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黃河文化的現代轉型助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路徑研究

2023-03-13 08:21董恬甜
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中華文明黃河中華民族

董恬甜

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1

2019 年9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黃河生態時強調要深挖黃河文化所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1]。習近平總書記這段話彰顯了黃河文化在賡續中華文明、延綿文脈國脈、凝聚團結海內外中華兒女中的重要作用。黃河文化既古老又年輕、既傳統又開放,賦予中國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之間一種張力和彈性。通過分析黃河文化在中華文明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和產生的重大影響,可以進一步探尋黃河文化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邏輯理路和實踐路徑。

一、黃河文化在中華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和影響

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它賜予我們的不僅是生命之源,更賦予民族的脊梁、魂魄和情感。黃河歷經千年洗禮與積淀,誕育和哺養了中華民族的祖祖輩輩,創造了世界上最輝煌、最悠久且延綿不斷的文明。在整個中華民族文化體系中,黃河文化早已成為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的根脈、主干、靈魂和核心,對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產生了決定性影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黃河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支柱文化,是中華兒女團結奮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力量源泉和文化驅動。

(一)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根”和“源”

樹有根,水有源,黃河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根脈與源頭,書寫了中華民族悠久深厚的宏偉書卷。在山西芮城發掘的距今已有約243 萬年歷史的古人類遺址——西侯度遺址,比我國之前發現的最早的人類元謀猿人還早約七十余萬年,有力地佐證了華夏文明第一縷圣火的燃起和中華民族的搖籃是在黃河流域。中華文明的發生源于農耕文明,換句話說,在古代中國,農耕文明的繁榮程度直接決定著中華文明的發展方向和進程。古時黃河流域水源充沛、土質優良,在距今八千多年前就最早栽培和種植了粟和黍,是農耕文明發展的最佳適宜區。而由農業發展帶動的經濟、技術、文化的進步,推動了中國古代文明的不斷變革與升級。此外,中華民族的“人祖”伏羲、“始祖”黃帝和“先祖”炎帝都誕生并長期活動在黃河流域。據史書記載,炎帝發明了刀耕、耒耜和火種,教民開墾土地、種植養殖,并制造炊具和陶器用于飲食,現今山西省長治市的老頂山便是相傳炎帝嘗百草、為民治病的地方。而黃帝則先后打敗蚩尤、炎帝,統一了華夏。鑒于炎帝對農耕文明的發展和黃帝對于華夏統一的偉大貢獻,后世將炎帝、黃帝推崇為華夏族領袖。中華民族自稱炎黃子孫,也證實了黃河流域文化在中華文明中的強大影響力。自黃帝開始到北宋之前,黃河中游地區作為中華文明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兩千多年,中國八大古都,黃河流域占其五。黃河滋潤了中華大地,連同土地上孕育的農耕文明賦予中華民族薪火不斷的生命力和中國人民心靈最深處的皈依感,這就是黃河母性之所在。

(二)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主干”

中國自古以來作為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更替中相互交往交流、不斷融合、共同發展,從而形成“多元融一體,一體含多元”的“大一統”民族發展格局。黃河中下游地區作為中原文化區是古代中國的文明中心,由于其本身具有經濟上的先進性、政治上的正統性、文化上的包容性及所處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因此成為當時多元文化的凝聚中心。同時,黃河文化作為先進文化的標識,在中華文明的演進發展中也以其強大的同化力、包容力、吸引力不斷向四周輻射,并在武丁、婦好、趙武靈王、文成公主等黃河兒女以及北魏孝文帝等開明帝王的推動下,不斷給予周圍的多元文化以深刻的影響,逐漸形成了以黃河文化為主干,融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五方之民”多元文化為一體的“六合同風,九州共貫”的“多元一體”的文化體系——中華文明。黃河文化以其母體性包容吸納了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彰顯著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和牢固性,是生活在中華大地上各個地域人民的共同創造和光明燈塔,也是激勵和鼓舞中華民族團結奮進、維護國家統一的精神驅動和靈魂支柱。尤其是在近代面臨壓迫欺辱、亡國滅種的危急時刻,中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不畏艱難、英勇殺敵、舍生忘死;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面臨一窮二白、落后貧窮的窘困時刻,各族人民自強不息、勤勞奮斗、開拓進取,充分彰顯了中華民族在艱難環境中凝聚團結、奮發向上、同心拼搏的民族精神。

(三)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靈魂”

黃河文化被定義為中華文明的“靈魂”,是因為中華文明蘊含著黃河文化獨特的基本內核、精神內涵和價值觀念?!熬徘S河萬里沙”塑造了中華兒女富有張力的民族精神,并形成了以獨特價值觀為基礎的倫理道德和群體理念,這是我們民族和國家融合統一的靈魂。

一是政在養民、民安邦寧的思想。黃河的自然母體孕育了黃河文化,黃河文化的內涵則體現在自古以來黃河與人民生產生活的交互中。黃河是沿黃地區人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命之源,而黃河又以善徙、異道、難治著稱,人們對黃河既有“敬”又有“畏”?!包S河寧,天下平”是各個歷史發展階段人們的共同祈愿,從傳說中的大禹父子到史書記載的賈讓、王景、潘季馴,甚至乾隆曾經多次巡查指導治黃工作,通過疏河引流、興修水利、發展農業,減少洪水災害對人民生產生活的負面影響和牽制,為人民的物質生產提供穩定的保障,深刻體現了“民為邦本”的政治思想。二是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取向。農耕文明發達的黃河流域人民依照時令進行農業生產,追求天、地、人三者的協調平衡與天、地、人的和合,正如《孟子》中所述的“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彰顯出古代人民樸素的可持續發展思想和生態保護意識。三是勤勞務實、厚德載物的品質。中華兒女在與黃河的無數次斗爭中,形成了堅忍不拔、不屈不撓、拼搏自強的民族品質;在長期從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苦農耕勞作中,形成了務實苦干、勤勞踏實的價值取向;同時,在與其他地域文化的沖突抗爭至融合發展中,形成了開拓進取、海納百川的人文精神。而如今回首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在黃河流域的奮斗歷程,又構筑起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

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時代要求

(一)國內環境:文化轉型升級的歷史趨勢

黨的二十大以來,在黨帶領中國人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我國社會結構的轉型將會由政治經濟領域逐漸深入到其他領域,并引發社會各領域的整體性轉變,而深層次的結構轉型必然是文化的轉型。在2023年6 月召開的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在10 月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又重申了這一重要論述。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而中華文明又“賦予中國式現代化深厚底蘊”,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政治高度和歷史維度上,深刻洞察到我國現階段正在進行的深層次文化轉型的現狀,即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升級。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新要求和新目標,是順應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規律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時代要求,旨在使先進的、現代的、民族的文化成為凝聚人心、引領改革、服務人民、推動發展的先導,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前進的精神力量和靈魂支撐。

中華文明歷經了千年滄桑歲月的沉淀和發展,在中國傳統的封建社會有著相當深厚穩定的文化結構和精神特質,但在近代鴉片戰爭后我國被迫打開國門,西方的外力強勢“拖拽”著中國邁入了現代化進程。由于近代中國現代化的開啟并非我國傳統社會自然發展的結果,西方新的文化特質的大量引入沖斷了中華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正常的過渡軌跡和進度,因而,外來的文化特質難以同中國原有的特殊文化結構模式短時間內協調融合,導致中華傳統文化在現代文化的轉型中出現了失調斷層的現象,使得中華文化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無法充分發揮其積極的內核力量和協調機能。換言之,中國社會從晚清開始,走向了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歷史轉型時期,其最終目標是在中國建構一個現代的文明秩序。從宏闊的歷史發展軌跡來看,我們仍處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轉型過程之中。而事實上,文化與人們的社會生活有著雙向交互的作用,文化與精神的迷惘則會引發社會生活上的“無措”與“混亂”,再加之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建設時期出現的利益格局、社會矛盾、群體階層的變化,文化的迷失和失調加劇了個體心理上產生的不安與浮躁心理,導致社會關系中不穩定、不和諧的因素增多,最終呈現出對社會發展的“負功能”。因此,進入新時代新發展階段,如何以文化的力量激發人們的干事創業精神與引領價值方向、適應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模式、共同縱深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無疑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的歷史使命。也就是說,要順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勢必要關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升級的時代命題。

(二)國外環境:西方文化強勢滲透、世界文化多元交互、全球性文化競爭三者的復雜影響

當今世界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國內外形勢發展和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的競爭日趨深入到意識形態、價值取向、道德判斷等文化范圍的爭奪。一方面,在我國經濟實力和國際政治地位不斷攀升的同時,我國的文化整體實力、傳播力、國際影響力與我國國際地位還不相稱,與我國豐富燦爛的文化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不相匹配,處于“有話說不出”“酒香傳不遠”的窘境。另一方面,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陣營聲勢浩大,國際文化格局呈現出西強我弱的態勢,西方敵對勢力妄圖利用輿論和文化傳播等優勢加大對我國人民思想滲透力度,大肆宣傳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企圖用“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普世價值”等觀念迷惑我們,并且已經對我們共同的思想文化基礎和政治基礎形成了某種程度的負面影響。而我國剛剛邁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時期,需要用共同的價值觀和理想信念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奮斗力量,需要用文化的旗幟性、先導性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前進方向,需要用中華文化的智慧與魅力爭取世界人民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理解、認可和支持。因此,加快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轉型,進而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重大而緊迫的課題。要在多元競爭中掌握主動權,在復雜多變中引領輿論導向,我們必須以黃河文化的基本內核和精神內涵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源泉和傳承基礎,把我國豐富的文化資源轉化為強大的文化競爭力。

三、以黃河文化的現代轉型助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實踐路徑

2023 年7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江蘇蘇州古城時指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蓖瑫r,他還強調:“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绷暯娇倳浬羁剃U明了中華文明與中國式現代化相互融通、彼此成就的邏輯關系,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深厚基礎上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偉大進程。而黃河文化作為中華文化自古以來的主脈和核心,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必定要將黃河文化的現代轉型納入其內容體系,使得中華文明以自身內在的原生動力實現正向升級。

(一)加強對黃河文化新時代精神內涵的挖掘和延伸

黃河文化在現代化轉型中首先要處理好傳承與創新的關系。黃河文化本身就包含著“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文化品格,中華民族也歷來有“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內在特質。黃河文化的現代轉型要以新時代精神的塑造為重點,將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和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熔鑄其中,不斷豐富拓展其內涵,強化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這是歷史的要求,更是新時代的使命。

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盵2]這為新時代黃河文化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即黃河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理論內涵、精神特質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具有內在契合性,兩者也都是在實踐和時間檢驗后被中國人民深刻認同的精粹和圭臬。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才能更好地、正確地觀察和解釋人類社會、人類思維各種現象及蘊含其中的規律,才能以新的科學元素進一步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才能筑牢共同的價值信仰和思想基礎,才能使黃河文化的現代轉型符合人民群眾的訴求和期待、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因此,實現黃河文化的現代轉型必須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指導黃河文化的創新發展。

二是促成黃河文化與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機融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善于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盵3]只有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新的典范,從邊緣狀態實現固有文化傳統和新成分的高度融合,黃河文化才能更充實、更有價值,成為活著的傳統。中國現代化進程是從我國傳統社會開始“撕裂”的近代開始的,中國人民歷經了百年艱苦求索,最終由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探索出了一條正確的、具有中國特色和中國精神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那么,黃河文化作為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現代轉型,則必須要觀照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從表層上看,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文化融合;而深層次上,這是中國古代傳統社會、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三大歷史時期精神文明的貫穿銜接,是中華民族文化根脈的歷史串聯和價值貫通。黃河文化是一種精神脈系,在民族文化的血脈中由古及今地流動和壯大。在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推翻了阻礙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三座大山”,形成了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呂梁精神、太行精神等革命精神;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中國共產黨號召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投身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洪流中,形成了“兩彈一星”精神、大慶精神、焦裕祿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社會主義先進精神;在新時代,黃河文化要能夠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協力共進,既要蘊含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又要彰顯國家現代化發展的偉大成就,這是實現黃河文化升華轉型、始終保持黃河文化旺盛生機、活力和時代價值的重要路徑。

三是在吸收、借鑒和融通世界優秀文明成果中創新黃河文化。作為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古老文明,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正如奔騰不息的黃河水一樣,黃河水在匯聚了渭河、汾河、洛河等支流之后才能壯大長流,中華文明也是在與其他文明交流交融后才能源遠流長、吐故納新、推陳出新。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因而,黃河文化的創新性發展應該是開放的、包容的、全方位的,離不開與其他國家文明的交流互鑒?!兑捉洝酚醒浴疤煜峦瑲w而殊途,一致而百慮”,不同的文化可以互相交流溝通、對話互闡,發生共鳴。正如較早邁入國家現代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其現代化發展模式和各領域的現代轉型中所蘊含的文化理念和精神有著人類社會共同適用的先進思想,是我國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借鑒資源。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根和魂,對異質文化具有強大的吸納和消解能力,在對待世界各國文化時,我們既要扎根堅實的中國大地、立足本土,始終保持自身獨特的精神內涵、價值理念和人文精神,筑牢生長之基;又要面向廣闊的世界舞臺、擇善而從,以積極開放的姿態廣泛借鑒吸收各國各民族思想文化中的有益成分,融合發展成黃河文化的一部分,以開放的氣魄和開闊的視野,為黃河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持續注入嶄新活力,豐富和發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二)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實踐中錘煉新時代黃河文化的精神內涵

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在于能否回應時代的挑戰、課題和解決當代中國的需求、問題,在于能否轉化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有益精神財富。因而,實現黃河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需要始終突出實踐標準,使黃河文化能夠成為解決現實問題的文化。

文化來源于實踐,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一般來講,黃河文化是黃河流域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因而,要實現黃河文化的現代轉型,必須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辯證發展路徑,深入當今黃河流域人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實現黃河文化中具有永恒意義的價值標準、思想理念、道德規范與現代人的行為習慣和精神追求的聯結,使中華民族最基本、最本質的文化基因與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相協調、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適應,這就需要統籌好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與文化創新的關系。因此,要推動黃河文化與生態保護、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社會建設等方面的融合發展,以經濟、生態、社會生活等物質文明的現代化推動精神文明的現代化,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艱辛實踐中提煉并形成新時代的黃河文化與精神。正如黃河流域的上游和中下游真實呈現了我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矛盾,在黃河流域的中上游,如青海、甘肅、寧夏、山西等地都存在一些區域經濟較不發達、人民生活質量不太高的貧困地區,而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基層實踐中,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民為邦本” “以人為本”的愛民情懷、社會各界人士“扶貧濟困” “明德至善”的仁者修養、貧困地區人民“自強不息”“開拓進取”的拼搏精神,這都是黃河文化內核精神和價值理念在現代化建設中的轉化與彰顯。

(三)形成全社會踐行和創新黃河文化的互促聯動機制

中華民族能夠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頑強發展、薪火相傳,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中華文化的精神特質、精神追求、精神脈絡始終植根于中華兒女的社會生活并代代相傳。文化只有被人民所認同并指導實踐,才能具有穿越時空、亙古不變的生命力與張力。因此,弘揚和創新黃河文化,必須全方位貫穿、深層次融入人民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和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通過打造思想教育和社會孕育的互促聯動、內化與外化相輔相成的機制,形成全社會共同踐行和創新黃河文化精神的局面。

首先,沿黃地區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充分認識到踐行和創新黃河文化的重要性,把黃河文化的精神理念體現到本區域經濟、文化、生態等領域建設中,推動黃河文化精神同實際工作融為一體,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弘揚黃河文化精神的良性互動。文化建設是需要依賴社會的,黃河文化的思想理念和精神內核只有貫徹落實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中,才能扎根、開花、結果,轉化為凝心聚力、團結奮進的積極力量,而城鄉基層則是弘揚和踐行黃河文化精神的重要依托。要落實到社區、農村、機關、企業等基層單位的文化建設中,開展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以潤物無聲、春風化雨、潛移默化的“柔性”效能融入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產生活中,通過各種藝術形式、思想教育、典型示范的方式,努力推動黃河文化精神不斷轉化為社會群體意識和人們的自覺行動。除此之外,與人民群眾現實利益和生活生產密切相關的具體政策措施,需要注重與價值導向的有機統一,形成有利于弘揚黃河文化精神的良好社會環境和政策導向。

其次,要強化教育引導,緊握家庭和學校兩個把手,將新時代黃河文化精神融于國民教育之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升級需要每一位中華兒女在價值觀念、思維模式、素質風尚、道德選擇等方面進行轉變和提升,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則是最直接、最基礎的載體和渠道。文化是通過各個歷史時期創造出來的文化典范來承載和傳承的,在學校教育方面,對于課程內容的設置和教學文本的編排,應強化對傳統文化典籍的閱讀,實現文化精神脈絡的大眾接續和文化斷層的增補,自覺聯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諸如對四書五經、經史子集、唐詩宋詞、散文戲曲、明清小說以及《史記》等文史名著的文本學習,可以拉近現代人與傳統文化的時空距離。另一方面,還應強化各類文化典范的熏陶。如黃河流域的古代建筑、地下文物等物質文化遺產;風陵渡、乾坤灣、壺口瀑布等自然文化遺產;對與黃河文化相關的音樂、舞蹈、武術、禮儀等文化載體的實踐學習;與黃河文化的傳統因子連接緊密的杰出歷史人物也是文化典范的代表,如虞舜之孝、孔子之仁、關羽之義、霍去病之忠、狄仁杰之廉等都是有特定內涵的人物群體,他們所具有的鳳儀與德范,對現代社會的素質道德建設仍具有示范意義和引導價值。此外,還應進一步深化和拓展黃河文化精神宣傳教育的基本內容、活動載體,如打造實踐教育、實踐活動基地,深入開展各種有關黃河文化的主題教育和專題教育活動,建設具有新時代黃河文化精神的校園文化。在家庭教育方面,中國的家庭自然是保存和延續中華文化的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單位,血緣紐帶使行為范型向后代傳衍成為可能,應進一步傳承符合黃河文化精神理念的良好家風家訓和禮儀規范。禮儀文化可以喚起人性的莊嚴、幫助人們恢復對傳統的記憶,是一個民族文化秩序和文明程度的標識,也是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一環。重建中國作為禮儀之邦的現代社會文明風尚,要普及到不同的行業、不同的領域、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場合,突出新時代黃河文化精神的價值引導,使廣大社會群體學習掌握適應現代城市生活的必要行為規范,形成良好的精神文明風尚。激發黃河文化的時代活力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廣泛而深入地融入日常生產生活中,逐漸形成人人保護、弘揚、踐行和創新黃河文化的生動局面。

隨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步伐穩步推進,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百年夙愿。黃河文化作為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主脈和精華,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在文化轉型升級的歷史趨勢和時代要求之下,黃河文化將以新的面貌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現代化建設進步要求,以自身的現代轉型助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續寫傳統文化新的輝煌。

猜你喜歡
中華文明黃河中華民族
4000年前的中華文明什么樣兒?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多彩黃河
黃河寧,天下平
追尋“華胥氏”——中華文明的早期開墾者
『黃河』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把中華文明的底色鋪陳好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