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語文課程資源對學生開展勞動教育的四條路徑

2023-03-15 23:00廖淑菊
教書育人·教師新概念 2023年2期
關鍵詞:課程資源勞動教育語文

廖淑菊

[摘 ? ?要]作為人類的精神食糧,文學從來沒有離開過生產勞動。抓住語文學科的優勢,可以通過四方面對學生開展勞動教育:一是對標勞動教育目標,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勞動教育資源,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開展勞動教育;二是利用課后服務時間,創新設計勞動教育活動,在實踐中開發、利用勞動教育資源;三是利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提升學生對勞動的認識,提高學生的勞動覺悟和勞動能力;四是借助課外閱讀,為學生推薦一些和勞動有關的課外讀物,在語文課外閱讀活動中滲透更多的勞動教育,加強勞語結合,引導亦知亦行。

[關鍵詞]語文;課程資源;勞動教育

勞動是文學藝術發生的起點,是文學藝術的起源,文學作品中的許多內容都來源社會生產勞動。換句話說,文學與勞動息息相通。為此,抓住語文學科的勞動教育優勢,開發語文教材中的勞動教育資源,對學生開展勞動教育,是培養學生正確勞動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有效路徑。

一、利用課堂教學對標實施勞動教育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每一冊教材都有可供挖掘的豐富的勞動教育資源。語文教材中的許多課文,選自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在教學中,教師善于挖掘這些勞動教育資源,把勞動的相關道理對標滲透到語文課文的學習中,在教育學生懂得勞動道理的同時,豐富學生的勞動知識,增強學生的勞動觀念,端正學生的勞動態度,提高學生對勞動的認識,讓學生從內心深處熱愛勞動。

結合勞動課程標準第一學段(1~2年級)“懂得人人都要勞動、勞動成果來之不易的道理”這一學習目標,利用《憫農》《鄧小平爺爺植樹》等篇目,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效果極佳。像《憫農》,它通過描繪農民烈日當空在田間勞作的景象,表現農民生活,體現農民終年辛勤勞動,反映中國封建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態。在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引導學生通過學習詩歌內容,形象地感受農民勞動的艱辛,深刻認識勞動成果來之不易的道理,那么,借助詩歌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學生就會對農民的辛勤勞動滿懷尊重,把珍惜勞動成果的意識長存心中。

結合勞動課程標準第二學段(3~4年級)“體會勞動光榮、勞動無高低貴賤之分的道理”學習目標,挖掘《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清平樂·村居》等課文的學習內容,就能以景馭情,讓學生明白其中的道理,既達到語文學習的目的,又達到勞動教育的目的。像《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它所描寫的村中男女白天在田里鋤雜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線的勞動情景,就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盡管“童孫”(小孩子)不會耕田織布,但也在桑樹陰下學著種瓜。勞動場景是如此的美好!生產勞動是如此的光榮!以此感染、教育學生,學生就能從中體會到勞動的快樂與勞動的價值。像《清平樂·村居》,它描繪的是農村一家五口人有聲有色、惟妙惟肖、活靈活現的生活環境與畫面,洋溢著農家濃厚的生活氣息、勞動之趣和人情之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體會這家男女老小在勞動過程中的不同面貌和神態,感受農村和平、寧靜的生活,深刻認識勞動的美好。

結合勞動課程標準第三學段(5~6年級)為“懂得勞動創造財富、勞動來不得半點虛假、‘業精于勤荒于嬉等道理”的學習目標,對標挖掘《鄧小平爺爺植樹》《祖父的園子》等課文的教學內容,啟發學生去思考勞動創造財富的價值觀念和現實意義,教育學生用勤勞的雙手創造踏實勞動、創造財富,把生活創造得更加美好。像課文《鄧小平爺爺植樹》,里面描寫的鄧小平植樹的細節,就具有極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對標勞動課程中的這一學習目標,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反復品讀描寫鄧小平植樹的語句,感受鄧小平對勞動的認真態度和熱愛之情,使學生從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如果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把自己最值得敘述的勞動經歷再分享給同學,談談自己對勞動的認識,就能讓學生深刻體會勞動。像課文《祖父的園子》,寫作者在童年時期陪祖父一起做農活的樂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果能夠聯系學生的勞動體驗引導學生思考,并組織學生討論天天打掃教室衛生的原因和意義,提高學生認識,從內心深處認識勤于勞動的道理,把參加值日作為一項“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職責,持之以恒,長期堅持,形成習慣。

結合勞動課程標準第四學段(7~9年級)“懂得勞動創造人的道理”這一學習目標,對標挖掘《植樹的牧羊人》《回憶我的母親》等課文的勞動教育內容,像七年級課文上冊的《植樹的牧羊人》,引導學生學習小說中牧羊人通過近半個世紀堅持不懈地植樹把土丘變成綠洲的故事,以此理解勞動為離群索居的孤獨者找到了幸福。像《回憶我的母親》,課文描述了母親的勤勞能干,在物質生活那么貧苦的年代,母親靠自己的勞動讓全家人度過了難關。如果教師由母親靠勤勞讓一家人存活下來而聯系“勞動創造人”知識,教育學生進一步認識勞動的重要性,學生不僅能夠理解作者對母親的贊美之情,而且能夠從思想上教育學生熱愛勞動、重視勞動。

二、利用課后服務創新設計勞動教育

語文教材中還有許多勞動教育資源,利用課后服務時間創新設計勞動教育活動,就能對學生有效開展勞動教育。

例如五年級下冊課文《紅樓春趣》,里面涉及了風箏的制作內容。在課后服務活動中,語文教師結合課內所學組織學生開展一次制作風箏的課后服務活動。學生學習了風箏的制作過程以及在空中飄飛的動力原理,就可以按自己喜歡的樣式與形狀準備風箏制作的材料,人人動手,互幫互助完成風箏的制作。這樣,既提高了學生活動實踐的興趣,又創新勞動教育形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得到勞動鍛煉、受到勞動教育。

同樣是五年級下冊的課文《手指》,學習了課文中手指的作用,教師緊接著設計一次課后服務活動,引導學生先討論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勞動或操作中會用到“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然后嘗試用雙手或左右手去使用“鐵锨”“木锨”“鐵耙”“榔頭”“斧頭”“剪刀”等農具。這樣,學生通過勞動工具的使用,去感受雙手在勞動中的重要作用,就感受真切。教師如果進一步用五個指頭的“團結”,引導學生認識勞動中彼此合作的意義,就能教育學生,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像手指一樣相互配合、團結一致,發揮最大效能。

課文《草船借箭》也是如此,在課內感知故事情節之后,在課后服務時間創新設計、組織學生開展勞動體驗活動,學生就能從中受到教育:首先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弓箭的制作方法,然后5人為一組,分工準備制作弓箭的材料和用具,并選定時間讓學生親手制作弓箭;在制作的過程中,學生就會認識到制作弓箭的不易,不僅工藝復雜,而且耗時費力,從中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可見,利用課后服務活動時間,結合語文課內所學內容,通過勞動實踐對學生開展勞動教育活動,不僅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與團隊精神,而且能夠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思想認識和精神品位。

三、利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對學生開展勞動教育

相比于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勞動教育資源和在課外服務活動實踐中創新利用課文資源,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途徑,通過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提升學生對勞動的認識這條途徑,實施的方式則更為靈活。它可以融合作文訓練、小課題研究等活動,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勞動覺悟和勞動能力。

學習《魯班造鋸》之后,結合魯班受生活經驗的啟發而發明“鋸子”這一勞動工具的故事,給學生出示小研究課題“日常生活中的勞動工具是怎么發明的”,引導學生通過走訪村中的老人、上網搜索等方式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深入了解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成果,教育學生重視吸納勞動文化,發揮勞動精神,善于在勞動中創新創造。

學習《千年夢圓在今朝》之后,結合中國幾代科技工作者用辛勤勞動譜寫共和國光輝發展歷程的事跡,歷數從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到我國自行研制的“神舟五號”飛船飛向太空,再到實施“嫦娥工程”,引導學生開展“追尋圓夢航天的腳步”綜合實踐活動。通過網上搜集中國幾代航天科技工作者的故事、走進科技館、參加航模興趣小組等方式,進一步學習中國科技工作者為中華民族的發展而不懈奮斗的精神,增強對航天科技的興趣,樹立遠大理想,激發學習豪情,鼓足學習動力。

學習《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等課文之后,引導學生開展“我們家鄉的古典建筑”調查研究活動,通過查閱資料、與父母共同實地參觀等方式,重點了解古典建筑的風格及建筑、修繕年代,以及與古典建筑相關的人物、故事,激發學生熱愛中華古典文化和敬仰古代勞動人民的情感。

尤其是結合作文教學,在作文前設計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真切體驗,做到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在真正落實《語文課程標準》和“關于寫作教學”建議的同時,強化學生自主勞動的習慣。

以“勞動最光榮”為作文訓練話題時,先引導學生觀察周圍人的勞動生活,發現勞動的閃光之處,思考他們為自己或他人的幸福生活所作出的貢獻,從中激發自己對勞動或勞動者的真情實感,然后把這些真實的所見、所聞、所感表達出來。這樣就能培養學生觀察的習慣,教給他們用心感受生活的方法,以此寫成具有真情實感的作文。

以“我的一次勞動體驗”為習作標題,指導學生選擇一項勞動活動,在閑暇時間里實踐,以此體驗勞動的艱辛和快樂。在實踐過程中,學生通過體驗勞動的艱辛和不易,通過感受收獲的喜悅和自豪,一方面激發自身對長年累月辛勤勞作的父母或其他勞動者的敬愛之情,另一方面磨礪自我的勞動意志。在經歷了具體的實踐之后,學生不僅寫作會得心應手,而且體現出良好的勞動教育效果。

四、借助課外閱讀發掘語文閱讀活動中的勞動教育資源

“雙減”政策實施之后,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顯著增多。借助課外閱讀,為學生推薦一些和勞動有關的課外讀物,拓寬勞動教育路徑,在語文課外閱讀活動中滲透更多的勞動教育,加強勞語結合,引導亦知亦行,也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曹文軒的《青銅葵花》,故事感人,情節引人。城市女孩葵花在遭遇不幸失去爸爸之后,被男孩青銅一家收養。聰明而心地善良的啞巴青銅把她當成了自己的妹妹,勇敢而無私地承擔起了小小男子漢的責任。他把上學機會讓給葵花,他冒著風雪站立街頭賣蘆花鞋為葵花去照相,而懂事的葵花不扎新頭繩、不照相,省下錢來買紙筆去教青銅識字。后來,種種苦難接踵而來,當青銅家的房子被風暴摧毀后,他們沒有怨天尤人,而是團結起來,一家人更加辛勤勞作……這些人物身上的優秀品質,學生讀了之后,就會深深地留在腦海中,融入思想里。老師引導學生在課外時間閱讀更多的與勞動相關的課外書籍,學生就會被作品中人物的勤奮、務實、吃苦耐勞、不懈努力等優秀品質所感染,從而在心靈或精神上受到觸動。

除了整本書的閱讀外,針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教師還可以就近取材,圍繞某一勞動教育主題,從課內選擇一組文章,指導學生在課外進行多文本閱讀,以此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

以“勞動最光榮”為勞動教育主題,從教材中選擇《詠蜂》《美麗的公雞》《守株待兔》等文本,結合課文中蜜蜂采花、釀蜜、辛苦奔波的勤勞,花公雞只注重外表漂亮而整天無所事事的情形,宋國農夫心存僥幸、總想不勞而獲的故事,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像蜜蜂一樣勤勞的老師、起早貪黑辛勤勞作的農民等不同崗位上的勞動者,并感受他們用自己的辛勤勞動給他人帶來幸福的無尚光榮。這樣,通過對辛勤勞動的肯定而教育學生以勞動為榮,“勞動最光榮”的價值觀就會植根于學生心中。

以“最美勞動者”為勞動教育主題,選擇教材中的課文《一夜的工作》《挑山工》《慈母情深》《春蠶》,指導學生在課外進行多文本閱讀。從《一夜的工作》中,周總理的日理萬機、嚴謹認真,聯想周圍夙夜在工作、在防疫卡點執勤的義務勞動者;從《挑山工》一文中挑山工的艱辛勞作,聯想建筑工地上工人冒著烈日辛勤工作的場面;從《慈母情深》《春蠶》中母親的辛苦勞動,聯想自己母親的辛勤工作……這樣,由課內到課外,引導學生聯想現實生活,學習勞動者堅韌不拔的精神品質,就能把勞動教育的空間拓展得更加廣闊。

文學與勞動關系緊密,語文教材中的許多內容是開展勞動教育的好資源。通過課堂教學、課后服務、課外閱讀、綜合實踐活動這四條路徑,挖掘語文課程中的勞動教育資源,對學生開展多路徑勞動教育,往往事半功倍,既能陶冶學生心靈,又能讓學生切切實實地感受到勞動的價值、意義。這樣,充分挖掘語文教材的勞動教育優勢,就能有效培養學生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崇尚勞動的情感,真正達到“以勞育人”“全面育人”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謝玲. 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勞動教育探析[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20.

[2]丁宏喜.統編語文教材勞動教育資源的開發[J].教學與管理,2020(32):36-39.

(責任編輯:呂研)

猜你喜歡
課程資源勞動教育語文
《快樂語文》2022年全新改版!
語文綜合性學習探究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當中需要關注的問題探析
蘇霍姆林斯基的勞動教育思想的原則
網絡環境下的商務英語課程資源庫的建設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