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和美鄉村的價值意蘊與建構路徑

2023-03-14 03:41韋少雄
河池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共同富裕邏輯現代化

韋少雄

(河池學院 公共管理學院,廣西 河池 546300)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1]31,體現了新時代鄉村建設從“塑形”到“鑄神”的更高要求,不僅要重視看得見的“面子”,也要重視看不見的“里子”,為新時代建設什么樣的鄉村、怎樣建設鄉村指出了更加明確的前進方向。深入分析和美鄉村建設的生成邏輯,全面探討和美鄉村建設的價值意蘊及推進路徑,有助于深刻把握新時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鄉村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和基本規律,切實解決鄉村建設中還存在許多不夠“和”、不夠“美”的問題,推動鄉村建設由表及里,從外在美到內在美、從“有形無神”到“形神兼備”的轉變。

一、和美鄉村的生成邏輯

在經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創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以及鄉村建設行動等一系列重大鄉村建設實踐后,我國鄉村的場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為和美鄉村的出場提供了一脈相承的目標邏輯、根基深厚的理論邏輯和需求強烈的實踐邏輯。

(一)目標邏輯:承續黨對鄉村發展趨勢的深刻把握

進入21世紀,我們黨和政府把鄉村建設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鄉村步入新的發展階段。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強調推動農村發展和實現社會和諧。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引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提出建設“美麗中國”[2]。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第一次提出要努力建設“美麗鄉村”。與此同時,我國的扶貧開發開始轉型,走向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黨的十九大乘勢而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3],強調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破解鄉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黨中央又提出推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強調把鄉村建設放在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2021年、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對實施鄉村建設行動作出具體部署,隨后印發了《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明確了鄉村建設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推進機制、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黨的二十大報告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1]31,推動鄉村向著“和美”目標邁進。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繼續強調“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仡?1世紀以來尤其是進入新時代以來,可以發現鄉村建設的實踐展現出了一條非常清晰的邏輯主線,即從“新農村建設”到“美麗鄉村建設”,再到“和美鄉村建設”。這種一脈相承向前進的實踐,體現出黨對鄉村建設規律和發展趨勢的深刻把握,以及帶領農民群眾朝著文明、和諧、美好的現代化鄉村圖景目標邁進的不變初心。

(二)理論邏輯:根植于馬克思主義的共同富裕觀

馬克思和恩格斯曾說:“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4]787。在他們看來,未來的社會將是共同富裕與所有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社會。馬克思主義有關共同富裕的論述,彰顯了對人類美好生活的憧憬和階段性歷史過程的鮮明特征,闡述了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制度前提和社會途徑,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提供了必要的理論支撐和根本遵循原則。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1]22。當前,我國鄉村發展水平落后于城市,在實現共同富裕進程中面臨區域發展不協調、城鄉融合發展存在短板、城鄉人口素質和收入差距較大等問題,鄉村已經成為推進共同富裕的瓶頸和卡點。和美鄉村建設是在對共同富裕做進一步理論探討和實踐探索基礎上提出的,旨在解決城鄉發展水平、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是補齊鄉村協調發展短板,破除制約鄉村高質量發展限制性因素,鞏固鄉村安全發展底板的關鍵選擇。因此,和美鄉村建設與實現共同富裕具有內在的邏輯契合關系,與共同富裕的內涵、使命和路徑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是走向共同富裕的應有之義和必然要求。

(三)實踐邏輯:立足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現實需要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1]22“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1]23。在新時代,我們面臨著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實踐,堅持以人為本的協同發展與和諧共生已成為這一新實踐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對現代化道路轉型升級的新要求。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和重點在農村,它的實踐要求與和美鄉村建設有著現實的邏輯耦合關系。一方面,和美鄉村建設站在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高度,謀劃鄉村建設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涵蓋了豐富的精神文明實踐內容,確保鄉村產業與文化、社會、治理之間的相互協調,推動鄉村的“形、實、魂”深度融合,體現了豐富農民精神世界和對共同之美的領悟與投入,為新時代扎實構建鄉村互補共融的物質和文化系統培育了永續發展的新動力。另一方面,和美鄉村建設是在中國式現代化語境和進程中,基于生態需求和文明新形態發展需要而追求和諧共生的一個重要價值目標,反映出廣大農民追求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與生態文明協同推進的鄉村文明發展道路,以及在更高水平上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對“和”與“美”的現實需要。由此可見,和美鄉村在追求物質生產實踐的同時,也強調鄉村發展的文明性與和合性,重視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鄉村與城市、生產與生活之間的和解。

二、和美鄉村的價值闡釋

和美鄉村是長期鄉村建設過程中的實踐經驗總結和理論提升,彰顯出在未來把鄉村建設得更加美好的價值目標和現實訴求。在新時代里,需要重點厘清和美鄉村建設的價值體系,深入研究和美鄉村建設的時代意義和價值屬性。

(一)和美鄉村是公平正義的鄉村

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標志著我國廣大農村在邁向共同富裕、實現公平正義道路上前進了一大步。與此同時,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持續增強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公平正義之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鄉村社會交往日益復雜、公共規則日漸消解、信任危機日益顯現等引發的矛盾糾紛問題,也不同程度影響著農民權益的實現,面臨著公平正義的重要考量。和美鄉村建設本質上就具有平衡各種利益關系、解決鄉村社會矛盾的意涵和指向,具有追求公平正義的價值旨趣。一方面,和美鄉村建設促進利益格局由“差序”走向統一,具有公平正義的應然性特征。隨著鄉村人口結構、階層結構、產業結構、組織結構的深刻變動,鄉村社會不同主體利益取向日益多元多樣,尤其在產業扶貧、公共資源、生態環保、村莊治權等領域的博弈日益加劇,由此形成利益上的“差序格局”,違背了公平正義的準則。和美鄉村建設積極在政策制定、分配規則和操作程序方面進行利益協調與機制創新,著力破解這種利益非均衡的“差序格局”,給予不同利益主體更多實現公平正義、維護自身權益的機會。另一方面,和美鄉村建設妥善解決鄉村社會矛盾糾紛具有公平正義實然性特征。盡管現代化進程會動搖鄉村傳統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但鄉村的地緣性、血緣性和熟知性仍深刻影響著人們對矛盾糾紛解決方式的選擇。和美鄉村以“和合”的方式定分止爭,恰好與鄉村社會“熟人”“情面”下的“公道”理念相契合,體現了對公平正義的務實處理,彰顯了公平正義的實然價值。

(二)和美鄉村是文明和諧的鄉村

文明和諧作為一種價值狀態,涉及鄉村生活方式、倫理道德、風俗習慣、社會環境等方面所要達到的理想程度,以及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關系所要達到的協調程度,是一種“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相統一的系統性實踐活動?!昂兔馈北旧砭吞N含著形塑新型鄉村文明形態和“理順關系”之意,把促進農民世界觀、道德觀、價值觀的現代轉型與鄉村各類關系的“和諧共生”看作鄉村發展的最高準則。因此,從價值指向看,和美鄉村建設具有推進鄉村文明和諧發展的時代要求,只有將文明和諧與和美鄉村建設結合起來,才能不斷深化和美鄉村建設的時代內涵,增強鄉村發展活力。然而,這種鄉村文明新形態尚未真正形成。傳統鄉土文明在衰退和遺失的同時,并沒有構筑起新的能夠滿足農民需要的鄉村文明價值體系,價值鏈條出現斷裂,原有的鄉村平衡狀態被打破,鄉村文明的公共性被消解,傳統鄉土文明規范鄉村主體的效果式微。此外,鄉村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張皮”問題凸顯,農民精神文化生活匱乏,倫理道德失范增多,人際關系冷漠化,不良習俗泛濫化。和美鄉村建設所提倡構建的有別于傳統的新型鄉村文明形態,塑造了一種“和”的思想理念,極大釋放了鄉村文化勢能,化解了鄉村文化的“空洞”和“無序”狀態,有助于規范農村社會群體的行為,引導農民養成文明的生活方式,自覺摒棄陳規陋習,形成崇尚文明的健康新風尚,推動鄉村社會和諧發展。

(三)和美鄉村是治理有效的鄉村

治理有效是和美鄉村建設的基本保障,也是順應新時代鄉村治理變革提出的新要求。這種有效,來自參與鄉村治理的多重治理邏輯的緊密耦合與相互融通。從當前鄉村治理實踐看,存在黨建力量、行政力量、社會多元力量與村民自治的博弈狀態,耗散了鄉村治理效能,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鄉村黨建融入鄉村治理困難,面臨有“組織”但離“治理有效”尚有一定差距的黨建困境,治理有效的目標難達成。二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與自下而上的自治力量缺乏雙向互通,行政力量的“規范化、標準化與鄉村實際需求的多樣性、差異性難匹配”[5],盡管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國家的目標偏好達到了“國家治理有效”,但由于忽視鄉村的多樣性與復雜性,壓縮了村民自治空間,鄉村“集體行動‘渙散’”[6],無法實現“鄉村治理有效”。三是由于多元主體相互掣肘及其作用產生的矛盾張力影響,使得鄉村治理難以形成合作共治的情景,不利于多元合作關系的形成和共融格局的構建。在面臨黨政組織、村莊社會、多元力量等多重治理邏輯共寓于鄉村治理的場景下,如何協調與融通不同治理邏輯的關系,使其產生治理效能的疊加效應,這是現代治理價值取向下必須思考和回答的重要理論課題和現實問題?!昂汀斌w現的是治理,“美”展現的是狀態[7],和美鄉村建設通過引“和”入治、引“美”入治,打造鄉村治理“和美善治”新樣態,表達了鄉村治理更加傾向于尋求黨建融入、行政與自治互通、多元力量共融的良好互動格局,更加重視不同治理邏輯間的協同與合作。

(四)和美鄉村是生活美好的鄉村

我們黨歷來重視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極其關心人民群眾的生活世界,把實現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根本使命,凸顯了美好生活的主體性和人民立場。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和美”的要求寫入鄉村建設目標里,是在鄉村建設中貫徹落實“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目標的具體體現,使鄉村建設的“人本向度”意蘊更加深入,為農民而建的理念更加凸顯。農民既是鄉村建設的主體力量,也是實現美好生活的力量源泉。隨著農民收入水平的增長,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層次也將不斷提高,尤其是對作為人應有的尊嚴和權利的要求會越來越高。因此,在當前的鄉村建設中強調和美鄉村建設,是理所當然的,也是契合時機的。這不僅體現了鄉村建設思想的變化,更重要的是體現了以人為本基礎上實現美好生活的終極目標。這一轉變的核心彰顯了人的發展之邏輯,就是要提升農民主體性,使更多的農民能夠主動地參與到鄉村建設之中,成為鄉村建設的主要參與者和最大受益者。從這個意義上講,和美鄉村建設與農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是相連的,美好生活是和美鄉村價值原則的根本體現,也是和美鄉村的價值歸宿和最終落腳點。

三、新時代和美鄉村的建構路徑

推動和美鄉村從目標愿景轉變為現實行動、從價值觀念轉化為存在過程,本質上就是廣大農民在黨的領導下,以鄉村獨特的發展方式追求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和鄉村現代化的實踐過程。

(一)推動和美鄉村在黨的領導與農民主體的融合中建構

和美鄉村的生成和發展,從根本上講是黨的正確領導和積極推進的結果,要在黨的領導與農民主體的融合共創中推動和美鄉村的創建和升級。其一,要促進黨建元素與和美鄉村建設有效融合。把黨建元素融入和美鄉村建設的各環節和全過程,構建黨組織與農民“共同在場”的“零距離”融合場景,實現黨建工作與和美鄉村建設同頻共振、互促共贏,進而高效地動員和組織農民參與鄉村建設和治理活動,使農民真正成為鄉村建設的“劇中人”和“劇作者”。如果農民只是被動地接受或者消極參與,他們就容易被當作客體或者他者身份來看待,會變成無關緊要的“局外人”,農民的利益和需要必然被忽視,最終只會背離和美鄉村的價值目標。其二,要以黨建重塑不同治理邏輯的互融共生格局。鄉村治理涉及國家治理、社會治理、村民自治等多重治理邏輯,國家治理、社會治理成效較為明顯,但單有國家和社會層面的治理有效,缺少鄉村層面的自治有效,當然就不太可能達到高效能治理。因此,和美鄉村建設要立足融合性要求,尊重鄉村場域內的多元治理邏輯,通過發揮政黨力量對行政機關、村民自治組織、鄉村社會組織和其他多元主體的活動進行統籌規劃、組織領導、凝聚共識,融合“多元主體形成聯動效應”[8],破解行政科層和多元主體消解或掣肘鄉村建設統籌推進的問題,進而達到多重治理邏輯的統一和有效。

(二)推進和美鄉村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實現共同富裕的協同中拓展

和美鄉村是鄉村振興的目標指向,為鄉村振興指明了新的前進方向,拓展了鄉村振興的豐富內涵和實踐探索。和美鄉村也是共同富裕在鄉村層面的本質體現,是在鄉村振興中貫徹共同富裕理念的具體要求,“和美”的要求實質上與共同富裕也是一脈相承的。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五個方面的振興,是我們黨對鄉村振興作出的整體性思考和戰略性規劃,是助推鄉村高質量發展的主要著力點。只有“五個振興”取得實質性進展,才能實現更高質量、更加有效、更加持續的鄉村振興發展目標,才能真正實現鄉村產業美、生態美、人文美、社會美、生活美的全面和諧之美。同時,共同富裕與鄉村振興在方向和要求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在邏輯理路上呈現出協同影響的階段性特征,在實現途徑上也具有極大的關聯性。更高水平的鄉村振興為共同富裕設立更高質量的發展目標,更高質量的共同富裕推動更高水平的鄉村振興,如此彼此耦合互動、螺旋式上升。而影響共同富裕實現的重點難點,在于城鄉發展的不平衡。因此,和美鄉村建設必須將城鄉發展置于平等的地位,在城鄉融合發展的基礎上,推動城鄉市場、要素、產業、服務、生活方式的互動融合與共同發展,破除阻礙城鄉融合發展的制度藩籬,保證城鄉居民在發展起點上的平等、公平、正義,從而縮小城鄉行業差距、發展差距、收入差距,在鄉村振興中取得實質性進展,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三)促進和美鄉村在中國式現代化與鄉村文明的交互中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應是基于中國國情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全面的現代化道路,它徹底改寫了“現代化就是西方化”的理論框架。就鄉村現代化而言,它的模式不是西方模式的簡單“再版”或“翻版”,而是具有中國鄉村文明底色的“原版”。建設和美鄉村必須立足于中國式現代化發展要求,走一條與中國鄉村文明高度契合、彰顯中國鄉村特色的有根的現代化鄉村發展道路。一要促進鄉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和美鄉村要把精神文明建設貫穿于現代化的全過程,滲透到鄉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既要“物質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既要面子“靚”也要里子“美”,最終實現產業和美與文化和美的統一。二要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國式現代化站在現實與未來發展高度,“通過生態文明建設來實現‘綠色現代化’,大大豐富了現代化內涵”[9]?!昂兔类l村”建設正是綠色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村莊規劃中,要留得住青山綠水,促進村莊形態美與自然美的和諧;在產業發展中,在向土地索取的同時,應著力提升鄉村人居環境,推動產業發展與人居環境雙提升。三要建設看得見鄉愁的現代鄉村文明新形態?!肮餐泥l愁可以在村民之間形成高強度的橫向聯結,重塑和增強鄉村的公共性”[10]。中國式現代化不是要去歷史化、去鄉愁化,而是要記住鄉愁、利用鄉愁,在傳承鄉村歷史文化基因中建設現代化的鄉村文明新形態,構建鄉愁記憶和現代文明和諧共濟、協調發展的新文明,形成共同的利益聯結和鄉村建設行動。

(四)助推和美鄉村在追求美好生活與現實維度的張力中提升

和美鄉村既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理想圖景,又是一種對當下生活狀態的現實描述,在對美好生活進行時代表達和主動建構的同時,也必須對現實生活進行理性思考和積極應對,助推和美鄉村在追求美好生活與現實維度的張力中提升。首先,要追求更高質量和更高層次的生活。要把和美鄉村建設與鄉村高質量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推動質量變革,增強農民的獲得感。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之底線,使農民獲得更高水平和更高層次的生活,為美好生活筑牢堅實的物質基礎。其次,要追求內容和種類更豐富的生活。和美鄉村建設要講求“和而不同”的社會觀,注重農民的現實感受和精神體驗,使農民對“和”的需求與“美”的體驗不斷得以滿足,幸福感滿滿且更可持續。再次,要追求更具安全性的生活。安全是廣大農民對當前及未來長效穩定和不被傷害的一種主觀認知與評價,農民對安全感的滿足程度反映出農民的精神狀態和生活質量狀況。從當前維度看,要積極滿足農民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和睦的家庭關系、良好的生活環境、子女有好的教育、能夠看得起病、有基本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感知需求。從未來維度看,要積極引導農民對未來生活的合理預期,使農民充分認識到美好生活不是一蹴而就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一個漸進的、存在挫折和不確定性的過程,要有合理的期望值和積極健康的熱情心態,在主動參與創造個人美好生活與建設和美鄉村中提升安全感知的滿意度。

四、結語

總之,和美鄉村建設不是突兀出場的,而是目標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共同作用的結果。和美鄉村建設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工程,是在鄉村振興基礎上對鄉村建設理論與實踐的豐富和拓展,也是共同富裕在鄉村層面的本質體現和必然要求,為新時代新征程鄉村建設“為何建”“建什么”“怎么建”指出了更加明確的發展目標和前進方向?;赝l村建設歷程,我們黨和政府始終把鄉村建設工作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與此同時,鄉村建設工作也面臨著公平正義不夠彰顯、鄉村文明新形態尚未形成、治理效能耗散以及農民群眾獲得感成色不足、幸福感不持續、安全感缺失等問題,與農民群眾過上美好生活的需求還有一定距離。和美鄉村建設就是要將其所具有的價值狀態轉化為相應的時代表達,建構一個價值理念與現實理路相一致的鄉村“和美”圖景,進而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和共同富裕。

猜你喜歡
共同富裕邏輯現代化
共同富裕
刑事印證證明準確達成的邏輯反思
邊疆治理現代化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邏輯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創新的邏輯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女人買買買的神邏輯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