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慧場域高校思政課教學話語重構的意義、困境與對策

2023-03-16 01:48
關鍵詞:話語思政智慧

胡 剛

(湖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湖北 黃石 435002)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數字技術正以新理念、新業態、新模式全面融入人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各領域和全過程,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1]。隨著世界進入數字生活一體化的融合發展時期,數字治理在提速,數字鴻溝在縮小,數字生產、數字生活等也襯托出數字文明時代智慧中國建設的氣象萬千。人工智慧是數字文明與人類智慧發展同步同頻的歷史必然。在此情境下,必然會對人類社會思維交流、觀念認知、思想傳播等產生深刻影響。因此,在智慧輿論場與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創構境遇的對比與關聯中,以及主流意識形態內容創造與知識系統的數智化傳播趨勢下,我們觀察到了由此帶來的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創構境遇的深刻變化。這種變化迫切要求我們在人工智慧賦能高校思政課“課堂范式革命”的大背景下,主動構建符合智慧化新場域特征的、契合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發展方向的課程教學話語體系,以整體的姿態展現數字文明新形態下思政課教學話語影響合力和價值意義的既定內容傳播與關系交往情境,產生能夠直接影響青年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聚合效應、引導效應和正向轉化效應。

一、人工智慧場域高校思政課教學話語創構重塑的理論意義

人工智慧的廣泛應用推動了人類理性思維發展的歷史性躍升,這是人類智慧與現代科技合理進化的必然產物。同時,為了體現意識形態話語的主體性和主導性,我們需要全面展示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在本土化過程中的理論特色,并充分發揮虛擬語境的建構優勢。這可以被視為對高校思想理論教育傳統思維結構的有益補充。而且,考慮到人工智慧日益擴展的倫理范疇和價值邊界,高校思政課的話語生態重建需要在成熟的話語意境和理論關聯中進行。因此,我們需要理性地認同人工智慧生態與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深度融合,強調特定輿論場話語體系的建構必須考慮到智慧生態的場域特征。最后,還需要考慮如何通過改變話語表述范式來提升教學話語的思想交流和情感互動的實際效果。

(一) 充分尊重人工智慧的技術機理,觀照場域革命影響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客觀規律

人工智慧場域的邏輯起點是數字運算,在虛擬建構意義上它的邏輯預設與人的現實生活存在著“云泥之別”。數字化時代智能技術與其生態結構的實際影響,數字化個體信息描述的規范性,智慧生活參與者數據采集與管理的合法性、正當性,數字化教育過程的設計者和實施者價值認同的培育程度等方面的實然嵌入,形成了人工智慧生態這樣一個“包含‘人力所能創造’范圍在內的‘人工系統’”[2]。當然,人們大可不必糾結于這種數智時代的新生產力與傳統思維習慣“史無前例”的“碰撞”,更不必“驚慌失措”。正如馬克思所言,“我們時代的生產力與社會關系之間的這種對抗,是顯而易見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爭辯的事實”[3]580?;诖?,“人工智能+”范疇更為強調線性邏輯的自然展示,強調知識內容在虛實場域間的平移,強調思政課程相關方在智慧生態中提升思想價值的思考效率。這些與思政課堂對于意識形態宣講、情感交流需要,以及教育主體政治立場、知識水平、講授技巧以及價值引領與意義整合,接受主體的主流價值堅持、個體理解能力與實踐意愿等是正相關的。

因為在智能構建的應用場景和整體信息生態中,現實的人與虛擬系統相耦合的虛擬主體同樣能夠完成有明確意向的、認識和改造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實踐活動。智能世界的“機械倫理”與人類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演進必然要同向而行,所蘊含的道德判斷、價值觀養成,以及人工智慧參與的教育類程序性工作,從結構上來說是可以完全兼容的。人工智慧不會是“天馬行空、自由發展”的技術,也不應是“工具理性”的必然歸宿,自然也不會在被賦予主體性的同時完全取代人在思政課教學思想教育活動中的主體身份。它應是人類智能合理進化的重要延伸和技術成果,通過人類元思想體現相關觀念與想法體現“顯性智慧”,來實現對一般意義人類智能的模仿甚至超越,不斷激發數字賦能“生態創新”和“話語再塑”。

因此,智慧生態應該積極參與助力思政課話語體系數字內容的與時俱進,要求蘊含應然社會倫理、主流價值與人文關懷,必然呈現為科學的理論意義與充沛的情感關懷,必須充分照顧到社會發展與文化意境的演變,充分把握受眾對象數智時代“原住民”身份與話語樣態呈現日趨多元化的特點。思政課意識形態話語的政治規定、價值主導與道德習慣的“善施教化”等功效,也會在“智慧+”所代表的新社會形態中得到加持,主動呼應意識形態話語權生成的應然秩序。這既是不斷提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高度的內在要求,也提出了人工智慧技術進化與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和諧統一的時代任務。

總體而言,隨著數字化、智能化和網絡化等特征的數字文明時代的到來,我們正在見證一個更智能、更互融的智慧社會生活形態的形成。這種智慧生態的新元素深度影響著思想理論新成果的生成與傳播。作為高校意識形態教育教學的重要渠道,思政課的教學范式也正在經歷數字化轉型,這催生了教學話語體系的創新進路,超越了“互聯網+”的傳統范疇。從原來的技術輔助轉變為將擬人智慧生態深度融入傳統思政課教學場域,使得思政課的“現實+虛擬”教學過程以及評價反饋等,都能在大數據分析、云計算等技術支持下,對提升教學質量產生積極影響。

(二) 智慧生態主動賦能思政課意識形態傳播,提升其敘事說理能力的聚合效應

美國學者??略凇兑幱柵c懲罰》中曾指出,話語既“制造知識”,也“鼓勵知識”。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生態的深度融入,也必然會對思政課課程教學話語結構的革命性創造提出要求。由于人工智能所展示的“意識”是基于云計算和擬人邏輯的模擬,而人類意識與其所處的主客觀世界的互動在認識論層面是深入且具體的。因而,無論是抽象的智慧算法和大數據系統,還是具有具體特征的人工智能機器規則,都需要充分考慮是否能作為虛實場域話語傳播合作協同的關鍵因素。這可以使人們對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活動及其表征的價值訴求、政治權力系統的話語體系等,產生與傳統話語場互融互補的評價和影響,體現意識形態傳播與人工智能技術進化的完美契合??茖W闡述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在智慧思政課話語傳播場景中的應然回歸和實然出場,這同時也意味著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不同領域、不同意識形態要求的話語互動將成為意識形態價值實踐活動的主要形式。

一般來說,理論的徹底性體現在其與人們價值實現的內在需求相契合,同時在堅守馬克思主義科學立場和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基礎上,展現出對個人發展和社會進步產生積極影響的能力,以及作為特定價值訴求的象征,進行利益表達和主動傳播。思政課的意識形態話語傳播與人工智能生態的有效融合,能夠切實提升教學效果,有針對性地推動思政教育的個性化發展。這不僅突顯了意識形態話語科學灌輸的特性,也避免了由于教育對象缺乏必要的思考和科學理解導致的“實踐異化”。這種融合增強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體系在學生心中的教育效果,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思政話語以往被冠以“程序性話語”的刻板印象。如此,既能強調“敘事”與“講理”的功能,凸顯學術性與政治性,也能堅持科學灌輸與有效啟發,體現主流意識形態系統全面深刻的理論講授與學術意義,促成智慧教學環境中強化生態開放、學習自主,與講求價值引導、倫理規范、理性認知的思政課思想政治教育屬性的有機契合。這里,總體上表征的是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內涵的系統性闡釋,呼應的是人類智能合理進化的重要延伸和技術成果;也是觀照有著鮮明歷史積淀、時代特征與政治價值趨向的主流意識形態敘事話語與說理話語,在人工智能賦能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充分展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的傳播力、引領力和影響力。

當然,思政課話語傳播的科學灌輸、價值勸導等意識形態訴求鮮明的工作內容,人工智慧或許由于嵌入角度或關聯度等原因無法勝任,但并不妨礙“智慧+”生態深刻改變原有教育生態的供給方式。盡管人工智慧已然在話語交往關系重塑方面確立了自身獨特的技術地位,但政治信仰與理論邏輯始終屬于主流思想價值科學灌輸的核心部分。更有別于傳統語義邏輯為主的文本話語“轉述”與“灌輸”方式。其反映的新輿論生態技術機理與意識形態科學灌輸特征內在一致,能夠助力智慧生態話語敘事能力提升,充分展現教學主體與接受主體相互尊重,促進理解合作、實現教學相長。因為支撐人工智慧的算法和強計算能力,都必須建立在符合主流價值選擇和道德判斷的基礎之上。而盡管人工智慧生態以超越人類大腦記憶運算、決策、控制等實際界限的“云智慧”獲得超越機器學習階段的可能,甚至不必要模仿人類完成任務的方式或重復人類智慧進化的生物過程;盡管顯性思想教育的存在有其深遠的意義,即使在未來AI技術步入“強人工智能”時代,擁有了類人化情感與自我意識,我們必須堅定地確保主流意識形態在話語場域中的主導地位和“出場資格”。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確?;谥髁饕庾R形態的話語實踐活動,如思政課話語的生成、體系的構建以及話語權的明確。同時,我們也能對話語的意義進行深入解讀和闡釋,科學灌輸話語價值并實現有效的認同。因此,話語傳播機制、媒介載體與技術關系、敘事說理能力提升等都能與課程范式的合理進化保持正相關。

二、數智情境下思政課教學話語建構的現實困境

在當前的數字化環境中,技術理性無疑占據了主導地位,其對個體道德理性和群體德性的解構影響是客觀存在的。話語生態的建構準則普遍表現為理論性和思想性的內在提升,以及科學性和價值性的協調統一。這種變化相應地改變了數字化時代生活世界和價值世界的意識形態部分及其內涵。隨著數字文明新話語場域的形成,我們被提醒要更加重視智慧情境對新的思維體系和話語交往的實際影響。因此,如何準確回應同場域不同話語主體的“在場競爭”或“身份博弈”,而不是任何形式的“輕視”甚至“脫離”,以此來全面把握智慧思政課包括話語體系整體結構設計的意識形態傳播要求等,對于智慧思政課話語生態的積極重塑和科學創新而言,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 話語言說“平權”傾向與教化效果離散,智慧應用在話語實踐活動中“越位”

在某些話語交往不甚充分的教學場域,人工智慧雖說不必再拘泥于傳統思政課課堂教育活動關于教育者與受眾對象要情感一致、同處固定物理空間的要求,但倫理規范與行為準則的“虛擬出場”,交往活動的“人效性”、“單線化、形式化”以及由此產生的“價值反噬”,可能會削弱其強制性。雖然人工智慧支持話語受眾的圈層化、分眾化,通過精準獲取用戶習慣進行喜好匹配,實現個性化推送;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工智慧情境下特殊的交往實踐,使得思政課接受主體的話語世界出現“信息繭房”現象,他們可能會排斥其他“非我族類”的傳播信息,從而產生“代際鴻溝”。

另外,對于追求話語權威、價值觀引導的話語權創構而言,在智慧生態場域中受眾對象的自主性學習機會增多,深層次的教育內容研討與生活反思,將有可能由表層化的知曉所代替,精準化、個性化演變成跳躍式主觀偏好。而且,人們也時常會出現因為過度關注于人工智能技術功用的實現程度,無法完整考慮傳統思政課堂層次不同、定位不同、受眾群體接受能力不同的教育場域。加之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的“灌輸關系”、“主客體關系”由于對象性思維,容易忽視其間豐富的互動關系,其對象性指向削弱了科學灌輸本不應忽視的主體性。從而強調話語表達的差異性而非內在價值的普遍性、統一性,過分解讀“交往對等”、“話語平權”。因此,“平權”傾向使得思想意志、道德規范的教化效果表現為離散而非趨同,話語空間大量被線性的、扁平化教學直觀感受與程式化話語所占據。結果是人工智慧成為價值決策的主要承擔者,人類自身日漸“丟失”其主體性,傾向于語言符號與情緒表達的“象征性存在”。人的主觀能動性讓位于“技術至上”的慣性思維,"智能技術依賴"逐漸取代了人類智慧進化中不可或缺的創造與創新,導致少數社會價值倫理的規制并非建立在理想信仰和道德倫理之上。此外,為了迎合受眾的語言習慣,我們可能會不恰當地將話語傳播的主導性、政治性和權威性與受眾群體的主觀喜好進行置換。這種做法看似強調個性,但實際上卻強調自我支配、推崇個人至上,甚至忽視集體概念和社會意義,最終淪為“為我主義”。

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人工智能的發展正在經歷從“工具關系”到“伙伴關系”的轉變。在此過程中,我們面臨著“大數據與算法崇拜”的現象。由于對智能技術的過度信任,我們可能會忽視生命意義和生存權利等重要問題,甚至盲目追求“AI至上”的觀點。在這種情況下,價值理性被工具思維所取代,思政課話語建構的技術人本性和合理性表現為對人工智能大數據系統和算法優勢的“迷信”,從而產生了大數據推送和算法偏好的“技術錯覺”。另一方面,由于過度擔憂,我們可能會抹殺大數據和云計算的創造性、自主性和獨立性。為了保證思政課話語交往的政治考量和價值傾向,我們可能會刻意避免“靈魂困境”和“鴕鳥難題”等問題的出現,以及主體性彰顯訴求不明顯的情況,從而導致主體身份的“隱匿”和話語權利的“脫嵌”。思想理論和道德規范傳授的邏輯性和系統性,包括歷史觀和階級性等必然要求,無法完全體現在高校思政課程主體間的內生發展中。

(二) 公共場域傳統話語失真、話語關系“失范”,“西式民主話語”沖突影響嚴重

在特定的數智化語境下,話語權的開放性、流動性和分散性與思政課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的灌輸性和說理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我們將這兩者與智慧生態的融合創新相對應時,常??梢园l現,公共性和自主性的凸顯,相較于其他元素,似乎受到了更多的關注。這種關注度的提升,往往體現在對話題設定的“突然反問”傾向上。在智聯萬物的數字文明時代,各種主張和訴求的公共話語可能會形成一種“眾生喧嘩”的異質語境。公共話題的自由參與更多地被平等對話的要求所遮蔽,這使得話語實踐活動的意識形態規定性變得模糊。此外,個性化和娛樂化色彩明顯的公共話語似乎也有意脫離傳統的話語空間規則和“公序良俗”的約束。隨著各種形式的“媒體傳播權”強勢介入,高校思政課的意識形態傳播教育依賴關系受到一定影響,出現了碎片化、快餐化、標題化的趨勢,甚至出現了弱意識形態性、弱政治性的非教育性裝飾。進而,隨著人工智能生態系統對社會生活,尤其是公共領域思想觀念的生成與價值傳播產生深度影響,不同道德認知與價值趨向的話語表達逐漸演變為“理所當然”的存在。這導致思政課話語言說的內容定位變得模糊不清,同時也打破了傳統的言說模式。

而無論是在“人聲鼎沸”的公共空間、“個性宣泄”的“自留地”,抑或是“熙熙攘攘”、“紛紛擾擾”的輿論場、“眾聲喧嘩”的話語場,形形色色的價值訴求“你方唱罷我登場”極為活躍。在當今社會,各種非主流亞文化形態以其個性化的話語空間吸引了青年學生。受到朋輩示范等因素的影響,他們對流行用語和非理性詞匯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然而,這種話語設計往往傾向于迎合而非契合,容易使人混淆“快樂輕松”與“庸俗娛樂”、個性化定制與過度窄播化的概念。如果不能有效地引導民心、主導民意、引領走向,就可能導致原生話語體系主體間關聯斷層,使話語關系“失范”。權力話語的規定性與“人工智慧+”話語場景中通行術語的隨意性存在價值尺度沖突,這引發了關于思政課話語交往“臉譜化”的討論。因此,如果將教學話語簡單地定義為表述政治規范的“文本內容”口語化,就可能忽視了相關理論邏輯結構與話語機理的解析,導致話語價值指向的不確定性。在現實語境中,這可能表現為理想信念、政治信仰的逐漸缺失、“審美疲勞”與“疏離現象”,以及話語傳播的弱化和話語價值內涵層次不高。

此外,由于意識形態因素和社會思潮的多樣化影響,現實語境轉換時常會遇到西方話語基于“意識形態偏見”設置的“話語陷阱”,以及基于西方話語規則的“惡意演繹”、“扭曲抹黑”、“利益裹挾”。這些試圖以普世面目出現的西方政治話語一直試圖以形形色色的“雜音”搶占話語權制高點,試圖影響中國社會主流輿論走向,以固化成符合其一貫標榜的“適合普羅大眾”的西式民主價值。尤其是其“精心打扮”的政治話語不斷嘗試同化不同技術意義的話語場,試圖解構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疏離主流價值觀與思想共識,使得當代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虛假性”更為隱蔽,影響思政課中國特色學術話語表達方式乃至思維習慣的形成。

應當認識到,上述潛在影響不僅可能扭曲思政課教學話語的政治性和歷史性,還可能導致馬克思主義思想價值和社會主義道德觀念等核心話語元素被邊緣化。由此,關于話語體系正當性與價值共識建構的討論,可能會因為傳統思政課教學話語的倫理關懷功能被削弱,以及對現實問題的聚焦缺乏足夠的學理支撐和合理解釋,而顯得無足輕重。在這種情況下,話語表達被錯誤地歸類為“獨白式語言”,在已然撕裂的語境中表現為“自說自話”。這種產生話語隔閡的交往關系顯然不是智慧思政融課話語體系創新的真正目標。

三、人工智慧賦能高校思政課教學話語創新發展的有效對策

鑒于高校思政課的獨特教學地位和顯著的政治意義,特別是在當前“智能+教育”盛行的時代背景下,傳統的思政課教學模式已經經歷了革命性的變革。對于人工智能倫理內涵的深度關注,必須充分考慮教學語言與媒介環境互動的不確定性,實現主流意識形態理論表述與智慧生態結構元素的系統整合。同時,我們應著眼于意識形態傳播生態格局的持續更新和科學創新,凝練思政課教學話語數字內容的因果邏輯與價值實踐的技術路徑,全面展示“智慧+”思政課程教學范式如何全面服務于“鑄魂育人”的關鍵任務及其過程性特征。

(一) 牢牢掌握思政課話語權,體現數字文明新時代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的思想力量

一般來說,理論話語的“鑄魂塑形”是人們依照一定規律認識、理解與改造主觀精神世界與客觀生活世界的實踐過程。這一過程體現了話語生成與形態衍化的開放性,同時也反映了時代思考的思想偉力。隨著數字化和智能化場域的蝶變,我們常??吹健爸黧w泛化”的現象,這使得智慧思政教學系統及其話語生態的再塑更加需要強調意識形態領導權與話語權。在數字文明時代,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有著特定利益訴求、意識形態屬性和階級立場,有著明確國家上層建筑政治權力支撐。聚焦于話語主體的行為準則,以及話語傳播與接受的相關方對待數字內容的基本規則,也是對數字文明場域中意識形態話語權利與權力關系系統整合過程的呼應。在這里,話語權利表征的是話語主體對內在價值的確認,對主體間理論互動、思想交流的認可,以及對交往理性的尊崇。而話語權力則強調明確的政治權威與意識形態控制,這也是對話語主體間交往有效認同的過程。

意識形態范疇的話語權與所處歷史階段社會物質生產活動的根本性質,與生產力由誰代表、發展成果歸誰享有等社會屬性有關。馬克思主義認為,思想的發展史證明了精神生產隨著物質生產實踐活動而進行的自我改造,證明了話語體系對應的是“一個時代的統治思想”[3]51。而話語權力“都是在話語中產生,在話語中再造的,也是在話語中體現爭奪和得到改變的”[4],話語權生成也必然是要關注人類思想歷史的演化。它強調的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其中國化理論成果作為“元話語權威”的主導地位,話語主體是以充分的話語權利來完整表達主流意識形態,要求明確話語權結構體系的政治概念與范疇、話語內容的灌輸范式與政治話語的基本邊界,由此形成主流意識形態意義鮮明的教化效力。以往傳統因為“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5]。既不能依賴“經驗主義”,也不能機械地信奉所謂“經院哲學”,更不能將帶有明確意識形態意味的思政課話語權“拱手相讓”,甚至在西方話語“普世價值觀”幌子下“讓渡”高校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教育主導地位。

即便身處數字文明時代,高校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整體結構中無論是文本話語、教學話語還是評價話語,都有一個最為基礎的邏輯起點,即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立場與政治方向。數字文明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話語再塑,必然要體現明確的意識形態價值指向與傳播程效,并在此基礎上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這意味著要確認思想表達的意識形態價值存在,強調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是話語生成和完整表達的理論源頭和思想靈魂,體現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的科學表達、有效傳播、思想引領和價值影響。因此,政治性和真理性是首要的價值考慮,這使得帶有鮮明價值趨向和政治特色的思政課話語體系具有實踐屬性,能夠完整展現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主導地位,準確詮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最終都歸結于主流意識形態的根本價值意涵。這既是對馬克思主義話語價值的尊重,有歷史反思和學理溯源,也堅持正向思考和辯證思維,而不是“隨波逐流”。既能映射到話語特質的強政治性、強韌性與斗爭性、革命性,也重視語言技巧與人的魅力,觀照到話語表達的終極意義不僅在于規勸道德世界的“向善而生”,還在于認同虛實交互、充分理解、有效協同、深度參與的智慧思政課程情境,強調其基于價值判斷與道德選擇的倫理屬性、思想意志的政治屬性等,保證課程活動實施能產生合理且更為符合本心的實際獲得感。

(二) 尊重教學結構優化與評價范式轉換的現實訴求,有效賦能思政課堂話語體系創新

從協同創新角度而言,智慧語境的相關表達至多是思政課教育教學群體話語的新補充,其自身也至多是傳統意義上理論宣講與科學灌輸場景的智慧升級與延展。因此,基于一定教學理念,整合了教學本質、媒介載體、教學內容、方法風格以及師生、生生在內的教育關系等結構體系的重構再塑,是通過有具體意境的話語體系來完成教學全過程,來體現思想理論教學與科學灌輸完整展開的價值意義。積極呼應數字文明新場域下高校思政課“課堂范式革命”,以穩定持續的教學效能體現智慧智適應學習場景的教學優勢。以真誠互動、有效認同的主體間教育交往實現課堂生態理念重構、教學過程再造,能在相當程度上改變原有思政課“程序化”、事實性知識傳播的固有路徑,推動現有課程教學組織系統向“數智聯動”的智慧生態轉化,重塑思政課生態課堂結構系統所蘊含的“有機互動、和諧共生、復雜多樣、動態平衡”教育關系。同時,重新審視新生態下教學活動實施的角色定位,以及話語形態的重構、表達系統的重組、教學理念與社會關系的再塑等。

人工智慧生態的深度融合,使得智慧思政課的價值分析工具更趨“理性”,也會使得人們對定量評價的“唯數據論”批評逐漸轉向對智慧生態融合整體程效的關注。這里呼吁的不僅僅是基于“既往”教育內容的宣教,還應有必要的“開來”,需要立足實踐、對接現實,需要將“‘大水漫灌’和‘精準滴灌’結合起來”[6],將其話語影響、闡釋深度、宣傳廣度與理解程度等,作為評判主流話語是否實現有效認同的關鍵指標。具體而言即為運用超級算法輔助大數據,以智能抓取、數理建模等工具方法,講求精細操作、精準對焦,強調個性化“滴灌”。通過“精準制定和全通道配送個性化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7],精準分析,綜合用戶習慣,專注于話語內容、教育效果,強調表達方式與價值意蘊的轉換,完成話語結構體系性改造,使教育活動主客體特征具象化,并完整保留其個性特征與參與軌跡。在話語傳播范式的末端階段,教育主體應習慣于進行必要的理念創新與教學反思,能夠主動運用擬人智慧生態的過程性評價結果,修正教育趨向,創造更為合理、更為精準且全面客觀的教育方式,提供系統性評價反饋,對教育程效、學習體驗實施精準評估。

盡管思政課教學話語的意識形態屬性反映了政治剛性和必然的政治價值要求,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在數字環境下對思政課的整體教學與話語體系進行結構性改革與創新。以智慧話語的算法優勢和大數據系統支持為主導的“課堂話語”與“實踐話語”,能更好地體現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的主導性、科學性和真理性。人工智慧是人類在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基于交往互聯、跨場景融合,依托大數據、智能算法和領域專家等相關理論思考與經驗總結,最終體現在技術革命領域的系統性存在,主張分享話語權利。因此,我們欣然接受“智慧進化”所帶來的“技術革命”和“場域革命”,并對意識形態話語傳播的傳統課堂范式進行基于擬態時空域的“跨界創新”。這種創新不僅具有理性思路,而且具有深遠的價值意義。我們需要將人工智能技術系統的存在視為“伙伴”而非“工具”,以有效地推動思政課課堂生態結構的優化、語言藝術與教學形態的轉變。這標志著從“互聯網+思政課”向“智慧思政融課”課堂的“范式革命”在技術進化和時代飛躍中的進步。

(三) 重構思政課話語意義認同與傳播范式,實現科學灌輸理念的“順勢而為”

話語認同是基礎,也是前提。它是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性之研究方法、新時代開拓創新之探索精神,分析新時代社會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實質表現;以發展的視角直面挑戰、迎接挑戰;還原中國共產黨百年輝煌的發展歷程,將思政課話語革命與對世界百年未有大變局之關注深度融合。以數據聚合與多學科整合的數字實踐,強調數字文明新時代話語意義認同。明確的是道德規范、價值訴求、思想觀念的科學傳播,尤為需要強調實現歷史認同、情感認同、思想認同的內化效果。而傳統意義上主流思想理論傳播所強調的價值交流、理性思維的效果與定式,同樣需要通過感性話語信息、非語言因素與主流意識形態教育所包含的政治信仰、社會理想與思想價值等,達成自覺有效認同,主動固化為道德習慣與思想政治品格?!叭螤枛|西南北風”,于泛在交互的情境中提升教育關系的重構效果,智能沉浸的教育生態中同步顯現傳統場域思政課堂的“虛擬語境”,在虛實耦合的技術關系中實現智慧生態課堂話語意義的學理轉換。

應該說,智慧思政課話語傳播范式,融合了邏輯理性、實踐理性和學理理性等元素。我們高度重視智能技術的支撐以及數據的共享,這確保了擬態空間的實質性存在,并持續主導著思政課堂的科學灌輸。這是對一般感性宣教的有效強化和實際拓展。因為“話語語境的時代化、話語場域的智慧化、話語載體的擬人化、話語傳播的多元化造就了人工智慧語境下意識形態話語體系表達的新穎性和重構性”[8],也是需要聚焦于傳統思政課話語形態的“傳播范式革命”與意識形態有效傳播,蘊含相應價值目標、思想認識、道德規范等關鍵內容依托有效傳播范式,促成主體間自由討論、實質認同,增強話語交往的親和感與主體間互動。對于思政課教學話語智慧傳播呈現的效果而言,應是既要有人愿意聽,也要讓人聽得懂、做得到;既要讓數據溫暖人心,也要使其能通曉人情世故、世間百態。這是對意識形態話語含義的理性表達和真誠認同的追求。

智慧思政融課話語生態的科學重塑,依舊需要體現思想理論、價值認知以及社會倫理、政治價值的科學灌輸、和諧共融,需要意識形態話語的說服力、感染力與意識形態教育的引導力、公信力。因此,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立場,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為基礎,既關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成果,也要講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過程。既有基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原則的“解疑釋惑”,也有強調話語場“虛實互促”的實踐體會,順應高校思政課課堂話語演化軌跡的“灌輸范式革命”。需要說明的是,強化馬克思主義灌輸論的科學性、歷史性和生活性,是為了凸顯其作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表達的基本途徑和基礎方式。這是高校思政課必須堅持的,是完整表達意識形態要求和時代發展意境的方法論前提。這既是對馬克思主義灌輸理論的遵循,也是強調尊重智慧話語生態傳播規律和技術倫理,彰顯理論宣講的時代性和學理性,體現關注經典文獻、聚焦時代境遇的科學性和實踐性。最終,我們要強調話語內容的教育性、思想性、時代性和科學性的統一,既要講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科學灌輸,又要有情感互動和思想意識交往,以構建體現新時代高校意識形態話語傳播張力的獨特意境。

猜你喜歡
話語思政智慧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現代美術批評及其話語表達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有智慧的羊
話語新聞
話語新聞
“那什么”的話語功能
智慧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