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業教育賦能共同富裕的理論邏輯、助力維度與實踐路徑

2023-03-02 01:27張滿東
教育與職業(下) 2023年2期
關鍵詞:理論邏輯實踐路徑共同富裕

[摘要]職業教育具有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價值、提升后富群體致富能力的社會價值、促進實現教育公平的教育價值、充實精神富裕的精神價值。在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職業教育應從產業發展、鄉村振興、技能社會、教育均等等維度助力共同富裕偉大實踐,通過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共同體,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經濟富裕;探索職教鄉村振興學院模式,提升后富群體致富能力,實現鄉村富裕;聚焦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動“擴中提低”行動,實現技能富裕;有序推進職教均等化,推進教育公平,實現教育富裕;推進“大思政”協同育人范式,助推德業兼修,實現德行富裕。

[關鍵詞]職業教育;共同富裕;理論邏輯;助力維度;實踐路徑

[作者簡介]張滿東(1984- ),男,山東萊蕪人,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浙江? 杭州? 311402)

[基金項目]本文系浙江省高職院校黨建研究會2022年重點課題“高職教育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22A19)、2022年度杭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基地“高等職業教育(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中心”課題“高職教育賦能共同富裕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研究——以浙江為例”(項目編號:2022JD62)和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校2022年度科研重點課題“高職教育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研究”(項目編號:HKYDJSZZD-2022-2)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3)04-0058-06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與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需要高質量的現代教育體系作為支撐。職業教育作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與社會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共同富?!霸跉v史邏輯和價值導向上存在高度內在統一”①的邏輯關系。在扎實推進共同富裕進程中,職業教育起到基礎性、全局性與先導性等重大作用。深入研究職業教育賦能共同富裕的理論邏輯,找準職業教育賦能共同富裕的助力維度,探尋職業教育賦能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具有重大且深遠的現實意義。

一、職業教育賦能共同富裕的理論邏輯

1.發展職業教育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第一,高質量發展需要高水準的職業教育?!案哔|量發展是確保實現共同富裕的經濟基礎和政治保證?!雹诟哔|量發展需要高水準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作為重要支撐,而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需要遵循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這一基本原則,做到動態調整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方案,適應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進而主動對接國內國際大循環與鄉村振興等重大發展戰略。

第二,職業教育自身需要高質量發展。隨著“云大物智移”的發展與新技術的應用,新產業與新業態層出不窮,而作為與經濟社會發展最為密切的職業教育必須提質培優、賦能增效,解決優質職業教育資源短缺與人民群眾對高質量職業教育的迫切需求。

2.發展職業教育是提升后富群體的有效途徑。第一,高水平技術技能是后富群體的核心要素。我國后富群體因整體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職業發展能力與素養儲備不足,只能從事技術含量低、勞動附加值低的勞動密集型工作。后富群體唯有通過職業教育學習,掌握稀缺性高且不被輕易模仿替代的高水平技術技能,形成職業發展的競爭優勢,才能實現“后富”變“共富”。

第二,高質量就業是后富群體發展的保障?!案哔|量就業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標志”③,也是后富群體躍遷的重要途徑。職業教育應積極搭建校企就業平臺,開展新技能新技術培訓,構建全過程就業服務體系,提升后富群體人力資本素質與勞動生產能力,縮小社會階層收入差距。

3.發展職業教育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第一,職業教育提供平等性公平。在保障公民接受教育權利與機會上,職業教育比普通教育更能體現平等性公平。職業教育并不以學術能力作為入學機會的唯一指標,還將專業技能、職業適應性測試、綜合素質等作為入學選拔的重要依據,給予不同智力結構與智能類型的個體應有的選拔資格與競爭機會,實現了教育機會中的起點與進入平等。

第二,職業教育具備補償性公平。相對東南沿海地區而言,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教育入學機會相對缺失,教育資源配置失衡。在實現共同富裕探索過程中,國家強力推行職業教育東西部協作行動計劃,釋放了強大的教育公平補償能量,以縮小教育差距,進而縮小收入差距、區域發展差距,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第三,職業教育蘊含差異性公平。職業院校根據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化設置專業,根據受教育者的能力、興趣等綜合素質采取差異性人才培養,同時各高職院校在國際化開放程度與校企合作模式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性。因此,職業教育所蘊含的差異性公平能夠回應與滿足差異性共同富裕。

4.發展職業教育是促進精神富裕的重要保障。第一,職業精神是精神富裕的源頭活水。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是對職業精神的高度凝練,更是精神富裕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大力弘揚、研究與踐行以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為核心的職業精神,為精神富裕提供更多源頭活水。

第二,職業素養是精神富裕的基礎條件。職業素養是職業人在長期從事職業過程中形成的個性品格與行為規范。職業素養能夠提升職業人發展能力,更能夠生成催人上進的精神動力與踔厲奮發的精神能量,進一步豐富與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更好地促進人民群眾精神層面的富裕。

二、職業教育賦能共同富裕的助力維度

1.賦能“產業發展”,助力縮小區域差距。第一,推進職教特色錯位發展,縮小省內區域產業發展差距。職業教育對經濟發展具有驅動作用,兩者存在耦合關系,體現了職業教育的適應性。職業教育在賦能共同富裕過程中,應秉持“錯位發展、特色取勝”的辦學理念,立足區域優勢、產業優勢與自身優勢,避免職教同質化,注重打造獨特的專業格局與育人管理模式,實現職教資源精準供給,助力區域產業做大做強,匹配產業轉型升級。

第二,深化職教東西部協作,縮小省間區域產業發展差距?!堵殬I教育東西協作行動計劃(2016—2020年)》雖已結束,但這一思路應繼續沿用并指導東西部共同富裕建設。職業教育應繼續沿用對口支援、東西部協作與山海協作等省間區域協同發展思路,探索共建園區、飛地經濟等利益共享模式,發揮現代職業教育集群優勢,為區域產業開展精準技術培訓與人才供給,幫扶欠發達地區職教水平與產業發展,進而有效縮小區域差距。

2.賦能“鄉村振興”,助力縮小城鄉差距。第一,“技術富農”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實現共同富裕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職業院校應主動開展“技術富農”,在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方面做出重要貢獻。職業教育涉農、文旅、康養等專業皆可將專業技術與科技成果轉化為助農生產力,通過技術賦能的方式,有效盤活鄉村沉沒資源,助力鄉村產業振興,實現鄉村居民收入倍增。

第二,“人才助農”縮小城鄉人力資本差距。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指出“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并提出加快培養農業生產經營人才和農村二、三產業發展人才及鄉村公共服務人才、鄉村治理人才、農業農村科技人才。因此,職業院校應加強支農專業建設,開發助農技術研發平臺,開設鄉土特色工藝班,培養現代農業與新農村建設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給予返鄉就業創業青年、新型職業農民等專業技術培訓與指導。通過“扶志”與“扶業”協同發力,優化人力資本結構,助力鄉村人才振興。

第三,“文化興農”縮小城鄉文化地位差距?!班l村文化是鄉村振興的精神基礎?!雹苈殬I院校應對農村鄉土特色文化、農耕文化實施挖掘整理與創新塑形;開展特色文化培訓與“文化下鄉”,協助建設“農家書屋”“文化禮堂”等農村文化空間;投身鄉村文化人才傳承培育,壯大鄉村文化人才隊伍,增強農民文化自豪感與幸福感,讓鄉土文化與城市文化呈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平等文化地位,為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3.賦能“技能社會”,助力縮小收入差距。第一,“擴中”途徑:人力資本轉化為人才資本。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簡稱“擴中”)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而“擴中”的關鍵舉措是人力資本轉化為人才資本。國家努力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持續提高高技能人才比例,將人力資本有效轉化為人才資本,積極構建技能型社會,需要職業教育持續發力,以有效提高中產階層收入,形塑“橄欖形”社會結構,推動共同富裕的實現。

第二,“提低”方略:分層分類推進重點人群的就業發展能力?!墩憬⊥七M農民農村“擴中”“提低”工作方案》提出著重關注9類人群,其中進城農民工、低收入農戶、困難群體為“提低”重點群體。職業教育應結合該類群體收入水平低、發展能力弱的特點,開展分層分類技術培訓,強化其“造血”“換血”功能,增強其內生發展能力,實現精準技術供給與高質量就業,使其提升就業能力、發展能力、增收能力與致富能力。

4.賦能“教育均等”,助力縮小教育差距。第一,職教東西協作推進區域教育均等化。在實現全面脫貧攻堅過程中,教育部推動的東西職校協作全覆蓋行動、中職招生兜底行動與職校全面參與東西勞務協作使西部貧困地區職教水平取得了長足進步。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中,東西部職校更應接續探索教育協作模式,將西部人力資源轉變為生產要素,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優質職教資源、享有就業創業的機會,以縮小職教區域差距,實現區域間職教協調均等發展。

第二,職教城鄉協同推進城鄉教育均等化。在城鄉融合發展階段,職業教育需要考量服務于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重大戰略。事關職業教育的政策措施、優質資源、師資建設等都應向廣大鄉村傾斜。打造職教城鄉協同交流平臺,扶植農業特色產業,助推現代農業技術下鄉,開展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訓,拓寬農民就業渠道,逐步實現城鄉教育均等化。

三、職業教育賦能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

1.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賦能區域高質量發展,助力經濟富裕。第一,專業群對接產業群,助力區域經濟布局。實現產教融合專產對接的最佳做法是專業群精準對接產業群?!半p高計劃”高水平專業群最主要的組群邏輯,也是服務于產業集群。所以,實現產教深度融合,專業群精準對接產業群,就要使專業鏈與產業鏈高度銜接,并做到動態調整,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經濟富裕提供強有力的專產融合支撐。

第二,人才鏈服務崗位鏈,助力區域產業發展。職業教育在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過程中,始終以“適應崗位”為邏輯起點,以“適應崗位需求”為培養動力,以“適應崗位能力”為培養手段,以“適應崗位發展”為培養目標。首先,瞄準企業崗位需求動態調整專業方向。職業院校應主動對接現代企業轉型升級需要,不斷優化專業結構與布局,健全專業預警與退出機制,并做到動態調整專業方向,為區域產業發展提供專業支持與人才保障。其次,依據崗位能力制訂人才培養方案。職業院校應主動參與現代企業崗位劃分與任職資格標準制定,將企業生產急需的崗位能力作為人才培養的重點目標,培養學生“一專多能”的崗位能力。最后,定位崗位發展適應未來人才職業觀。職業教育應致力于國家資歷框架與學分制銀行建設,探索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的融通發展,為未來崗位提供“能量儲備”,為未來職業提供“無限可能”。通過“崗位—能力—發展”的鏈組培育模式,不斷提高職業教育適應性,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支撐。

第三,科研助推技術迭代,助力區域創新發展。職業教育應主動對接現代產業發展,深化產教融合模式,開展技術開發、應用、轉化與推廣,為企業生產提供技術支持與咨詢服務,紓解企業技術發展難題。加強新技術與新工藝的推廣應用,提高企業生產效率,提升產品質量與技術服務,助推區域產業向中高端轉型升級。通過技術創新發展助力產業興旺,才能最終實現經濟富裕。

2.探索鄉村振興學院模式,賦能鄉村振興,助力鄉村富裕。第一,專業精準聚焦,服務鄉村產業振興。鄉村振興學院應結合母體職業院校的專業特點與鄉村資源稟賦,聯合政府、企業與各村成立產業聯盟,分層分類推進鄉村產業振興。例如,針對城郊融合類鄉村,職業教育裝備制造類、生物化工類、輕工紡織類等專業應參與到鄉村主導產業開發中,支持專業化村莊發展;針對特色保護類鄉村,職業教育土木建設類、水利類、食品與糧食類、旅游類、文化藝術類等專業應參與到村落保護、改善基礎設施與公共環境中,助推文旅開發與特色產業發展;針對集聚提升類鄉村,職業教育農林牧漁類、金融類、電子商務類等專業應依托鄉村人力資本,發展現代農業、物流、金融等產業,充分發揮鄉村集聚效應;針對資源豐富類鄉村,職業教育資源環境類、能源與材料類等專業應參與到資源利用與產業開發中。同時,鄉村振興學院還應參與農業特色科技產業園建設,壯大特色優勢產業,使鄉村實現從“產業兜底”向“產業富民”轉變,逐步探索“政企校村”融合發展的新路徑。

第二,“扶技+扶智”新型培訓,聚焦服務鄉村人才振興。一是“扶技”培訓助力農村技能型人才培養。鄉村振興學院應根據農村實際因地制宜地制訂勞動技術培訓方案,開展“訂單式”組班、“菜單式”點題、“送學式”普及、“隨訪式”實踐等立體式分段分層分類技能培訓。推行科技特派員等制度,實現培訓與就業創業工作無縫對接,真正造就一批農業經理人、經紀人、鄉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遺傳承人。二是“扶智”培訓提升職業農民素養。將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融入培訓內容,并將政策解讀、法律學習、道德培育等各種素養貫穿于職業技能培養全過程,通過技能認定、考核發證、推薦就業與扶植創業等方式,在實現人崗匹配的同時,為農村“精神富?!钡於▓詫嵉娜瞬疟U?。

第三,多措并舉,聚焦服務鄉村文化存續。一是明確鄉村文化存續主體。鄉村文化內生機制核心在于文化主體的重塑。存續鄉村文化的首要主體是農民,應幫助他們增強鄉村文化自信,并激發其努力成為鄉村文化振興主力軍的責任感。存續鄉村文化的次要主體是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他們絕大多數來自農村,對鄉村文化有著很深的感情,應積極鼓勵這一群體運用所學知識投身到鄉村文化存續中來。二是激活多元鄉村文化公共空間。鄉村振興學院應發揮匯聚人才與智力資源的優勢,開展與鄉村振興相關的創意課程和比賽,開展對古村民居、文化禮堂、庭院戲臺以及“三館一站”鄉村文化公共空間的“微改造、精提升”,推動“政校企村”四位一體模式,引進資金、技術、人才與客流盤活閑置空間。三是挖掘、傳承與開發鄉村文化產業。職業院校文化旅游、藝術設計、建筑設計、數字媒體、電子商務以及涉農專業應利用專業特長,基于鄉村獨特稟賦參與鄉土文化挖掘整理,二次創作具有鄉土特色的文藝作品,開展鄉村非遺技藝傳承、衍生農創產品等實踐活動,通過職教、農業、生態、科技等深度融合與疊加創新,真正實現文化富農興村。四是參與鄉村文化治理。提煉并運用鄉村文化蘊含的道德價值與現實意義,融入思政教育與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并參與鄉村文化治理,改善農民精神風貌,共同打造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現代化新鄉村。

3.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賦能技能人才培養,助力技能富裕。第一,職教長學制縱向貫通,拓寬職業教育寬度與深度。有效貫通不同層次職業教育,逐步構建“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專業碩士—專業博士”職業教育長學制序列體系。一是職教高考改革應側重于技術技能選拔,讓更多技術技能型人才有學上、上好學。二是適度調整中職與高職???、應用型本科貫通培養招生規模。中職在加強高職??啤?+2”及五年一貫制大專班高校學歷銜接的同時,探索中職與應用型本科合作辦學模式。三是積極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該模式應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以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以產學研用結合為途徑,側重于高端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通過職業教育長學制縱向貫通,打破職業教育“天花板”,實現“人人能學技術、人人會懂技術”,為共同富裕社會建設培養更多的不同層次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第二,與其他教育類型橫向融通,滿足個性化、多樣化、終身化需求。一是推進職教與普教融通。職業院校應與普通中小學合作成立青少年職業體驗中心,共同開發職業教育體驗課程與實踐項目,開展職業啟蒙教育;職業院校幫助普通高中聯合探索專項技能培訓特色班;鼓勵普高與中職、高職與普本之間開展融通育人模式試點,逐步實現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師資互動、學籍互轉以及資源共享,為更多不同稟賦的學生提供技能成才的可能。二是推進職教與成教融通。加快國家學分銀行建設,引導企業員工、在校學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群體積極注冊學分銀行,推動學歷與非學歷職業教育培訓學習成果互認、加累、轉換等融通機制。支持職業院校參與所屬地社區教育與培訓,為加快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化學習的教學體系做出應有貢獻。

4.有序推進職教均等化,賦能教育公平,實現教育富裕。第一,職教定位由“層次”轉向“類型”,實現機會均等。新修訂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規定“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這從法律層面明確了職業院校學生在升學、就業與職業發展等方面應享有與同層次普通學校學生平等的機會,各級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也應嚴格按照法律規定執行。只有全社會共同發力,不斷提升職業教育的認可度,才能夠實現真正的機會均等。

第二,東西協作、城鄉協同,實現職業教育過程均等。開展職業教育東西共富協作模式,組建職教集團或學校聯盟,互派掛職干部、共建特色專業和實訓基地等,實現東西職教過程性均等。職業教育參與以縣域為基本單位的職業教育培訓機構布局,構建并完善縣(區)—鎮(鄉)—村三級職教培訓網絡。針對農村新型農民、回鄉創業青年、困難群體等職教對象開展分類施訓,頒發職業資格證書,并完善學分認定與轉換制度,充分激發人力資本活力。

第三,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實現職業教育結果均等。深化職教改革,回應人民群眾對公平優質職業教育的期盼。職業教育教改過程中需注意頂層設計與統籌規劃,進一步強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創新教學模式與方法,改進教學內容與教材,完善質量保證體系,真正實現職業教育提質培優、增值賦能。

5.推進“大思政”協同育人范式,賦能道德精神場域,助力德行富裕。第一,“大思政”育人主體協同履行立德使命?!按笏颊庇耸窃鰪姽餐辉K枷牍沧R,推行德行富裕,實現精神富裕的重要職教措施。職業院校需加強頂層設計,多方協作,高位推行。宏觀層面,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成立專項領導機構,制訂實施方案,將“大思政”育人納入學校發展規劃與內涵建設。中觀層面,各職能部門、二級學院、專業(群)均須參與“大思政”育人工作,將“大思政”育人效果納入部門、學院與專業群考核中,爭取成品牌、出成效。微觀層面,政府官員、專家學者、企業骨干、能工巧匠、學校全體教職員工以及學生家長等組建“大思政”育人共同體,通過“三全育人”的方式,形成思政育人合力,實現縱向全鏈組、橫向全覆蓋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第二,“大思政”育人課程協同實現引領鑄魂。開展思想政治課“專題式、問題式”教學改革,推進黨政干部帶頭講授思政課制度,探索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結合專業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不斷提升專業教師課程思政挖掘與融入思政元素的能力,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同向同行;選優配齊思政課專任教師,不斷提升思政課教師思政育人意識與執教能力。

第三,“大思政”育人平臺協同支撐學思踐行。一是打造校園文化育人平臺。校園自然景觀、教學建筑、設備設施等物化形態凸顯典雅莊重、樸素自然,校訓、校規、校風、教風等精神載體要彰顯校園精神文化,通過校史文化認同教育增強學生對校園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二是構筑網絡育人平臺。構筑“三微一端”與學校官網等融媒體矩陣,傳遞主流價值,滲透主流思想,牢牢把握校園意識形態主陣地。三是共建校企實踐育人平臺。將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有機融合,探索知行合一、德業兼修實踐育人機制,將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等職業精神通過現代學徒制與頂崗實習傳遞給學生,做到以文化人。四是建構社會育人共同體平臺。與歷史紀念館、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圖書館以及農村中的“三館一院”共同搭建“大思政”校外育人聯盟或社會實踐育人基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滲透到學生生活學習“全場域”,通過多個平臺協同發力,實現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目的。

[注釋]

①張安強,宮麗麗.職業教育與共同富裕同向同行的歷史邏輯、價值耦合及實現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2(8):13.

②杜人淮,何琨.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J].理論導報,2021(10):18.

③李悅.職業教育質量就業的現實意蘊、基本樣態與實現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0(13):104-107.

④周永平,楊和平,楊鴻.文化振興:職業教育融合賦能機制構建[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3):21.

猜你喜歡
理論邏輯實踐路徑共同富裕
論中國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路徑依賴與超越
列寧從嚴治黨的思想實踐及其現實啟示
以“大扶貧”理念開辟精準扶貧新路徑
黨的作風建設科學化的實踐路徑和保障機制研究
淺析高校黨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路徑
淺談供給側改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