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的社會治理思想及其時代價值

2023-03-16 01:48丁之林

高 健,丁之林

(沈陽工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遼寧 沈陽 110870)

鄧小平雖然沒有提出“社會治理”的完整概念,但他的社會治理思想散見于其論著中,在中國共產黨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治理實踐中得到充分體現。這一思想對當今中國的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借鑒價值。

一、社會治理主體:黨和政府、人民團體、群眾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社會治理更加注重科學配置權力,積極調動社會力量,形成了黨和政府主導、人民團體協同、群眾參與的多元治理格局。

(一) 黨政治理主導論

1.黨是社會治理的領導核心。鄧小平強調要提高黨的治理號召力,各地各部門對于中央制定的治理措施要堅決執行,要迅速且有力,“否則就治理不下來”[1]277。同時,既要堅持黨的領導,也要“改善黨的領導,改進黨的作風”[2]358。據統計,“從1982年到1986年,共處分違紀黨員650141人,其中開除黨籍的151935人”[3]。嚴肅黨風的嚴厲手段很大程度上打擊了官僚主義,完善了黨的自身建設,提高了黨的社會治理能力。

2.政府在黨的領導下對社會治理負責。鄧小平指出要黨政分開,加強政府的管理職能。凡屬政府職權范圍內的工作,都由國務院和地方各級政府管理,解決了治理權力的橫向分配。堅持“領導就是服務”[1]121,鼓勵政府的各級干部多為人民干實事,對各項治理工作負責。同時,我國逐步建立健全了各級領導干部的選舉、任命等機制,以制度來規范政府的管理行為,建立起時刻把人民放在心上的服務型政府。

3.賦予地方更多治理權力。改革開放的基本思路是中央政府給地方政府下放更多的權力和利益[4],如權力下放到地方,使地方政府在經濟和社會文化事務方面的治理權得到了擴大,如一部分縣政府把“七所八站”下放給鄉鎮政府管理,給鄉鎮基層治理帶來了活力。

(二) 人民團體協同論

1.深入推進與各民主黨派的治理合作。民主黨派是中國共產黨忠實的朋友。鄧小平首次提出了參政黨概念,明確了民主黨派參政的基本點,即“一個參加,三個參與”,使其能夠參加社會各方面重要事項的協商與管理,更好地發揮其民主監督職能。

2.鼓勵工商聯廣泛參與社會治理。工商聯是黨與政府聯系企業與工人的橋梁。一方面,工商聯通過民主協商會、座談會等提出治理意見和建議,反映企業和工人的民生切實需要;另一方面,他們能夠幫助黨和政府管理企業。如協助黨和政府開展企業專題調研、組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為社會治理貢獻了現實力量。

3.發揮共青團助力治理協同作用。共青團與青年關系緊密,可以起到教育青年、及時向黨反映青年動態、反饋意見建議的重要作用。鄧小平早年就明確要求共青團應給予黨有力協助,具有向黨組織提出建議的責任。這既有助于完善黨的領導,也體現了共青團在社會治理中的協同作用。

(三) 群眾治理主體論

1.治理為了群眾。群眾利益是社會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耙欢ㄒ椭罕娊鉀Q一切能夠解決的困難”[2]368,堅持以人民利益為重,滿足老百姓的真切需要,做到治理為了群眾。

2.治理依靠群眾?!氨WC全體人民真正享有通過各種有效形式管理國家、特別是管理基層地方政權和各項企業事業的權力”[2]322,如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建立就是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典型案例,解決了中國無數農民的實際生存問題,改變了過去的“大鍋飯”時代,群眾參與基層自治得到了強有力的發展。

3.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鄧小平十分重視從基層調查中收集群眾意見,并身體力行多次深入農村、工廠、學校,走到人民中間,為廣大領導干部做出表率。同時,要讓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社會發展與進步中得到切實的利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2]322,做到發展成果人民共享。

二、社會治理客體:滿足人民生活的需要

從本質上說,社會治理要滿足人民群眾的生活需要,即民生需要[5]。鄧小平社會治理的核心客體包括教育需要、勞動就業需要、社會保障需要等。

(一) 教育需要滿足論

教育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重要事業?!耙ゾo發展教育事業”[1]9,同時兼顧教育公平與效率,這極大地解決了當時我國教育資源匱乏和教育水平低下等問題。

1.恢復正規的大學教育。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共有570多萬人參加了這次高考,其中約27.3萬人考上了大學。更多的人享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高考制度的恢復吹響了推進教育公平的號角。

2.普及九年義務教育。1985年,在《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明確規定了要有步驟地開展九年制義務教育。后來陸續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等多項法律法規來保障義務教育的順利實施。義務教育保障了教育起點的公平性,讓更多青少年擁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從而極大地滿足了他們的教育需要。

3.優化教育結構,調整各級各類學校的比例。提高教育效率,“要辦重點小學、重點中學、重點大學”[2]40,圍繞重點學校建設優化教育資源的配置,把有限的教育資源效用發揮到最大。

此外,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教育領域開展了多項系統性的改革,如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待遇和福利,吸引大批優秀人才進入教育行業,進而更好地滿足人民的教育需要。

(二) 勞動就業需要滿足論

勞動是財富和幸福的源泉,就業關乎著人民的根本幸福,解決就業問題更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客體。中國是人口大國,就業需要的滿足具有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

鄧小平用發展的眼光提出了很多解決就業的積極措施。如“有計劃地對大批干部、工人進行正規教育”[2]361,改善了我國勞動力素質水平偏低的情況;利用非公有制企業和中小企業增加就業?!巴ㄟ^集體經濟和個體勞動的多種形式,盡可能多地安排待業人員”[2]362。經濟特區的建立為利用外資創造了良好條件,國外企業的引入拓寬了人才就業渠道,擴大了就業容量。

此外,鄧小平特別重視農村人口的就業問題。一方面,他鼓勵農民走出來。加快建設鄉鎮企業,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外轉移,并為農民進城創業提供勞務、用地、服務設施等便利條件;另一方面,從農村內部創造就業崗位,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漁和工商業,鼓勵多種經營。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減輕了農村的就業壓力,滿足其勞動就業需要。

(三) 社會保障需要滿足論

滿足社會保障需要關乎民生福祉。1985年9月,中國第七個五年計劃中首次提出社會保障,主要分為以下四個方面:

1.完善社會保險?!捌呶濉庇媱澲?,我國首次提出了建立健全社會保險制度。改革開放初期,通過了《關于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關于公費醫療保險的通知》等法規制度,在完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1978年到1996年,我國社會保險的數額高達2725.2億元,增長24倍之多,為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提供了重要保障。

2.提高社會福利。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住房福利、工人福利等迎來了快速和普遍性的發展。鄧小平在視察多地居民住宅后,對加快建房速度提出了要求,首次提出允許私人建房,讓家家戶戶能夠享有住房的福利。同時,“必須重視工人的勞保和福利”[6]179,改善廣大工人群眾的工作、衛生、飲食等基本的生活和生存條件。

3.創新社會救濟。鄧小平創新地提出了扶貧救濟新模式,社會救濟要從“授人以魚”向“授人以漁”轉變。針對貧困地區,政府除了提供一般性的物資救助,還要通過對當地人員進行技術培訓等方式傳授他們生產技能。1988年我國脫貧337.8萬戶,脫貧率為30.52%。到1990年,全國人均年純收入不足200元的貧困戶已從1.1億人減少到4000萬人[7]。從貧困源頭上解決問題,實現了長效化脫貧,從此中國人民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

第四,加強社會優撫。一方面,加強完善社會優撫相關法律,相繼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軍人撫恤優待條例》等;另一方面,提高優撫水平,如提高撫恤金金額,逐步確立定期撫恤金制度,軍烈屬除了享受生活補貼,還可以在就業、分房等方面享受優待。

三、社會治理目標:社會發展且秩序穩定、共同富裕

這一階段鄧小平社會治理思想的主要目標包括:實現整個社會的發展進步、建立和維護穩定的社會秩序、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一) 社會發展進步論

社會發展進步是硬道理。一方面,鄧小平十分重視社會的全面發展,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帶動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積極地調動各個領域的發展,從而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他還從全局出發,提出了很多影響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的解決方案,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問題、科技與教育問題、人口問題、合理分配問題等,為社會治理指明了目標。

另一方面,鄧小平在黨的十三大報告中提出了“三步走”發展戰略,對社會領域的影響體現在對發展節奏的把握,既不盲目樂觀,也不急于求成,以一種穩健的方式引導社會的發展,為社會治理實踐帶來了深遠影響。

(二) 社會秩序穩定論

1.實現政治社會的穩定。鄧小平目睹了混亂的政治局面對整個社會的毀滅性打擊,對實現社會穩定的目標有著更深的理解。在談到穩定政治局面時強調,“治理國家,這是一個大道理,要管許多小道理?!盵1]124社會穩定作為社會治理的目標,是“小道理”的前提,沒有政治局面的穩定就談不上發展經濟,也談不上實現現代化建設。

2.構建良好的社會風氣,主要包括嚴肅黨風、抓住農村穩定問題、嚴厲打擊違法犯罪行為等。如農村的穩定問題,鄧小平指出“城市搞得再漂亮,沒有農村這一穩定的基礎是不行的?!盵1]65為把農村從計劃經濟的束縛里徹底解放出來,提出不斷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廢除人民公社和統籌統銷制度,并為農民就業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實現了農村的和諧穩定。

此外,在打擊犯罪方面,要堅持從重、從快、集中打擊的原則。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指出,為掃除各種丑惡現象,我國應當向新加坡借鑒在治理犯罪上的經驗[1]378。在黨和人民共同努力下,社會治安水平大幅提升,初步實現了社會秩序穩定的治理目標。

(三) 實現共同富裕論

鄧小平提出的共同富裕,即讓有條件的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率先富裕起來;然后,先富帶后富、先富幫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同時,他描繪了一幅可實現的藍圖,即“小康社會”,就是在實現溫飽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這一目標的提出激勵了一代代中國人參與社會建設,并在治理實踐中不斷發展、完善與實現。

1.共同富裕是物質富裕與精神富裕的統一。在一部分人物質上先富起來的同時,要注意化解其他人的攀比心理,要讓更多人的精神認識深入到勞動本質的層面上,而不僅僅停留在收入差距上。讓人們正確認識與先富在收入上的差距,可以極大地調動他們的勞動積極性,轉壓力為動力,為全體人民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治理目標創造條件。

2.共同富裕是過程公正與結果公正的統一。要解決好先富與共富的關系,先富是過程與方法,共同富裕是目的。從過程與結果的關系上看,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同步富裕,在生產力不平衡的條件下,不同區域、行業、個人存在差別,這種差別要在發展過程中不斷縮小,只有這樣才能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實現過程與結果的統一。

四、社會治理原則:統籌兼顧、精兵簡政、重視人才

在實事求是治理理念下的統籌兼顧、精兵簡政、重視人才三條治理原則為改革開放初期的社會治理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 統籌兼顧原則論

“堅持兩手抓”[1]378就是要把治理過程中的各方面利益和問題協調統籌起來。

1.統籌社會發展與社會穩定。面對日益猖獗的犯罪行為,鄧小平強調“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各種犯罪活動”[1]378。社會發展與穩定相輔相成、相互依存,在和諧安定的社會環境下抓發展,體現了統籌兼顧治理原則的智慧。

2.一手抓民主,一手抓法制。一方面,法制是保障民主的前提。民主通過法律的形式得到了規范,法律還可以制裁那些侵犯人民民主權利的行為。另一方面,民主的法制化能夠約束民主不演變為極端的“大民主”。民主與法制,二者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為集體領導與民主治理更好的結合提供了制度保障。

3.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改革開放之初,我們埋頭大力發展經濟,忽視了精神文明建設,鄧小平及時發現問題,把發展精神文明提上了日程。他強調,精神文明的范疇除了教育、科學和文化,還包括國際主義、愛國主義等內容,更根本地是使廣大人民具有共產主義理想,將這一建設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二) 精兵簡政原則論

“精簡機構是一場革命?!盵2]396在軍隊上要堅持“精兵”的原則,提高軍隊質量;在政治機構上要堅持“簡政”的原則,提高治理效率。這一原則有利于推動“小政府、大社會”治理格局的形成。

1.堅持精兵原則。軍隊“消腫”“主要是要解決軍隊機構重疊、臃腫,以及由此帶來的各級指揮不靈等問題”[2]284-285。其一,縮減軍隊人數。1985年,我國裁減軍隊人員100萬,與我軍歷史人數最高的1969年相比,精簡了近一半。此次縮減壓縮了龐大的軍隊規模,使隊伍更加精干。其二,提高軍隊質量。精兵不僅是數量上減少,更要在質量上提高。要提高軍人的文化素質,提升部隊的裝備水平,實現部隊內部的科學編組。其三,裁并機構,精簡機關。我軍減少了領導層次,撤銷了多余的機關,并聯合多兵種,編組陸軍合成集團軍,把機構上的改革轉化為戰斗力上的提高。

2.堅持簡政原則。一方面,步驟要穩妥。鄧小平指出,要實行定崗定員,既要限制年齡,也要限制干部名額,要改變副職過多的現象。同時,要提高各級干部的素質,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堅決克服官僚主義。另一方面,方法要細密。改革不能一次性全面鋪開,要從試點逐步推進,在實踐中摸索前進。對于精簡下來的人員安排,要合理協調多方利益。如針對分流下來的干部,要進行思想教育消解他們的不良情緒,通過各種培訓提高他們再就業的能力;針對年輕干部,鼓勵他們到基層去歷練自己,提高基層工作能力,方能在大舞臺施展身手。

(三) 重視人才原則論

“中國的事情能不能辦好”“關鍵在人”[1]380,要培養和選拔又紅又專、德才兼備的社會治理人才,堅持尊重人才、培養人才、任用人才的原則。

1.尊重人才的原則。鄧小平在1978年的全國科學大會上強調,從事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都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勞動者”[2]89,呼吁人們要充分信任和尊重知識分子。他積極肯定人才在治理中的作用,認為國力的強弱與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密不可分[1]120,使尊重人才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尊重人才原則也為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的制定和實施奠定了強大的群眾基礎。

2.培養人才的原則。一方面,培育“四有”新人。通過思想政治工作、報刊宣傳、學校教育等,黨和國家培養了一批批優秀新人。另一方面,要培養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2]361的治理人才隊伍。把革命化作為首要條件,破除年齡標準和資質論,提高治理人才的文化程度和知識素養,不僅紅還要專,不斷提升其專業水平和治理能力?!八挠小焙汀八幕钡奶岢?,為我國培養人才和治理人才指明了方向。

3.任用人才的原則。鄧小平提出了“選賢任能”[2]400的人才任用標準,即德才兼備?!安徽撡Y排輩”[2]225,大膽任用青年人才,特別是優秀的中青年干部,可破格提拔,為他們越級升職提供通道。此外,他強調要敢于任用人民群眾中有知識、有技術的治理人才,形成人用其所長、各盡其才的社會局面。這些用人原則至今一以貫之。

五、社會治理方法:民主法制、社會監督、經驗借鑒

在中國社會治理實踐過程中,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運用了民主與法制、社會監督、治理經驗借鑒等方法,充分調動了人民參與治理的積極性、增強了能動性、激發了創造性。

(一) 民主法制治理論

1.發展社會主義民主。一方面,堅持和發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政協協商制度,立足兩會為民主搭建一系列平臺。實行“不抓辮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主義”[2]187,使更多人能夠發聲、敢于發聲,創造了有利于發揚民主的前提條件;另一方面,通過基層群眾自治制度、職工代表大會制度、信訪制度等,擴大各方面的民主,使廣大人民群眾能夠通過在社會基層領域參與決策,開展自我服務與管理。

2.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坝蟹梢?,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2]147的法制建設方針,為實現全社會、全過程的法制指明了方向。首先,加強立法,加快制定必要的法律。從1979年到1992年7月初,中國制定了包括現行憲法在內的200多件國家法律[8],為依法開展社會治理提供了基本的法律框架。其次,加強法制教育,明確教育對象為全體人民,樹立全民守法意識。再次,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執法人員還應具備法律知識以外的個人優秀品格,堅持大公無私、作風正派。最后,違法必究則指社會主義法律不給任何階級提供特權,只要違法,就必須追究其法律責任。

民主法制治理堅持兩種治理方法雙管齊下,在治理過程中強調民主、重視法制,并將二者有機結合,彰顯了我國社會治理的規范性和科學性。

(二) 社會治理監督論

社會監督是懲治不正之風、提高治理效率的有力武器。

1.黨政監督。對于黨的各級領導干部應該有來自上級、下級、群眾和黨小組生活的多方面監督[6]309,在工作生活中應廣泛聽取意見,加強互相監督和勉勵。同時,鄧小平強調:“最重要的是要有專門的機構進行鐵面無私的監督檢查”[2]332。相繼恢復了行政監察機關、黨的紀律檢查機關,其職能也得到了加強。

2.群眾監督。一方面,加強輿論監督機制。輿論監督的實質是人民群眾監督。鄧小平以言論自由和出版自由為基礎,發展了以新聞報道為主要形式的輿論監督。另一方面,完善群眾來信來訪等民主監督制度,如為有效打擊官僚主義等不良作風,鄧小平強調,廣大人民群眾有權對搞特權和搞特殊的干部,“依法進行檢舉、控告、彈劾、撤換、罷免”[2]332。

3.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的監督。民主黨派可以從其它視角看問題,出主意[6]273,反映的治理問題也更加全面。他們的監督渠道廣泛,如在相關座談會上、在與黨和政府領導的日常接觸中、在特別約談時,都可以向相關領導反映治理建議或遞交舉報材料。這些監督有助于黨和政府制定合理的治理方針政策,不斷提升其治理能力。

(三) 治理經驗借鑒論

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指出“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1]373,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先進的管理方法和經驗。

1.借鑒西方發展科技教育經驗。20世紀 70年代以來,全球掀起了科技革命,信息技術、通訊技術、材料工程技術等在西方迅猛發展,反觀我國的科技教育發展緩慢。面對日益拉大的差距,鄧小平與時俱進地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戰略,吸收借鑒國外優秀的科學技術和教育方法,進行了一系列相關科技改革??萍冀逃呐d起為社會發展提供了動力源泉。

2.借鑒行政改革的經驗。西方的內閣采用任期制,主要領導人的任期一般不超過兩屆,鄧小平以此為鑒,廢除了領導崗位終身制,有效防止了個人專權和官僚主義的滋生。1982年2月,《關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決定》正式頒布。鄧小平指出,西方管理者的普遍年齡偏低,我國干部也應年輕化。并以身作則于1989年主動辭去領導職務,為年富力強且有專業背景的人才提供更多上升機會。

六、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社會治理思想的時代價值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積極調動各級社會力量,放松社會領域管控,釋放社會活力,讓全社會活躍起來。在鄧小平社會治理思想的指導下,治理效率得到了明顯的提高,民主得到了充分的發揚,法制化建設不斷推進,人民生活普遍改善,這一思想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借鑒價值。

(一) 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治理共同體提供理論支撐

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推動社會治理主體多元化,積極調動多方力量參與治理。主張構建包含黨和政府、人民團體、群眾等多方治理主體,堅持社會治理權力合理下放。橫向上合理劃分權力,明確政府職能,精簡政府機構;縱向上推進權力下放到地方,為地方治理注入了活力。鄧小平的社會治理思想把滿足人民的教育、勞動就業、社會保障需要作為治理客體,把人民的生活需要擺在首位;明確了實現社會發展、秩序穩定、人民共同富裕的治理目標,指明了社會治理的前進道路;以統籌兼顧、精兵簡政、重視人才為原則,使治理更加有序且高效;以民主與法制、社會監督、經驗借鑒的治理方法,對社會進行科學的治理。這一思想對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治理共同體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治理共同體以黨委、政府、社會、公眾為多元治理主體,在遵循以民為本、共建共治共享原則基礎上,通過民主協商、法治保障、社會監督、科技支撐的治理方法,滿足民生需要、化解社會矛盾、防范安全風險,從而實現人民幸福、社會善治、國家安全。[9]這繼承和發展了鄧小平的社會治理思想,其內涵更加豐富,社會治理主體更加多元,治理客體和方法更加與時俱進,治理目標和原則更符合新時代中國社會治理實踐的需要。

(二) 有助于形成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治理格局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社會治理思想的主體強調人民的參與,充分調動其參與積極性;治理客體緊緊圍繞人民生活需要的滿足;治理目標落腳點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實現溫飽的基礎上,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治理原則遵循重視人才,堅持尊重人才、培養人才、任用人才的原則;治理方法強調發揚民主,為實現民主創造諸多有利條件和渠道。這一思想有助于我國形成治理目標為了人民、治理實踐依靠人民、治理成果全民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起就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推進中國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進程中,更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維護其根本利益,實現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使人民成為社會治理實踐中最廣泛的參與者和最大的受益者。

(三) 為我國社會治理方法的創新與綜合運用提供借鑒

鄧小平善于運用多種社會治理方式方法,如民主與法制、社會監督、經驗借鑒等,這為新時代中國社會治理方法的創新與綜合運用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1.堅持依法治理。鄧小平強調民主、重視法制建設,推動了法制在立法、司法、執法、守法的全過程發展,這一法制觀念為當今中國依法治理提供了借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治理堅持法治國家、政府和社會一體建設,“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10],為實現社會公正,維護社會秩序提供了有力保障。

2.強化社會治理監督機制。當下的社會治理監督在鄧小平社會監督思想的基礎上發展了新的內容:一方面,迅猛發展的信息技術拓寬了社會治理的監督渠道。公眾不僅可以通過新聞報紙,還可以通過網絡渠道進行社會監督,有利于實現多領域全方面全過程的監督;另一方面,社會治理監督更加有力,公眾的監督意見能夠被相關部門及時處理,使治理監督雙向互動,更加透明且高效。

3.堅持科技支撐治理。鄧小平大膽學習借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與教育方法,為社會發展提供了動力。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實踐中,我國在結合本國國情與時代特征的基礎上,又與時俱進地把科技與治理有機結合,將社會治理的體制機制創新與現代科技應用深度融合起來,豐富和利用社會治理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提升了治理效能。

可以說,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的社會治理思想中蘊含黨和人民豐富的治理智慧,對當今中國社會治理實踐中推進治理主體多元化、治理方法創新化、治理過程法治化、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實現具有時代價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