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建構中國法學自主知識體系貢獻力量
——賀《清華法學》 出刊100 期

2023-03-09 21:15周光權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清華法學編委會主任
清華法學 2023年6期
關鍵詞:法學院清華法學

周光權(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清華法學》 編委會主任)

《清華法學》 雜志于2007 年正式創刊,如今16 年過去了,雜志出刊發行到了第100 期。在這個值得紀念的美好時刻,我作為雜志創辦初期的參與者和目前的編委會主任,對辦刊過程略作回顧,并對其前景提出一些展望、期待,希望能夠對雜志的長遠發展有所裨益。

創辦一份雜志,猶如平地起高樓,殊為不易。大約在2006 年下半年,在學校領導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下,我們好不容易爭取到一個刊號。我當時擔任法學院分管科研的副院長,協助院長王晨光教授、黨委書記李樹勤教授參與雜志創辦的工作,親歷了從提交申請到領取有關批準文件的全過程,對當時面臨的各種困難有切身體會,事非經過不知難,點點滴滴至今記憶猶新。

雜志的第一任主編是王保樹教授,他不僅是著名商法學家,而且對于辦刊非常有經驗。他到清華大學法學院工作之前,曾經多年擔任《法學研究》 主編。王老師1999 年擔任法學院首任院長,卸任后一直堅持在教學、科研第一線,他的大局觀、認真態度、工作熱情都無可挑剔,是新創辦雜志主編的合適人選,對雜志后來的發展可以說是居功至偉。我從創刊之際就擔任副主編,協助王保樹老師工作。王老師作為主編對雜志總體把關,審稿非常細致、嚴格。當然,對刑法、行政法、訴訟法等領域的稿件,他充分相信我的判斷,我們之間見面很多、討論非常頻繁,在他領導下工作于我而言是非常愉快的經歷。

一個雜志是否能夠辦好,選擇一個很好的主編至關重要,尤其在政治立場的把關、策劃選題、學術創新的判斷等方面,主編的眼光和高度決定著雜志的水準。十六年來,現已有五位教授擔任雜志主編,依次為王保樹教授、張衛平教授、林來梵教授、車丕照教授,以及現任主編黎宏教授。每一位主編都是有學術影響力、做事認真、甘于奉獻的學者,有他們把關,《清華法學》 才能在眾多法學期刊中獨樹一幟。雜志歷任主編的辛苦付出、眼光、決斷力,都值得高度贊許。

雜志從面世那一天起,就站在很高的起點上,這得益于方方面面的支持,第一期作者就有王利明教授、朱蘇力教授、陳興良教授、張明楷教授等。他們對于我的電話約稿都爽快答應,絲毫沒有考慮當時的雜志是毫無社會影響的“新生兒”這一點,如今想來都讓我感動。對新創辦的雜志支持力度很大的,除了這些作為作者的大家之外,還有值得特別感謝的彼時剛從《中國社會科學》 編輯部退休的王好立老師。他是該刊的資深編審,利用他的經驗為《清華法學》雜志的創辦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支持,大到雜志整體風格、版式設計,是否設計不同欄目,如何逐步建立匿名審稿制度,小到每期發文量、字號的選擇等,他都親自參與討論,幫我們出了很多非常好的主意,我們都盡可能予以吸納。雜志編輯部的具體工作一直由徐雨衡負責,辦刊之初她就從法律出版社聘任到清華法學院工作,“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主編和編輯換了一茬又一茬,徐雨衡一直堅守陣地,她有豐富的編輯經驗,對辦刊很熱心、用心,編輯部的運轉也就很流暢和高效。十多年來,我和韓世遠教授、何海波教授、湯欣教授、王洪亮教授、易延友教授先后擔任副主編,法學院張建偉、崔國斌、鄧海峰等數十位老師擔任過責任編輯,他們都為雜志以及法學院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

正是因為創刊之初的各種努力,為雜志的長遠發展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奠定了發展的基本格局,使得《清華法學》 后來能夠相對比較快速地進入核心期刊的行列。

每一期雜志的面世,都離不開很多人的實質性貢獻,作者的辛苦寫作自不待言,審稿者、編者的汗水也都凝結在其中,大家都投入了大量精力。雜志要辦得好,還要依靠很多“幕后英雄”,法學院的全體老師就是這樣的群體。這份沉甸甸的雜志,承載著清華法學院全體老師的理想,雖然很多老師的參與度趕不上在一線的編輯、主編,但是,十多年來,老師們對于雜志的發展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議甚至批評意見,無論多少挑剔都是滿滿的關愛,使得雜志更加行穩致遠,更有分量、更有特色。

法治,也唯有法治,才能夠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肚迦A法學》 雜志的成長,見證了十七年來我國法治建設的全進程,刊發的文章都緊扣立法活動和司法實踐的當下發展,經得起時間檢驗的好文章很多,為助推法治建設和法學研究做出了雜志微薄的貢獻。比如,在編纂民法典或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等重要法律前、后,雜志刊發了大量相關論文,有的論文引用率很高;為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行政審批事項大幅壓縮,著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法治政府建設扎實推進,雜志為此刊發了大量行政法和公司法、商法、社會法的論文;又如,與深化以司法責任制為重點的司法體制改革,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相呼應,雜志刊發了大量涉及司法體制機制改革的論文,為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做出了我們應有的努力;再如,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日益擴大,影響力日益增強,我國與外界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對域外法律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在這個背景下,需要我們對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展開全面研究,為政府決策和民間交流提供學術支撐??紤]到古印度是人類文明發祥地之一,歷史上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該地區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印度法系是世界主要法系之一,擁有內容豐富的法文化,在版面非?!敖鹳F”的情況下,《清華法學》 仍然“毫不吝嗇”地刊發了關于高鴻鈞教授主持的印度法方面的研究論文,意義極為重大。

《清華法學》 是清華法學院的“金字招牌”。十七年來,雜志的成長與法學院的發展相互輝映、相互成就。清華大學法學院的全面發展,得益于國家對法治建設的全面推進,得益于學校對法學學科建設和發展的高度重視、全力支持,也與老師和同學們的努力打拼密切相關。清華大學法學院恢復重建24 年,堅持推進學科建設創新、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強調研究與教學并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注重基礎性高質量的成果產出,同時在服務國家發展需求、推進國家法治建設方面持續發力,不斷開拓創新,善于用世界的眼光思考中國問題,重視融入清華,突顯清華法學的特色。在短短24 年時間里,清華法學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形成了法學教育的清華風格,贏得國內外同行的廣泛稱贊,具有國際影響力。

在法學院高速發展過程中,雜志提供了支撐、做出了貢獻。說實話,雜志刊發本院老師的文章總體上并不多(更沒有刊發過本院在讀博士生的論文,對從本院博士畢業學生的論文發表也極其嚴格地加以控制),自發率一直控制得比較好,崔建遠教授、張明楷教授等經常都是在編輯部多次約稿后才勉強答應“賜稿”,顯得過于“拘謹”和自律。法學院教師們發揮學術專長,始終保持高水平的成果產出,且將大量研究成果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 《中國法學》 《法學研究》 等法學權威刊物上,“肥水”流了外人田。因此,在辦刊過程中,我們實際做的或者更為看重的是盡可能為國內外同仁提供“以文會友”的高端學術平臺,從來沒有想過要把清華大學主辦的雜志辦成清華法學院老師們的“自留地”,更不是任何一位編輯人員的“私有財產”。雜志最終也不負眾望,已取得良好的社會反響,獲得清華大學文科雙高“影響力提升計劃”立項支持,多次被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評為“最受歡迎期刊”,所刊多篇論文獲省部級一二三等獎,以及許多其他榮譽,名副其實地成為“天下之公器”。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全面推進嚴格公正司法,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參見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 年10 月16 日)》,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40 頁、第42 頁。在這個大背景下,法學期刊要關注的重大問題是:如何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形成自主、符合社會發展要求、助推司法公正的法學學科知識體系? 以此為出發點,在編輯雜志的過程中,我們才更加懂得認真謀劃,守正創新,切實履行好為法治中國建設培養高素質法治人才、提供科學理論支撐的光榮使命。為此,未來的《清華法學》 需要關注以下內容。

首先,要注重刊發結合中國的立法和司法實踐,能夠基于中國問題展開研究的論文。雜志編選的論文必須能夠站在學科前沿,具有一定理論“含金量”,同時面向中國問題。為此,當然要編輯少數純理論、沒有法條、“陽春白雪”式的法理學、法制史、法學方法論方面的論文,力求刊發的許多論文能夠為法官、檢察官、律師等實務家們處理案件提供參考,架設理論和實務之間互通的橋梁。論文關注實務并不是一味贊同法院判決,面對那些明顯不合適的判決,還是應該表明學者的鮮明態度,保持法學理論的反思能力和批判精神。當然,畢竟“實務友好型”學者更受歡迎,對法院判決點評到何種程度為好,也確實考驗作者們的智慧。無論如何,盡可能理解實務,但又與實務保持合理距離,且領先實踐一步、能夠引導實務的論文,可能更值得期許。關注活生生的中國司法實踐,才能為建構中國自主的法學知識體系贏得契機。近年來,我國關于法學的研究已經比較注重融入“中國元素”,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創新,法學研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實質性進展。但是,僅此還不夠,結合中國實務問題論證國外法學理論的合理性,并不是中國法學的落腳點,有的現實難題確實難以從外國的理論中尋找到答案;解決有的難題不能超越中國發展的歷史階段,簡單地主張借鑒外國某項現成的制度。不顧及我國國情的法律制度體系,顯然難以行得通,建構中國法學理論、解決中國實務難題才是最終目標。因此,雜志必須要為打造與實踐緊密關聯、自成體系的“中國法學”提供發表平臺,對于將中國法學問題與外國的問題同質化,尤其是用外國法學理論以及立法規定來生硬地解決中國現實難題的論文,在審稿把關上需要特別嚴格,通過一篇篇文章的編選為建構立足于我國的法律規范和司法實踐、符合自身時代需要的法學體系做出雜志的獨特貢獻。

其次,通過辦好雜志助推學科發展。例如,推進涉外法治研究對于清華法學院的發展極其重要,需要綜合發力,進一步整合現有學科優勢、凝聚研究團隊力量,推動在國際爭端解決、國際知識產權保護、國際衛生法與環境法等方向的研究,力爭把涉外法治研究和人才培養融入法學各個學科,形成涉外法治研究的“全科模式”,打造學科全面、重點突出的研究體系。為此,應當將涉外法治研究與期刊建設結合起來,適度增加版面,刊發相關研究論文,通過對涉外法治、全球治理、區域國別法,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法律問題的研究,促進“一帶一路”合作,推動中外交流,參與全球治理,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又如,考慮到新興技術的高速發展以及學科深度融合的需要,推動法律與信息技術的交叉融合,增強新興學科優勢和特色,知識產權、計算法學等領域的論文需要適度增加發文量,使刊載文章的內容能夠涵蓋學科前沿、實務熱點、研究方法等多方面,言之有物而非憑空想象,深度推進法學和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發展。當然,涉外法治研究、交叉學科與新興學科研究都是清華法學院近年來極為重視的領域,但強調關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是要求雜志為本院老師“留版面”,無論作者是本院教師還是來自外單位,只要其研究是這方面的上乘之作,就要為其留有一席之地。

再次,要關注有意義、有價值的比較研究成果。由于建構本土化的中國法學知識體系并不意味著要排斥國外合理的法學研究成果,雜志有必要為比較研究提供棲身之地。我們要承認存在優秀的、人類共同的文化成果,就必須承認法學領域實質問題的共通性或相似性,進而接受跨越國別的法學理論共識和一般方法論??且欢〝盗康谋容^法研究論文,借鑒、引入國外理論,絕不意味著我國法學知識體系自主性、主體性的喪失。當然,在審稿過程中,確實要仔細甄別域外法學知識與中國法學理論的語境兼容性,積極引入沒有語境障礙、與處理案件存在技術共通性的法學知識體系,借鑒其合理成分?!敖梃b”是站在高于其角度的二階觀察,而不是深陷其中。在從事比較研究過程中,研究者的主體意識必須時刻“在場”。應該始終關心的問題是中國立法、司法上特有的問題,或者該問題在外國雖然也存在,但在中國表現得更為特殊;以及哪些問題是中國的真問題而非偽問題。在發現問題的基礎上,自主的中國法學不能僅滿足于對既有國外理論進行“修修補補”,而應當實現更有深度的、與中國社會現實更為貼近的創新。關于法學的比較研究,需要防止的傾向是先把國外的法學理論搬進來,再對照我國法律規定去尋找與之對應的問題點或者法院判決,最后再用國外的理論回答中國問題,這種斷章取義、移花接木式的將國外法學知識體系簡單地“中國化”的比較研究顯然不是最佳方案。因此,雜志所刊發的比較法論文,不能為比較而比較,必須有更深層次的思考,即致力于建構具有中國獨特性、更加本土化的法學知識體系,探究能夠更好地與中國的立法、社會現實、法律文化相匹配,也更加具有說服力的社會難題解決途徑,而不是一味地用中國實務上發生的案件去印證國外法學理論的妥當與否。這樣的比較研究才能夠為逐步實現中國法學研究的創新,為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編者的微薄力量。

最后,盡量少刊發立法建議方面的論文,不刊發單純批評立法的論文?!氨娙耸安窕鹧娓摺?這句話在法律領域同樣適用,考慮到這一點,學者就應該對立法保持足夠的尊重,不宜在論文中動輒批評立法。確實,學者的使命不是批評立法,而是解釋法律。為此,應當著力思考如何在論文中通過合理運用解釋方法構建自主化的中國法學這一問題。對于我國立法,有的學者習慣于提出各種質疑,比如,批評我國立法過于抽象,具有工具主義、象征主義,甚至認為有的立法是情緒化的,有的規定是虛置的。其實,這些批評都未必站得住腳。不可否認,我國近年來進入立法活躍化時期,但是,立法一定不是無病呻吟,其始終關注著社會轉型的現實問題,建立在大量調查研究基礎上,具有相當的實證基礎,保持了立法的明確性,因而具有其合理性。必須承認,立法在很多時候就是要進行妥協、平衡和決斷,“管用”而且“好看”的立法是最佳狀態。立法要“好看”就必須符合法學理論所主張的體系合理、解釋上盡量沒有漏洞等要求,但這種理想狀態很多時候是很難實現的,為了“管用”,立法有時候就需要犧牲法學中的體系性思考,理論的圓滿、自洽在有的立法條文中難以真正貫徹。因此,立法論與法學解釋論在方法論上原本就不同,(過度的) 立法懷疑主義可能造成法學理論和立法實踐的對立,遏制了法學對未來的立法科學化產生具體影響的機會,也可能無法對立法所提出的難題進行合理解釋。因此,相較于法學解釋論而言,批評立法這個意義上的立法論思考的價值有限,刊發相關論文時需要更為嚴格地進行把關。

成績屬于過去,更多的挑戰需要今后面對! 我們深知,《清華法學》 離理想的法學期刊還有很大的距離,兄弟單位所編輯的雜志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的地方很多;需要雜志編輯部持續探討的問題也很多,比如每一期的用稿量是否可以適度擴大,專題性文章多一點好還是少一點好,如何既提攜青年學者又保證雜志質量,如何在多數雜志都比較在意引用率或影響因子的背景下保持雜志自身的定力,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但我們深信,只要充分發揮編委會和全院教師的主觀能動性,編輯部牢牢把握團結奮斗的時代要求,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堅決守住意識形態主陣地,繼續保持編輯部追求卓越、實干奮斗的精神狀態,聚焦學科前沿,不斷推動、深化法學理論研究,能夠把服務國家、建構中國法學自主知識體系作為最高追求,《清華法學》必定會更上一層樓!

猜你喜歡
法學院清華法學
昆明理工大學法學院簡介
砥礪奮進中的西南石油大學法學院
蘭州大學法學院簡介
砥礪奮進中的西南石油大學法學院
清華十《四時》中一種特殊寫法的“中”字
《南大法學》征稿啟事
《南大法學》征稿啟事
《南大法學》征稿啟事
清華簡第八冊《心是謂中》補說
騎行上清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