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馬克思“勞動本質”思想的辯證法意蘊
——基于對“自由”勞動與“非自由”勞動統一性的分析

2023-02-28 19:53姚航斌
社會科學研究 2023年6期

顏 巖 姚航斌

“自由”與“勞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兩個基本范疇。馬克思以原子偏斜運動作為理解自由的起點,將人類解放視為自由的最終實現,自由不僅是考量個體自主性的關鍵范疇,還是建構共產主義理念的重要向度。勞動概念是馬克思建構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該范疇不僅確證了人的根本存在方式,而且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矛盾和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馬克思認為對人的本質和社會本質的探尋需要深入到生產資料的生產與工業生產中,物質資料的生產與工業活動離不開勞動,如果撇開人的本質具體地考察勞動,不難發現馬克思對“勞動本質”有兩種理解:一是《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以“自由的”勞動批判異化勞動,二是在《評弗里德里?!だ钏固氐闹鳌凑谓洕鷮W的國民體系〉》(以下簡稱《評李斯特》)中以“非自由的”勞動定義勞動的本質,將“自由的”勞動稱為“最大的誤解”。上述理解看似矛盾,實際上卻蘊藏著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智慧,以“自由的”定義勞動是對勞動本性的規范性理解,體現了理想性和超越性的維度,而“非自由的”勞動則是在事實層面揭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基本結構,體現了描述性和科學性的維度?!白杂傻摹眲趧优c“非自由的”勞動在馬克思思想中實現了充分和解,完美詮釋了“勞動本質”思想蘊含的批判性與建構性、一般性與特殊性、歷史性與超歷史性相統一的辯證法,也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勞動觀是科學性和價值性的有機統一。

一、馬克思對“勞動本質”的雙重理解

馬克思將勞動的本質理解為“自由的”活動,這一觀點主要出現在《手稿》中。在《手稿》中,馬克思并未直接將勞動的本質表述為“自由的”生命活動,但關于異化勞動的批判卻蘊含著對自由自主活動的渴望。他指出:“一個種的整體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雹佟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2頁。在這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指的是真正的人的勞動。馬克思強調說:“異化勞動把自主活動、自由活動貶低為手段,也就把人的類生活變成維持人的肉體生存的手段”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63頁。,這一對資本主義社會異化勞動的批判深深表露出他對自由勞動的渴望與追求。馬克思之所以重視勞動的自由屬性,與他早期的理論探索和個人經歷直接相關。早在“博士俱樂部”時期,馬克思就關注到布魯諾·鮑威爾的自我意識哲學,鮑威爾標榜“絕對無限的自我意識”,將自我意識視為創造世界的“神化的絕對”。立足于這種自我意識哲學,馬克思接受了鮑威爾的宗教批判思想,贊同用“自我意識”打破教義信仰的束縛,并對教義所統治的國家展開徹底批判。在博士論文中,馬克思對伊壁鳩魯的原子偏斜說進行了細致分析和批判,他高度肯定自由意志和獨立精神,認為任何個體只有突破既定的直線軌道,通過偏斜運動才能走向外部世界并獲得自由。在談論自由實現的環節時,馬克思提到“把握世界”和“改造世界”,這充分體現了他對啟蒙運動自由精神的追求和對解放道路的渴望。隨后,在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中,馬克思延續了個體意志自由這一論題,強調黑格爾將家庭和市民社會視為國家實現的環節,實際上是以國家否定個體自由。在馬克思看來,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顛倒國家與市民社會的關系,凸顯市民社會的基礎性作用,他強調,“家庭和市民社會是國家的現實的構成部分,是意志的現實的精神存在,它們是國家的存在方式。家庭和市民社會使自身成為國家。它們是動力?!雹邸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1頁。也就是說,當黑格爾把個體自由意志歸結為抽象的國家理念時,馬克思則將之歸于能反映現實經濟活動的市民社會,這就將自由意志牢牢建立在社會現實之上。馬克思的個人經歷也對其自由觀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其中“書報檢查令事件”和“林木盜竊案事件”影響最大。這是因為,書報檢查制度違反了普魯士國家普遍的自由理性原則,壓制了報刊的出版自由,而“林木盜竊案事件”背后折射的“物質利益問題”則深刻說明黑格爾學說中的“自由”“理性”與普魯士國家的嚴酷現實正相背離。上述理論探索與個人經歷使得馬克思不得不對自由問題給予更多關注,由此出發將勞動的本質定義為“自由的”便不難理解。

然而,馬克思在1845 年3 月所寫的一篇經濟學手稿《評李斯特》中卻用“非自由的”“非人的”去概述勞動的本質,他甚至指出:“談論自由的、人的、社會的勞動,談論沒有私有財產的勞動,是一種最大的誤解?!畡趧印?,按其本質來說,是非自由的、非人的、非社會的、被私有財產所決定的并且創造私有財產的活動?!雹堋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54頁。按照馬克思這時的理解,李斯特的理論體系“不過是以理想的詞句掩蓋坦率的經濟學的工業唯物主義”,只能“沉溺于最荒謬的幻想之中”。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40頁。顯然,馬克思這里對勞動本質的表述與此前大不相同,這反映出兩個問題:其一,從現實層面看,資本主義生產體系下的生產勞動與馬克思所設想的理想的勞動狀態并沒有保持一致,現實對理想的強烈沖擊迫使馬克思不得不重新思考勞動的本質。其二,“自由的”勞動與“非自由的”勞動雖然給馬克思帶來一定困惑,但從政治理想的角度看,共產主義社會始終是馬克思追求的目標,無任何生存負擔的自由勞動始終是他為人類解放許下的理想承諾。事實上,理想層面的價值目標與社會現實層面的“非自由的”勞動存在偏差和沖突,這完全屬于正?,F象,因為理想與現實如果完全合二為一,那么不僅一切哲學不再有存在的必要,整個人類社會也將喪失發展的動力和目標。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是”與“應該”是否存在矛盾,而在于“是”如何過渡到“應該”。

具體說來,“非自由的”勞動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普遍狀態,“非自由”主要表現為人的活動失去了自覺性和超越性,處處受到限制和制約。人之所以能夠與動物相區分,主要歸因于人能通過實踐有目的有計劃地改變外部世界。但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由于人同自己的生命活動直接同一,人的活動便不再是自覺的、有意識的,人蛻變成一部無意識的機器。馬克思在區分人與動物的活動時指出,人類的物質生產是超越本能和肉體需要的創造性活動,但工人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的物質生產僅僅是維持自身肉體生存的手段,人特有的創造性已經喪失殆盡。資本主義社會為了資本增殖的需要,通常會盡可能延長工作時間,而為了實現擴大再生產,工人通常被安排相當數量的工作任務,且在生產過程中無法自主決定生產什么以及生產多少,因此,資本主義社會的物質生產是服務于資本增殖的,它并不是為了滿足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體系下勞動的現實表現引發了馬克思對勞動本質的深切思考,由此出發他開始反思勞動的“非自由”特質,進而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殊勞動形式展開了全面批判。

二、自由的勞動:政治理想的體現與人的現實性存在的規定

在馬克思那里,生產勞動蘊含著目的性和因果性雙重維度。雖然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勞動表現為異化勞動,但這既不妨礙以“自由的”勞動規定人的現實性存在,也不妨礙將“自由的”勞動作為政治理想的重要一環。在筆者看來,“自由的”勞動恰恰構成了馬克思“勞動本質”思想中的規范性維度。需要澄清的是,馬克思究竟出于何種原因將自由作為“勞動本質”思想的規范性維度?馬克思又是如何具體闡述自由自覺的勞動的?透過“勞動本質”思想的規范性維度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對上述問題的回答是理解馬克思“勞動本質”思想的關鍵。

通過回顧和梳理馬克思哲學思想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馬克思將自由作為“勞動本質”思想的規范性維度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堅定不移追求人類自由與解放的政治理想要求必須將自由置于整個理論體系的核心位置;二是只有以“自由自覺的”勞動規定人的現實性存在,才能為批判資本主義社會提供持久和強大的動力,進而充分發揮哲學價值引領的作用。實現人的自由與解放是馬克思畢生追求的政治理想,飽受德國啟蒙思想和古典人道主義的熏染,馬克思早在中學時期的習作《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就表達了這一崇高理想,他將人類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作為職業選擇時應堅持的基本原則,并認為只有以此為業,才能不畏艱險實現人生價值。在博士論文中,馬克思通過肯定伊壁鳩魯論及的原子偏斜運動,再次為個體自由與個性獨立發聲。在《萊茵報》時期,馬克思提出“相互教育的自由人聯合體”的國家設想,強調“聯合體”是“個人以整體的生活為樂事,整體則以個人的信念為樂事?!雹佟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7頁。在《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的本質特征做出進一步勾畫,其中關于“每個人的自由發展”的論述是對未來理想社會終極價值的完整闡釋。上述思想演變過程清晰展現了馬克思致力于探求個體自由全面發展的政治理想,這一政治理想規束著他的根本價值取向,并成為將自由作為“勞動本質”思想規范性維度的先決條件。

如果說政治理想對馬克思思想起著導引作用的話,那么資本主義社會工人的現實處境則倒逼馬克思重新反思勞動的本質。人的現實性存在也就是人在社會中的現實生存方式,馬克思是以勞動為切入點分析工人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生存狀況的,而勞動是“自由自覺的”還是“非自由自覺的”能夠準確展現工人現實的生存境遇。馬克思批判地繼承了黑格爾對勞動概念的理解,將勞動與個體的自我生成以及個體本質力量的確證結合在一起,倘若將勞動與個體置入資本主義社會,那么勞動的現實形式將發生轉變,勞動將以“強制勞動”“雇傭勞動”“謀生勞動”等形式出現,從根本上看,這種勞動是異化的、非自由的。在馬克思看來,只有“自由自覺的”勞動才能使人成為人,勞動之所以是自由自覺的,是因為個體能夠意識到自己與對象之間的非同一性。然而,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的勞動是異化勞動,它使人的自主性受到壓抑,使人的本質力量徹底喪失,在這個意義上,人的現實性存在是難以得到規定的。因此,只有通過“自由自覺的”勞動才能正確規定人的現實性存在,因為這種勞動將個體的生存方式歸結為物質生產實踐,這就確證了人作為類存在物創造了人類歷史,“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的過程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因此,勞動的對象是人的類生活的對象化?!雹凇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63頁。

馬克思對“自由自覺的”勞動所做的探討是從實踐立場出發的。自由關涉主體性和創造性,個體是否自由主要表現為人的個性力量能否得到主動發揮。在《手稿》中,馬克思一方面肯定勞動之于社會歷史的重要意義,另一方面又嚴厲批判異化勞動對個體自由活動的戕害。在他看來,只有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實現對異化的揚棄,徹底廢除私有制,實現個體自由的復歸,真正解決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個體與類的矛盾。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探討了分工與異化勞動的關系,強調只要分工仍然是自然形成的、非自愿的,那么人的活動就始終被一種凌駕于人之上的異己力量所奴役。在資本主義社會,自然形成的分工將每一個個體限定在特殊的活動范圍內,任何人都不得超出這個范圍,因此自由勞動是不可想象的。與資本主義社會不同,共產主義社會能夠最大限度地彰顯個體自主性,“因而使我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這樣就不會使我老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雹佟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37頁。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進一步從宏觀層面確證了個體自由全面發展的條件,指出“自由自覺的”勞動只能孕育在全人類解放這一歷史發展趨勢和宏偉事業中。

總之,馬克思以自由定義勞動的本質充分彰顯了勞動概念的價值理想性維度,“自由的”勞動和“非自由的”勞動并不矛盾,前者是對人類應當擁有的勞動形式所做的價值判斷,后者是對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特定類型的勞動(異化勞動)所做的事實描述。馬克思“勞動本質”思想實現了規范性和事實性的高度統一,離開事實性的維度,對勞動本質的理解將會變成人道主義的空想,離開規范性的維度,對勞動本質的理解將會蛻變為非批判的實證主義。馬克思對勞動本質所做的事實性分析和規范性設定,不僅讓我們意識到他所一直恪守的人道主義關懷和人類解放的偉大使命,也凸顯出勞動概念背后的科學依據和現實支撐。對勞動本質的辯證理解表明,馬克思思想充分實現了事實性和價值性、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不僅為我們正確理解勞動的本質提供了指南,也為人類解放指明了現實出路。

三、非自由的勞動:從生存論到政治經濟學批判的轉變

“非自由的”勞動是馬克思勞動本質思想現實性維度的重要體現,現實性直接指向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勞動狀況?!百Y產階級社會是最發達的和最多樣性的歷史的生產組織”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頁。,理解這一高度復雜的社會形態有助于透視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和重要特征。只有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構筑的社會結構中考察勞動的現實表現,才能清晰地透視出勞動的本質和特征。

馬克思告示我們,要正確把握勞動的本質,就必須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意義上來理解勞動,即將勞動同經濟學的“生產”概念聯系在一起。受費爾巴哈人本學唯物主義思想影響,馬克思在青年時期就關注過勞動的生存論意義,而隨著唯物史觀的逐步形成,他開始意識到僅從生存論角度闡釋勞動,并不能真正揭示出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勞動的“非自由”狀態,因此對勞動本質的理解必須轉換路徑。馬克思的勞動概念無疑是在德國古典哲學的滋養下產生的,在他看來,黑格爾敏銳地抓住了勞動的本質,率先肯定人是在勞動中生成的,這種從主體角度思考勞動本質的做法對馬克思啟發極大。但是,馬克思又認為黑格爾抽象地理解了勞動,沒有將勞動視為現實的物質生產活動,而是將之視為抽象的精神活動,這便陷入了唯心主義。費爾巴哈最大的歷史功績是將唯物主義重新推上寶座,并從生存論的角度審視人的本質和勞動,馬克思對此給予了充分肯定。與費爾巴哈一樣,馬克思堅持認為“人是人的最高本質”,但與費爾巴哈不同,他更多地表現出對無產階級生存境遇的關切,并致力于推翻一切使人被奴役和受壓迫的現實社會關系。盡管如此,縱使馬克思此時發現了勞動的生存論意義,他仍更多地囿于一種倫理價值懸設,勞動的“非自由”狀態及其成因并未被深刻地揭示出來。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把目光轉向政治經濟學批判并對特定的勞動形式展開具體分析。

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意義上考察勞動的本質,也就是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社會結構中審視勞動,以此為基礎,“非自由的”勞動的成因便可以充分揭示出來。要明確的是,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的語境中談論“非自由的”勞動,并不是建立在對異化勞動的抽象分析之上,而是要更具體地考察資本主義社會的雇傭勞動。雇傭勞動包含特定的雇傭關系,這是一種不平等的人身依附關系。馬克思將人的本質歸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認為社會關系最能反映個體的現實生存狀態,但從本質上看,資本主義社會的人身依附關系是市民社會下個人為了私利而被迫同他者建立的一種關系,其根本目的是追求個體私人利益。具體到雇傭勞動而言,它反映的是一種單一的社會關系,即一種剝削與被剝削、奴役與被奴役的關系。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工人從事的不是自由勞動,他們必須出賣勞動力,勞動力商品的買賣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普遍狀態,而資本家一旦購買到勞動力,便擁有了勞動的使用權,這就使得雇傭勞動必然帶有強制勞動的色彩,即成為一種“非自由”的、受資本操控的活動。依照馬克思的觀點,資本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產物,資本不是物,而是在本質上體現著特定的生產關系和人對人的剝削關系。資本就像黑格爾所談論的無人身的理性一樣,以抽象主體的姿態按照自己的邏輯運行,并尋求自身的不斷增殖。因此,在資本的統治下,勞動注定是不自由的。馬克思的勞動政治經濟學批判表明他已將重心轉向對資本主義社會對抗關系的考察,“這種批判是以現實勞動關系對抗為出發點的理論分析,而非憑借思辨推理所進行的人道主義譴責”。①陳勝云:《論馬克思“勞動”批判的真實語境》,《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法國哲學家讓·鮑德里亞曾指認馬克思哲學中包含有一種勞動的倫理學,即“把勞動看作是價值,看作是自身的目的,看作是絕對命令。勞動失去了它的否定性,被提高為絕對價值?!雹邗U德里亞:《生產之鏡》,仰海峰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第16頁。這種看法雖然讀懂了馬克思將勞動視為社會存在基礎的理論意圖,卻未能發現馬克思的終極政治理想恰恰在于“消滅勞動”,即實現異化勞動的終結和人類自身力量的對象化。在筆者看來,馬克思的勞動政治經濟學批判并沒有陷入鮑德里亞所言的“生產之鏡”,反倒是鮑德里亞將異化和對象化混為一談,陷入了否定對象化勞動的烏托邦幻想。

眾所周知,《資本論》的副標題是“政治經濟學批判”,這就表明,馬克思此時對勞動本質的考察是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總體框架中進行的,其最終指向仍然是“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事實上,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是一個有機整體,包含對舊哲學、國民經濟學、空想社會主義等一系列的批判。就國民經濟學批判而言,馬克思研究了商品、價值、貨幣、資本、勞動等范疇,對國民經濟學的理論前提進行了反思和批判,進一步確證了私有制導致“非自由的”勞動這一結論。正是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馬克思創立了剩余價值學說,揭示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殊發展規律。立足于剩余價值學說,馬克思區分了“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剩余勞動指的是超出勞動者規定時間的必要勞動,從性質上看,這部分勞動的成果隸屬于資本家,因此對于工人而言便表現為“非自由的”勞動。馬克思還指出,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各種社會力量紛紛爭奪勞動所有權,由此產生了諸如等級制度與市場制度等的社會制度,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取得勞動所有權的社會力量支配他人勞動,勞動相應地轉變為“非自由的”勞動。

四、馬克思“勞動本質”思想的辯證法意蘊

如上所述,馬克思的“勞動本質”思想實現了“自由勞動”與“非自由勞動”的統一,這種統一充分展現了馬克思哲學的科學性和革命性,詮釋了批判性與建構性、一般性與特殊性以及歷史性與超歷史性相統一的辯證法意蘊。

(一)批判性與建構性的統一。馬克思哲學具有鮮明的批判性,正如卡爾·科爾施所言:“馬克思主義是完全非教條和反教條的、歷史的和批判的?!雹劭聽柺骸恶R克思主義和哲學》,王南湜、榮新海等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年,第58頁。馬克思哲學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以對先前理論家思想的批判為基礎,馬克思批判德國思辨哲學,認為純粹概念不能揭示此岸世界的真理,不過是停留于概念領域的文字游戲,于是他提出:“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歷史的任務就是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異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異化,就成為了歷史服務的哲學的迫切任務?!雹堋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4頁。馬克思也批判費爾巴哈的直觀唯物主義,認為其不懂得感性的人的活動的革命意義。通過對以往理論家哲學思想的批判,馬克思逐漸確立起特有的哲學范式,建立了以人的現實生活實踐為基礎的哲學。然而,在馬克思那里批判并不是徹底否定,他既強調對特定形態的哲學進行批判,又注重對新形態的哲學保持開放態度,因此是否定中有肯定,肯定中有否定。換言之,馬克思哲學的批判性內含著建構性,而建構性又內蘊了一個超驗性的價值維度。正如伯爾基所言,“超越性理想這一道德的、政治的唯心論,是現代革命學說一個必要的知識前設?!雹俨疇柣骸恶R克思主義的起源》,伍慶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4頁。依托這一超驗性維度,馬克思哲學在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現存秩序上便具有了不竭的動力。如果說“非自由的”勞動主要體現馬克思哲學思想的批判性,“自由的”勞動則表征馬克思哲學的建構性?!胺亲杂傻摹眲趧又灾赶蚺行?,是因為它集中表達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機制下異化勞動的批判,其中“非自由的”凝練了馬克思對無產階級勞動強度、幸福感等的分析?!白杂傻摹眲趧訌臍v史維度看,主要指向未來共產主義社會勞動的本質特征和基本樣態,馬克思要表明他力圖建構的是一種能夠保障一切人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形態,這種社會形態將建構起一種理想的勞動模式??傊?,“非自由的”勞動與“自由的”勞動實現了馬克思哲學批判性與建構性的統一。

(二)一般性與特殊性的統一。一般性與特殊性是馬克思在論證某一思想時經常用到的一對范疇,他曾指出在資本主義交換價值的普遍化狀態背后,反映的是為生產而生產的勞動過程。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強調,理解資本主義社會的結構和關系范疇,對于透視一切已經覆滅的社會形式具有重要意義,“人體解剖對于猴體解剖是一把鑰匙”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第29頁。,只有解剖了資本主義社會這一“高等動物”,前資本主義社會這一“低等動物”的內在秘密才能被準確把握。實際上,資本主義社會在馬克思眼里具有人類社會的一般性質,理解它是把握其他“特殊性”社會的前提。馬克思在分析勞動的本質時將其定義為“非自由的”,此時的勞動并不是普適性的一般人類勞動,而是資本主義社會具有歷史特殊性的勞動。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披上了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的外衣,呈現出物的屬性和特征。馬克思致力于追求一種理想的人類勞動,站在普適性的人類勞動的立場上審視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動,后者必然是“非自由的”勞動。馬克思在探究資本主義社會內在結構時非常注重一般性與特殊性的統一,在這里,特殊性是歷史特殊性,是一種深入到普遍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特殊性,“把特殊性放進一般性和普遍性的歷史發展線索中來加以理解,這樣的歷史特殊性是歷史發生學(唯物主義歷史哲學)意義上的歷史特殊性,而不是歷史學意義上的歷史特殊性?!雹厶普龞|:《特殊性與唯物史觀的具體化路徑——從普殊同對馬克思批判理論的再闡釋談起》,《學術研究》2022年第1期。馬克思正是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這一具有人類社會“一般性”特質的社會形態的認識,才逐漸形成了對前資本主義社會的反思和對未來社會的構想,只有理解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辯證法,才能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真諦。

(三)歷史性與超歷史性的統一。加拿大學者莫伊舍·普殊同區分了兩種對馬克思批判理論的闡釋,一種是從勞動的角度出發批判資本主義,另一種是對資本主義勞動的批判。第一種模式以超歷史的勞動為基礎批判資本主義,第二種則是歷史地批判資本主義特定類型的勞動,二者的區別在于,“前者是將資本主義作為現代社會內部一種階級剝削與階級統治的形式而加以批判性分析,而后者是對現代社會形式本身的批判性分析?!雹苣辽帷て帐馔骸稌r間、勞動與社會統治:馬克思的批判理論再闡釋》,康凌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第76頁。實際上,馬克思資本主義批判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從一般意義的抽象批判走向具體歷史的特殊批判,而對勞動本質思想的不同規定反映了其思想中長期存在的理想建構和現實沖擊的相互交織。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提到:“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雹荨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2頁?!皟蓚€決不會”表明,歷史發展具有規律性,歷史規律決定了社會發展的一般方向和基本秩序。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正確揭示了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但與此同時,歷史唯物主義又堅持歷史主義的批判原則,這使得馬克思哲學同時也是一種科學的社會批判理論。成熟期的馬克思側重于資本批判,按照他的理解,資本是一種特定的社會生產關系,作為最高的社會存在物,資本通過自在自為的運動構筑了資本主義社會。然而,資本關系從根本上改變了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的關系,催生了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和資本拜物教。從本質上看,“非自由的”勞動就是資本統治的結果,它折射出資本統治下的人與人的扭曲關系。在這里,“非自由的”勞動特指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的本質特性,即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勞動的本性發生了偏移。當馬克思用“自由”定義勞動本質時,他是站在超越資本主義歷史階段的立場上考量勞動的。在歷史主義的框架下,“非自由的”勞動展現出勞動的真實樣態,“自由的”勞動反映出未來社會理想的勞動狀態?!胺亲杂傻摹眲趧优c“自由的”勞動反映了馬克思哲學歷史性與超歷史性的統一。

綜上所述,“自由的”勞動與“非自由的”勞動是馬克思在不同語境和不同階段對勞動本質所做的規定,前者是馬克思政治理想的體現以及對人的現實性存在的規定,后者歷經生存論到政治經濟學批判的轉變,最終實現了科學性和革命性、事實性和價值性的統一?!白杂傻摹眲趧优c“非自由的”勞動完美詮釋了馬克思“勞動本質”思想蘊含的批判性與建構性、一般性與特殊性以及歷史性與超歷史性相統一的辯證法。以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為基礎,馬克思不僅闡明了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規律,而且對未來理想社會的發展前景做出了科學預測。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具有歷史暫時性,它雖然為人類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但卻具有內在的固有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形式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預示著它必然走向滅亡。在馬克思眼中,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是“非人的”“不平等的”“不自由的”,勞動在其中并非自由自覺的活動,而是受到嚴重限制的不自由勞動。立足于階級分析法,馬克思指出資產階級是掌握權力的剝削者,無產階級是喪失權力的被支配者,因此無產階級的反抗是必然的。立足于歷史分析法,馬克思不滿于資本主義社會現有的生產關系,他力圖追求更高的生產關系,以理想的社會形態取代資本主義社會,進而展露出對自由勞動的強烈渴望。探究馬克思“勞動本質”思想中內含的辯證法意蘊,將不僅有助于深化對歷史唯物主義的認識,也有助于反駁西方反馬克思主義者割裂革命性與科學性、價值性與事實性的形而上學做法,恢復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與科學主義雙重維度的統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