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背景下甘肅省隴南市民族游產業發展研究

2023-03-12 16:40郭曉曦
山西農經 2023年23期
關鍵詞:隴南主體監管

□郭曉曦

(蘭州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甘肅 蘭州 730030)

鄉村旅游產業是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產業結構多元化的必然選擇,是新時期鄉村經濟體系重構的關鍵。甘肅省作為我國西部地區經濟水平相對較低的省份,發展旅游產業不僅能夠提高村民收入,還可以帶動周邊產業協同發展。隴南市充分發揮各鄉村民族資源優勢,通過完善民族旅游產品體系、創新發展模式和健全監管機制等,推動鄉村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從而切實解決“三農”問題。

1 甘肅省隴南市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現狀

隴南市地處甘肅省東南部,位于陜西省、甘肅省、四川省三省交界處,地理環境優越,物產豐富、氣候宜人,在我國歷史發展的各個時期都扮演著文化、經濟交流方面的重要“角色”,這為其發展民族旅游產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022 年底,隴南市累計接待游客1 277.377 8 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64.44 億元,其中,鄉村旅游項目中民族旅游占比呈快速增長態勢,宕昌縣、武都區、成縣、文縣等少數民族聚居、散居鄉村民族旅游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并與區域旅游產業融合,形成了區域鄉村民族旅游產業協同發展的新局面[1]。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展開,隴南市進一步完善鄉村旅游產業布局,突出民族特色旅游產品,為區域鄉村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產業基礎。

2 鄉村振興背景下隴南市民族旅游產業發展困境

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生態資源和民族文化優勢促進了隴南市各鄉村民族旅游產業發展。區域鄉村旅游產業發展應強調鄉村振興背景下區域產業體系建設的整體性、科學性,而隴南市民族旅游產業發展的可持續性明顯下降,導致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2.1 民族旅游產品體系單一

鄉村旅游是隴南市經濟發展的核心推動力量,在過去較長的一段時間里,隴南市依托民族特色旅游資源在鄉村旅游產業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旅游產業發展并不樂觀,圍繞鄉村經濟發展的相關投資也在減少,主要表現為民族旅游產業游客數量與收入的持續減少。鄉村振興背景下的民族旅游產業發展需要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其中就包括多元化的旅游產品體系,而隴南市各鄉村民族旅游產品主要包括民族聚居區生態環境游覽、民族文化體驗,單一的產品構成導致鄉村民族旅游市場競爭力顯著下降,且同質化風險大大增加[2]。

以文縣為例,其坐擁天池國家森林公園、黃林溝國家濕地公園、白馬藏族民族村、碧口古鎮、陰平古道、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旅游資源,在民族旅游產品開發方面過度依賴原生資源,未能充分發揮文縣多民族聚居的優勢,這也是導致文縣民族旅游產業發展增速緩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2.2 民族旅游發展模式落后

鄉村旅游產業發展需要與區域資源相適應的發展模式,民族旅游產業發展對民族資源有著較強的依賴性,這也是民族旅游發展的特點。隴南市形成了以旅游集團等大型企業為主導的鄉村民族旅游發展模式,但小而散的個體經營依然存在,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下多主體參與的必然結果。在此情況下,各鄉村民族旅游產業“主力控盤,小散補充”的發展模式雖能夠發揮龍頭企業優勢,將產業風險向龍頭企業轉移,從而提升鄉村民族旅游產業發展的穩定性,但個體經營者則失去了話語權,以至于打擊了個體經營者參與區域鄉村民族旅游產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以宕昌縣羅灣村為例,該村擁有山灣夢谷古羌民俗旅游景區這一特色旅游資源,但資源開發所需投入太大,合作社等發展模式難以實現對該資源的有效開發,而大型文旅集團的介入降低了合作社、個體經營等相關主體的存在感,不利于山灣夢谷古羌民俗旅游景區發展。

2.3 民族旅游監管機制缺失

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需要以規范的市場秩序為前提,相關部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監督管理機制,嚴格規范相關主體行為,對違反相關法律法規的主體需進行嚴肅處理[3]。然而,從實際效果來看,政府主導的監管機制存在不同程度的適應性問題,在鄉村民族旅游產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無法靈活調整監管機制,且監管機制滯后,不利于鄉村民族旅游品牌建設,對民族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

監管機制缺失的根本原因在于關聯主體之間缺乏明確的責任劃分,在此情況下,相關部門在鄉村旅游市場監管過程中無法精準介入。以區域鄉村民族旅游產品同質化為例,相關監管機制中并未體現此類問題,所以監管部門在處置該問題方面缺乏依據。從實際效果來看,監管機制的缺失將導致民族旅游產業無序發展,降低消費者的旅游體驗,甚至出現虛假宣傳、惡意競爭等。

3 鄉村振興背景下的隴南市民族旅游產業發展策略

民族旅游產業已經成為隴南市各鄉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基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要求,以及從鄉村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角度出發,針對隴南市各鄉村在民族旅游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可通過以下策略解決。

3.1 加強文化滲透,完善民族旅游產品體系

鄉村旅游產業發展應強調區域特色資源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聯性,突出包括民族文化等在內的多元旅游產品。在此背景下,隴南市各鄉村應突出其民族聚集區的文化優勢,將民族文化元素與鄉村旅游產業深度融合,打造鄉村特色民族旅游產品體系。綜合隴南市各鄉村民族特色文化構成,以及結合現階段民族旅游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指導的鄉村民族文化旅游產品開發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區分民族文化差異,豐富多元文旅產品。隴南市各鄉村居住著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瑤族等少數民族。如此復雜的民族構成,為各鄉村民族旅游產品開發提供了豐富文化資源,可以通過建立以鄉村為區分的民族特色旅游產品開發機制,區分各鄉村之間的民族文化差異,開發具有民族特色的鄉村文化旅游產品,完善民族旅游產品體系。

2)融合現代科學技術,創新沉浸文旅產品。鄉村振興戰略強調現代科學技術在鄉村經濟發展中的應用,傳統民族旅游產品多以線下體驗為主,這在時間與空間層面限制了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隨著虛擬現實、多媒體等技術的日益成熟,VR、AR 和直播平臺將成為鄉村旅游產品的主要體驗方式,在創新民族旅游產品體驗方式的同時,也能夠將民族文化元素融入鄉村文旅產品之中,實現高沉浸感的視聽效果,從而打破傳統民族旅游產品體驗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

3)突出文化融合屬性,打造文化游學產品。隴南市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資源,在發展鄉村旅游產業的同時,應加快推進旅游與民族文化融合,這與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鄉村文化振興目標保持高度一致,也是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一次嘗試。針對民族旅游產品特點,應最大限度發揮民族文化的價值屬性,文化游學產品的開發,將進一步拓展消費群體,為村民帶來持續、穩定的收益,進一步推動鄉村經濟健康發展。

3.2 突出品牌效應,優化發展模式

目前,區域范圍內各鄉村民族旅游產業發展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問題,因此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鄉村旅游品牌就顯得尤為重要,鄉村振興背景下隴南市各鄉村旅游產業發展模式嚴重影響了其品牌建設,以至于民族旅游產業規模和質量得不到顯著提升,消費者黏性不足[4]。針對這一問題,鄉村旅游產業運營主體應充分認識到“主力控盤,小散補充”發展模式在品牌建設上的弊端,并從以下三個方面優化發展模式,強化鄉村民族旅游品牌競爭力。

1)發揮主體優勢,引導個體參與。龍頭企業牽引有助于發揮鄉村旅游產業鏈主體優勢,在此基礎上,各鄉村在完善合作社、個體經營等產業鏈節點的同時,發揮合作社、個體經營的靈活性,滿足不同游客對民族旅游的差異化需求。例如,白馬山寨通過舉辦“白馬人·民俗文化旅游節”吸引了大量游客,這得益于文化集團在背后提供的資金、流量等支持,并通過委托、授權等方式,帶動包括合作社、個體經營者等在內的鄉村旅游產業高速發展。

2)加強資源協同,打造精品路線。鄉村振興戰略強調區域范圍內的有效協同,隴南市各鄉村民族資源差異明顯,在發展特色民族旅游產品的同時,還可根據區域民族旅游數據建立覆蓋全域的鄉村旅游路線大數據模型,根據游客年齡、性別等要素進行品牌旅游線路設計。相比較傳統民族旅游發展模式,打造民族旅游精品路線的關鍵在于鄉村生態資源、文化資源的有效整合。其中,民族文化資源包括生活、飲食和歷史等,從而以此增加消費者的黏性,實現鄉村民族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3)深化技術融合,推動線上旅游。傳統民族旅游產業發展模式以線下體驗為主,時間和空間的約束導致民族旅游產業規模和質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尤其是鄉村振興背景下傳統旅游產業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關系尤為突出。在此背景下,可利用虛擬人、云渲染、人工智能等技術打造面向不同消費群體的線上旅游新模式,這不僅深化了數字旅游品牌效應,而且實現了民族旅游產品的推廣宣傳,以良好的線上體驗帶動線下鄉村旅游產業發展。

品牌效應是鄉村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隴南市擁有豐富的鄉村旅游資源,通過產業融合可打造差異化的民族旅游品牌。除此之外,以融合發展為支撐的鄉村民族旅游發展模式將強調內容與形式上的適應性,這對于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鄉村旅游品牌效應有著積極的影響。

3.3 明確責任主體,健全監管機制

鄉村民族旅游產業發展需要相對完善的監管機制,這有助于明確責任主體,提高相關部門在民族旅游產業發展監管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同時,為實現民族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主體行為的事前監管,在傳統責任主體構成的基礎上,還可以建立以龍頭企業、合作社、個體經營者等為核心的協同監管機制,從而提高監管效率和質量。

1)完善民族旅游產業監管體系,明確責任主體。鄉村振興背景下的鄉村民族旅游產業發展不僅需要豐富產品和創新模式,還需要強化鄉村旅游產業主體行為監管,并針對民族旅游產業關聯單位構成復雜等因素,對監管責任主體進行明確。要成立由主管領導牽頭的民族旅游產業工作專班,市場監督管理、工商管理、文旅、稅務等相關部門共同參與。以各部門職能范圍明確監管責任,對未能及時、依法履行其責任的部門應追究部門主管領導責任。同時,各監管責任主體之間應建立良好的信息共享機制,提高鄉村旅游產業監管效率。

2)拓展民族旅游產業監管主體,加強主體協同。民族旅游產業發展需要健康、穩定的市場環境,以相關部門為核心的監管機制存在一定的滯后性。為實現多主體參與下的民族旅游產業監管機制構建,則需要建立產業鏈協同監管機制,由相關產業鏈節點企業、合作社、個體經營者之間相互監督,基于鄉村旅游產業鏈各主體利益的一致性以及不同主體之間利益的關聯性,則需要發掘產業鏈協同監管機制的靈活性、科學性等優勢,及時、有效處理民族旅游產業發展中存在的相關問題,從而實現隴南市各鄉村民族旅游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3)健全民族旅游產業信用體系,優化網絡評價。隨著電子信息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消費者多習慣于通過互聯網平臺選擇不同的項目,并根據實際體驗效果進行線上評價[5]?;诓粩嘣黾拥木W絡數據,相關監管部門應及時根據消費者線上反饋信息對鄉村民族旅游產業主體進行調查,并對存在違規行為的企業、合作社、個體經營者進行處罰以及責令整改。同時,網絡評價數據在經過審核后將作為鄉村旅游產業網絡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依據,網絡信用評級良好的企業、合作社、個體經營者將被納入優先扶持的對象,在宣傳推廣、信用貸款等方面享受優惠政策,如此,則可以進一步規范各鄉村在民族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企業、合作社、個體經營者的行為,推動隴南市民族旅游產業的高質量發展[6]。

產業發展需要科學、規范、及時、有效的監管機制,鄉村振興背景下隴南市民族旅游產業呈現出主體多元化、營銷網絡化的發展局面,這對相關部門監管工作的開展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在明確責任主體的基礎上,形成“政府+產業鏈”協同的創新監管模式,構建以網絡評價數據為參考的民族旅游產業信用評價體系,實現民族旅游產業線上、線下全面監管。

4 結束語

民族旅游產業是鄉村振興背景下隴南市加快鄉村經濟轉型發展的必然選擇,基于豐富的自然、文化資源以及多民族聚居的實際情況,隴南市應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夯實民族旅游產業基礎。目前,隴南市民族旅游產業規模不斷增加,在強調旅游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基礎上,通過完善產品體系、創新產業發展模式、健全產業監管機制等,推動隴南市民族旅游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猜你喜歡
隴南主體監管
隴南茴香籽中揮發油化學成分的測定
論自然人破產法的適用主體
青青之島 悠悠隴南
隴南記憶
圓夢隴南
關于遺產保護主體的思考
監管
監管和扶持并行
論多元主體的生成
放開價格后的監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