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護傳承各民族非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23-02-28 04:34林,程
關鍵詞:中華文化共同體中華民族

黃 永 林,程 秀 莉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求是》2022年第21期。。2023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行第九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務”(2)新華社:《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0/content_6912492.htm?jump=true,2023-10-28,2023-11-16。。我國各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是中華民族生命力和創造力的體現。加強我國各民族非遺保護傳承,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各民族非遺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寶貴資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研究和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和時代價值,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和運用中華文化特征、中華民族精神、中國國家形象的表達體系,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的中華文化認同?!?3)新華社:《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0/content_6912492.htm?jump=true,2023-10-28,2023-11-16。這對于深入理解中華文化的突出特性,發揮作為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我國各民族非遺的時代價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中華文化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根基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根基。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是多民族不斷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的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于一體的共同體。文化是維系整個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載體。我國各民族共生共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文化上形成了多元一體的共同體形態。中華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歷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發展至今的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與和平性特征。2021年8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正確把握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葉,根深干壯才能枝繁葉茂?!?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246頁。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創造的文化以不同的形態進入,在“共在性、共生性、共意性”的同構關系中,在共同認知、共同情感、共同意志于一體的文化心理基礎上,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整體格局。既表現出文化的多樣性,又展現出共生、共享、共融的區域共同體特質。

中華文化認同和本民族文化認同是并行而不相悖的關系,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歷久彌新,其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是鑄就今天我們強大文化自信的根源。(5)胡兆義、林繼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新思路》,《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3期。如我國各民族人民在廣泛認同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中華傳統節日的同時,還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節日民俗。我國各民族優秀文化蘊含著許多心向中華的文化元素,是不斷增強中華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2022年9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復興文庫》序言中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傳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6)新華社:《習近平為〈復興文庫〉作序言強調:以史為鑒察往知來 在復興之路上堅定前行》,https://www.gov.cn/xinwen/2022-09/26/content_5712191.htm?jump=true,2022-09-26,2023-11-15。加強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

(二)各民族非遺蘊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基因

我國各民族創造了豐富多彩的非遺,包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類型,它們在自在、自然的歷史長河中發展、成長、豐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百花園中的瑰寶。我國諸多非遺項目多是在各民族中傳承流布,具有多民族共享屬性,這是各民族長期交往交流交融的體現。在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中國項目中,屬于少數民族的占到三分之一。如少數民族史詩既是對各民族燦爛古老文明的再現,也是中華文明發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被稱為中國少數民族“三大英雄史詩”的藏族的《格薩爾》、蒙古族的《江格爾》、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就填補了中國文學史的空白。我國非遺具有多民族共創共享的屬性、“美美與共”包容性的精神內核,以及鮮明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它們是培育中華文化認同的源頭活水。

在非遺傳承交流的過程中,各民族的文化特色交相輝映,形成了增進共同性和包容差異性的文化自覺與思想認知。(7)普麗春、費洋洋、趙倫娜:《非遺傳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時代呼應與價值導向》,《中國民族教育》2023年第5期。中國民間故事是各民族民間文學類非遺項目中數量最多的一種,具有群體傳承、變化流動的特色,融入了各族民眾的主觀情感,表達著民眾對歷史的理解與認識,具有重要的價值整合功能和精神激發作用,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了共同的心理基礎。中華文化兼容并包、兼收并蓄,各族人民在中華大地上不斷遷徙、聚居、通婚、融合,早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緣基因,形成了團結互助、守望相助、共同發展的價值理念。如全國廣為流傳的昭君出塞的傳說和文成公主入藏的傳說,就是中華民族團結一家親的重要象征,已成為中華各民族和平和睦和諧的歷史見證,成為民族團結的經典寫照,具有提升各民族親和力、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中國非遺流淌著中華文化基因,閃耀著各民族文化的奪目光芒,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各民族非遺既保持其鮮明的傳統特色、個性氣質與美學追求,同時也因時而進、乘勢而變,為豐富中華文化注入生機與活力,對強化中華文化認同、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為傳承和創造中華文明作出了積極貢獻。

(三)各民族非遺構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質

中華文化博采眾長,具有各民族所共同認可的價值理念、情感目標、理想追求,是中華民族繁榮發展的內生動力。許多中國非遺是在一個區域內可以被多民族創造、接受和享用的文化和生活,是多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生產出來的共情文化,具有多民族共創共享共情的屬性。如今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作名錄1,557項、3,610子項,這說明很多非遺項目是在多個地區或民族中流傳的。它們有些是在各個民族相同生存發展場域中、共同生產生活方式下,以及基本一致的共同情感表達中建立起來的相互情感認同和文化認同的文化。如流傳在我國西北地區的民歌“花兒”,是一種在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陜西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地區由漢族、回族、東鄉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藏族、裕固族、維吾爾族等九個民族使用漢語傳唱的一種民歌,“花兒”所體現的內涵和特征,是西部地區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號中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文化符號之一,較好地反映了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歷史與文化特點,充分體現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8)馬東平:《“花兒”:西北各民族共享文化符號》,《人民政協報》2022年9月26日,第10版。這些非遺項目以文化為紐帶架起了各族群眾同敘情誼、交流互動、凝聚共識的橋梁,起到了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認同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作用。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魄,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所在,中華文化認同是中華民族認同中最深層和最基礎的認同,多民族文化認同恰恰是通過各個民族能夠共享的文化而得以實現和彰顯的。非遺傳承是文化認同最直觀的外在行為表征,我國各民族在長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非遺,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與發展過程中歷史記憶與集體意識的體現,這種共創共享共情的非遺傳承能夠連接各民族成員對集體記憶的追溯,增強人民精神領域文化認同感,是實現“各民族一家親”的心理基礎,是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強效思想基質。非遺傳承有助于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成員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有助于推動中華民族成為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

二、用中國非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要路徑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指出:“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促進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9)新華社:《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8/12/content_5630974.htm,2021-08-12,2023-11-16。新時代新征程,非遺保護必須樹立大歷史觀、大時代觀、大遺產觀,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鞏固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共同體形態,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作出貢獻。

(一)尊重并保護不同民族非遺,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情感基礎

我國各民族的非遺反映著中華民族的歷史、精神、品格、信念,蘊含著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漸形成的文化共性和文明底蘊,加強中華民族非遺保護、傳承、傳播,對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增強中華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必須尊重珍惜不同民族的非遺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9月28日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向各族人民反復講,各民族都對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貢獻,各民族要相互欣賞、相互學習。把漢文化等同于中華文化、忽略少數民族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缺乏認同,都是不對的,都要堅決克服?!?10)汪曉東、李翔、王洲:《共享民族復興的偉大榮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團結進步重要論述綜述》,《人民日報》2021年8月25日,第01版。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民族不分大小,文化不分高低,都是中華民族及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少數民族非遺資源十分豐富,是構成中華文化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隨著現代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的快速發展變化,許多少數民族非遺瀕臨消亡的危機,這對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將產生巨大影響,我們一定要珍惜這些寶貴的少數民族非遺,加強對少數民族非遺保護和傳承的支持,弘揚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夯實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文化基石。

其次,必須喚起全社會共同保護非遺的意識。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喚起全社會保護各民族非遺的意識,營造各族群眾共創共享、共娛共樂的氛圍,繼續推進非遺進社區、進企業、進校園、進各類活動場所,融入現代生活,展現當代價值,涵養文明鄉風、凝聚民族精神,引導各族人民群眾深刻感受中華優秀非遺多姿多彩的魅力,提升他們的文化自信和幸福感、獲得感,為非遺項目的傳承、創新、弘揚奠定良好的群眾基礎,增強他們中華一家親的觀念,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團結統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作出貢獻。

再次,必須加強對各民族非遺的傳播交流互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通互鑒,必須加強各民族非遺的深層次交流互動,架起各民族之間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橋梁和紐帶,加深各民族人民之間的感情,拉近心與心的距離,增進文化認同,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情感支撐。要運用現代技術打造各民族非遺傳播平臺,不斷創新非遺展演展示形式;充分發揮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群藝館、文化禮堂等公共文化機構在傳承民族非遺中的作用,使各族人民群眾能夠直觀、生動地認識和感受身邊非遺的文化魅力,從而激發各族人民群眾對于非遺項目的興趣,并在廣泛參與和學習中,潛移默化地引導他們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積極參與到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每次來到民族地區,都要參觀考察當地富有民族特色的非遺,從聽赫哲族伊瑪堪說唱、藏族和蒙古族民族史詩《格薩(斯)爾》的演唱、廣西壯族對歌,到參觀青海藏毯、海南黎錦、貴州苗繡等國家級非遺表演和生產活動,每次都留下了他熱情的點贊,并強調要保護和傳承好少數民族非遺,這極大地鼓舞和推動了各民族非遺保護和利用工作的開展。

(二)加強各民族非遺理論研究,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思想基礎

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考察時指出:“要加強對國粹傳承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支持和扶持,加強對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研究,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1)汪曉東、李翔、王洲:《共享民族復興的偉大榮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團結進步重要論述綜述》,《人民日報》2021年8月25日,第01版。加強非遺學術研究,為非遺保護傳承提供智力支持。

首先,加強理論研究,推動民族非遺理論體系的創建。以民族非遺內容挖掘和研究闡釋為重點,全面梳理中華非遺與各民族非遺多元一體共同體形態脈絡,深入研究各民族非遺的發展史,展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加強各民族非遺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貢獻研究,深入闡釋各民族非遺在彰顯中華文明突出特性和中華民族大家庭成員的共同情感和共同價值理念的作用,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

其次,統籌整合資源,打造民族非遺研究學術共同體。整合各相關學科力量,打造一批由非遺項目保護單位和相關高校、科研機構、文藝團體、文旅企業共同組成的中華民族非遺研究學術共同體,建設一批中華民族非遺研究基地,從語言學、文學、藝術學、民族學、民俗學、社會學、經濟學、傳播學、信息學等角度,著重對民族非遺展開多層次、立體化的理論和實踐研究。

(三)加強各民族非遺教育工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人才支撐

非遺人才的培養始終是非遺保護傳承的重中之重,大力培養新生代非遺傳承人是非遺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財政部聯合印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實施方案》,文化和旅游部印發的《“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都明確提出,要加強非遺傳承梯隊建設,拓寬非遺人才培養渠道,推動傳統傳承方式和現代教育體系相結合,創新非遺傳承人培養方式,不斷壯大非遺傳承人隊伍,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提供人才支撐。

在非遺學校教育方面。首先,在高校中開設非遺類的必修課或選修課,組建非遺類社團,建設“專業教師+傳承人+專家”的教師隊伍,形成專業教師負責理論講授、非遺傳承人負責實踐教學、非遺研究專家進行理論指導的教學模式,強化產學研聯系,與地方共建非遺產學研聯合體,積極搭建非遺實踐平臺,豐富實踐場景。其次,在中小學中結合本地特色非遺資源實際開展非遺教學活動,組建非遺興趣小組,把非遺實踐課堂搬到田野,讓學生了解非遺生長的土壤,充分感知活態非遺。通過非遺理論教學和實踐指導,引導各族學生更好地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更加深刻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實質和重大意義。

在非遺社會教育方面。首先,要重點培養一批具有較強傳承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非遺傳承人,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非遺展演,讓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非遺傳承人相互切磋技藝,在交流互鑒中提升非遺傳承水平。其次,除加強非遺傳承人培養之外,還要注重吸引一批非遺愛好者,使他們成為民族非遺傳承、傳播與保護的重要力量。通過社會傳承人群的培養教育,引導廣大人民群眾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自覺地樹牢中華民族歷史觀,鑄牢中國心、中華魂,不斷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做貢獻。

(四)推動各民族非遺創新發展,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物質支撐

隨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與時俱進,我國非遺的時代價值更加突顯,在習近平總書記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思想的指引下,我國各民族人民群眾不斷推進本民族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見物見人見生活”的理念,實現活態傳承、活化實踐,用非遺資源發展文化經濟,推動國家軟實力的提升。推動各民族非遺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源,可以既讓廣大人民群眾在感受中華非遺的魅力和獲得感中,增加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的認識,堅定文化自信,對鞏固與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具有重要意義,又可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物質支撐。

首先,要讓傳統非遺與現代生活對接,真正融入人民日常生活,讓非遺成為精神財富。以非遺為紐帶,促進各民族人民群眾在思想觀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現代化邁進,在以非遺服務人民的過程中,讓非遺給老百姓帶來滿足感、幸福感和獲得感。比如,地方政府部門可以通過舉辦跨地域、跨民族的傳統節日活動、民間文藝表演、民俗文化展演等非遺活動,促進各民族優秀文化交流互鑒,為堅定中華文化自信提供精神動力,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情感基礎。

其次,挖掘民族非遺經濟增長點,實現物質和精神的融合,讓非遺轉化為經濟財富。按照“民族文化變生產力”的理念,大力推動非遺作為各類創新元素的應用,持續推動非遺主動與市場經濟結合服務國家戰略,比如推動民族非遺與文旅產業融合發展,開展非遺進旅游景區,舉辦各種特色非遺旅游活動、開發特色非遺旅游體驗項目、非遺創意旅游紀念品等等,讓游客在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非遺體驗中,感受中華非遺的文化魅力,讓當地民眾在發展非遺特色產業的獲得感中,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物質基礎。

猜你喜歡
中華文化共同體中華民族
讓中華文化在海外華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愛的共同體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體的戰斗
漢字對中華文化的影響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