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邏輯

2023-02-28 18:11包雨靈
社科縱橫 2023年4期
關鍵詞:公有制共同富裕分配

包雨靈

(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蘭州 73000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已經到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盵1]141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追求目標,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特征,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關系著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和民生福祉。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引領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為實現共同富裕,必須解放并發展生產力,不僅要保證量的擴大,更要保證質的提升,在原有基礎上不斷做大“蛋糕”,積累物質財富。實現共同富裕需要建立在堅實的物質財富基礎之上,同時要在“做大蛋糕”的基礎上“分好蛋糕”,形成人人共享發展成果的共同富裕格局。因此,從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分析實現共同富裕的價值邏輯、生產邏輯、分配邏輯和實踐邏輯,對于新時代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實現共同富裕的價值邏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

為了誰、依靠誰是檢驗一個政黨性質的煉金石。中國共產黨一直秉持著以人民為中心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本價值取向,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視為奮斗目標,將增進民生福祉視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根本要求,將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視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共同富裕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觀的現實體現,深刻回答了“發展為了誰,發展依靠誰,發展成果由誰共享”的問題。

(一)發展為了人民是我們黨在長期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形成并不斷鞏固起來的根本立場、根本宗旨與價值追求。自中國共產黨創立之初,其初心和使命就在于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始終將人民利益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不斷造福人民、增進人民福祉。解決好人民群眾的利益問題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關鍵問題,與促進社會公平和人民獲得感幸福感關系密切,是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堅持發展為了人民。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指引下,認識到中國人民深陷于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這三大勢力的壓迫和剝削之中,這是阻擋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擺脫貧困、實現共同富裕的最大障礙和根源所在。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進行了土地改革,廢除了土地所有制,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人民翻身做主人,這為實現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奠定了必要的前提條件和社會基礎,同時也為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富裕創造了根本的社會條件。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明確指出“只有完成了由生產資料的私人所有制到社會主義所有制的過渡,才利于社會生產力的迅速向前發展”[2]36這一重要問題。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結合具體的社會主義改造實踐,建立了生產資料公有制,確立并實施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這意味著中國正式轉型成為社會主義性質的國家,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顯著改善,這為共同富裕的實現奠定了根本的制度基礎和政治保障。中國共產黨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制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貧困治理取得明顯成效,人民生活幸福感明顯提高,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時代性跨越。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產黨一直秉持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將人民的利益和福祉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致力于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打贏脫貧攻堅戰,徹底消除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將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置于更為重要的位置,堅持發展為了人民,顯著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發展依靠人民,明確實現共同富裕的主體力量是人民群眾。中國共產黨依靠人民的集體智慧和集體力量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歷程,從一個一窮二白的落后農業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再到堅實推進共同富裕的中國奇跡。中國共產黨百余年的光輝奮斗歷程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勠力同心為實現共同富裕奮力拼搏的艱苦奮斗史[3]。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脫貧攻堅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靠的是一任接著一任干的堅守執著,靠的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奮斗”[1]132。實現共同富裕和人民的美好生活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實現共同富裕的財富要靠共同生產和勤勞致富來創造。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盵4]46作為歷史進程中的主體,人民是塑造黨和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力量,唯有以人民為中心,以人民為支撐,方能推動實現共同富裕邁上新的臺階,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當前我國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群眾中凝聚著巨大的能量,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進程中,必須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的主體性地位,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尊崇人民的創新精神,充分激發廣大人民群眾投身經濟建設、創造社會財富的熱情和動力,為“做大蛋糕”、積累社會財富注入不竭活力。

(三)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價值旨歸。共同富裕不是個別人的財富積累,也不是“平均主義”,更不是所有人同時富裕,而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物質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生產力和人的發展的現實統一,也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時代表現,既促進了社會公平發展,又更好地滿足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其內涵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即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享共建和漸進共享。全民共享指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既不是部分人,也不是少數人;全面共享指多元化發展,讓人民既享有富足的物質基礎,又享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共享共建是指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中全民參與、共同努力;漸進共享則是指共同富裕不是在短時間內實現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逐步發展過程。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的偉大目標就是中國共產黨踐行公平正義原則的具體體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要求我們踐行公平正義的原則。新發展理念提出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5]78-79,有效處理了“公平”和“效率”的問題,切實體現了對社會公平正義的追求,充分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價值旨歸。

二、實現共同富裕的生產邏輯: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物質資料生產

物質資料生產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為人類社會提供了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人類其他一切活動的前提。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階段判斷社會成員是否富裕的標準是他們所擁有的物質財富的豐富程度?;诖?,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斷做大“蛋糕”是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實現共同富裕的前提。物質資料生產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比,是相對活躍、能動的因素,總是向前發展的。生產關系與生產的基本方式有關,由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只有變革生產關系,才能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豆伯a黨宣言》指出:“共產主義的特征并不是要廢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廢除資產階級的所有制?!盵6]45《資本論》指出:“政治經濟學在原則上把兩種極不相同的私有制混同起來了。其中一種以生產者自己的勞動為基礎,另一種以剝削他人的勞動為基礎?!盵7]876因此,要做大“蛋糕”,必須要在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基礎上,廢除資產階級所有制中的“剝削他人的勞動”,堅持推動發展多種所有制中的以生產者自身勞動為基礎的勞動?!吨泄仓醒腙P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明確指出,我國經濟發展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同時支持和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這是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馬克思所有制理論的創新,也是擴大經濟制度規模的核心所在。

(一)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必須依托公有制經濟這一穩定且強大的根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最根本的區別在于公有制經濟,只有堅定不移地發展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才能夠實現共同富裕的偉大目標。公有制經濟的核心地位在于消除剝削和兩極分化,為實現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保障。以公有制為主體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為按勞分配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證,在生產力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實現了社會財富和個人財富的同步增長,進一步保證了我國各族人民都有共享富裕的權利。自改革開放以來,公有制經濟在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公有制經濟穩定持續發展,不斷推動我國經濟水平提升,公有制經濟已經成為實現共同富裕的主要動力。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唯有堅定不移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才能邁向美好未來。

(二)實現共同富裕不能單靠公有制經濟,非公有制經濟同樣不可忽略。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峽谷”理論指出,每個不同的國家和各自的民族可以通過吸收資本主義制度的優秀文明成果,從而跨越“卡夫丁峽谷”,從較為低級的社會形態進入到社會主義的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8]79。我國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前提下,為非公有制經濟等多種經濟形態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前景。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入實施,非公有制經濟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得到了快速的復蘇和蓬勃發展。改革開放至今,非公有制經濟在推動我國社會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舉足輕重,與公有制經濟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經濟的繁榮與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為實現共同富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非公有制經濟的存在充分激發了市場生產要素所有者的活力,積極促進了人與勞動、土地、資本、信息等生產要素的充分結合,發揮了多種所有制形式的顯著優勢,調動起社會生產主體的積極性,在滿足個人利益的基礎上,激發了市場活力,推動了市場進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得到了全面提升,為共同富裕的實現提供了更加堅實的物質基礎。

(三)混合所有制經濟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提供了合作的機會和平臺,為做大“蛋糕”、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物質基礎?;旌纤兄平洕兄r明的公有制底色,是一種將不同類型的資本相互融合的新型經濟模式,其中包括國有資本、集體資本、民營資本和外來資本等多種成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極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加快了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旌纤兄平洕呐d起激發了公有制經濟的蓬勃發展,通過與非公有制經濟的緊密合作,公有制經濟成功地消除了市場上的障礙,妥善處理了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系,營造了更加開放的市場環境,從而使公有制經濟在市場經濟體制中發揮了更為廣泛的影響力,進一步鞏固了實現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礎?;旌纤兄平洕呐d起以公有制經濟為基礎,將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有效融合,更廣泛地調動了所有可利用的社會資源,加速了資本流轉,使非公企業突破了自身發展的局限,實現了內部資源的優勢整合,為實現共同富裕積累了更為豐裕的物質財富?;旌纤兄平洕呐d起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一種實踐形式,它不僅進一步鞏固了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同時也推動了多種所有制經濟的共同繁榮,各種所有制經濟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成為實現共同富裕的新途徑和新形勢。

三、實現共同富裕的分配邏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制度

我國的財富分配是由生產關系所決定的,物質資料所有制決定了我國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結構的變遷,我國的分配機制發生重大變革,實現了從傳統公有制下“按資分配”向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按生產要素分配的轉變。我國的收入分配政策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則,堅持效率至上、兼顧公平,體現了對勞動者勞動成果的高度尊重和保護。我國現行分配制度是在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構建了以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相互融合的一整套完整的分配體系。這套體系充分適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最大程度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在做大“蛋糕”的前提下有效分好“蛋糕”,極大調動了勞動群眾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為避免兩極分化提供了分配方案,合理解決了公平和效率問題,改革發展成果全體人員共享,成為新時代實現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

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機制在于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體現了實現共同富裕的公平性。按勞分配將勞動貢獻作為獲取報酬的衡量標準和分配依據,堅持多勞多得、少勞少得,激發了廣大勞動者的積極性,鼓勵大家充分參與社會財富的創造過程中。這也決定了一部分勞動者靠勤勞致富,先富裕起來,進而幫助和帶動其他人走向富裕,構建了一條“先富”帶“后富”、幫“后富”的共同富裕實現路徑。我國公有制經濟占主導地位,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廣大人民群眾通過以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為主的公有制經濟平等享有生產資料,將生產資料與個體勞動結合,勞動收入成為人民群眾最主要的收入來源。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持多勞多得,鼓勵勤勞致富,促進機會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4]47。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規范各行業勞動者工資分配制度,調節過高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和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來源,通過提高勞動者的薪資水平,確保社會的公正和平等,保證改革發展成果被全民共享,突出按勞分配為主體的主導作用,持續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岸喾N分配方式并存”是對“按勞分配為主體”的有效補充,體現了社會主義分配的靈活性,反映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給人民群眾提供了更多獲得財富的合法渠道。按要素分配是多種分配方式的主要組成部分,根據《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只要生產要素例如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參與到了生產過程中,就應在分配中體現其貢獻。生產要素的所有者按照各自在市場經濟中投入的生產要素的數量、質量以及貢獻多少參與分配,這是公平與效率、權利與義務的高度統一,拓寬了人民群眾的收入來源和致富渠道。按要素分配會導致財富在一定程度上呈分化現象,但我國以公有制經濟為主導,因此這種分化的存在是合理且在可接受范圍內的,能夠激發生產要素所有者的創新活力,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巴晟瓢匆胤峙湔咧贫取盵9]47,只有在分配方式中充分體現生產要素的價值,才能充分發揮基本經濟制度的優勢。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多種分配方式并存釋放了生產要素的潛能,對做大“蛋糕”起到了重要作用,為新時代實現共同富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提到,“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1]144?;A性制度安排是對社會主義分配制度的合理補充,二者共同推動形成“橄欖型分配結構”,在動態發展過程中實現共同富裕,體現了實現共同富裕的合理性。初次分配注重效率,采用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方式,主要依靠市場機制的作用,以確保勞動和各種要素能夠獲得相應的回報。再分配注重公平,主要靠政府手段來解決初次分配中存在的問題,通過稅收、財政轉移支付、進一步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和社會保障體系等方式,完善收入再分配機制以調節收入差距,使低收入群體成為再分配的主要受益人群。三次分配作為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是慈善精神所蘊含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內容的現實體現。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上,黨中央首次將三次分配納入收入分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明確了慈善等公益性事業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加強三次分配的價值引領,積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樂善好施”的精神,營造扶危濟困、互助共濟的社會慈善環境,積極培育和發展各類慈善組織;引導第三次分配的良性發展,構建人人熱心公益、人人奉獻愛心的慈善氛圍;完善三次分配的體制機制同時弘揚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有效發揮了第三次分配對收入和財富的調節作用,促進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進程。

四、高質量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實踐邏輯

必須“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盵1]144。高質量發展是黨和人民事業進入新的歷史階段的發展要求,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更是致力于構建全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舉措。

(一)高水平市場經濟體制提供實現共同富裕的制度活力

不同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前提下建立的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項重大創新,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運行機制,其創造的中國經濟奇跡使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國實現共同富裕的步伐。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建立起高水平的市場經濟體系,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目標。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深入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中出現了一系列影響經濟穩定健康運行的深層次問題,迫切需要從理論上科學回答。這就要求市場在資源配置,尤其是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地區和領域中起決定性作用,讓市場手段更多地代替行政手段,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同時,政府應為市場提供更為完善的監管與法律制度,為財富創造提供更加有益的市場環境;政府也要進一步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和社會保障體系,完善收入再分配機制以調節收入差距。只有將市場機制與政府治理有機結合,才能實現有效的市場運作,才能確保市場經濟的正確發展方向,推動建成更高水平市場經濟體制,配置好實現共同富裕的要素資源,引導市場經濟走上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

(二)現代化產業體系夯實實現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并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也是現代化經濟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進入新常態,傳統生產模式與社會需求不匹配、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因素影響著實體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長期使命。將實體經濟作為經濟建設和產業協同發展的主體,解決實體經濟內部供需結構失衡的問題,以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升級,促進生產力質的提升,實現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發展動力轉變。利用金融體系為現代化經濟體系賦能,不斷提升人力資源素質,致力于提升勞動、資本和技術三大要素的協同投入質量和效率,促進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和人力資源之間協同發展,不斷提高科技創新在實體經濟中的貢獻,增強現代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優化人力資源對實體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要堅持用新思想、新理論來指導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工作,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升級。通過優化產業結構,為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有力的產業支撐,從而推動經濟的持續發展。

(三)鄉村振興補齊實現共同富裕的結構性短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盵1]146目前,我國“三農”領域的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問題仍然較為嚴重,城鄉發展差距仍然很大,城鄉差距較大已成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最大的短板。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在深刻把握現代化發展規律及城鄉關系變化特征的基礎上,制定的國家重大戰略。這與鄉村振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防止規模性返貧的目標密切相關。只有通過穩定脫貧、持續增收、不斷提升生活水平,并逐步融入發展主流,共同富裕才能建立起堅實的基礎。除了確保規模性返貧不發生外,還需要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這對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彌補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最大短板具有現實意義。

(四)區域協調發展打通實現共同富裕的地區阻礙

區域發展的巨大差距是長期以來限制我國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因素。當前,我國各地區的發展水平存在著不平衡、不充分、不協調的問題,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仍然相當明顯,因此,提升區域發展水平和縮小區域發展差距,一直是消除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地區障礙的根本途徑。進入新時代,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已成為中國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和關鍵舉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盵4]31-32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貫徹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理念、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構建區域平衡發展結構、擴大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容量、暢通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之路的必要舉措。

(五)高水平對外開放強化實現共同富裕的動力支撐

對外開放是促進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動國家繁榮、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動力支撐。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黨和國家積極推進經濟特區建設、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并行政策、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形成了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嶄新格局。以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手段,同時也為全球和平與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在新的發展格局下,我們必須毫不動搖地推進全面、廣泛、深入的對外開放,以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積極融入世界經濟格局,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重構,加強國際交流,建立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提升我國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強有力的國際環境保障,并積累更多可供分配的社會財富。

猜你喜歡
公有制共同富裕分配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應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級探討
遺產的分配
一種分配十分不均的財富
績效考核分配的實踐與思考
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國有經濟為主導的實證分析
從勞動主義的角度對當代中國經濟問題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