民意見,深入了解鄉村的人口結構、特色產業、主要經濟活動形式等等,精準研判村民的所思所求,運用大數據對鄉村、村民多樣化的資源需求情況進行系統分析,找準圖書館社會化服務的切入點,制定合理可行、精準對接的個性化服務方案,整合館藏文獻資源,積極開展資源定時推送服務。比如:給種植戶推送農作物種植圖書資料,為老年人提供養生類書籍等;組建“課堂教育+實踐教育+志愿服務”的中小學教育輔導團隊,利用課余時間或寒暑假,派遣教職工和大學生志愿者到村鎮學校掛職鍛煉或頂崗支教,對中小學生開展課后作業輔導、閱讀輔導等社會實踐活動;與鄉(村)鎮黨支部開展共建,宣講新時代黨的惠農政策,傳授農業種植經驗,提升廣大黨員干部和鄉村群眾的政治覺悟和理論水平[6];組建大學生文藝團隊,送藝術下鄉,送文化下鄉,通過群眾性文娛活動,用文藝滋養鄉村群眾的精神世界,幫助鄉村樹立新時代新農村的新鄉風[6];組建多學科研究團隊,對特色傳統鄉村文化進行專題研究,挖掘傳統鄉村歷史文化亮點,指導片區開發“農業+旅游”產品,為鄉村制定發展規劃,為古建筑修繕與保護、古跡保護與開發、家族族譜保護與傳承、鄉村文旅研學等活動賦能,為傳統鄉村文化的規范化保護與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

精準服務是貫徹“以人為本”理念的客觀要求。圖書館要創新服務理念,準確定位角色,發揮主體作用,提高文化服務的主動性、積極性,主動下沉鄉村開展面對面的文化服務,避免被動式、運動式的應付了事,盡快形成科學化、常態化、精準化、社會化的服務機制,增強社會化公共服務意識。要精準結對,聯絡各級各類相關領域機構和專家學者,解決“誰聯系、聯系誰”的問題;要找準方法,協助解決村民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堅持定期聯系與經常性聯系相結合,堅持進村服務與現代通信手段溝通聯系相結合,為開展精準服務、解決實際問題提供可靠依據。要精準服務,把為村民做實事、辦好事、解難事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精準掌握不同用戶需求特點和服務變化特點的實際情況與現實需求,重點分析村民在種植養殖、市場營銷、經濟管理、健康養生、非遺保護等方面的多元化文化服務需求。依托圖書館豐富的文獻資源和技術設備優勢,構建資源服務共享平臺,創新服務工作內容,開展個性化服務定制工作,為每個用戶提供便利化、個性化、親情化、精準化的服務[7]。

(二)認真做好村民閱讀推廣工作,實現村民文化服務可及性

文化服務的可及性是文化振興最基本的要求,是實現精準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全民閱讀的重點在鄉村、在農民,閱讀推廣是實現文化服務可及性的有效途徑。

農家書屋作為閱讀推廣的文化惠民工程,十余年的巨大投入雖然基本實現鄉村全覆蓋,但并未取得預期的效果。農家書屋普遍存在圖書數量少、圖書更新慢或基本沒更新、閱讀環境設施簡陋、新媒體設備不足等問題,根本無法滿足村民的閱讀需求。因此,圖書館要認真研究農家書屋實際運行情況和存在的問題,憑借校內開展閱讀推廣的成功經驗和優質服務資源,精準辨析村民的信息需求和閱讀偏好,拓展資金渠道,科學整合、合理配置村民喜歡的涉農文化資源,有針對性地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農業知識講座、健康養生講座、法律法規解讀、音樂名曲欣賞等;依托鄉鎮文化站協助開展科普以及反詐騙、反邪教、反賭博宣傳等活動;組織開展送書下鄉、主題閱讀、好書展銷、書贈春聯等活動;制作與經典閱讀資源相配套的、村民喜聞樂見的音樂和動畫,借助網絡平臺互動交流,優化閱讀推廣資源與氛圍供給,激發村民的閱讀興趣和熱情,營造濃厚的書香氛圍,提高活動的吸引力和實效性;認真解決服務項目單一、供需匹配度低、多元化服務不足以及囿于體制限制跨層級跨行業合作困難,面向大眾的普惠性服務項目還不夠全面的問題[8];堅持“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原則,立足于堅持與創新相結合的思維,督促各級政府履行供給主體責任,破解文化服務可及性不足的問題[9],逐步解決鄉村村民不想閱讀,也不情愿接受閱讀服務的問題[10]。

以三明學院圖書館為例,該館現有館藏圖書595 萬冊,資源數據庫50 個,館藏資源豐富、學科門類齊全,建成了知識資源服務平臺和“閩臺客家文獻數據庫”等特色數據庫,可以一站式檢索與利用全省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完全可以拓展服務功能,承擔社會文化建設的責任,為文化資源匱乏的傳統鄉村提供資源保障服務。圖書館與三元區巖前鎮陽巖社區共建鄉村社區閱讀點,配備了涉農圖書和電子閱讀借閱機等設備資源,并長期開展信息咨詢服務,是圖書館服務地方、校地共生的助民惠民之舉。圖書館還積極響應關心關愛留守兒童號召,聯合二級學院,與荊東社區、實驗小學等8 個社區、學校協同共建,圍繞“雙減”背景下的學生第二課堂成長需求,聯動開設“紅色故事潤心田”黨史學習教育、“陶藝課堂”手工制作、基礎編程、書法繪畫等課程,服務中小學生近萬人次。同時,還開設“趣味籃球”“花樣舞獅”等特色體育課程以及竹笛、安貞旌鼓等“國風進校園”系列中國傳統器樂課程,堅持每周為孩子們提供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四點半課堂”成為了孩子們快樂成長的“加油站”。

(三)發揮信息公平捍衛者和主力軍的公益性供給主體作用,助力實現城鄉居民文化服務均等化

文化是凝聚力量的精神紐帶,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文化供給水平是衡量文化發展水平和人民幸福指數的重要指標。當下,文化供給還存在城鄉間、地區間、群體間不平衡問題,村民閱讀“資源少、能力弱、意愿低、效果差”。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政府行為和主流輿論力所不逮的鄉村社會信息化問題,實施數字鄉村建設和鄉村文化供給工程,推廣“點·線·端+全民閱讀”方案,破除文化供給主體上的體制障礙,彌合數字鴻溝、城鄉差異和信息不對稱。為鄉村配套的文體設施,不僅硬件要硬,軟件要硬,更要有契合村民需求的服務與內容的供給保障,實現從“全覆蓋”向“全提質”躍升,不斷滿足村民對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高校圖書館是信息公平的捍衛者和主力軍,完全可以成為具有專業性和公益性的鄉村文化產品供給主體。圖書館要積極參與政府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購買,不斷拓寬文化務農供給渠道,擴大村民文化消費的自主選擇性,彌補政府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彈性不足的缺陷。囿于鄉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消費習慣和消費觀念,目前的農村文化事業仍然要堅持以公益性為主。因此,賦能鄉村文化資源建設,圖書館要自覺履行服務地方的職能,組建區域圖書館聯盟,整合各校優勢資源,搭建文化資源服務鄉村共享平臺;以數字技術賦能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開展村民積極利用新媒體參與社會的適網教育,提高村民數字素養、觸網能力,推動“互聯網+”技術向鄉村延伸覆蓋;加強對農家書屋的建設與指導,及時替換新書,增加適合“三農”的文獻資源種類和數量;組織師生積極捐獻圖書、文具,捐贈圖書館冗余閑置的文獻資料和設施設備,努力消除城鄉文化供給差異,助力實現城鄉公民文化服務均等化。

(四)宣傳普及非遺知識,增強村民文化保護自覺性

傳統鄉村的保護不能僅局限于有形的,諸如民居、戲樓、祠廟等物質文化遺存,而且還要對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存和傳承人進行保護。傳統鄉村的“活態”保護的主體是鄉村內的原住居民,“人”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載體。

圖書館要提高對農耕文化傳承保護的意識,協助鄉村做好當地文化遺產的普查、收集、整理和存檔工作,積極協助傳統鄉村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共同培養“群體”傳承人,逐步解決鄉村文化傳承人才短缺、斷層問題;組織文化遺產保護隊伍,定期到鄉村開展文化展覽、文藝巡演和培訓活動,助力實現“鄉風文明”;借助各類自媒體和互聯網平臺,運用文學化、廣告化手段,多路徑宣傳普及文化遺產保護知識,努力提高村民參與保護非遺文化的自覺性。比如,圖書館可以組織戶籍所在地的學生和文藝志愿者,在教師的指導下回鄉開展田野調查、文藝采風,對非遺劇目演出、民俗活動進行觀摩拍攝、現場直播,并邀請老藝人進行現場解說,擴大非遺活動的影響;可以敦促各級政府建立和完善數字化活態保護非遺文化機制。圖書館應該盡己所能,組織專業教師和學生,運用空間信息和數字影像技術,對鄉村中的古代建筑、民俗風情、戲劇曲藝、民間文學和制作技藝等方面遺存,進行搶救性錄音錄影[11],建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圖書館非遺文化數據庫,同時做好宣傳推介工作,通過共享平臺把它作為公共文化產品分享給社會和讀者,使鄉村非遺文化作為鮮活的文化留存在民眾心中[12]。

(五)參與主體力量建設,發揮輔助力量作用,共同促進鄉村文化振興

鄉村文化振興的主體是多元的。村民群體是最廣泛的主體力量,圖書館是社會組織中參與文化振興的一支重要的輔助力量。圖書館要積極參與主體力量建設,幫助各級政府實施鄉村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計劃,整合文化惠民活動資源,提高農民對文化建設必要性和自身主體作用重要性的認識,指導村民充分利用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幫助村民提升文化藝術素養;支持農民開展富有地方特色、體現農村農業特點的文化體育娛樂活動,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解決農民文化生活貧乏問題,讓村民在寓教于樂的文化活動中提升主體意識,自覺參與到鄉村文化建設中來,讓村民真正成為鄉村文化振興的主體力量,共同推動鄉村經濟融合發展[13]。圖書館可以成為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引者和規劃者,為具有開發價值的鄉村文化資源提供產業化咨詢和規劃服務;圖書館可以發現和培養鄉土文化能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等鄉村文化人才,定期開展輔助培訓工作,培養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文化人才,提升地方文化隊伍的素質和水平,發揮其在傳統文化傳承、手工技藝培訓、文化遺產保護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圖書館可以積極協助當地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打造區域性特色品牌,促使文化資源產品化、產業化,拓展村民發家致富渠道;圖書館還可以對生態環境優越、自然風光優美的鄉村進行診斷性評估,對村民進行旅游業從業技能培訓,助其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新發展理念,以文化旅游產業引領傳統鄉村經濟文化雙振興。唯有協同各方、統籌聯動,賦能多元主體,凝聚強大合力,才能破解鄉村文化振興的深層次問題,最終實現傳統鄉村文化振興。

三、結語

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也是“讓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的必然要求。賦能鄉村文化振興,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堅定文化自信的永恒命題,是高校圖書館彰顯自身價值、服務社會的光榮使命。只要深入推進文化惠民工程,為傳統鄉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提供更多、更好的物質基礎支持、技術支持和智力支持,高校圖書館就一定能夠為鄉村文化振興事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猜你喜歡
村民圖書館資源
基礎教育資源展示
定點幫扶讓村民過上美好生活
張存海:帶領村民過上好日子
一樣的資源,不一樣的收獲
能人選出來 村民富起來
資源回收
圖書館
資源再生 歡迎訂閱
蔣虛村村民為何沒有獲益感
去圖書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