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及保護、傳承和弘揚路徑探尋

2023-02-28 18:11田雙雙蔡威熙蘇百義
社科縱橫 2023年4期
關鍵詞:黃河流域弘揚黃河

田雙雙 蔡威熙 蘇百義

(山東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東 泰安 271018)

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指出:“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盵1]黃河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根文化和中樞文化經久不息、歷久彌新,在中華文明的浩瀚星空中留有深刻的烙印,是提升中華民族文明自信度和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載體,我們不僅要保護好,而且要傳承好和弘揚好[2]。

一、黃河文化內涵特征及當代對其進行保護傳承弘揚的重要意義

(一)內涵與特征

黃河文化是以黃河為軸心,經過千百年來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而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經濟社會發展與精神文化傳承的綜合體,更是中華文化發展中最有典型性、最有深遠影響的主體文化之一[3]。黃河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風格獨特:首先,黃河文化蘊蓄著“天人合一”的傳統生態倫理觀。黃河文化依河而生、因河而盛,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人民在“天人合一”觀念引領下不斷追求著“人水和諧”而進行了生動的社會實踐,創造了輝煌燦爛的黃河文化。其次,作為中華文化的根和魂,黃河文化具有很強的融合性,在文化屬性上,其涵蓋了農耕、草原、絲路等多元文化種屬,其中以傳統農耕文化最為絢爛多姿。黃河沿線是中國農耕文化最興盛的地區,中華民族在這塊沃土上用辛勤和汗水耕作、生產,形成了完備的農業生產經驗和理論,錘煉了自立自強、勇毅頑強、勤勞智慧的秉性,繼而形成了輝煌絢麗、磅礴而堅強有力的黃河文化[4]。最后,黃河文化具有與時俱進性。自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裴李崗文化開始,黃河流域誕生和發展了許多著名文化,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這些文化縱橫交織、兼容并包、傳承賡續,逐漸演變成了源遠流長、從未斷絕、內涵不斷豐富的黃河文化。

(二)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盵5]沿黃流域作為中華文明的誕生地,經過千百余年的演進發展,造就了一大批重要自然景觀、歷史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新時代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新輝煌,就必須全面推進流域文化的系統保護。這不僅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必然要求和繼續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的內在表現,還是傳承中國歷史文脈、保持民族自豪感、滿足人民高質量文化供給的需要和根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現實訴求[6]。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重點承載區

黃河流域是現階段我國創新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點承載區。一方面,黃河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在國家戰略層面上深度發掘蘊涵其中的哲學精神、人文情懷、價值理念、道德標準,對黃河文化的創新性傳承開發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全面展示中華文化的璀璨風貌,凝練傳統文化精華,展示我國歷史人文資源,能夠有效提高黃河文化影響力與凝聚力,對構筑深植家國情感、弘揚傳統道德觀念、構建中華民族同根共源的精神家園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我們需要與時俱進地對其進行全新的詮釋和發展,使其不斷煥發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2.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

新時代,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新征程上開展黃河文化保護利用、傳承創新和弘揚開拓,將顯著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黃河見證我國歷史演進變遷歷程,積淀了以自強不息、民族融合、開放包容為核心的中華文化。黃河文化在中華文明中居于主體地位,其蘊含的不懼艱險、敢于斗爭的守正創新精神,是激勵中華民族奮勇前行的重要動力,為振興中華民族提供了精神力量。千百年來,華夏兒女秉承黃河文化的精神內涵,以拼搏奮進的意志、百折不撓的品格,在銳意進取中傳承歷史,在勇挑重擔中開創未來,黃河文化也因而成為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向心力的精神紐帶,鍛鑄了中華民族堅忍不拔、自強不息、勇往直前的奮進創新精神,黃河文化也因此成為展現中華文化和增強民族自信的重要載體。

3.黃河文化的開放與包容有助于增進民族團結

黃河流域位于農耕文明與草原文明交流碰撞的核心地帶,從古至今就是我國多民族和多文化的交融之地。形成于黃河流域的黃河文化,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以其開放性與包容性吸收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精髓,在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互融合中形成了多元統一、博大精深的黃河文化體系,孕育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了“大一統”的國家政治觀念,澆灌了同源共流的民族文化血脈,體現出中華民族“尚和合、求大同”的價值理念。黃河文化是中華文化民族認同感的價值共識,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上有著超越地域和流域文化的獨特優勢。弘揚和傳承黃河文化,有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增進中華民族大團結。

4.黃河文化為當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歷史參考與理論支撐

黨的二十大首次從戰略高度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對于“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言新的使命任務,指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內在要求。形成于黃河流域,包含在黃河文化之中的“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天人合一”“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等觀念為新時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重大戰略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理論參考。同時,黃河文化的保護傳承也得益于黃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使之能夠生生不息、日益昌盛,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不竭力量源泉。

二、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的生動實踐和現實困境

(一)當前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的生動實踐

為了做好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及弘揚工作,國家制定了《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以及文物、非遺、旅游領域3 部專項規劃,沿黃9 ?。▍^)在組織開展黃河文化研究、流域文化遺產資源調查和保護以及黃河流域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發展等方面開展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青海省施行了《海東市河湟文化保護條例》,首次立法保護包含民族傳統文化劇場、民族村落、城址遺存、手稿抄本等在內的河湟文化。四川省統籌推進黃河流域國家公園、長征國家文化主題公園、若爾蓋國家公園工程建設,舉辦黃河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論壇等活動,講好“黃河故事”,促進黃河文學在新時期蓬勃發展。甘肅省對青城古建筑群實施全面保護,打造了黃河文化博物館,集中展現了黃河流域形成過程和黃河上游的歷史人文信息,同時開展文物搶救性保護和預防性保護。寧夏通過構建“一核兩帶三片區”的發展格局,突出打響“黃河文化”“酒莊休閑”“紅色主題”等“六張牌”,帶動形成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文旅融合產品體系。內蒙古自治區深入開展黃河考古挖掘與遺產科學研究,組織開展黃河流域“考古中國”等大型科學研究項目,完善遺產檔案,做好對古城、古鎮、古村、古灌區、古渡口、古道等的保護措施。山西省將臨縣的傘頭秧戲、磧口說唱、山西民歌等納入了實景旅游表演項目《如夢磧口》,將非遺資源融入黃河流域保護傳承弘揚實踐中。同時對晉中傳統民俗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內非遺建設項目進行系統梳理,完成了平遙紗閣戲人、龜齡集傳統制造工藝等十多個國家非遺建設項目的搶救性登記任務。陜西省加強對周原、秦咸陽城、西漢長安城等重大遺跡保護修復管理工作力度,積極推動石峁遺跡、西漢皇陵、唐代帝陵等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管理工作。河南省接連推動了大型考古工程項目以及大遺址保護開發,建立了多處考古遺址公園以保護展示工程、遺址遺跡博物館,同時通過建設配套相應的基本服務設施,實施周圍環境綠化美化工程,逐步建立一個集教學、科學研究、觀光、娛樂等功能為一體的大遺跡保存保護和開發利用形式。山東省深入挖掘山東豐富的黃河文化資源,組織創作了電視劇《黃河入海流》、紀錄片《大河之洲》等重點項目,加大對“堯的傳說”“泰山傳說”“祭孔大典”等有關中華民族文明發源、民族傳統文化發祥要點非遺建設項目的研發維護管理工作。

(二)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的現實困境

1.黃河文化遺產資源保護形勢嚴峻

黃河流域范圍極廣,國內尚未對黃河文化遺產資源開展全面調查和認定,現有文物古跡、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籍文獻等重要文化遺產底數還沒摸清。黃河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多為非再生的,一旦破壞,無法修復。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黃河文化存在的整體環境也面臨滄海桑田般的變化,無論文化、非文化遺產或者自然遺產等均遭受生存威脅。文化遺產方面,不少歷史文化名城、古建筑、古遺址及風景名勝區整體風貌遭到破壞,部分地方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淡薄,對文化遺產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和價值缺乏正確的認識,將保護文物視為現代化、城市化的阻礙,片面追求眼前經濟利益,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與文物保護之間出現矛盾時,多以犧牲文物為代價,拆除、損毀文物,文物消失數量驚人。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承的文化遺產中許多傳統技藝正面臨失傳局面,一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流失或毀滅、傳承后繼乏人等問題,迫切需要保護。因此黃河文化遺產資源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形勢,亟須合理保護和利用。

2.文化保護傳承與合理利用的有機結合難度大

黃河文化中部分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難度大、合理利用創新性不足,如泰山石刻,因分布于泰山上下,長期裸露在外,雨水沖刷加上陽光照耀,其自然風化十分嚴重,部分石刻沒有專人看管保護,損壞嚴重?,F有傳承利用方式如建立泰山石刻檔案及泰山碑拓技藝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保護傳承難題,但如何繼續利用仍需要進一步研究。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資源的保護與利用也同樣如此,隨著人文自然環境、社會審美潮流等因素產生的重大變化,尤其是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資源自身內發展規律的制約,再加上傳承人對傳統內容文化價值的不理解,又或者受經濟利益驅動不希望延續文化傳統等,是很多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資源所面對的困難。如在黃河治理與開發的實踐中,發揮著獨特的、不可替代作用的“黃河號子”,雖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但自20 世紀80 年代開始,隨著黃河舊式長途船運和拉纖船工職業的消失,以及老河工的逐漸老去,“號子”逐漸被人們淡忘,無法在現代繼續傳承使用而面臨失傳的困境。

3.黃河流域文物保護的整體性和協同性有待加強

全面推進黃河文物的系統保護和有效利用是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必然要求。根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黃河流域9 個?。▍^)共有不可移動文物30 余萬處,占全國文物總數的39.73%。黃河干支流所流經的69 個市(州)共有不可移動文物約16.8 萬處[7]。長久以來,國家在考古和大遺址保護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但仍然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流域文物整體性保護不夠、利用不足、價值闡釋弘揚有限。部分文物存在過度商業化現象,降低了文物的歷史厚重感,誤導了公眾對文物內涵的認知。二是黃河流域本身存在生態環境脆弱性特征,而且整個黃河流域內文物復雜多樣,黃河流域部分地區出現的生態問題會給文物帶來破壞,保護與開發建設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黃河文化融入當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社會效益發揮尚不充分。三是流域文物保護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差,聯動保護合力不強,管理體制機制失調。黃河文物保護管理無法統籌協同,缺少跨省或跨地區間的協作機制體制,存在“各自為政、單打獨斗”的管理特征。四是黃河文物蘊含的時代價值彰顯不夠。目前過度強調物品本身存在的經濟價值,而其隱含的文化背景、歷史內涵和當前彰顯的時代價值卻挖掘得遠遠不夠。

4.黃河文化文旅結合及產業化推動不足

當前黃河文化的開發仍是以自然資源開發為主,黃河文化開發利用文旅結合不夠,并且沒有形成旅游產業化格局:一是由于旅游資源開發不到位或者過度開發造成生態破壞,人工開發痕跡明顯,商業化傾向嚴重。二是缺乏專項建設經費,造成旅游接待設施(包括停車場、酒店、飯店等)、旅游購物設施、娛樂設施、醫療救護設施等旅游基礎設施不完善,尤其是貼近自然、文化底蘊深厚的鄉村旅游公共設施建設不到位,文化旅游受到限制。三是文化和旅游存在“兩張皮”的現象,結合不緊密,沒有在旅游理念、資源調配、開發思路、營銷手段等進行有機融合,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整合不足,文旅結合形式還較為單一,缺乏特色。

三、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及弘揚的路徑探索

(一)堅持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

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及弘揚是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落實的重要內容,事關堅定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與中華文明永續發展。有效保護弘揚黃河文化、進一步體現其當代價值,就要樹立法治觀念和法治方式,完善有關法律法規體系。一是確定遺產范圍和保護級別,并在立法標準上進一步明晰。對綜合價值巨大,或者面臨環境嚴重破壞、有必要進行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給予優先重點保護。同時針對不同種類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針對性地實施相應的保護措施。促使全社會建立對黃河文化遺產保護的廣泛共識,形成強大保護合力。二要營造黃河文化保護利用的良好法治環境。政府部門可以起到引領作用,為黃河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提供理論、政策保障及執法保證。同時可以與社會團體組織等聯合制定相應規范,扶持引導社會企業支持黃河流域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弘揚,引導社會力量和公眾積極參與黃河流域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利用,依法保障社會力量與公眾的有關權益,同時,建立黃河文化遺產保護的資金保障體系。三是強化對立法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充分發揮司法傳承、弘揚和守護中華文化遺產的作用,依法嚴厲懲處破壞人文遺址和文物古跡行為。建立黃河流域文化遺產保護執法檢查制度,依法打擊盜掘、偷盜、非法交易文物等嚴重損害黃河文化遺產保護的不良行為,大力推動構建黃河文化遺產保護法治環境。

(二)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當代意蘊

一是大力探求和闡釋黃河文化精髓,挖掘深層內蘊,加強基礎理論研究,探析文化演進和傳承的路徑及未來走向。一方面,加大對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考古文化和經典文學文化的理論研究,提升文化軟實力。另一方面,在現有文物保護基礎上,延伸至與文物聯系緊密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水利遺產、農業文化遺產領域,系統展示黃河文物價值和文化內涵。二是大力培育和弘揚“團結、務實、開拓、拼搏、奉獻”的黃河精神,構建符合國家意志的黃河文化精神體系。用自強不息的黃河精神展現中華文化的氣質和風采,用海納百川的黃河精神助力新時代中國發展,高質量推動黃河的治理與開發。三是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開創性繼承與創新,凝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接續中華文明精神譜系,堅定文化自信,延續歷史文脈,積極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民族偉大復興大局。四是深入對接國家戰略,加大黃河文化產業發展力度,利用現代科技、文旅結合創新構建文化品牌體系,依托一些大跨度、主題鮮明、資源豐富的文化線路完善游覽展示道路體系。提升重點段落的展示設計,凸顯文化主題,將黃河流域各地分散的地理資源空間整合為具有文化符號意義的線性公共文化空間,推動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打通全域旅游文化遺產廊道,支持9 ?。▍^)共建文化類產業園區,建立跨?。▍^)文化聯盟,推動黃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三)統籌黃河文化保護與生態保護

一是深刻認識黃河文化保護與生態保護之間的耦合關系,統籌黃河流域文化保護和生態保護工作。黃河文化在黃河流域生態這片沃土上生息繁衍,開出了絢麗燦爛的文化之花。離開了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黃河文化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就不再具備。若黃河生態出現了不良變化,黃河文化也要受到影響,也就失去了唱戲的舞臺,因此必須統籌兼顧黃河文化保護與自然生態環境保護。二是重點理解把握黃河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為黃河流域生態治理提供價值引導。要尊重和愛護自然,放棄以犧牲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來換取經濟利益的任何行為,實現流域人與自然相和諧的同頻共振。三是需要多方配合、區域協同,將流域文化保護納入生態保護工作之內。黃河文化保護需要充分運用法制手段強化黃河流域各省份、各區域、各地方政府密切配合,協調環境保護政策、制度、措施等,促進黃河流域生命共同體一體化環境保護與系統管理,將依法保護的自然生態環境資源納入黃河流域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弘揚中。

(四)構建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制度體系

一是進行頂層設計,創新形成區域合作聯動機制,組建由水利部、財政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單位聯合負責的全國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工作領導機構,系統建立黃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弘揚工作戰略規劃的體制機制,統籌處理流域不同地區合作關系,塑造協同發展空間格局。二是做好國家整體規劃的指導實施,全面落實工作任務,抓住重點項目,做到區域統一協調,形成文化保護合力,實現全國家、整個黃河流域“一盤棋”,做好國家對黃河流域文化的統籌規劃與協調實施,防止文化同質化建設和競爭,以促進黃河流域的人類自然、人文雙重遺產為統領,積極建設沿黃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區和文化保護長廊。三是以機制建設為保障,健全完善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的工作體系。進一步健全完善黃河流域文化發展建設方面的組織領導、政府指導、資金支持、人才支撐等體系。積極參與建立沿黃不同地域的文化發展資金,發揮文化建設投資融資平臺作用,將地方文化作為重點支柱性文化產業加以培植與打造,進一步重視黃河流域文化的空間整合,進一步重視城鄉文化事業發展與社會服務資源的均衡,重視跨行業、跨地域文化合作與重要政策、重大社會服務平臺資源的整合和協作化,統籌推動黃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區不同地域文化發展和本區域的三產融合。四是培育發展黃河文化的各級各類人才,營造人才發展良好生態,實施人才匯聚行動,集聚高水平創新人才,精準培育創新團隊,深化人才評價制度改革,引育黃河國家戰略急需的高層次人才與團隊,更好引領支撐國家戰略實施、打造更高水平的高質量發展增長極。

猜你喜歡
黃河流域弘揚黃河
弘揚愛國精神
多彩黃河
黃河寧,天下平
『黃河』
增強大局意識 提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發展水平
三十六計之順手牽羊
弘揚雷鋒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弘揚雷鋒精神 堅持與時俱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