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了歌》與“解注”關系考論

2023-03-07 13:29于北溟
關東學刊 2023年6期
關鍵詞:世人神仙紅樓夢

于北溟

一、前言

《好了歌》現身于首回之末,在第一個紅樓公案了結、甄士隱貧病交困之時由一跛足道人唱出,并開始成為貫穿全書的謎語盤旋回蕩。紅樓讀者都知道解讀此詩的重要性,尤其是對于全書主題?!都t樓夢》是作者一生的沉淀,只言片語牽動全身,尤其是這首主題曲及其解注。歌與注的意蘊及評價,歷來關注者眾;(1)顧爭榮:《〈好了歌〉及〈好了歌注〉述評》,《紅樓夢學刊》2011年第4輯。然而研究《好了歌》與解注的關系并對二者主題差異進行深入論述的卻很少。盡管書中名之“解注”,道人亦言士隱“解得切”,但在歌與注之間似乎存在一個盲點。二者均言世事浮沉,而所指卻略有不同,有時候很難稱之為“切”。俞平伯先生認為《好了歌》詩意與左思、陶潛兩首詩相近,認為它們“都是說盛衰無常,禍福相倚”,而又指出“‘好了歌解注’似更側重于由衰而盛”。(2)俞平伯:《評好了歌》,《紅樓夢學刊》1991年第1輯。筆者以為,《好了歌解注》主題似乎確可如此概括,但歌不一定?!逗昧烁琛犯鄰娬{的是“神仙”與世間榮華的對立,歌中四節俱是舉出神仙與世事的對反,可以借用劉再復的觀點總結:“跛足道人的‘好了歌’是哲學歌,是荒誕歌。泥濁世界的主體(男人)都知道‘神仙好’,但他們什么都放不下。主宰其生命的只有金錢、權位、美色等等?!?3)劉再復:《〈紅樓夢〉哲學論綱》,《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

由此可見,《好了歌》中的神仙和世事不是對立轉化,而是單方面決定的,世事永遠不可能是神仙,而這正是《好了歌》的出發點,然而《好了歌解注》的開端不由分說是無常,禍福兩端也可以互相轉化。在“歌”中,功名利祿永遠在神仙之下,而在“注”中卻只有功名,衰而復盛,盛而復衰。大概因為如此,俞平伯先生才有了那樣的觀察,解注更加側重于衰而復盛,因為在《好了歌解注》中有衰而復盛的可能,但《好了歌》中卻絕對沒有這樣的可能性。上述差別已經可以顯現兩者主題的根本不同,所以可能不應該只用表達側重的比較來進行詮釋。

二、歌注關系比較:解注本質、對象與形式

對于歌注關系的探討,首先需要嘗試在歌、注文本內部尋找證據。本節的討論即是限制在文本內部進行討論,在框架上懸置外部的一切材料,可以稱為“內部解讀”。與“內部解讀”相對,《好了歌》及“解注”之外的材料可資旁證,之后將稱為“外部解讀”。

內證的假設主要建立在《好了歌》與“解注”的解注關系上,雖然之前說到注對于歌來說并不是嚴格意義的解注,但書中稱為解注,那應該可以假設其中確實存在某種解注一樣的關系。而探究解注與被解兩方的關系,可以同、異二方面貫穿始終。在微觀的視角下,解注的關系表現為某種意義上的同,比如解注中將以一段文字解釋原文,那解注的文字必然和原文意思接近,但由于解注的跨越目的,原文與注解之間也必然會有差異。

解注關系在微觀的視角下呈現出了種種的同與異,常常是要用有些不同的語言表示相同的意思。然而在這之外,解注關系中的種種同異也總要以某種規則為遵循,不能讓解讀的方法隨意變化。那種同異的規則或者固定的方法可以看作是解注關系在宏觀層面的體現形態,將呈現為一種解注的通例。由此,以下將分別解析歌與注的意涵,進行同異的比較,并最終走向解注通例的找尋。

在此先將《好了歌》與《好了歌解注》全文列出: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子孫誰見了!(4)蔡義江:《紅樓夢詩詞曲賦鑒賞》,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第14頁。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說甚么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今宵紅燈帳底臥鴛鴦。金滿箱,銀滿箱,展眼乞丐人皆謗。正嘆他人命不長,哪知自己歸來喪!訓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強梁。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5)蔡義江:《紅樓夢詩詞曲賦鑒賞》,第15-16頁。

《好了歌》在文意上十分平白,可以說并不需要復雜的解注,故而應該更需要從思想主題上探索,在詩歌內在結構的特征上探索其中更基本的規律?;谶@樣的思路進行分析可以發現,“世人都曉神仙好”貫穿全詩,并依次與功名、金銀、姣妻、兒孫相對照,形成了神仙與世事的對立,并在“神仙”不能達到的情況下將另外四種追求依次顛覆。所以《好了歌》中義理的總體模式似可以概括如下:首先世人明白神仙好;而后世人忘不了世事;最后世人無法追求神仙,于是世事也隨之破滅(在“明白神仙好”和“忘不了世事”之間可以補充一條“世人忘了神仙”)。而對神仙與世事的關系進行探索,可以知道世事以神仙為圭臬,世事根本還是為了神仙,而神仙更類似于“存活”的目標,是更基礎的生存。于是可以這樣概括《好了歌》主題:這是對于基本性的生死的諷嘆,言無論生時如何,終究難逃一死。另外也有一點需要關注,《好了歌》的視角是神仙,不然就不會進行荒誕劇一樣的演繹,因為《好了歌》的主題在世事的視角看來是極為悲壯的。

對于《好了歌解注》所呈現的義理,或許可以粗略解讀為“無?!?。但也可以更注意到其中視角的轉換,進行相較細致的解讀。在《好了歌解注》中,有使用宏觀視角站在歷史層面的解讀,如“陋室空堂”四句;另外也有使用微觀視角,站在世人自我意識層面的解讀,像“說甚么,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這樣??梢钥吹?《好了歌解注》的感懷不斷在這兩種視角之間轉換,用宏觀的歷史視角描寫所發生的和其中顯示的規律,然后以世人為眼發出驚嘆。比如《好了歌解注》最后一段:“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鼻耙痪涫菤v史的描摹,后一句是個體的抒情。而歷史中的規律是盛衰之間的“無?!?不斷在禍福之間反復變化。探索《好了歌解注》中的歷史的規律,可以看到其中有一種循環、守恒的觀念,并設置了一個只求結果并不會反思的世人。(6)在《好了歌解注》末段可以見到一種“守恒”的意識,在歷史舞臺上上去一人即要趕下一人。結果是恒定的,有因必有果,是一種“守恒”,而這種守恒在動態上便會體現為“循環”。如果世人明白這個道理,自然會有意識地躲避,不會完全符合這種規律,所以說這里預設了不加反思的個人,只有最后的驚覺。于是便永遠處在歷史的輪回之中,由盛而衰、由衰而盛,幸福之后必會不幸,不幸則又像是為了之后的幸福?!逗昧烁杞庾ⅰ吩跉v史視角的書寫上在表達那種循環守恒的反復,而在自我意識角度則不斷陳說驚覺的猝不及防?!逗昧烁杞庾ⅰ分刑N含的不停轉換的兩個視角展現了其中的主題,主體的核心在兩個視角之間,即是表現個人在世界中的狀態。

“歌”與“注”均有對立的兩面,有不死而守恒的神仙與歷史,也有會死且浮沉的生命與幸福。但“歌”與“注”的主題與表現形式也均有所不同,“歌”以共時分類進行枚舉,得出法則式的結論;而“注”以歷時變化演示,得出因果式的過程規律。(7)共時講述無需考慮時間與因果,而只要站在宏觀視角布散“是什么”,在宏觀的視角上進行區域劃分,然后形成法規。而法規的歷時講述則要從因果出發,表述開端至于結局的脈絡與結構,自然要考慮“為什么”的問題?!案琛迸c“注”的論題域均是人世的生命存在,二者之差別僅在于,“注”把神仙換成歷史,把生死換成禍福,如同仰視與俯視之別。這或是其“解注”的根本設定,也可以看到解注的某種目的,對《好了歌》進行解注是為了將神仙之語闡說于世人。

以下嘗試探索解注的“通例性設定”,在此可嘗試劃分成幾個子問題。首先,解注有其觀念、目的,解與被解的關系決定了解注的本質,注解總是有某種特定預期讀者的傳達,解注的本質即在于解注內容本身的立場與解注傳達對象的關系;其次,解注之中所解的會是被解注者的某些特定部分,會有側重的方面,其“各有側重”即是注解對象之別;最后,解注中解與被解有其連接形式,注解的方法、形式各有不同,這是注解形式的差別。

以上嘗試從各角度分析解注的各種要素,形成解注的一系列范疇,但其中各個范疇自不是決然分開的,比如解注主客體的性質及之間的關系自然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解注對象的傾向,以及解注形式的選擇,解注對象的性質也會影響解注形式的選擇。這樣的臨時描寫法是一種考察的框目,并不能說是解注的天然組成。以下暫時以此為框目考察之。

第一,關于解注的本質問題。上文已經論證“歌”與“注”基于同樣的論題域,而其中差別主要是詮說主體上的差別,“解注”把神仙換成歷史,把生死變成禍福,把法規變成因果。于是在這里可以找到這種解注關系的本質的一種解釋,那是以中介的形式向世人講解神仙的法規。人看不到天上規定的鐵則,只能通過因果規律來體察,不能直接認識其本體。而神仙只要講“是”,不需要證據,也不需要說明原理。此為一種解注本質,將天上的規則用規律、原理的方式講給世人。

第二,關于解注的對象問題?!逗昧烁杞庾ⅰ窙]有“注”到《好了歌》上,也沒有言說同樣的意思,更沒有演變成一篇關于《好了歌》的論述?!逗昧烁杞庾ⅰ匪M行的是一種“演示”,演示出人世間興衰的過程。解注的對象更是《好了歌》中闡述的世人遭際的結構規律本身,也是天上的法規,那種觀念“只可意會”,所以使用演示的方法?!案琛迸c“注”的共同之處在于,二者有同樣的遭際模式,在走向結果的過程中丟失了前提,猝不及防,如刻舟求劍一般,此為“歌”與“注”的主要思想。

第三,關于解注的形式問題。整篇《好了歌解注》是一個“串講”,而其中也有對應形式的“句解”。歌中依次排列功名、金銀、姣妻、兒孫,闡述這些世俗價值的失敗,而在解注中也可以找到對應,那四項分別對應“今嫌紗帽小”四句、“金滿箱”三句、“說甚么脂正濃粉正香”兩句、“擇膏粱”兩句。另外,“正嘆他人命不長,哪知自己歸來喪”可對應《好了歌》中的“神仙”這一要素,這是句句對應的解讀,而以上對應的均是前文所述“以自我意識為視角”的敘述。另外,以歷史為視角的段落也可以納入具體的解注范疇,《好了歌解注》開頭六句為歷史環境的總述,而中間則是對于《好了歌》中功名、金銀、姣妻、兒孫,乃至于“神仙”的分別解釋,分別演示這幾種愿望在人世中的遭遇。而《好了歌解注》最后四句則是一種“斷語”,如《周易》注解中的“彖傳”,總講之前分析的各個要素在總體情況下顯示出的共同特征。(8)《周易略例·明彖》:“夫《彖》者,何也?統論一卦之體,名其所由之主者也?!蓖蹂鲎?樓宇烈校釋:《周易注(附周易略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395頁。另,劉瓛曰:“彖者,斷也?!痹S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457頁?!逗昧烁杞庾ⅰ纺┒纬尸F給我們的是統論與斷語,不再演示而以直述,更是統合了之前對于各要素的分析,得出共通的結論??偟膩砜?《好了歌解注》解讀《好了歌》,先進行了歷史規律的總述,而后演示《好了歌》中對于人生中的種種愿望的遭遇,最后下斷語,討論其中共同的因果規律。

三、歌注關系內部解讀的結論及所涉問題

對于“歌”與“注”關系的“內部解讀”同樣引出了關于歌、注本身的一些初步結論。這些結論大多作為歌、注關系結論的前提較先得到解決,然而提出的大多是自圓其說的結構,基本都缺少證據?!皟炔拷庾x”在此指結構原理的發現,而可進行對照之證據的找尋在“內部解讀”之外。

“內部解讀”的結論可以歸納如下:

1.《好了歌》的主題是世人無論生時如何,均逃不過死之大限;

2.解注的主題主要是無常,以世人面對巨大人生變故的猝不及防表述禍、福之間對立且可互相轉化的關系;

3.《好了歌解注》所詮釋的無常以一種守恒論為基礎,從而盛而復衰、衰而復盛,不斷交錯;

4.《好了歌》與《好了歌解注》顯示出神仙與世人的兩個世界,兩個世界的視角不同,因此具有不同的價值觀念。神仙世界無所謂生死,認為人應該減弱追求世事種種而尋求解脫,神仙世界以一種更高的法則的形式感知人世的因果規律;

5.《好了歌》與《好了歌解注》演示了世人遭際的種種模式,《好了歌》中演示的是最大的一種,即生死大限,世事之種種只要一死便會全部清零。而《好了歌解注》展開的是這種法則在世事中實現的模式,從生死辯證關系的原型推演向禍福等微觀方面,而二者遵循同一結構;

6.《好了歌》與《好了歌解注》的關系,遵循一種特殊的解注結構,先總講世事,而后分別解釋《好了歌》中各方面因素,然后下斷語,幾種注解排列成一首新的詩。

這些結論,尤其是哲理部分,在小說其他部分中也將有所體現,可為互證,但須轉化為一般性的結論,撮要羅列于下:

1.《紅樓夢》中存在一種守恒論,如能量之守恒,生死禍福也是如此,類于因果輪回學說。最根本的是生死,可外化于其他;

2.《紅樓夢》存在神仙、世人兩個世界。神仙世界跨越了生死禍福,認為世人應該效仿神界,尋找解脫,世事一切并無意義,但總有人因為世事自尋煩惱;

3.世人的遭際模式,呈現為固定的過程。本發于愿望而奔向美好,但在過程中前提丟失,無論本來有或無都不復存在。這種模式出現在各種事情上,大有生死,小可囊括一切活動。

內部解讀之后的論證可稱為“外部解讀”,而聯系“內部解讀”與“外部解讀”需要從內、外的關系入手。如同最初探索歌注關系的時候一樣,這里也需要以幾條假設作為開端?!巴獠拷庾x”之前,需要假設的是《好了歌》的觀念與歌與注之外的材料,尤其是《紅樓夢》的其他故事,存在某種主題的共通性。關于那種共通的主題,具有可能的方面主要在《好了歌》的論題域,即以生存為基礎的命數問題,這是這種思想的中心觀念。另外《好了歌》的觀念已經透露出某種系統性,所以那種中心的論述不會是此一思想系統的唯一內容,在中心內容之外也會存在由中心內容延伸出的其他論述,另外論述的對象和主題必然會有所不同,但會和中心論述遵循類似的基本規則。

四、歌注關系外部解讀:命數與守恒觀念

先嘗試從上節羅列哲理性結論的第一點說起,即《好了歌》中體現出的“守恒論”?!都t樓夢》中的守恒、循環觀念比較明顯,各種斷語多有暗示,其內人物的種種言語也多可以當做證據。此處先從《紅樓夢》的設計上推論其中的《好了歌》式觀念,重在《紅樓夢》中種種“斷語”,那更是作者預設的“神仙”世界的法則,斷語一類解讀完便要從人物與情節入手,此為“外部解讀”的一般順序。

《紅樓夢》在“神仙”世界下了很多“斷語”,其中可以討論書中的底層觀念。如“孽海情天”之對聯:“厚地高天,堪嘆古今情不盡;癡男怨女,可憐風月債難償?!?9)蔡義江:《紅樓夢詩詞曲賦鑒賞》,第41頁。又如“還淚”之說,(10)馮其庸:《重校八家評批紅樓夢》,青島:青島出版社,2014年,第160頁。在《紅樓夢》里面,欠了什么似乎都要還,那里有一種命數的守恒觀念,一種因果報應式的說法,然而那種守恒法則的直接演示主要在于太虛幻境。

太虛幻境或許脫胎于泰岳陰司,(11)周郢:《〈紅樓夢〉與泰山文化——從“泰岳陰司”到“太虛幻境”》,《紅樓夢學刊》2009年第1輯。其中指出,泰岳陰司的“諸司之設”“命定之簿”“黑水之波”均與太虛幻境相符合,并提到太虛幻境的原型或為北京朝陽門外的東岳廟。然其司職卻不大相同。泰山治鬼,主死,而太虛幻境卻是主情,《紅樓夢》中描述警幻仙姑是:“司人間之風情月債,掌塵世之女怨男癡?!?12)馮其庸:《重校八家評批紅樓夢》,第259頁。另需說明的是,警幻仙姑不似月老,不掌好姻緣,專管情傷。泰岳陰司各司劃分主要依照其人生時所為以及死法,而太虛幻境的劃分主要依照其人在戀情中的所為,而更偏重于“情死之狀”,有“朝啼”“暮哭”“薄命”等等。(13)馮其庸:《重校八家評批紅樓夢》,第261頁。泰岳陰司里有判人投胎或受刑,而太虛幻境似乎只是判人經歷情感。而這種情感的經歷也有共同特征,尤其在“薄命司”中經歷的是以死亡為后果的情?!都t樓夢》中情與死有密切的聯系,而其中的“禍”也多出于情。太虛幻境有關于賈家滅亡的“記載”(14)神仙世界與人世不同,他們只需講“是”,而不需要證據和論述,判詞判曲也不是關于《紅樓夢》故事的分析,而僅僅是陳述,是一種預先的判定,或說鋪設與預謀,本來就無法懷疑。小說中的判詞判曲不是作者評述,更可作為“天上的”史料性證據,因為那是預先的。:“情天情?;们樯?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榮出,造釁開端實在寧?!?15)蔡義江:《紅樓夢詩詞曲賦鑒賞》,第62頁?!爱嬃捍罕M落香塵。擅風情,秉月貌,便是敗家的根本?;妙j墮皆從敬,家事消亡首罪寧。宿孽總因情?!?16)蔡義江:《紅樓夢詩詞曲賦鑒賞》,第99頁。

秦可卿是警幻仙姑的妹妹,甚至有研究者認為就是仙姑本人的化身,(17)胡子遠、宋玉昆:《論秦可卿》,《蘇州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其中有諧音通用的說明:“秦情音近,唯一不同的只是韻尾-n,-ng。像蘇州人讀起來毫無區別,一音而已。警和秦、情主要不同的也只是氣的送與不送,全清和次清的不同,蘇州人有全濁音,也不過是清濁之異??梢?從寬泛的角度言,警、情、秦實在可以作互為假借字用?!?同上,第58-59頁)里面又推測警幻與秦可卿是一人有一定道理,秦可卿判詞中“情海情天幻情身”之“情幻”也確可與“警幻”等同。她到人間充當覆亡寧、榮大廈的第一推動者具有一定合理性。在太虛幻境的預謀之中,情是一切禍孽的開端,第五回題詩可作為證據:“春困葳蕤擁繡衾,恍隨仙子別紅塵。問誰幻入華胥境,千古風流造孽人?!?18)蔡義江:《紅樓夢詩詞曲賦鑒賞》,第33頁。其中情與孽相關聯,有情即有孽,最終將推至必然的滅亡。另外,在《紅樓夢》底層觀念中,“情”是自發性的人生推動力量的根源?!都t樓夢曲·引子》:“開辟鴻蒙,誰為情種?都只為風月情濃?!?19)蔡義江:《紅樓夢詩詞曲賦鑒賞》,第68頁。情無根本的起源,是生出萬有的本無,而一切的情均離不開愿景,然后均會“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20)馮其庸:《重校八家評批紅樓夢》,第157頁。情的開端中已經蘊藏終局,見了“好”,便必定歸空,走到“了”,死是情的終點。

再可看《紅樓夢》第十一、十二回的“風月寶鑒”故事,風月寶鑒即是情欲與死亡的對立,觀其故事亦可見一寶鑒。(21)參馮其庸:《重校八家評批紅樓夢》,第388-407頁。賈瑞對熙鳳見色起意,從而送命,得到死的終局,讓賈瑞照反面風月寶鑒看死也是為了沖擊其情欲,死亡可以威嚇欲望,而情欲的力量亦可以壓抑死。情欲與死亡亦如“好便是了”,情欲中潛藏著魂飛天際的死的本能,如禍福之相倚,如影隨形,其中可見《好了歌》中潛藏的遭際模式。這種遭際模式也經常在小說斷語中被描述,常以“反”名之,鳳姐“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22)蔡義江:《紅樓夢詩詞曲賦鑒賞》,第92頁。即是這樣的結構,智通寺一聯“身后有余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23)蔡義江:《紅樓夢詩詞曲賦鑒賞》,第22頁。更是如此。這印證了之前《好了歌》觀念的討論,《好了歌》中顯示的是情與死的對立,《好了歌解注》即是遭際模式的演繹,這兩種主題的共同規律可以在小說總體中看到。

由此看來,在太虛幻境里預設的遭際都如《好了歌》里一樣,發乎情而止乎死,種種苦痛指向解脫的終局。王國維先生《紅樓夢評論》里以“玉”為“欲”莫不有一定合理性。(24)謝維揚、房鑫亮主編:《王國維全集(第一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61頁。其所描述的模型與上述相近,存在欲望便生出苦痛與生活,一切從欲望出發。其中之“欲”便如上文所述之原動情欲,有欲便生苦痛,生出苦痛則趨向于解脫,此為《紅樓夢》由情欲與苦痛出發得到的又一本旨?!都t樓夢評論》中認為,若言真解脫僅惜春、紫鵑、寶玉三人,而寶玉與前二者不同,非為觀他人之苦痛而得到的宗教性解脫,而為覺自己之苦痛而得到的藝術性解脫。(25)謝維揚、房鑫亮主編:《王國維全集(第一卷)》,第62-63頁。今按所謂宗教性解脫即如達到《好了歌》的神仙層面,而藝術性解脫則是經過自我反復糾纏而發現的遭際模式?!都t樓夢》即是走向藝術性解脫的故事,故探求其主旨,只可入手于寶玉,以下將以寶玉的觀念為中心進行探索。

五、歌注關系外部解讀:應運應劫與經歷

第二回冷子興演說榮國府時,賈雨村發過一段議論,討論所謂應運與應劫之人,也說到一種亦正亦邪之氣:“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惡兩種,余者皆無大異。若大仁者,則應運而生;大惡者,則應劫而生。運生世治,劫生世危。堯、舜、禹……皆應運而生者;蚩尤、共工……等,皆應劫而生者。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惡者擾亂天下。清明靈秀,天地之正氣,仁者之所秉也;殘忍乖僻,天地之邪氣,惡者之所秉也?!?26)馮其庸:《重校八家評批紅樓夢》,第194頁。其中論述的中心是在歷史舞臺上的力量,“大仁”與“大惡”之人可以成為歷史上建立事業的人物,其余人則不能。賈雨村提到的“應運”和“應劫”即是指乘著歷史大勢而生,常常出現在歷史的轉折點。在歷史的轉折點,天地之正氣、邪氣成為了歷史上“大仁”“大惡”之人物。

其后也說到一種特殊的情況。在歷史安定的時候,兩種氣不能消,也會出現聚集:“今當祚永運隆之朝,太平無為之世,清明靈秀之氣所秉者,上至朝廷,下及草野,比比皆是。所余之秀氣,漫無所歸,遂為甘露,為和風,洽然溉及四海。彼殘忍乖僻之邪氣,不能蕩溢于光天化日之中,遂凝結充塞于深溝大壑之內,偶因風蕩,或被云摧,略有搖動感發之意,一絲半縷,誤而逸出者,值靈秀之氣適過,正不容邪,邪復妒正,兩不相下,如風水雷電,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讓,必至搏擊掀發后始盡?!?27)馮其庸:《重校八家評批紅樓夢》,第194-195頁?!疤綗o為之世”難以出現大仁大惡之人,正、邪之氣會有匯流,形成另一類“應運應劫之間”的人,兼具“大仁”與“大惡”的特性:“故其氣亦必賦人,發泄一盡始散。使男女偶秉此氣而生者,上則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為大兇大惡。置之千萬人之中,其聰俊靈秀之氣,則在千萬人之上;其乖僻邪謬、不近人情之態,又在千萬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貴之家,則為情癡情種;若生于詩書清貧之族,則為逸士高人;縱偶生于薄祚寒門,亦斷不至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驅制駕馭,必為奇優名倡。如前之許由、陶潛、阮籍、嵇康……”(28)馮其庸:《重校八家評批紅樓夢》,第195頁。

“應運應劫之間”的人既“聰俊靈秀”又“乖僻邪謬”,他們一般無法建立宏大的事業,但絕不會流于平庸,于是常常會成為“情癡情種”“逸士高人”或“奇優名倡”。而這些人即是《紅樓夢》里說到的那種有“補天之材”卻不被需要的人。第一回《石上偈》說:“無材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誰記去作奇傳?”(29)蔡義江:《紅樓夢詩詞曲賦鑒賞》,第1頁。其所謂“無材補蒼天”便是指這類應運應劫之間的人,而“枉入紅塵”則應該是指論中“生于公侯富貴之家”,于是會成為“情癡情種”。但為什么此類人必然會成為情種?另外那種富貴至破滅之轉變的經歷,又會造成何種精神?

之前已經討論過情欲的原動力量,那種原動力量粗略地說是某種愿望與意向,是爆發為歷史舞臺上的力量的潛能。而現在可以更細分,原動之情欲力量顯現形式主要有兩種:其一,見所欲,而產生得到所欲的愿望以及實現愿望的計劃,進而生發為計劃內的努力;其二,見所欲,而產生已得到的種種幻想與未得到的現實與苦痛,進而產生真假間之爭斗。前者就如志向,而后者更偏向情欲;前者有明確的從愿望向結果的蛻變傾向,而后者仍然殘留著原欲的影子。應運應劫之人大都是有志向的人,情欲的力量也很旺盛。在運與劫之間,所從事只可能是戀愛與藝術兩種事業,但戀愛無法維持生計,所以生于寒門會以藝術為根本,生于溫柔富貴之鄉就專注于戀愛,成為“情癡情種”。

而當富貴沾上破滅的影子,歡聚染上離別的色調,顯現出的又是另一番景象。第三十六回寶玉在想到死亡與離別之后,所產生的除去無法承受的出家愿望,還另有一番引人注目的論述:“人誰不死,只要死得好。那些個須眉濁物,只知道文死諫,武死戰,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節,究竟何如不死的好……他只顧圖汗馬之名,將來棄國于何地?所以這皆非正死……武將不過仗血氣之勇,疏謀少略,他自己無能,送了性命,這難道也是不得已!那文官更不比武官了,他念兩句書,記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瑕疵,他就胡彈亂諫,只顧他邀忠烈之名,濁氣一涌,即時拼死,這難道也是不得已……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義。比如我此時若果有造化,該死于時的,如今趁你們在,我就死了,再能夠你哭我的眼淚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來,送到那鴉雀不到的幽僻之處,隨風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為人,就是我死的得時了?!?30)馮其庸:《重校八家評批紅樓夢》,第959-960頁。寶玉在危難中沒有以注定的結果為現實,他跳離了結果的現行性,像審視他者一樣觀看自我,予自己以審美觀照,最后剝離出的是具有審美意義的“經歷”,超越了結果,也超越了只以結果眼光觀看世人的神仙,于是他就不在《好了歌》的設計范圍之內了。

《好了歌》以神仙視角,虛設世人只求結果,《春夢歌》亦云:“何必覓閑愁?!?31)蔡義江:《紅樓夢詩詞曲賦鑒賞》,第37頁。神仙世界基本以那種通常的規定進行設計,但在某些地方也會具有其他的視角,如太虛幻境以一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32)蔡義江:《紅樓夢詩詞曲賦鑒賞》,第5頁。討論真假,而這種真假論是一種動態的真假論,與經歷論密切關聯。梅新林有關于這種真假敘述蘊藏的內在轉化的敘述:“‘還’者,返也,復也。它與上聯‘真亦假’的‘亦’字不同?!唷?‘也’也,是一種事實判斷。乃一種靜態的表述。而‘還’字除了表示事實判斷外,更有返回、回歸、復歸之意,是一種動態的循環?!?33)梅新林、崔小敬:《貫通〈紅樓夢〉藝理與哲理的總綱——紅樓夢藝術原理研究之一》,《紅樓夢學刊》2003年第1輯。另外說下聯“無為有處有還無”當解釋為“當無的生成有的,有的也就歸于無的”,(34)梅新林、崔小敬:《貫通〈紅樓夢〉藝理與哲理的總綱——紅樓夢藝術原理研究之一》,《紅樓夢學刊》2003年第1輯。梅新林更以一種動態轉化的方式解釋真與假的循環,(35)梅新林、崔小敬:《貫通〈紅樓夢〉藝理與哲理的總綱——紅樓夢藝術原理研究之一》,《紅樓夢學刊》2003年第1輯。而此真、假的轉化在具體上最明顯的體現就是結果與經歷的循環。

作者沒有否定一切歸無,而只是肯定了無,且說明無亦是一種有。通靈寶玉僅在自身刻下字跡,朝代年紀失落無考,沒有做出歷史的推動,雖然不重在對于未來的結果式影響,而只是成為一個故事,拋在有無之間,但絕非沒有意義。在《紅樓夢》中的意義更是一種夢境一樣的意義,不存在現實的推動作用,而只有作為經歷的意義。第一回一僧一道有說:“那紅塵中卻有些樂事,但不能永遠依恃;況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個字緊相連屬,瞬息間則又樂極悲生,人非物換,究竟是到頭一夢,萬境歸空,倒不如不去的好?!?36)僅見于《甲戌本》,馮其庸:《重校八家評批紅樓夢》,第172頁。這是在說所經歷的就像夢一樣,可以隨時轉化,并不具有結果的意義,最后全部將歸于空。而作者顯然也肯定這方面的意義,第一回就有這樣一些句子:“作者自云:曾歷過一番夢幻之后,故將真事隱去……更于篇中間用‘夢’、‘幻’等字,卻是此書本旨,兼寓提醒閱者之意……上面敘著墮落之鄉,投胎之處,以及家庭瑣事,閨閣閑情,詩詞謎語,倒還全備,只是朝代年紀失落無考?!?37)馮其庸:《重校八家評批紅樓夢》,第153-156頁。

在這里就可以看到,首先作者已有以夢幻指代經歷之語,另外夢幻本就是全書本旨,有明確的意義,所以在這里經歷是有明確意義的。然后也可以發現,石上刻的故事的特征也類似于記憶的特征,有事而無紀年。最后可以看到,這是個別人的故事,不太關乎歷史總體,所以無處可考,其中紀年可能也并不重要,重要的僅在經歷,這是關于“夢幻”的另一種解釋。

《紅樓夢》的故事,如果站在那類只顧結果的神仙角度完全無需出現,因而《紅樓夢》的寫作更是在說經歷是人生唯一意義的結果。作者站在天地之間而有此種覺悟,在神仙與世事的視角之間。紅樓在真假之間演示,即使“忽喇喇似大廈傾”,“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即使石兄經歷一番變回頑石,但仍多出石上字跡,這是《紅樓夢》中意義所在,不需要結果?!妒腺省肥菫楦袊@應運應劫間之人的詩作,主要感嘆寶玉,開篇題詩也說道:“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38)蔡義江:《紅樓夢詩詞曲賦鑒賞》,第3頁。那“荒唐言”就是那些并非值得記的故事,是“無材補蒼天”的故事,“都云作者癡”則更可說是對旁人眼中無意義的“經歷”的掛念,而作者又何嘗不是應運應劫之間的人呢,這種應運應劫之間的經歷敘述同樣也是作者的自述。以上引述的“題詩”亦是在“神仙”觀念下寫的,所以筆調近于自嘲,但在這里有所超越,較神仙更上一層?!盁o材”則無結果可尋,然又為補天石中一塊,有審視意義的眼睛,從而自怨自艾,悲憤失落,最后終于發現這類人的出路,而那即是經歷,有經歷而從必然結果的控制中解脫。作者可以說是為這類應運應劫之間的人建立了一種生存信條,有如寶玉的通靈玉、寶釵的金鎖上刻的讖語“莫失莫忘,仙壽恒昌”“不離不棄,芳齡永繼”,而這即是指向經歷的意義。

第一回道人自己解釋《好了歌》說:“可知世上萬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須是‘了’?!?39)馮其庸:《重校八家評批紅樓夢》,第170頁。至此,可以嘗試歸結“好”與“了”的基本意義,“好”大概就是愿望的欲求,而“了”是不得的受限之苦,二者是循環、互為前提的。在“歌”與“注”中,“好”指向愿望,“了”指向行為,行為的實施同時又是愿望的損耗,其中所蘊含的是一種關于個體生存的討論。在“歌”與“注”的總體思路中,宇宙中的各種現象和規律都是由宇宙的某種內在本質決定的,人類的認知和理解只能揭示宇宙中的一部分規律和現象,而不能夠完全掌握宇宙的真相。在人世的浮沉里,見到了美好便去追求,而追尋之中自我早已不能與那美好適配,于是人都在刻舟求劍;在“歌”中可以說是用生死的對反將人們驚醒,其所講述的是“結果”并不存在,如果為了結果那便不用為了結果,因為本來就不會有結果。那么行為究竟為了什么,人永遠無法拋棄處身的世界而得到完全的自由,從而無盡地去彷徨或去庸碌。而在這里給出的解答是“經歷”本身的意義。以上便是《紅樓夢》向“應運應劫之間”的人啟示的“經歷”概念。

六、結語

《紅樓夢》呈現了一整套哲學系統,以“好”“了”的個體存在論為前提,推演到歷史意義的理論,并且也涉及到價值判斷層面,顯示為《紅樓夢》特別的真假、有無的觀念。在歷史意義的論述上,以守恒、情欲原動為基礎提出了應運、應劫的類型,并對傳統士人的意義進行了批判,認為其忽略了另一種“氣”。另外,基于那種應運應劫之間的命運,在實踐層面,對人生遭際進行模式化的描述,對以往的解脫觀念進行了批判和改造。

猜你喜歡
世人神仙紅樓夢
無私無畏世人尊
論《紅樓夢》中的賭博之風
從《紅樓夢》看養生
《〈紅樓夢〉寫作之美》序
唐寅:世人笑我太瘋癲 我笑他人看不穿
自主
遇見老神仙
老神仙變魔術
別樣解讀《紅樓夢》
神仙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