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企協同創新中心提升研發效率的策略研究
——以特種車輛與工程機械關鍵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為例

2023-03-14 08:27韓斌慧張愛琴張建廣
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職業院校校企協同

◎韓斌慧 張愛琴 張建廣 田 祁

(1.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汽車工程學院,陜西 西安 710089;2.太原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

2018 年教育部明確提出,要將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建設成效等作為評價高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成效的重要參考指標。在這種大背景下,研究高校協同創新問題,探索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建設有效路徑和對策,對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1]。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作為2019 年國家級56 所“雙高?!苯ㄔO單位之一,打造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建設標桿院校,并放眼未來職教本科建設,積極積累各種要素,成立了特種車輛與工程機械關鍵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聯合太原科技大學、西安理工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等本科院校,充分發揮研究生培養中以解決應用型問題的能力提升,職業院校教師、高職學生的科研能力培養為抓手,立足于解決山西裕光鴻業機電設備有限公司等特種車輛制造企業的技術問題為核心,協同創新中心邊建邊試總結經驗,不斷完善機構功能[2]。在將近一年的運行過程中也發現了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協同創新中心的主體間合作依然缺乏協調性、互補性,主體交互行為缺乏深度、效度等突出問題,多主體之間協同合作效率較低的現象[3]。協同創新中心合作伙伴之間的資本、技術和戰略目標難以協同運作,造成高校協同創新資源碎片化、協同合作主體孤立、行業企業技術進步受限等問題[4]。為此,進行分析研究,積極尋求解決策略,提升協同創新中心的運行效果。

一、協同創新中心創設背景

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是一所航空見長的院校,其航空地面設備維修專業(原航空特種車輛專業)在多年的人才培養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培養了一批機場特種車輛保障人才。從內部看,現有的師資隊伍中有部分從中國煤炭科工集團、地方國有煤機裝備制造企業、陜汽集團研究院等引進的礦用特種車輛設計研發人員,這些教師在完成正常教學任務的基礎上,有能力把研發、設計經驗進行科技轉化的可能。從外部因素看,部分中小微煤礦特種車輛制造企業有技術服務需求,又苦于缺乏科研團隊,或者不愿意投入大量的研發費用支撐研發工作,急需從學校的角度提供松散型科技服務。加之一些本科院校,比如太原科技大學,本身就是山西省汽車工程中心秘書長單位,在工程機械、礦用車輛、起重運輸機械等研究領域具有深厚的基礎研究能力。因此通過三方商榷后,以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近幾年從特種車輛研究機構引進的數名科研人員為核心;以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汽車工程學院近年來從陜汽研究院引進的部分教師及現有車輛工程專業畢業師資為基礎,以太原科技大學工程機械及車輛研究所基礎研究方面的長期積淀為支撐;以山西裕光鴻業機電設備有限公司委托完成的特種車輛發動機防爆、排放升級改造、絞車及鉆箱優化設計,以及企業提出的依托校內科研團隊組建技術研發部的需求為切入點,成立特種車輛與工程機械關鍵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二、協同創新中心運行狀況及研發效率滯后原因分析

協同創新中心自成立以來,秉持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的初心,已經完成或者正在以橫向課題的形式運行中,主要完成了某型防爆車輛的安全標志申請、某型車輛結構優化等項目。但是尚且有三個項目總體推進比較緩慢,無論從協同創新的牽頭方——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還是從重要的協作方——太原科技大學車輛研究所,抑或是委托企業——山西裕光鴻業機電設備有限公司考量,總感覺整體推進效率欠佳,無法有效滿足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因此必須從組織架構缺陷、利益分配矛盾、協同管理機制等角度進行深入分析以尋求解決辦法[5]。

協同創新中心自工作以來,所有人自我感覺都處于“努力”工作狀態,也都在積極“配合”完成各項工作,甚至能夠做到不計個人得失為中心工作服務,但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就是“效率偏低”,對照近些年尚在摸索的評價體系,表現在以下方面:(1)管理與運行機制缺失;(2)標志性教科研成果產出不理想;(3)人才培養與團隊建設成效不突出;(4)協同創新中心產教融合的特質不明顯?;诖?,筆者深入分析造成效率偏低的重要原因如下:

(一)需求不一致導致內在不協同

在校企協同創新中心中,各方的需求點可能存在不一致,從而造成內在的不協同狀態。這種情況可能影響創新流程,制約了研發效率的提升。

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直接面對市場需求,更加看重的是實實在在的產品產出,滿足用戶需求是第一位,也是根本目標。企業希望通過校企合作,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術方案和可行性產品,以滿足市場需求,提高自身競爭力。

本科院校通常重視基礎研究,強調理論探索和學科發展,其科研方向和課題往往偏向基礎和前沿性問題。他們更關注科技領域的學術研究和知識創新,對于實際應用的考量相對較少。因此,本科院校在校企協同創新中心的合作中可能更傾向于開展理論研究和技術探索,而缺乏對實際應用的深入思考。從該協同創新主體看已經有了偏離。

相比之下,職業院校更注重應用型研究,著眼于解決實際問題和滿足產業需求。他們的研究方向更貼近市場,更加注重產業技術的轉化和應用。因此,在協同創新中心的合作中,職業院校通常更加關注技術的實際應用和產業化進程。但是基礎研究層面的能力偏弱,在協助企業產品應對市場深度競爭力培養方面,基礎研究欠缺的純應用技術,感覺上顯得“膚淺”,和企業的期望也有一定的脫節。

上述三方需求點的不一致可能導致在校企協同創新中心合作項目的確定和推進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比如,本科院??赡軆A向于選擇更為基礎和前沿的研究課題,而與企業的實際需求相脫節;職業院??赡芨嚓P注技術的實際應用,但在某些前沿技術方面可能欠缺深入研究。這種不一致可能導致項目的方向和目標模糊,影響項目的推進和成果的轉化。

(二)投入不同步引發進度不協同

協同創新的成功需要各方的投入與努力同步進行。然而,如果校方與企業在資源投入方面存在不同步的情況,就可能導致本質上的不協同狀態,影響研發效率的發揮。這些差異源于合作方的不同性質和目標,體現在以下一些方面。

企業通常將市場需求和短期效益置于首位。使得他們在合作項目中更加注重能夠快速產生實際效果和回報的任務,對于長期的研發和基礎研究可能顯得猶豫。這可能導致企業不愿意為長線產品做更多的投入,從而影響項目的長期收益。

本科院校往往注重穩健的基礎研究,但偏重于理論分析,效率相對較低。這可能導致他們在合作中進展較慢,難以滿足企業迫切的時間要求。

高職院校往往處于校企合作的中間地位,既面臨著人才和研究生資源不足的問題,又可能缺乏來自企業的充足投入。尤其作為牽頭單位的高職院校,在合作中極容易陷入困境。

(三)人力有差異造成合力不協同

在校企協同創新中心的運行中,由于各方人員精力有限,可能會在合作中出現合力不足的情況。這種人力不協同可能限制了創新中心的整體效能,影響研發效率的提升。尤其在不同類型的合作方之間,如本科院校、職業院校和企業,人員的日常任務和時間分配存在明顯的差異,這可能導致項目的推進受阻。

本科院校的教師在授課任務相對較少的情況下,常??梢砸劳醒芯可囵B來進行科研工作。然而,協同創新項目涉及的合作伙伴可能分布廣泛,來自各個領域,這意味著不同方向的項目需要同時進行。而且,重要的項目通常需要在項目前期進行深入的準備和研究,但應用型項目可能會被推遲到后期。這種不同項目性質和時間分布的情況可能造成合作的不連貫性,影響整體項目進度。

職業院校的教師面臨著繁重的授課任務,僅在節假日或業余時間才能將精力投入到協同創新項目中。近年來,教學能力比賽、技能大賽以及國家、省級教師培訓等活動占據了大量假期的時間。這使得職業院校教師在合作項目方面的人力投入受到限制,很難在有限的時間內兼顧多項任務,從而可能影響到項目的推進速度和質量。

此外,企業的忙碌程度也可能對合作產生影響。銷售和售后技術人員通常需要大量時間用于市場推廣和與客戶的溝通。因此,他們可能很難抽出足夠的時間來與學校進行技術交底和合作項目的推進,這可能導致合作項目進程中的反復和延誤。

(四)學生能力高低對協同效率有影響

在協同創新過程中,項目底層實施時需要靠研究生、本??茖W生去最終完成,學生的培養質量問題在校企協同創新中心中顯露出來,呈現出多方面的挑戰,這可能對合作項目的順利開展和成果的質量造成影響。因此人才是關鍵因素之一。如果涉及的人才在學術、技術或實踐方面能力不足,會導致協同效率的下降。

本科院校的研究生,在基礎研究方面具有較多的經驗,然而在企業實際操作方面卻存在一定的欠缺。這可能導致他們在項目中面對企業級的操作時感到不適應,無法熟練地進行基本操作,甚至無法繪制出符合國家標準的圖紙來進行技術交流。

高職院校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然而在研究基本功方面存在欠缺。盡管他們在測繪等方面表現出色,但在研究和創新方面存在一定挑戰。這可能限制了他們在項目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尤其是在拓展設計和改進方面。

三、協同創新中心研發效率提升途徑及效果

找出上述造成協同創新中心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之后,針對性制定了如下解決方案,在完善落實中,證明可行性滿足需求。

(一)解決需求不一致的辦法

1. 確定明確的合作目標

在合作項目確定之前,明確校企合作的目標和任務。充分溝通,了解企業的實際需求,結合院校的科研優勢,確定項目的研究方向和目標,確保項目能夠在理論與實際應用之間取得平衡。

2. 強化項目管理和溝通

建立良好的項目管理機制,明確責任分工和工作進度,確保項目按時高效推進。加強校企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定期召開會議,分享進展和成果,及時解決合作中的問題和困難。

3. 跨學科合作機制

在校企合作中,鼓勵跨學科合作,將本科院校的理論研究與職業院校的應用型研究相結合。通過跨學科的融合,形成全面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地滿足企業的需求。

4. 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

校企合作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通過多次合作項目的實踐,逐漸磨合和協調各方的需求,形成良性的合作循環。

校企協同創新中心在推動產學研融合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認識到不同合作主體的需求點不一致,并采取相應措施加以解決。從而使得協同創新中心將能夠更順暢地推進校企合作,取得更加顯著的成效。

(二)解決投入不同步的手段

解決人財物投入不同步問題,需要在校企協同創新中心的運行中采取靈活的策略和措施。通過充分溝通、明確合作目標、探索創新合作模式、引入有效的項目管理和資源整合等手段,協調各方的投入差異,促進合作的順利進行,實現共同的目標和利益。

針對企業方,可以通過與企業充分溝通,明確長期合作的戰略意義,同時尋找能夠滿足短期市場需求又符合項目目標的切入點,以吸引企業更積極地參與。

對于本科院校,可以探索一些基礎研究與應用開發相結合的模式,讓本科院校在保持科研深度的同時,更加關注解決實際問題。此外,引入項目管理方法和團隊協作機制,有助于提高合作的效率和執行力。

對于職業院校,可以嘗試尋找其他資源渠道,如政府支持、科研項目資助等,以彌補人力和資金不足的問題。此外,與其他合作方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系,共享資源和經驗,也是一個有效的解決途徑。

(三)解決人力有差異的策略

為了解決人員精力有限問題,有以下幾種方法可以考慮。

1. 靈活安排任務

對于本科院校,可以根據項目性質和時間要求,靈活安排不同研究項目的推進。對于職業院校,可以合理規劃教學任務和協同創新項目的時間分配。

2. 強化協調與溝通

建立定期的溝通機制,確保所有合作方都清楚項目的進展和計劃。通過有效的溝通,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時間浪費。

3. 優化資源配置

合理分配人力資源,確保各個任務都有足夠的人員支持。在教學能力比賽等活動方面,可以適當減少投入,以騰出更多時間進行合作項目。

4. 利用虛擬交流工具

對于企業忙碌的銷售和售后技術人員,可以利用在線會議、視頻交流等虛擬工具進行技術交底,從而減少時間和地域的限制。

綜上所述,人員精力有限問題雖然存在,但通過合理的資源配置、靈活的任務安排以及強化的協調與溝通,校企協同創新中心可以克服這些問題,實現合作項目的順利推進。

(四)解決學生能力不足的方案

為了解決研究生能力方面的缺失,可以考慮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引入企業實踐環節,讓他們能夠更多地接觸實際操作,熟悉企業的流程和要求。此外,可以推動與企業的深度合作,讓研究生在企業實際項目中進行實踐,以提升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6]

為了促進高職學生能力提升,可以在高職教育中引入更多的研究和創新元素,培養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能夠更好地應對項目中的挑戰。此外,可以與本科院校和企業合作,讓高職學生參與到更高層次的項目中,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

綜合來看,目前學生總體質量下滑已經成為一個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合作。通過在教育體系中引入更實際的操作和實踐環節,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與企業的緊密合作,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實際項目的需求;通過跨校合作,讓不同類型的學生能夠互補優勢,實現更全面的人才培養。這些努力將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質量,為校企協同創新中心的合作帶來更為有力的支持。

(五)制度層面的解決措施

1. 建立協同創新中心的切實可行工作制度

為確保協同創新中心運行順暢,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工作制度至關重要。這包括明確各合作方的職責和任務分配,設定合作目標和時間表,制定項目管理流程和溝通機制等。通過明確的制度,可以避免合作過程中的混亂和沖突,提高協同效率,確保項目的順利推進。[7]

2. 學校劃分教師職責,實施分類管理考核

為了更好地支持協同創新中心工作,學??梢詫處熯M行分類,區分純科研型、純教學型、教學科研混合型。純科研型人員可以獲得更多的科研資源和時間,以便專注于協同創新項目的開展。而純教學型人員則可以更專注于教學任務,確保高質量的教學效果。通過這種分類,可以使教學和研究兩方面都能夠得到充分關注,從而提高整體教育質量和協同創新中心的成果。[8]

3.建立研究生下企業、到高職院校的融通機制

為了促進學生在校企協同創新中心中的融通,可以建立一套機制來支持研究生從企業到高職院校流動,實行雙導師甚至三導師培養。包括制定靈活的實習計劃,鼓勵研究生在企業實踐一段時間后,進入高職院校進行教學和項目合作。同時,還可以設立導師制度,讓企業的技術人員和高職院校的教師成為學生的指導者,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不同的環境和任務。這樣的融通機制有助于培養更全面的人才,同時也促進了校企合作的深入。

(六)實施各種舉措后的效果對比

通過上述一系列舉措,緊密聯結協同創新中心參與單位,整合內部的科研型、教學型、工程型人力資源,實施項目引導下的高職院校、本科院校、企業技術骨干、優秀學生之間的人員組群結對,激勵師生團隊作戰開展高水平項目研究,提升教師的科研能力以及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效果。經過2023 年幾個標志性項目運行以及跨省“揭榜掛帥”項目實施,提振了各方信心,凝聚了高職院校、企業、本科院校的合力,合作、互利、共贏的協同創新共同體格局已經形成,且發展勢頭良好。成果數量和到款額都較成立初期有了明顯改觀。

四、結語

協同創新中心是多方主體圍繞共同確定的目標所建立的一種相對松散的組織。然而,如果缺乏完善的組織架構和制度支持,沒有能夠充分激發各方優勢特長的激勵機制,協同創新中心在設計和研發方面的效率可能會不盡如人意。同時,由于各方主體在不同階段的任務存在差異,如何在各種“不同步”的情況下尋求“平衡點”顯得尤為關鍵。要實現更佳的合作效果,需要確立共同的目標,并建立切實可行的工作制度。這包括對科研人員實施分類管理和考核以及建立研究生流動機制。只有通過這些措施,校企協同創新中心才能更好地應對挑戰,實現更高水平的合作效果。

猜你喜歡
職業院校校企協同
蜀道難:車與路的協同進化
如何加強職業院校學生的德育教育
深化校企合作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實現校企生三方共贏
“四化”協同才有出路
淺談職業院校中的美術教育
校企聯合對人才培養的作用
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初探
三醫聯動 協同創新
校企合作五反思
支持水利職業院校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