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命·內容·氣象·效益
——民族歌劇《沂蒙山》再分析

2023-02-28 03:55
歌海 2023年6期
關鍵詞:沂蒙山沂蒙劇目

●趙 峰

由山東歌舞劇院創作演出的民族歌劇《沂蒙山》自2018 年12 月19 日在濟南省會大劇院成功首演后,至今已有近五年時間,完成200 多場演出。該劇以其深厚的精神蘊含、大氣的史詩風格、精彩的藝術呈現、創新的藝術形式、美輪美奐的舞臺,全景展現了沂蒙山根據地革命斗爭史,雕塑了沂蒙英雄群像,謳歌了“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沂蒙精神”,在國內引起強烈社會反響和轟動效應。劇目榮獲第十七屆文華大獎、第十五屆“五個一工程”獎、第四屆中國歌劇節優秀劇目獎,在眾多經典劇目中被選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優秀舞臺藝術作品展演開幕式演出劇目,主要演員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先后到中央黨校、國家大劇院及全國多地演出,配合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在山東省內巡演,觀眾場場爆滿。

對于該劇的藝術成就,很多專家學者進行過不同角度的分析,喬佩娟、王祖皆、仲呈祥、居其宏等全國知名藝術家、理論家均在不同場合、媒介從不同角度給予民族歌劇《沂蒙山》高度評價,欒凱等劇目主創人員也結合劇目創作過程撰寫了劇目解讀分析文章,山東省內的文藝評論工作者對劇目進行了多輪次的評論推介。

筆者之前作為山東省藝術研究院從事戲劇理論研究及評論的工作者,對民族歌劇《沂蒙山》長期予以關注,深知劇目獲得普遍贊譽,同時關于劇目的題材、體量和成本也有學者或多或少在不同場合提出過異議。2021 年10 月,筆者調入山東歌舞劇院工作,和民族歌劇《沂蒙山》演職員朝夕相處,與各種演出相行相伴,從局外人到局內人的身份轉變,使筆者在內外兩個維度對民族歌劇《沂蒙山》有了更深刻、更系統的認知,總結起來就是:使命擔當、內容豐富、史詩氣象、巨大效益。本文圍繞這四個方面對劇目本身和創作范式進行系統分析,并首次回應外界對民族歌劇《沂蒙山》創作成本問題的關切。

一、胸懷大格局,完成大使命

沂蒙地區是我國紅色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沂蒙精神享譽全國。習近平總書記2013 年視察臨沂期間強調指出:“山東是革命老區,有著光榮傳統,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沂蒙精神,對我們今天抓黨的建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作用?!雹倭暯剑骸墩撝袊伯a黨黨史》,中國文獻出版社,2021,第43頁、35頁?!耙拭删衽c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雹诹暯剑骸墩撝袊伯a黨黨史》,中國文獻出版社,2021,第43頁、35頁。山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多次強調要大力挖掘深厚的沂蒙精神文化資源開展藝術創作,打造推出代表新時代藝術發展高度的文藝精品??梢哉f創作民族歌劇《沂蒙山》不僅是一項嚴肅而崇高的藝術創作任務,更是光榮而神圣的時代使命。

沂蒙山革命斗爭題材豐富,沂蒙精神崇高。為了全景展示沂蒙山革命根據地建立、發展、壯大并取得最終勝利的歷史進程,為了實現作品的史詩性品格,主創團隊最終決定用歌劇這一舞臺綜合藝術,全景展現沂蒙山革命根據地黨政軍民為中國人民解放和中華民族獨立做出的巨大貢獻和無私奉獻,向偉大的沂蒙人民、向英雄的革命先烈致敬。

民族歌劇《沂蒙山》創作伊始,也承受著一定的壓力,面臨著一定的風險。一方面,很多人包括一些從事沂蒙精神研究的專家學者和知名藝術家認為題材陳舊,很難出奇出新,觀眾難免出現審美疲勞,我國民族歌劇的創作范式尚不成熟,中國原創民族歌劇的創作規律與特點問題仍無標準答案,沒有系統的創作理論支撐,民族歌劇發展曾經歷一段時間低谷,全國范圍內民族歌劇專業創作人才匱乏,作為創排主體的山東歌舞劇院沒有合唱團,樂團建制不全,利用全國資源整合一個高水平主創團隊已經很難,組建高水平的合唱團和樂團更是難上加難。另一方面,主旋律文藝作品特別是舞臺藝術作品如何贏得觀眾的喜愛和市場的認可,如何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是值得慎重考慮的問題。歌劇相對于其他藝術門類投入較大,現代科技手段運用較多,很容易被貼上“大制作”的標簽,學界和一些習慣于戲曲創作演出的文藝工作者、觀眾會不會把對戲曲大制作的反思套用到對歌劇的評判上,這也是創作必須面對的問題。

面對困難和風險,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沂蒙精神重要指示,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高度認識自己所擔負的歷史使命和責任,用大格局、大情懷去謀劃,以全國一流為目標,以開辟中國化民族歌劇探索新路徑為己任,不斷開拓創新。該劇藝術總監張桂林在一開始就提出:“必須有意識運用本民族的思維方式、藝術素材、表現形式,形成具有民族形象、性格、情感、思想等的戲劇表述,賦予外來藝術形式以本民族的精神特質……”①郝桂堯:《沂蒙山》,山東人民出版社,2021,第30頁。

該劇緊緊圍繞“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開展藝術創作,抓住軍民兩條線,在“軍愛民”“民擁軍”兩個層面構建劇情,讓軍民的魚水情升華到更高的境界,努力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講清楚中國人民跟著中國共產黨走的歷史必然性。主創人員經過不懈的努力,最終將民族歌劇《沂蒙山》成功打造成一部紅色主題濃郁、山東特色突出、藝術水平高超的優秀文藝作品,一部中國民族歌劇藝術的創新之作,一部當代文藝培根鑄魂的上乘之作。

二、透過大視野,呈現大內容

以沂蒙山為代表的山東革命根據地在中國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沂蒙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進行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偉大斗爭,涌現出眾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10 萬先烈血灑疆場,鄉鄉有紅嫂、村村有烈士,“省下最后一口糧,為了前方;送上自己的親骨肉,血灑戰場”的誓言傳遍沂蒙。編劇王曉嶺多次感慨:“別的劇本創作愁著沒素材,這個劇本是愁著如何割舍?!边@樣一片紅色厚土,也先后孕育了一大批享譽全國的優秀文藝作品,如芭蕾舞《沂蒙頌》、京劇《紅嫂》、柳琴戲《沂蒙情》、電影《沂蒙六姐妹》、舞劇《沂蒙那座橋》等。這些作品集中展示了沂蒙山根據地人民擁軍支前的感人事件,但內容主要集中在做軍鞋、抬擔架、送軍糧、“火線橋”等細節性事件上,在歌頌沂蒙人民愛黨愛軍、無私奉獻精神的同時,也很遺憾地缺少了對沂蒙山根據地為國家解放和民族獨立做出的巨大貢獻的大跨度、整體性、史詩性呈現。

民族歌劇《沂蒙山》創作伊始,就定位于彌補這一空缺,對沂蒙山根據地重大歷史事件進行了全方位、大跨度、全景式的宏觀追述和集中表現。民族歌劇《沂蒙山》的內容呈現并不是通過概括表達和說教來實現的,而是以新視角、新高度和新情致,賦予沂蒙精神、沂蒙英雄、軍民之情以嶄新的藝術表現。具體來說就是通過小切口體現大主題,避免對以往同類藝術作品、藝術形象的復制和重復,回避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做直接對應的一般化表面化鋪陳,而是對這段沂蒙山革命斗爭史進行合理剪裁,藝術再造,獨創出一系列生動的、形象化的藝術細節。例如,主創團隊以散點透視的創作方式編織出軍愛民、民擁軍兩條互相交織的人物關系,設置黨、軍、民等不同藝術形象,使親情、愛情、家國情貫通融合,特別是重點刻畫海棠從“小我”到“大我”逐步成長為堅定革命者的心路歷程,全劇盡顯歷史縱深感和厚重感。

民族歌劇《沂蒙山》在起承轉合的戲劇矛盾沖突中引領廣大觀眾一起追溯沂蒙山根據地發展歷程,一起感受沂蒙精神的形成過程和豐富內涵,用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還原歷史的場景再現、貼近史實的人物塑造,展示了沂蒙山革命斗爭的重要歷史事件,訴說著中國共產黨為人民利益做出的犧牲和貢獻、人民與中國共產黨生死相依的血肉情感。民族歌劇《沂蒙山》呼喚當今中華兒女牢記初心使命,鍛造以史為鑒、居安思危的精神品格,回應了歷史和人民為什么選擇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然性。

三、運用大場景,還原大氣象

如何在有限的舞臺時間和空間里,將沂蒙山根據地革命歷史的波瀾壯闊,“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沂蒙精神宏大主題,真實而藝術地呈現在舞臺上,考驗著主創團隊的藝術能力。

為了給民族歌劇《沂蒙山》這一史詩性作品營造宏大的主題場景,劇目的舞臺制作可以說達到了山東舞臺藝術水平的高峰。極具象征意義的山體,輔以豐富多樣而又恰如其分的科技手段,讓人身臨其境的現代燈光、音響及多媒體技術的有機融合使用,在有限的舞臺空間將民族抗日戰場進行了精準的聚焦濃縮,展現出一幅幅具有時代感染力的民族斗爭畫卷,充分展示了主創團隊高超的藝術造詣、豐厚的知識儲備、廣闊的社會視野與濃重的人文情懷。

特別是劇中山體的設計,大幕拉開,觀眾就被舞臺上撲面而來的“群山”所震撼。層層疊疊的石頭,堆出十多米高的山體,直抵舞臺頂部,極大地拓展了觀眾的視野高度和視覺縱深,不但極具沂蒙特色,而且極具象征意義?!澳切┯梢拭瑟毺氐孛病摹橄蠖傻木奘?,堅硬、渾厚、蒼涼,層層疊疊,巍然屹立,像一個個樸實而堅韌的沂蒙兒女,高昂著頭顱,挺直了脊梁。它們不僅高拔峻峭,而且具有無限的寬度、厚度,和站立其中的沂蒙百姓群像融為一體,成為一尊屹立不倒的群雕,一座精神的高塔,一座民族精神的豐碑?!雹俸鹿饒颍骸兑拭缮健?,山東人民出版社,2021,第3頁。

看似復雜的山體,其實由四個極簡的單獨部分構成,通過六幕中三十六次的不同旋轉,營造出時而震撼人心、時而硝煙彌漫、時而詩意浪漫、時而溫馨靜謐、時而充滿希望的舞臺畫面,不同的戲劇空間的營造,讓整劇呈現出多樣的戲劇環境和緊湊的戲劇節奏,使劇情更加張弛有度。整個舞臺“高級灰”的主色調和主人公海棠的“一抹紅”,制造出了視覺上強烈的沖擊效果。服裝采取的是立體化裁剪,讓劇中人物形象更加生動具體,與高大的山體融為一體,塑造了極具雕塑感的英雄群像,與劇目主題遙相呼應。

戲曲本體不能成為所有舞臺劇目創作的尺度,歌劇的“大制作”與戲曲的“大制作”有著跨藝術本體的區別,后者容易造成戲曲演出的本末倒置,而前者則要求藝術本體水漲船高。民族歌劇《沂蒙山》在舞美創作上實現了歌劇藝術本體與舞臺科技的完美融合,山體、燈光、音效具有極強的表演性,它們的存在不但沒有削弱演員的表演,還恰到好處地強化了劇目的戲劇性。例如,山體和演員的幾次互動大大增強了演唱和表演的效果??梢哉f,民族歌劇《沂蒙山》的創作,做到了舞臺元素與藝術內容、人物形象的結合完美無缺,營造出新穎別致、出人意料的舞臺效果,制作上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共同保證了劇目藝術效果的完美呈現。

四、打造大品牌,實現大效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優秀的文藝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雹诹暯剑骸对谖乃嚬ぷ髯剷系闹v話》,《光明日報》2015年10月15日。

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多,標準也越來越高。普通群眾的欣賞水平、藝術素養正在快速提升,看著電影大片和“大制作”舞臺劇成長起來的年輕觀眾成為舞臺劇觀眾的主體之一。這就需要文藝創作主動滿足人民群眾對高水平文藝作品的需要,將文化快餐做成文化大餐,將普通藝術作品做成藝術精品。

當然,一部好的藝術作品往往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沒有為之叫好的觀眾,沒有持續穩定的市場,也就談不上社會效益,這就要求我們推動藝術精品的大眾化。民族歌劇《沂蒙山》的創作實踐很好地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事實證明,好的主旋律作品既能產生很好的社會效益也能產生很好的經濟效益。民族歌劇《沂蒙山》推出以來好評如潮,邀約不斷,經受了觀眾評價、專家評價、市場檢驗,至2023 年票房收入近3500萬元,已經遠遠超出創作成本。

當然,作為一個演藝產品,民族歌劇《沂蒙山》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成本病”的問題。該理論提出者、美國經濟學家鮑莫爾認為:“最根本的區別在于勞動在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在有些情況下,勞動主要是工具性的,是實現最終產品的偶然性要素。而在其他的努力領域中,對其實踐目的來說,勞動自身就是最終產品?!雹貰aumol,William J.“Macroeconomics of unbalanced growth:the anatomy of urban crisi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7(57.3),p.416.也就是說,表演藝術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產品,它的這一特殊性造成表演藝術的成本降低不能通過提高生產率或降低人工成本來實現,這一特殊性也決定了表演藝術行業對政府資金一定程度上的依賴性。

為了最大限度地實現劇目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民族歌劇《沂蒙山》努力打造演藝品牌,創新性地打造了首演舞臺版、巡演舞臺版、戲劇音樂會版、重唱合唱版、音樂會簡版五個不同體量的演出版本,形成不同舞美體量、不同演職員構成、不同成本費用的梯次結構,既有300 人的大隊伍,也有九個人的輕騎兵,在保證演出質量的同時,降低了演出成本,全力推進民族歌劇《沂蒙山》演出。

民族歌劇《沂蒙山》以濃郁的民族風格、鮮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的音樂形式,為講好中國故事、弘揚民族精神提供了民族的藝術樣式。劇目在思想、藝術和市場三個維度樹立價值取向,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旗幟,堅定文化自信,堅定價值導向,以文藝培根鑄魂,所塑造的英雄形象不僅具有藝術的審美功能,更具象征意義,在他們身上體現出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能夠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進而培育和堅定人們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及其創造美好生活的理想信念和信心,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信念和信心。

猜你喜歡
沂蒙山沂蒙劇目
舞臺劇目
沂蒙山小調
韓國漢詩中的沂蒙歷史名人形象研究
新見晚清民國傳奇劇目十一種
文華大獎”獲獎劇目
沂蒙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
優秀劇目進校園
描繪紅色沂蒙新畫卷
沂蒙媽媽與八路兒子的母子情
結合新的時代條件 弘揚光大沂蒙精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