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八個相統一”在高校思政課中加強文化自信教育的適用性

2023-03-13 13:22周燕華
百花 2023年12期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

周燕華

摘 要: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更持久的力量。加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教育是高校思政課應有的職責,“八個相統一”的提出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加強文化自信教育指明了方向。高校思政課加強文化自信教育可從三個方面入手:厘清課程邏輯,強化“三大文化教育”;突破教學藩籬,實現學科知識拓展;創新教學模式,促進線上線下聯通。

關鍵詞:文化自信教育;高校思政課;“八個相統一”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必須堅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更好地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強調把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落實到思想理論建設,加強和改進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文化自信即要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既是高校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體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高校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理應成為高校思政課的應有之義。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思政課改革創新要堅持“八個相統一”的基本遵循。這“八個相統一”有效回應了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高校思政課加強文化自信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加強文化自信教育是高校思政課的應有之義

(一)高校思政課開展文化自信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一招

文化自信的基礎來自對文化的認同,表現為中國人民長期探索人生命活動的意義和價值、人的生存和發展方式,在特定文化環境中人民群眾對文化真心的贊同、支持和擁護,并自覺維護文化的有效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內涵豐富,其展現出的強大生命力,正是文化自信的底氣所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對思政課而言,立的是社會主義的德,樹的是擁護和建設社會主義的人。[1]我們應在立德樹人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將文化自信的顯著優勢充分展現,不斷推進文化自信教育。

(二)開展文化自信教育是實現高校思政課守正創新的重要一環

文化自信是新時代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鮮明標識,也是新時代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目標。[2]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盵3]大學生的文化自信程度關系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因此,文化自信教育為有效開展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提供了一個切入點。在高校思政課中開展文化自信教育,不僅提升了思政教育的針對性,還讓思政教育更具有吸引力和影響力,最大限度上提升大學生對文化的認同。

(三)高校思政課開展文化自信教育是實現“五大課程教學”的重要紐帶

從一定意義上看,“五大課程教學”是高校開展思政課的橫向教育形態,是通過明線的方式串聯思政教育。而文化自信教育則是高校思政課的縱向教育形態,在思政教育過程中以暗線的方式貫穿始終。開展文化自信教育是實現“五大課程教學”的重要紐帶,將文化自信教育融入“五大課程教學”中,為大學生增強文化自信提供歷史依據和現實支撐?!拔宕笳n程教學”與文化自信教育通過明線和暗線的方式互為補充,為高校思政課的有效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八個相統一”應貫穿高校思政課

開展文化自信教育始終

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力軍,文化自信教育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定型的青年大學生而言具有重要意義。文化自信教育是高校思政課的教學目標之一,在高校思政課中加強文化自信教育,必須遵循“八個相統一”的要求。

(一)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進行文化自信教育

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在“八個相統一”中居于第一位,這鮮明地指出了我國社會主義大學在課程設置上要圍繞“四個服務”的政治屬性。就高校思政課的性質而言,政治性和學理性是最基本的屬性,在思政課的教學中是必不可缺的,高校思政課要發揮意識形態功能必須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為讓學生充分認識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必須借助文化的學理性特點,引導學生進行理性的思考與判斷,用真理說服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充分體現出學理性,在思政課中堅持文化自信教育,就是為思政課以學理分析回應學生、用真理說服學生提供有力依據。

(二)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進行文化自信教育

高校思政課是高校開展意識形態教育的關鍵課程,思政課的課程屬性也決定了其不僅僅是傳授科學理論知識的課程,更重要的是意識形態教育,是具有價值導向的課程,也就是必須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的課程。當代大學生思想還不夠成熟,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容易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發展產生不良影響。高校思政課需要不遺余力講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所蘊含的內涵,引導學生從內心認同和尊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三)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進行文化自信教育

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是針對思政課的思想特性提出的,即既要宣揚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又要批判錯誤思想文化。文化是時代精神的體現,文化隨著時代發展而發展,高校思政課應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更新課程內容,從建設性和批判性兩方面著手,讓學生意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及如何堅定文化自信,這樣才能更加凸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鮮明特征,構筑起文化自信。

(四)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進行文化自信教育

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是針對高校思政課的實踐特性提出的,即要把理論講授與實踐教學統一起來。高校開設思政課的最終目的在于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學生能學以致用,能用理論指導實踐,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更好地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踐性是學生在理論與現實世界之間溝通的橋梁,開展文化自信教育,就必須著眼于學生實際情況,做到理論與實踐互聯互通,實現高校思政課堂與社會課堂的有效銜接。文化自信教育將抽象的理論性與具體的實踐性相融合,讓學生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

(五)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進行文化自信教育

統一性體現在高校思政課的要求上,多樣性是在統一性發揮實效的基礎上才能實現,而反之統一性也需要在多樣性實現的基礎上才能呈現。進行文化自信教育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也要堅持百家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這也體現出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結合的特點。高校在開展思政課進行文化自信教育時,一方面在課程標準、課程設置等統一標準;另一方面,在教學實施上,要考慮學校自身的特色,不同個體的切身體會存在區別,要因時制宜、因材施教,創新教學內容和方式,激發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4]

(六)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進行文化自信教育

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實際上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處理好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關系。高校開展思政課在充分發揮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主導作用的同時,要關注和尊重學生的興趣差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方面,教師作為主導者,要堅定文化自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想理論水平和理論修養;另一方面,教師要研究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特點,用喜聞樂見的方式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參與性,讓他們在接觸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主體性,感受文化力量。

(七)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進行文化自信教育

教師要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在教學方法要求灌輸式講授的基礎上,用啟發式的教學手段充分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并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思考,將知識體系內化為人文精神,從而達到堅定文化自信的效果。思政課要注重教學方法,灌輸是一種傳統的教學方法,有利于讓學生了解和熟悉學科發展的前沿動態,掌握基本知識點。但灌輸并不代表生搬硬套,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除了運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也需要結合學科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啟發性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在進行文化自信教育時,教師要立場堅定,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為黨和人民事業服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讓學生在學習國史的基礎上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八)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進行文化自信教育

顯性教育是以公開外顯的形式開展思政教育活動,隱性教育則采用隱蔽性、滲透性的方式對大學生施加影響。[5]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實際上是針對教學環境方面提出的,旨在構建科學化的協同育人機制,實現全員、全方位育人,做到教書育人相統一。在用好思政課進行文化自信教育這個主渠道的同時,要發揮其他渠道的作用,讓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互為補充,真正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如專業課教師在為學生講授專業知識的過程中,可以根據授課進程適時插入國史、國情教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自覺弘揚主旋律,積極傳遞社會正能量,實現三全育人。教師在授課時,可以通過國內著名學者的卓越成就和深深的愛國之情激勵學生愛黨愛國,提醒學生不能被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所影響,對故意抹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行為予以抵制。

三、高校思政課加強文化自信教育的基本方略

(一)厘清課程邏輯,強化“三大文化教育”

高校思政課堅持“八個相統一”加強文化自信教育是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任務的重要舉措。其著眼于學生精神世界的發展問題,通過對五大課程進行合理設置為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奠定基礎,而引導學生真正具備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還需要從課程體系的構成和文化自信的生成維度進行深入思考。因此,高校思政課加強文化自信教育就需要探究五大課程教學和三大文化自信之間的內在聯系,厘清課程邏輯,不讓思政課陷入思政教育的“孤島”困境。[6]一方面,高校思政課不應將文化自信教育局限于個別課程,而應以堅定文化自信為目標,挖掘各門課程獨特的文化自信屬性,構建三大文化自信與五大課程教學的互融互通,從而增強學生對文化自信的知識性建構,增強其對文化自信的認同。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課應將“三大文化教育”作為教學過程的主脈,根據五大課程的屬性、特征,統籌課程組合方式,全景呈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生命力、優越性和指引性。

(二)突破教學藩籬,實現學科知識拓展

學科知識拓展是指思政課教師根據授課實際情況,在呈現思政課內容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了解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讓學生所學內容得到更大限度的擴充。目前,存在部分高校思政教師將五大課程的教材作為唯一教學資源的情況,而思政課教學涉及內容眾多,思政課教學內容要跟上時代,只有不斷備課、不斷更新才能取得較好教學效果。同時,也存在教學內容涉及其他學科知識的情況,思政教師由于自身知識的積累程度不足而有意識地忽略對其他領域知識的補充和拓展,不利于教學發展。在課堂教學中,要落實文化自信教育,必然需要其他學科知識的補充和融入。高校開展思政課加強文化自信教育也就需要堅持在改進和創新中提高,在課堂教學中提升,在學科間拓展。不同學科知識的拓展性學習,有益于提升思政課教師教書育人的能力,更為重要的是,這拓展了學生的學習內容,促進學生在學、思、辨的過程中增強獲得感和自信感,達到鑄魂育人的效果。

(三)創新教學模式,促進線上線下聯通

當前,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對象主要為“00后”群體,他們是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對高校思政課的開展帶來了機遇與挑戰。因此,高校在開展思政課加強文化自信教育時必須以互聯網技術為手段,實現線上線下聯通。從教學資源來看,這種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整合思政課的教材資源、教學資源和網絡資源,有效拓展思政課教學內容的廣度與深度,增強思政課的時代感。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引入易班、慕課、網絡直播課程、超星學習通等線上學習平臺,讓互聯網成為資源共享、師生互動的渠道,提高思政教育的針對性。用互聯網技術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不僅提升了教學的時代性、有效性,還增強了課程的吸引力、親和力。線下教師可通過對課堂教學中的重點難點進行解答,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此外,還可以在重要節假日期間開展主題活動,宣傳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中國的巨變等,激發學生愛國情、自豪感和自信心。線上線下相聯通,不僅可以增強教學的感染力,還可以讓文化自信真正入腦入心,發揮教育立德樹人、鑄魂育人的作用,推動大學生成長成才。

(福建農林大學戴爾豪西大學聯合學院)

基金項目:教育部高教司產學研合作協同育人項目“思政元素融入新文科建設的探索與實踐”(編號:202102174002);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社科類)一般項目“‘雙碳背景下大學生垃圾分類行為的影響因素及機制構建研究”(編號:JAS22043)。

參考文獻

[1] 高鑫.論“八個相統一”對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教育的適用性[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4):43-46.

[2] 王俊橋.以革命文化堅定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邏輯理路: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的思考[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8):68-71.

[3]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9.

[4] 孫燕.樹立青年學生文化自信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9):47-50.

[5] 崔延強,葉?。鞍藗€相統一”: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的基本遵循[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6):80-84.

[6] 施生旭,周曉琳.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現實困境與應對策略探究[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9(1):63-66.

猜你喜歡
高校思政課
大數據視域下高校思政課考核模式面臨的困境與挑戰
高校思政課教師實踐培訓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1
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的反思和重構
高校思政課專題教學模式的構建分析
“中國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探析
十年磨一劍:思政課教學改革發展綜述
“翻轉課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課中應用的可行性研究
網絡考試:高校思政課考試改革的新取向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改革考核模式,增強教學效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