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資源的表現形態、類型構成與開發思路

2023-03-15 01:44姚偉鈞
華中學術 2023年4期
關鍵詞:文化產業文化遺產資源

姚偉鈞

(武漢商學院通識教育學院/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湖北武漢,430056)

中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人口眾多,文化資源極為豐富,大量各具特色的文化資源是我國發展文化產業最重要的基本因素,發展文化產業必須以文化資源作為基礎。因此,深入了解中國文化資源的表現形態與類型構成,對中華文化進行永續保護與有效開發,是發展中國文化產業的前提和關鍵所在。

一、中國文化資源學研究的源起

近年來,隨著文化經濟化,經濟文化化趨勢日益明顯,朝向當下解決一系列理論與實踐問題迫在眉睫。因此,學界對中國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的研究頗為關注,既有相關專著、教材的陸續問世;也有一批文化產業科研機構的相繼成立;還有大量專業性較強的學術文章的爭鳴,相關探討從文化資源的概念界定、類型梳理、價值闡釋、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產業的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等諸多角度進行了有益探索。

其一,以文化資源為研究對象的相關專著與教材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學界對文化資源的相關研究日漸深入與豐富,諸多學人如姚偉鈞、牛淑萍、唐月明、王晨、章玳、趙爾奎、楊朔、范文靜等相繼編著出版了《文化資源學》,開設了高校文化產業管理等專業的必修課程。

其二,一大批專門性的文化產業研究機構紛紛成立,成為促進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領域理論研究與實踐推進的生力軍。2006年,文化部在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南京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云南大學等高校設立了首批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逐漸發展成為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研究的學術重鎮。特別是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十分注重文化資源的挖掘利用,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數字化技術的融合創新研究,積極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創新、文化產業理論與實踐應用,培養了一大批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研究人才,提出了一系列原創性理論與方法,頗受學界好評。黃永林教授主編的“文化:資源與產業”文庫,中華文化與產業系列叢書,包括《從資源到產業的文化創意——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現狀評述》《從資源到資本——民間文學與國產動漫的整合創新研究》《民俗文化與創意產業》《民族文化資源數字化與產業化開發》等多部著作,聚焦不同角度,注重學科交叉,在學科互濟中有力推動了中國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領域的學術研究與實踐探索。

其三,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的相關研究起步較晚,有著不同學科背景的學人紛紛涉足該領域,相關學術論文不勝枚舉,頗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之氣象。既有宏觀層面的統攝,如丹增認為文化資源作為一種重要的精神財富在文化產業發展中作用突出,指明了文化資源的特點與開發思路[1];王志標指出同心圓擴散、鏈式擴散和融合擴散等方式是文化資源產業化的基本路徑[2];杜超等提出要“深刻把握文化資源稟賦特質的基礎上明確文化產業發展策略和路徑,注重創意,注重借鑒現代科技成果,不斷催生和培育新的文化產業業態”[3]。亦有具體領域的思考及歷史文化資源的探討,如趙東所著的《歷史文化資源開發研究》一書,體大思精,宏觀有力地先系統闡釋了歷史文化資源,后深入探討了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給出了一系列關于歷史文化資源開發的寶貴思考[4];李林、吳天勇的《武漢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旅游開發》及王長壽的《陜西歷史文化資源研究》等專著著眼于某一地域,對該地區的歷史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發展給予了現實關照;尤其在民俗文化資源領域成果頗為豐碩,如黃永林提出只有“正確處理好民間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傳統民間文化與現代文化產業、政府管理與市場運作等多重關系,才能實現民間文化保護和傳承與文化產業發展和壯大的雙贏”[5];劉昂認為民俗文化資源產業開發具有比較優勢,對其產業開發現狀與發展進行了思考[6];徐金龍聚焦民俗文化資源的動漫化路徑,提出了“六化”主張[7];畢傳龍結合當下大數據背景,給出了民俗文化資源數字化的時代思考[8];季中揚將民俗文化資源融入鄉村治理之中,分析了現實困境與可能路徑[9];等等。

另外,還有體育文化資源、城市文化資源、農村文化資源、紅色文化資源、地域文化資源等諸多領域的研究成果問世。然而,現有的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的相關研究多囿于個案或某一領域,缺少宏觀性觀照與系統性研究。本文立足中國文化資源,著重于對其表現形態、類型構成與開發思路的學理探討,以期推動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

二、中國文化資源的表現形態

中國的文化資源稟賦獨特豐厚,有著多樣的表現形態。所謂稟賦原指人先天方面的素質,如人的體魄、智力等。文化資源稟賦則用以表示文化資源先天固有的潛力和素質。就資源稟賦的表現形態而言,中國文化資源主要由三種形態構成,即有形的物質文化資源、無形的精神文化資源和文化智能資源。由此入手,我們就可以深刻地理解中國文化資源的類型、特征、功能等,為充分利用好中國文化資源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10]。

(一)有形的物質文化資源

有形的物質資源是文化產業的基本載體,文化資源之中的有形物質資源通常處于穩定狀態,例如,江河湖海、山峰洞窟、居民樓宇等,雖然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有所變化,但在一定的時期之內大致是穩定的。我國有形的物質文化資源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一是富含歷史文化內涵的遺址和文物,如名勝古跡、陶瓷、碑刻、歷史人物故居及祠墓、各類紀念地等;二是富有特色的自然生態景觀,如名山大川、園林、地質公園等;三是文化設施,如圖書館、博物館、體育場館、電影院及其他各種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與設備等;四是具有鮮明民族、地方特色的工藝,如蘇、湘、粵、蜀四大繡品,魯、川、湘、蘇、浙、徽、粵、閩八大菜系等。

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將世界遺產分成自然遺產和歷史文化遺產兩個大類。我國自1985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來,已成功申報世界遺產55項。其中,文化遺產37項、自然遺產14項、自然與文化雙遺產4項。世界遺產總數、自然遺產和雙遺產數量均居世界第一。這些遺產包括長城、明清皇宮(北京故宮、沈陽故宮)、莫高窟、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黃山、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廟宇、曲阜孔廟孔林孔府、武當山古建筑群、龍門石窟、明清皇家陵寢、云岡石窟、澳門歷史城區、安陽殷墟等[11]。這些文物、遺址與景觀,多方面展示了我國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成為引人矚目的重要文化資源。

(二)無形的精神文化資源

中國廣博豐富的精神文化創造是文化產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它不僅是文化產業區別于其他產業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國文化產業獨有的精神氣質。因此,我們要深入挖掘中國傳統精神文化資源,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中國文化產業內涵。

我國無形精神文化資源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中國優良的精神傳統資源通常是指在長期的社會發展和文化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獨具特色的認知傳統、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精神風貌等等。中國歷史上璨若群星的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和文學藝術家,他們以非凡的才智和杰出的成就在中國歷史上樹立了不朽的豐碑。這其中包括深邃的思想以及道德境界,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品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不畏強暴、英勇不屈的反抗斗爭精神;學、問、思、辯、行結合的教育思想等。這些民族精神構成了當代文化產業基礎性的優質資源,值得深度挖掘和開發。

第二,通過文化藝術體現出的藝術審美資源。如道家思想中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審美理念的追求;佛教通過石窟壁畫、佛雕像,以及繪畫、工藝美術等,向世人傳達出的海納百川、仁慈博愛、超凡而又入世的精神內核;《楚辭》體現的楚漢浪漫主義精神;“盛唐之音”顯示出來的慷慨襟懷;明清市民文學的現實主義與上流社會浪漫主義的爭鳴等。

第三,民族民俗文化資源。如生活生產習俗、社交禮儀習俗、歲時節令習俗和信仰習俗等。在長達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國各族人民在遼闊的土地上繼承和創造了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包含傳統民俗節慶,如端午賽龍舟,壯族“三月三”歌會,每年藏歷七月一日的西藏雪頓節,祭敖包節等;現代民俗節慶,如孔子文化節,哈爾濱冰雪節,紹興蘭亭書法節,濰坊國際風箏會,豐都“鬼城”廟會等;各地的習俗風尚,如陜西八大怪,還有云南十八怪,“斗笠當鍋蓋”“雞蛋拴著賣”“吹火筒當煙袋”等等。當下這些民族民俗文化資源已成為彰顯民族文化特色,凝聚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精神標識。

第四,品牌資源。如品牌名稱、品牌標志、商標等,品牌資源化在我國已成為一種趨勢。如在品牌的成長階段,品牌的存在可使員工產生凝聚力,能夠吸引更多的品牌忠誠者,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品牌也不斷成長,成為一筆巨大的無形財富??梢哉f,品牌是企業最大的財富和價值,也是企業長盛不衰之道。特別是一些如北京同仁堂、山西廣譽遠、湖北馬應龍等中華老字號是品牌資源中的突出代表。

第五,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所謂非物質性,并不是與物質絕緣,而是指其偏重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與精神。中國作為擁有五千年文明的大國,在非物質文化資源方面具有豐厚的積累,自2006年以來,國務院先后公布了五批共計1557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涉及3610個子項。國家級非遺名錄將非遺分為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十大門類。具有高度歷史、文化、藝術、科學及產業價值的非遺文化資源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相關非遺實踐更是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題中之義。因此,文化產業應該有效地使用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使其成為發展文化產業深厚的文化資源寶庫。

(三)文化智能資源

文化智能資源,指的是通過人的智力運作發揮知識的創造力,在產業運行中創造價值、實現價值增值的資源,是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過程中極具價值的文化資源,也是不可窮盡、無限延伸的文化資源,可以與其他文化資源以新的方式組合起來,從而形成巨大的財富。在知識經濟背景下,人力資本主導經濟發展的時代已經來臨,人才已成為現代社會最有效的競爭資源。與其他產業相比,文化產業對人才資源有三個特殊要求:一是對人才的文化素質有更高的要求;二是對人才的市場開發和文化經營能力有較高的要求;三是創新型、復合型、高素質人才越來越成為文化產業競爭的對象[12]。當今和未來的國際競爭、區域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所以人才是最寶貴的資源。

三、中國文化資源的類型構成

中國的文化資源既存在于中華民族悠久輝煌的歷史進程之中,也顯見于華夏大地多姿多彩的地域風情之中,面對如此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資源,如何對其進行科學的分類,從而準確把握各類文化資源的特性,為合理開發文化資源提供保障,便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文化資源隨著人類生產實踐、社會生活和行為方式等的變化,其構成也日趨復雜多樣。因此,文化資源按不同的標準可以形成不同的分類體系。

(一)根據文化資源歷時性的劃分

文化資源可以分為歷史文化資源和現實文化資源。歷史文化資源主要指前人創造物質方面的凝聚,其典型代表是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全面發掘我國優秀文化歷史資源、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的問題越來越重視?,F實文化資源則主要是指人類勞動創造的物質成果的轉化,其代表是創意、發明、專利等,其核心要素是知識和智力。我們既要開發利用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加強對其的開發和保護,又要重視現實文化資源的培育和創新,使歷史文化的精華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

(二)根據文化資源統計與評價的劃分

從文化資源的統計與評價的角度,文化資源可以分為可度量文化資源與不可度量文化資源:可度量的文化資源是指可以建立相應的評價體系的來具體評估和測量其瞬間利用價值的文化資源類型;而不可度量的文化資源是指不能用現實價值來衡量的文化資源類型[13]??啥攘课幕Y源一般以可感的物質化、符號化形式存在,包含的內容有比較常見的歷史文物、建筑、工藝品、自然素材等,它們在進入市場和進行產業開發的過程比較容易,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不可度量文化一般則以思想化、智能化的形式存在,包括民俗、音樂、舞蹈、設計等。這類資源可復制、加工,轉換、融入文化產品之中等。相對于可度量文化資源,不可度量文化資源較難以轉化為具體的包含著經濟價值的文化產品,但經過一定的策劃,也可以被推向市場化和產業化,比如當下結合旅游資源和當地的民俗發展的“民俗旅游村”等現象就是很好的例證。

(三)根據文化資源主題的劃分

按照文化資源的不同主題,我國的文化資源可以劃分為:歷史文化主題、紅色文化主題、名人文化主題、商業文化主題、民俗風情主題、民族文化主題、海洋文化主題、宗教文化主題、城市文化主題、鄉村文化主題等[14]。

歷史文化主題,就是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沉淀下來的歷史文化遺產,從形態上看,歷史文化資源既包含遺跡、文物、古建筑等有形的物質財富,也包含民族精神、民間神話、民間傳說等無形的精神財富;從時間和空間上看,悠久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

紅色文化主題,紅色文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由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并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它包含著革命遺址、遺物等物質文化和革命理論、革命精神、革命文藝作品等非物質文化,是組織紅色文化活動教育所利用的各種資源。

名人文化主題,包括古代名士以及當代名人等,多以名勝遺跡、故里故居、著述、傳說等形式存在。文化名人作為歷史事件的載體和傳統文化傳承者,是這些寶貴文化遺存的集中體現。我們不能對民族歷史失憶,不能漠視這些文化名人創造的業績。代表著民族優秀傳統的文化名人,他們的品格精神,是對我們進行愛國教育、傳統教育的好素材,同時也是新時期文化產業發展的深厚源泉。

商業文化主題,商業文化主要包括商品營銷文化、商業環境文化、商業倫理文化、商業精神等方面。良好的商業文化具有感召力、鼓舞力、凝聚力、約束力等作用,可以塑造優秀的現代商業精神,建構完善的商業制度,弘揚高尚的商業道德,既繁榮經濟又發展文化。

民俗風情主題,民俗文化資源直接反映了民眾的生活和情感需要,是民眾在滿足自身需要的文化活動中創造和積累并可以承傳和弘揚的資源,包括傳統歲時節俗、信仰、禮儀、風俗習慣,民間文學藝術,乃至生產活動、生產經驗等。不同地區和不同民族形成各具特色的民俗系列,使得我國的民俗文化資源無比豐富,這對于我國發展文化產業而言是一筆巨大而不可多得的財富。特別是各類民俗節慶活動衍生出的節慶文化產業,現已成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旅融合發展中顯示出獨特魅力,成為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典范。

民族文化主題,民族物質文化資源是指各民族創造的物質產品和賴以生存的物質資料和物質環境,如民族服飾、民族建筑、民族環境等;民族精神文化資源是指各民族創造的意識形態觀念和各種文化內容與形式,包括民族信仰、民族文藝、民族風俗、節慶禮儀、工藝技能等,尤其是各類列入非遺名錄的民族文化瑰寶,已成為民族地區的重要文化標識與優質文化品牌。

宗教文化主題,幾乎包含了與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各種宗教在漫長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哲學、思想、文學到建筑、繪畫、雕塑等方面的所有精華,其獨特的魅力和神秘性,為宗教文化資源的開發提供了巨大的潛力和無限的可能。目前,宗教旅游已經作為我國文化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

城市文化主題,每一個城市都有她發生、發展的歷史,今天是昨天的延續。因為有了城市歷史,我們才能知道過去;因為有了歷史遺存,我們才能看見過去的影子。城市的歷史基因,是城市延續過程中保有其唯一性的保證。城市文化資源是一筆重要的文化財富,認識它的價值,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對之進行充分的挖掘,有效合理地開發利用,應是當前一項緊迫的任務[15]。

鄉村文化主題,鄉村文化存活于日常的田間地頭,是生活于鄉村的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的反映。鄉村日常文化事象中表現出的飲食男女、耕作、居住、交往、禮儀、習慣、鄰里關系、婚姻家庭、節慶活動等,構成了鄉村文化最基本的內容。

我國的文化資源類型獨特、存量豐富,同時也很零散,不易整合。因此,我們很難將文化資源劃分為幾類完全獨立的體系。按照不同的劃分標準呈現出的文化資源的各種類型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交錯融合的一個整體。例如,民俗文化資源中既包含歷史時期的民間習俗,也包含現代生活中的民俗風情;既包含已經開發充分的文化資源,也包含尚未充分開發的文化資源;既包含有形的物質形態的文化資源,也包含無形的精神形態的文化資源;既包含各地區各民族各群體在歷史進程中本身演化而成的內生性文化資源,也包含與外界交流過程中吸收引進而來的外生性文化資源。在認清文化資源類型這一特點的基礎上,各地區根據自身發展文化產業的需要,對文化資源進行梳理歸類,是保護、開發和利用當地文化資源進而有效發展文化產業的基礎和前提。

四、中國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思路

“文化產業是以文化資源為基礎,文化創意為核心,文化科技為動力,充分發揮人的智慧,進而創造財富與就業的新興產業?!盵16]近年來,中國在文化資源的產業化進程中雖然取得不少成就,但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丹增認為,這主要表現在:“一是對資源優勢認識的偏頗。我國的許多地區都是民族文化的聚寶盆,是文化資源的富礦、金礦,這是發展文化產業的一個優勢。但文化資源優勢并不會天然地轉變為產業優勢和市場競爭力,這個轉化過程需要創意的支撐,現代化生產技術的支撐。二是資源開發的盲目性。在面對文化資源開發問題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資源都可開發為文化產品或文化服務。三是低效的粗放開發。這是在各地尤其是西部地區文化資源開發過程中存在的最普遍、最突出的一個問題。四是開發和保護的不協調。在文化產業發展中,普遍存在著文化資源開發的短期行為,從而對文化資源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最終必然會導致資源的枯竭?!盵17]

為此,要充分開發我國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推動文化資源的產業化進程,必須敏銳洞察新時期群眾文化消費發展的新趨勢,科學認知我國文化資源的產業價值;著力凸顯各個區域文化資源的獨特優勢,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品牌產品;全方位整合文化資源,提高文化資源集約化經營水平;盡快培育文化產業主體的文化藝術素養和創意能力,努力打造一批復合型、高素質的文化產業人才。另外,還要積極培育催生文化資源開發新業態,加強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推動新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數字文化產品生產鏈、供給鏈與需求鏈的形成”[18]。

通過對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產業開發案例的分析,數年前,筆者從宏觀上總結了三點在文化資源開發利用中應該遵守的原則[19]:一是深入挖掘,彰顯文化內涵;二是合理規劃,優化資源配置;三是分類整合,實現規模效應。

在此基礎上,筆者認為對于以民俗文化資源為代表的非物質類的文化資源,還要提高認識,注重活態保護、生產性保護與數字化保護和研發式保護、開發。眾所周知,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別于物質文化遺產,其最基本的特征在于它不是實物化的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在和傳承基本上是以人的智能及其表現形式為主體來實現的。反過來說,如果作為傳承和載體的人不復存在,那么,這種以人的活動為主要體現形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不可能存在,這也是現代社會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遺失的原因和我們當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的危機。解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脆弱的傳統方式,就是要通過有形的載體來實現對其安全有效的保護。

文化遺產保護先進國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活態保護與生產性保護相結合”最為有效。所謂“活態保護”,就是指以原生態方式對相關文化遺產所進行的原汁原味的保護?;顟B保護的最大長處是,不但節約保護成本及相關的行政資源,讓傳統文化繼續發揮其傳播民智、穩定社會、聯絡人脈等作用,同時也可以保證傳承過程中信息丟失的最小化和信息持有的最大化,為人類新文化的創造提供更多素材。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態的,原因就在于它是以活生生的人為載體進行傳承,以傳承人所棲息的生態環境為基礎來創造發展,脫離其原有生活環境,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像魚離開了水一樣,會慢慢枯萎,失去其鮮活的表現形式。當代非遺實踐的關鍵問題,就是注重非遺傳承人在文化傳承中的獨特價值[20]。因此,保護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見人見物見生活,像養魚一樣讓它們生活在寬松的環境中,不但能活下來,還要不斷發展、豐富,讓活魚在水中自由游動;而不是將它們打撈上來,制成標本,像魚干一樣放進博物館成為動植物標本中的一員。既要注重非遺傳承人的有效保護,也要關照非遺生態的健康發展,還要加強非遺生產性保護與時代價值挖掘,“在有效保護前提下,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融合發展、高質量發展。深入挖掘鄉村旅游消費潛力,支持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發展鄉村旅游等業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出一批具有鮮明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的主題旅游線路、研學旅游產品和演藝作品。鼓勵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文藝創作和文創設計,提高品質和文化內涵”[21],營造出一個更加寬松、也更適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的環境。特別是要把非遺的傳承保護與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的各項國家實踐有機結合起來,讓非遺成為服務重大戰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抓手。要在堅持國家的外部引領與激發農民的內生動力基礎上,傳承、保護好傳統鄉村文化,創新、發展好現代鄉村文化,推動非遺賦能鄉村文化振興[22]。

總之,弘揚與傳承優秀文化資源,就要不斷增強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激發文化發展活力,優化產業開發,促進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與文化產業創新性發展,促進文化與科技融合,促進文化資源與旅游開發深度融合。正如厲無畏先生所言:“歷史文化資源的成功開發利用既源自一種豐厚的文化底蘊,更是這種文化的張揚與發展?!盵23]21世紀是一個文化制勝的時代,隨著文化經濟一體化的融合進程加速,文化的產業屬性越來越得以彰顯。而文化資源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文化資源只有經過具體的產業模式進行開發,才能形成現實的文化生產力,并產生巨大的效能,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中國的文化軟實力、感召力與影響力。

注釋:

[1]參見丹增:《發展文化產業與開發文化資源》,《求是》2006年第1期,第44~46頁。

[2]參見王志標:《傳統文化資源產業化的路徑分析》,《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第26~34頁。

[3]杜超、王松華:《文化資源轉化與文化產業業態創新》,《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第99~103頁。

[4]參見趙東:《歷史文化資源開發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8年,第1~203頁。

[5]黃永林:《論民間文化資源與發展文化產業的主要關系》,《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第76~80頁。

[6]參見劉昂:《民俗文化資源產業開發芻議》,《齊魯學刊》2008年第6期,第106~109頁。

[7]參見徐金龍:《“六化”:民俗文化資源到動漫產業資本的發展路徑》,《民族藝術》2015年第1期,第134~138頁。

[8]參見畢傳龍:《大數據時代民俗文化資源的數字化》,《民族藝術研究》2016年第3期,第87~93頁。

[9]參見季中揚:《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民俗文化資源》,《江蘇社會科學》2019年第2期,第89~94、258頁。

[10]參見姚偉鈞、任曉飛:《中國文化資源稟賦的多維構成與開發思路》,《江西社會科學》2009年第6期,第219~224頁。

[11]參見中國世界遺產網,https://www.sinowh.org.cn/。

[12]參見向勇:《文化產業人力資源開發》,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6年,第28頁。

[13]參見申維辰:《評價文化:文化資源評估與文化產業化評價研究》,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5~18頁。

[14]參見姚偉鈞:《文化資源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33頁。

[15]參見索曉霞等:《貴州:永遠的財富是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21頁。

[16]黃永林:《從資源到產業的文化創意——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現狀評述》,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頁。

[17]丹增:《發展文化產業與開發文化資源》,《求是》2006年第1期,第44~46頁。

[18]郝挺雷、黃永林:《論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數字文化產業鏈現代化》,《江漢論壇》2021年第4期,第127~133頁。

[19]參見姚偉鈞:《從文化資源到文化產業——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抉擇》,《中國文化產業評論》2012年第2期,第172~180頁。

[20]參見孫正國:《非遺傳承人口述志的理論拓展及其文化價值》,《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1期,第123~133頁。

[21]新華社:《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2021年8月12日]http://www.gov.cn/zhengce/2021-08/12/content_5630974.htm。

[22]參見黃永林、任正:《非物質文化遺產賦能鄉村文化振興的內在邏輯與實現路徑》,《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2期,第115~124頁。

[23]厲無畏:《用好歷史文化資源》,《杭州(我們)》2010年第8期,第70頁。

猜你喜歡
文化產業文化遺產資源
基礎教育資源展示
與文化遺產相遇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一樣的資源,不一樣的收獲
資源回收
資源再生 歡迎訂閱
《文化遺產》2016總目錄
文化產業
文化遺產保護
文化產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