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漢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調研

2023-03-13 21:34崔煥煥
百花 2023年12期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崔煥煥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傳承的生動見證,是聯結民族情感、維系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傳承人是非遺傳承的核心,傳承人的生存和保護情況日益受到重視,在這一背景下,本文以漢中市非遺傳承人為研究切入點,立足于非遺保護與傳承,對漢中市非遺傳承人的生存與保護狀況進行全面梳理與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機制

漢中市地處秦嶺南麓,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孕育出了別樹一幟的陜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截至2023年7月底,漢中市共有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69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19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有市級以上代表性傳承人85名(不含已逝傳承人),基本形成了國家、省、市、縣完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

一、漢中市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基本情況

漢中市經過國家級、省級、市級非遺傳承人的評審和認定工作,共確定了4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9位省級傳承人、62位市級傳承人,涉及的非遺項目涵蓋了傳統戲劇、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美術等10大類別,其中傳統技藝的傳承人最多,達35人,傳統戲劇為10人,傳統舞蹈10人,傳統美術7人,傳統醫藥和民俗各5人,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各4人,曲藝4人,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1人(表1)。

(一)傳承人年齡情況

85位非遺傳承人的年齡結構如表2所示,從整體上看漢中市非遺傳承人年齡結構趨于老齡化。4名國家級傳承人中3名都是80歲以上。90歲以上的代表性傳承人分別是傳統技藝“張氏摩崖石刻拓印技藝”的省級傳承人張中發、曲藝“春倌說春”的省級傳承人楊昌榮。截至2021年底,公布的市級以上代表性傳承人已有12人去世,其中洋縣佛教音樂傳承人黃學儒在申報國家級傳承人的過程中去世了。

(二)傳承人性別結構

漢中市4位國家級傳承人中只有1名女性,漢調桄桄傳承人許新萍,1941年出生;19位省級傳承人均為男性,沒有女性;62位市級傳承人中有49位男性,13位女性??梢娕詡鞒腥说臄盗肯鄬δ行远試乐仄?。

(三)傳承人受教育情況

以62位漢中市市級傳承人為例,中專以上學歷有15人,初高中學歷有40人,初中以下學歷7人。其中大學本科的只有漢調桄桄傳承人陳曉君,略陽黑河壩端公戲傳承人魏順才初識字,沒有上過學,傳承人學歷以初高中文化水平為主。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方式主要是靠師徒口傳身授。在過去,這些傳承人主要依靠先天領悟以及后天努力或生活環境中的耳濡目染來掌握技能,傳承人及其徒弟的文化水平并不高,這直接影響和制約了非遺傳承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的認知學習能力以及后續創作發展和藝術傳承。

(四)政府資助情況

國家級傳承人每年傳承經費20000元;省級傳承人每年傳承經費5000元;從2015年開始,漢中市政府對市級傳承人提供固定的經費資助,每年每人傳承經費2000元。漢中市政府每年給市文化館撥付5萬元作為非遺保護工作專項經費,專項經費只能用于開展演示、資料整理、學術交流、帶徒等活動,不得用于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不符的其他支出?,F行政策對一些經濟比較困難的傳承人并未予以生活補貼,對傳承人的生活保障制度等并未進一步完善。

二、漢中市非遺傳承人的有關問題分析

(一)傳承人開展傳承活動情況參差不齊

非遺傳承人主要利用閑暇時間和節假日在當地開展傳承活動,傳承的方式主要有三種,分別是師徒傳承、家族傳承和社會傳承。部分傳承人利用空閑時間召集學員在當地開展活動,傳承對象較多且效果好。如寧強縣深入推進非遺項目羌族刺繡的普及,在當地政府支持下,羌族刺繡傳承人王小琴創辦了羌州繡娘文化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學校+合作社+繡娘+回收”的經營模式,使之成為繡件粗加工的主力軍。目前,她已經在全縣建成6個羌繡專業合作社、10個羌繡傳習基地、3個社區工廠,研發5大類300余種羌繡產品,開展羌繡培訓40余期,參訓5000余人次,帶動1000余名留守婦女居家就業。南鄭區良順藤編發展有限公司,是國家級非遺項目漢中藤編傳承人陳良順開辦的,產品主要有藤編、棕編、扇編三大系列,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藤編技藝由原來的水井村輻射到周邊朝陽、雙喜、桂花、五豐等村子。這些傳承人在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成績顯著,但也有部分傳承人因為身體因素、經濟狀況等未能順利地開展傳承活動,盡管履行了相應職責,但傳承效果并不理想。

(二)傳承人群體平均年齡偏大,整體文化程度偏低

近些年非遺傳承人老齡化已成為我國非遺保護不能承受之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大多年歲已高,身體狀況日漸變差,開展非遺傳承活動較為困難。如果沒有找到合適的中青年傳承人,一旦傳承人去世,則會導致傳統手藝不復存在,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非遺傳承人的學歷水平普遍不高,影響了非遺資料的整理、研究、傳承及創新工作,致使非遺傳承處于被動地位。另外,受教育水平低會制約傳承人對傳統技能與模式的創新。這些傳承人文化水平不高,即使身懷絕技,也無法用書面語言準確而詳細地記錄,因而流傳下來的資料越來越少。雖然近些年當地政府越來越關注非遺傳承人,但并未從根本上提高其社會地位。隨著社會不斷變遷,加之老一輩傳承人有的已離世,許多非遺項目正在逐漸消失。如洋縣國家級項目架花焰火技藝的傳承人梁忠民去世,加之新的生存環境變換,導致這個國家級項目的傳承正面臨著嚴峻考驗。

(三)傳承人認定機制仍存在不足,傳承人保障還有待完善

首先,國家及各地政府層面先后出臺了一些有利于非遺保護及代表性傳承人的政策、條例,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等,規范傳承人的認定程序,保障傳承人的合法權益。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各地執行情況參差不齊,造成高層政策與基層需求斷裂脫節,再加上傳承人認定等程序復雜,申請時間較長,有的傳承人失去信心和熱情,導致傳承人流失,許多傳統技藝在無人繼承、傳承斷裂的困境中漸漸消失。如勉縣長溝河蓮花燈的市級傳承人劉正洪、西鄉貫溪地圍子傳承人韓世清離世,而接替他們的傳承人還在認定過程中,致使相應的非遺項目無人接替,從而造成傳承斷代。

其次,在傳承人群體認定上也存在一定的偏差,諸多非遺項目的開展都是由不同角色分工合作完成的,對群體性較強的非遺項目來說僅挑選一個代表性傳承人是不夠的。例如漢調桄桄、五節龍等項目,并非一人所能傳承,而是由多個團隊或群體中的多個傳承人配合完成。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只是針對個人,其他非傳承人得不到經濟上的支持以及社會的認可,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他們心理不平衡,影響群眾的積極性,不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長遠傳承與發展。雖然政府在相關法律、條例中多次提到關于傳承人群體認定的概念,但是在具體工作落實上依然存在渠道不通暢、執行力相對滯后的問題,導致有些地方傳承人群體的認定一直未能落實。

最后,在漢中市非遺傳承人保護名錄認定體系中,女性傳承人數量偏少。與男性傳承人相比,對她們的關注度也相對不高。多數女性傳承人因為生理原因以及性別文化的影響,很難與男性傳承人一樣有相同的社會地位,大多還要承擔著養育子女、照顧家庭以及生產勞動的重任,很難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去參加更多的非遺交流、學習、表演以及傳承等活動。

三、漢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保護建議

(一)豐富傳承人的傳承方式,將傳承人群體的認定落到實處

在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方面應拓寬傳承方式。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與弘揚而言,單位或團體傳承往往比個人傳承更具影響力和可持續性。例如舞蹈、戲曲和傳承較好的手工技藝等非遺項目,相應傳承人的申報與現行的個人傳承制度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相關部門應擴大認定范圍,建立或承認團體傳承方式,及時記錄和整理民間傳承人群體的體系。具體來說,可以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特點,以集體名義申報“代表性傳承人群體”,而保護政策可以采用群體資助的形式。這樣可以提高傳承人的收入水平,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如漢中面皮、檳豆涼粉等飲食類非遺項目,存續狀態良好,傳承氛圍濃郁,如果單獨某一個人成為代表性傳承人,現實意義并不大,考慮以傳承人群體的方式進行認定就會讓該項目的傳承更具可持續性。雖然國家及相關部門已經明確了傳承群體的認定,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當中,各地文化部門的執行效果尚不盡如人意,執行力度不足。

(二)培養青年傳承人

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延續的紐帶和推陳出新的創新者,保護傳承人是保護和維系非物質文化遺產活的“靈魂”。地方政府要竭盡全力去完善非遺傳承的各項機制,制定好各項保護細則,有效保護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各級文化部門要積極推進非遺進校園,培養青年傳承人。地方政府要鼓勵并支持優秀非遺項目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研究并制定非遺中長期教育規劃。此外,還可以在地方高校開設非遺選修課,聘請非遺傳承人擔任實踐指導教師,并組織教師以及傳承人協同出版相應的非遺教育教材,向學生傳授相關知識和技能。

近年來,漢中市文化館堅持組織非遺進校園活動,走進漢中師范附屬小學光輝校區和本部校區、城固縣天明鎮小學、漢臺中學、漢中職業技術學院等學校。參加的非遺項目有羌族刺繡、勉縣五節龍、鎮巴漁鼓等十個項目。據統計,非遺進校園授課次數為200課時左右,展演20余次。國家級項目漢調桄桄的國家級傳承人李天明,有一手木偶絕活,雖然技藝好,但年輕人不愛學。針對這個項目的傳承,就要另辟蹊徑。洋縣有專業文工團,可以讓文工團就這個技藝派專人學習,作為劇團的長期保留節目,將這一非遺項目傳承下去。此舉既解決了傳承人的工作崗位、工資待遇問題,又解決了項目的傳承難題,還為劇團增加了一個可以長期保留的好節目。洋縣的皮影戲也可以依此操作。

(三)加強對傳承人的教育培訓,并給予傳承人必要的人文關懷

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實施方案(2021-2025)》,將傳承人的研修培訓更加細化,這對加強傳承人的培訓、提升傳承人的文化素養有著重要意義。有關部門要定期組織專家開展專題講座,對傳承人進行教育和培訓。培訓內容包括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現狀以及現代技術和網絡手段的運用,使傳承人能夠結合新技術推陳出新,提高非遺項目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此外,要及時組織傳承人學習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性文件,讓傳承人知法守法,及時了解政府非遺項目管理的相關政策,并能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和調整非遺傳承的工作計劃和安排。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精神文化的動態體現,傳承人的心態與精神面貌影響著文化傳承的質量。除了保障非遺傳承人的正常生活之外,還應關懷與激勵非遺傳承人。主管部門應及時掌握非遺傳承人的生活狀況,力所能及地解決他們面臨的困難,如若不能立即解決也應耐心解釋與說明。

(四)完善非遺傳承人的認定機制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完善代表性傳承人制度。健全國家、省、市、縣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制度,以傳承為中心審慎開展推薦認定工作。加強對代表性傳承人的評估和動態管理,完善退出機制”。對不能較好開展非遺傳承工作的傳承人,要有取消資格的措施。2021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之際,漢中市文化館舉辦省級非遺項目巴山知客司禮儀詞的展示活動,但是在現場展示的三位傳承人并沒有列入省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名錄,也沒有傳承經費,而該項目的市級傳承人由于人在外地并沒能到場履行他的傳承義務。這種例子絕非個例,絕不能再發生重申報、輕管理的現象。

建立傳承人候補制度。有的非遺傳承人年齡增長,在開展更多非遺保護工作時力不從心,加之疾病的困擾,影響傳承人正常的傳承工作,建立傳承人候補制度,培養下一代代表性傳承人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國家、省、市、縣四級代表性傳承人的數量上呈現倒金字塔結構,儲備傳承人隊伍,擴大傳承人群體。相關部門應給予非遺傳承人一定的名額指標,從優秀的人才中選拔候補傳承人,并報上級部門備案。一旦原有的傳承人辭世或因身體狀況無法開展工作,候補傳承人能夠及時接替相關工作。如漢中國家級非遺項目鎮巴民歌市級傳承人彭光琴就是所有傳承人當中年齡最小的,彭光琴1989年出生,是原鎮巴民歌市級傳承人姜顯斌去世后替補上來的,為鎮巴民歌的傳承注入了新的血液。

四、結 語

非遺傳承人是非遺傳承的關鍵。漢中市相關部門需要給予傳承人隊伍更多的關注和關愛,梳理傳承人的生存現狀和在非遺傳承中面臨的問題,不遺余力地完善各項機制和保護細則,促使非遺代代相傳。相關部門也應重視培養青年傳承人,完善科學的保障機制,建立健全合理的認定機制,壯大傳承人群體,提高傳承人的生活質量,推動漢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

(漢中市文化館)

猜你喜歡
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研究
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策略研究
現今社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探索
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創產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繡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探析
“非遺”圖像——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圖片拍攝
芻議當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與保護
唐山皮影在新媒體網絡中的傳播
關于如何運用吉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培樹核心價值觀問題研究
推動沈陽市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