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普惠金融賦能農業農村有效投資探析

2023-02-24 23:06□李
山西農經 2023年22期
關鍵詞:普惠農村居民經營者

□李 想

(西安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021)

我國始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擴大有效投資是推動農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也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支撐[1]。然而,資金投入不足一直是影響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問題,尤其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國際形勢的影響,農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放緩,2023 年上半年我國第一產業投資增長0.1%,遠低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投資增速。為了釋放農業農村投資活力,我國在加大財政資金投入的同時,充分發揮金融的撬動作用,利用數字普惠金融創新農業農村投資機制,引導社會資金流向農業和農村地區。

隨著數字經濟的不斷發展,以互聯網、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和傳統金融服務相融合產生的數字普惠金融為農業農村投資提供了新的機遇[2]。農業生產具有“高風險、低收益”的特性,我國農業長期面臨嚴峻的金融排斥[3]。而作為銀行、保險等傳統金融供給的有效補充,數字普惠金融能使農業生產經營者精準獲取有效的金融服務[4],并擺脫農業經營者生產經營過程中的資金短缺困境,為活躍農業農村投資提供了可能。

進一步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可為全面實現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數字普惠金融能夠緩解農業農村發展過程中資金短缺的問題,擴大投資規模,改善投資結構,提升投資效益。文章分析了我國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現實條件,并進一步分析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業農村投資的影響機制,旨在促進數字普惠金融與農業農村投資的有效結合,拓寬投資渠道,形成投資合力,推動鄉村振興不斷取得新進展。

1 數字普惠金融的興起和發展

2005 年,聯合國明確提出普惠金融的概念,世界各國均不斷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普惠金融體系,以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我國也創建了適合中國國情的數字普惠金融體系,2017 年7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建設普惠金融體系”,并強調中國普惠金融發展的數字化方向,由此,數字普惠金融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了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深入推進數字普惠金融,讓金融服務惠及農業農村低收入人群,為農業經營者提供靈活的資金來源,為增加農業農村投資提供了新的方向。

首先,數字普惠金融能夠切實發揮“普”的作用,讓廣大貧困地區的農民和經營者共享金融服務的高效性和便捷性。數字普惠金融讓廣大農村居民足不出戶便能享受高效的金融服務,降低交易成本和時間成本,幫助其將資金及時投入到生產經營活動中[5]。截至2022 年6 月,我國農村網民規模達2.93 億人,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58.8%,較2021 年12 月上升了1.2 個百分點。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應用,農村居民對于數字金融知識也更加了解,與傳統金融相比,農戶能夠通過移動端APP 根據流程自助完成借貸,在獲取資金的同時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其次,數字普惠金融可以通過農村居民消費、信貸等信息設定信用等級,有效降低信貸風險及信息不對稱程度。在此背景下,金融機構愿意為農民和農業經營者提供更多必要的消費信貸支持和金融保障,以降低其交易成本,提高鄉村金融服務水平。

最后,數字普惠金融能提高農業經營者獲取資金后投入生產經營活動的積極性,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綠色節能產業,從源頭上擴大農業農村投資規模。

2 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現狀分析

2.1 農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

首先,我國農村地區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進程加快。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實現全覆蓋,農村通信難的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2022 年據通信業統計公報顯示,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服務持續在農村地區加快普及,截至2022 年底,全國農村寬帶用戶總數達1.76 億戶,全年凈增1 862 萬戶,比2021 年增長11.8 個百分點。這一系列數據表明,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在農村地區得到較好的推進效果,推動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為全面推進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提供了良好的開端。

其次,農村地區移動互聯網用戶逐年增加。數字普惠金融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以多種形式融入居民日常生活和經營活動中。微信和支付寶的廣泛使用使農村居民實現足不出戶便能完成水電費等生活費用繳納,極大便利了居民生活。此外,隨著余額寶和零錢通的推出,農村居民的存取款服務變得更加多元化。同時,其理財產品的推出,培育了居民長期投資理念,激發農村居民參與數字普惠金融的積極性。信息技術的普及和推廣,使數字普惠金融在農村地區扎根,更好地服務于廣大農村居民和農業企業。

最后,農村地區信息服務質量不斷提高。2022 年發布的《中國數字鄉村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21 年底,全國行政村通寬帶比例達到100%,通光纖、通4G比例均超過99%,基本實現農村、城市“同網同速”。5G 加速向農村延伸,截至2022 年8 月,全國已累計建成并開通5G 基站196.8 萬個,5G 網絡覆蓋所有地級市城區、縣城城區和96%的鄉鎮鎮區,實現了“縣縣通5G”。

2.2 農村居民金融素養不斷提升

隨著農村互聯網金融的不斷發展壯大,農村居民能通過互聯網對金融功能和使用方法進行全面學習。在國家大力發展農村普惠金融的背景下,全國各地區也通過不同形式向農村居民宣傳金融知識,增強了居民對金融投資和風險的認識,提高了其金融風險防范意識。留守的農村居民大多受教育水平低的限制,難以接受數字普惠金融。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在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等產業中的廣泛應用,越來越多的外出打工人員返鄉創業,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有志向的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地區,立志要干出一番事業。這些人員大多具備專業的金融知識和較高的金融素養,對投資組合和分散風險具有專業的認識,能夠幫助農村居民樹立對數字普惠金融的正確認識,提高其對數字普惠金融的接受程度和辨別金融違法活動的能力,產生良好的金融知識普及效果。

2.3 涉農融資平臺不斷創建

各地區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自主探索建立涉農融資平臺,不斷創新和提高金融服務水平。相關數據指出,2022 年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2.17 萬億元,同比增長3.6%。農村電商平臺的快速發展加快了信息的流通,大大拓寬了農產品的銷售市場,在數字經濟中保持領先地位。隨著“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數商興農”工程的深入實施,產銷融合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營業收入。同時,電商銷售促進了農業產業鏈的發展,快遞行業以及農產品深加工等行業得到繁榮發展,增加了農村居民收入來源,也引導社會資本加大對綠色產業的投資力度。

此外,各大金融機構紛紛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推出形式多樣的金融產品。例如,中國農業銀行推出“惠農e 貸”、山東省農商銀行推出“信e 快貸”系列產品、濰坊市建成山東省首個鄉村振興普惠金融服務平臺、螞蟻金服等互聯網服務平臺均積極投入農村數字金融建設。通過互聯網平臺,投資者能夠更加直觀和真實地了解農戶和經營者的需求,并將二者緊密結合在一起,提高投資的及時性和有效性,緩解資金短缺帶來的不利影響。

3 數字普惠金融促進農村農業有效投資的路徑

3.1 創建多層次金融體系,增加投資收益

傳統金融機構以農村信用社和中國郵儲銀行為主,地區差異明顯且主要集中于鄉鎮,服務門檻相對較高,農村居民獲取資金手續煩瑣、融資額度小,不能及時將資金投入到生產經營中。而通過數字普惠金融,農業生產經營者能夠第一時間表達自己的需求,直接和投資者交流,減少了中間環節,有利于擴大農業農村投資的規模。通過激發農村惠普金融的商業化和市場化屬性,引入更多專業的金融機構,建設多層次、多樣化的農村金融便民點,為農戶和生產經營者提供及時且精準的金融服務。

首先,建立數字育種、智慧稻米產業鏈、畜禽養殖等鄉村振興戰略特色金融機構,制訂計劃部署,以全面覆蓋農村普惠金融服務點,拓展農村和農業產業投融資業務,提高金融機構貸款額度,為農戶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引導農業生產經營者不斷推出新產品,提升市場競爭力,加快形成農業農村投資新方向,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其次,創建形式多樣且具備差異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加快農村地區傳統金融服務網點轉型升級,確保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惠及每一戶農村居民。差異化的金融產品除滿足多元化融資需求外,還可以降低金融機構與農村居民的溝通難度,助力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的推進。例如針對返鄉創業的農業經營者,可以降低貸款利率,推動農業經營主體快速發展,加大社會資本投資力度。

最后,加大金融機構支農力度,打通社會資本獲取投資項目的信息渠道,為金融機構精準提供金融服務創造條件。

3.2 創新投資模式,優化投資結構

各地應積極探索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企業發展的多元化投資機制,創新投資模式,優化投資結構。因地制宜地設立鄉村振興基金和農業產業化發展基金,全力保障民間投資不斷增加。農業企業普遍面臨“風險大、收益小”的不利融資處境,可引導社會資本優先投資區域內的龍頭企業,完善重點投資項目名單,改善農業企業融資困境,促進企業轉型升級。此外,鼓勵支持民間投資降低準入門檻,有序進入農村。趙惠和賈紅強(2022)[6]研究指出,近年來,農業農村投資力度不斷加大,吸引社會各界金融機構積極布局農村。民間資本約占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的80%,已成為農業農村投資的重要力量。各金融機構應該搭建統一的農業農村重點投資項目平臺,對重點行業和項目加大投資力度,改善傳統投資效率低下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農業投資結構不斷優化,持續加大糧食產量供給,改善農業結構[7]。由于食品安全問題頻發,居民更傾向于購買綠色優質農產品,由此催生了更加多元化的投資需求,因此亟須加強農業產業園建設、改善農業投資環境。此外,金融機構可依托本地特色農業產業,推進優勢產業示范園建設,加大科技投入和創新投入,建設農業強鎮。

鄉村振興背景下依托數字普惠金融優化投資結構,明確投資重點,并借助當地生態環境和資源優勢發展旅游產業,打造綠色、溫馨的花卉小鎮、蔬菜小鎮等,以吸引更多社會資本積極投資休閑農業項目,提高投資效益。

3.3 提高征信水平,降低投資風險

加快推進農村地區數字技術和普惠金融的有機結合,構建農業經營者信用體系,建立統一標準,利用數字普惠金融實時共享信息,改善農業經營者融資難的現狀。

首先,金融機構、投資者和農業生產經營者信息不對稱,大大增加了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難度,且農村地區的征信機構以農村信用社為主,但其信用評級標準和體系不健全,在實踐中常產生一系列問題。因此,國家應制定政策將農村居民納入全國統一的信用評價體系,并且可以針對當地農戶特點加入個性化的評價指標,并規范管理。

其次,各大金融機構的信用評價體系互不相通,應鼓勵各大金融機構不斷創新數字普惠金融工具,拓展對農業經營主體的信貸和保險業務,降低對抵押物的要求。對農村居民日常的消費、信貸等信息建立完善的評價標準和信用等級,提高征信水平較高的農業生產經營者的融資額度,簡化辦理手續,確保資金及時投入使用。此外,數字普惠金融的創新發展能夠引入專業的擔保機構,為農業經營者提供擔保,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投資者的投資風險,增強了投資者的投資信心。

最后,通過數字普惠金融建立完善的農業保險體系,使其最大限度滿足農業經營者多元化的金融需求。針對農業經營者的需求,可以開發多元化的保險產品,并引導農戶及經營者樹立正確的風險意識,降低投資風險。利用數字技術和普惠金融提高農業農村保險的精確度,穩定提升農戶和農業經營者經營能力并增強投資者信心,促使投資者主動加大對農業農村的資金支持力度,提升投資效益。

4 結束語

國際形勢的變化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對農業農村投資造成了較大沖擊,不利于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為此國家采取了多種措施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的快速發展增加了對廣大農戶以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服務供給,有效緩解了資金短缺,并增強了投資者的信心。農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完善、農村居民金融素養的不斷提升以及涉農融資平臺的不斷創建為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的落地提供了條件。要充分利用數字普惠金融推動農業農村投資創新發展,在農村地區創建多層次金融體系、創新投資模式,提高農戶和生產經營者的征信水平及金融服務的可得性,降低貸款的難度和成本,優化投資結構。

猜你喜歡
普惠農村居民經營者
明清珠江三角洲基塘區的田場與經營者
今年一季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4.8% 細算農家增收賬
探索節能家電碳普惠機制 激發市民低碳生活新動力
《經營者》征稿啟事
促進農村居民心理健康與實現精準扶貧
日照銀行普惠金融的鄉村探索
農村普惠金融重在“為民所用”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
做一名聰明的集團醫院經營者
國有上市公司經營者薪酬激勵模式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