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四平紅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難點

2023-03-21 08:36趙品樂
海外文摘·藝術 2023年14期
關鍵詞:四平舊址烈士

□趙品樂/文

全力建設紅色地標城市,有助于后代牢記歷史功勛、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四平戰役紀念館對吉林省較為重要、典型的四平戰役史跡進行專題調研,基本理清了四平戰役紅色文化遺產“家底”及保護利用現狀,對進一步合理有效地保護和傳承四平紅色文化遺產形成了較為全面的認識,提出了如何將紅色文化遺產有效地傳承下去的方案:對紅色文化遺產資源進行多元化整體規劃,堅持連片保護、統籌展示、有效利用原則,建立四平戰役紅色文化遺產共享機制,深度挖掘,延伸手臂,加強市域內、外雙循環。加強市區與梨樹、雙遼、伊通現有東北解放戰爭期間的紅色文化遺產資源聯動開發,采用環性整體打包,通過以市區為中心,吸收周邊紅色文化遺產為一體的方式,使之連成線、形成片、構成網,以發揮其最大的社會效益,實現市域內的循環。紅色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是一個持續的、長久的問題,對于紅色文化遺產,既要保護好,又要合理開發,保護、開發兩不誤。

1 四平市“四戰四平”紅色文化遺址分布概況

據相關部門統計,全市四平戰役紅色遺存及紀念物現存約50余處。四平解放烈士紀念塔、英雄銅像、東北民主聯軍一戰四平指揮所舊址、東北民主聯軍四平保衛戰指揮部舊址、遼北省政府舊址、四洮鐵路附屬建筑群等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四平革命烈士陵園、馬仁興烈士殉難地、四平市鐵東烈士陵園、石嶺鎮革命烈士紀念碑、梨樹縣革命烈士紀念碑、沈洋烈士紀念碑、韓道良烈士紀念碑、雙遼市烈士紀念碑、景臺烈士紀念碑、伊通烈士陵園等為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同時,“四戰四平”紀念館、四平烈士陵園、四平解放烈士紀念塔3處被納入全國 100 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1]。

此外,四平市區及周邊還有眾多未定級文物保護單位,具體包括:仁興路、馬仁興銅像、中山堂戰斗遺址、塔子山戰斗遺址、三道林子戰斗遺址、富盛泉燒鍋戰斗遺址、四洮鐵路機車修理庫戰斗遺址等;雙遼市的雙遼革命烈士陵園、鐵路職工殉職紀念碑、王奔烈士紀念碑、雙山鎮烈士紀念碑、臥虎鎮烈士紀念碑、服先鎮烈士紀念碑(服先堡突圍戰紀念地)、茂林鎮烈士紀念碑(茂林收復戰)、三不管事件紀念地、三家子事件紀念地、“四·一”慘案紀念地(四一街)等。

有價值、但無明顯標志物或已被拆除的“四戰四平”紅色遺址遺跡包括:四平市區的四平保衛戰衛戍司令部舊址、大紅樓戰斗舊址、天橋戰斗舊址、康德火磨廠戰斗舊址、曉東中學戰斗舊址、紅萬字會戰斗舊址等;雙遼市區內的西滿分局舊址、遼吉省委舊址、勝利報社舊址等。

“四戰四平”紀念館、東北民主聯軍四平保衛戰指揮部舊址、四平革命烈士陵園還保存有“四戰四平”紅色革命遺物、文獻等一千余件,其中“四戰四平”紀念館存一級紅色文物21件、二級40件、三級183件[2]。

獨特的“四戰四平”史,給我們留下了不可替代的紅色文化遺產。這些凝聚著信念與執著、堅韌與奮斗、艱辛與犧牲的紅色文化遺產,不僅資源豐富、品類獨特,且極具代表性,是不可多得的重要資源。其中,部分意義重大的紅色文化遺產保存較好,空間分布相對集中,是人們可以走進、觸摸、體驗的瑰寶,易與其他旅游資源整合,具有極強的市場吸引力及開發利用潛力。

2 “四戰四平”紅色文化遺產保護及傳承的初步實踐

四平戰役紀念館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把保護和傳承“四戰四平”紅色文化遺產作為首要重點工作,全市上下初步形成了上下聯動、協調推進紅色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工作格局。

成立四平干部學院,以創新推動培訓,以長效成就教育,把“四戰四平”紅色文化遺產作為堅定理想信念、加強黨性修養的生動教材。打造精品課程,創設各類教育主題的現場教學點9個,體驗式課堂12個,走出去和請進來,及聆聽文物的故事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模式獲得了省內外的一致好評。這些紅色文化遺產現已成為省內及省際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紅色文化傳承精品線路。

為用好紅色文化遺產,深入挖掘全市各類紅色文化資源,尤其是“四戰四平”紅色文化遺產資源,把傳承紅色文化基因擺在突出位置,圍繞“四戰四平”,在勝利大路整體打造帶有紅色元素的路燈、路牌、公交站牌等等,再加上課堂的集中授課、體驗式互動環節、團建。如果需要開展長期培訓,考慮到市內其他資源短期內無法利用,可以增加省內其他市州的資源,如三角龍灣、楊靖宇紀念地以及中山堂戰斗遺址、陳明仁指揮所等10處主題突出、文化氛圍濃烈的紅色重點教學點位,把“四戰四平”紅色文化遺產連點成線、連線成面,協調聯動、合力攻堅,全力打造全國紅色地標城市。

“四戰四平”是東北解放戰爭的一次重大戰役,東北民主聯軍以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戰斗意志和敢于勝利、一往無前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先后進行了四次喋血鏖戰,贏得了戰機,贏得了根據地,為東北全面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革命精神更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彪炳千秋,是四平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賡續紅色血脈,奮楫偉大時代,先烈用一封封血書書寫了四平熠熠生輝的革命歷史,用忠誠唱響了“為新中國而戰”的錚錚誓言,用巨大的犧牲將延綿不絕的紅色基因融于英雄兒女的血脈之中。對于四平這座英雄的城市,讓紅色基因和革命薪火代代相傳,已成為四平人民的精神支撐,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以愛國主義教育為精神切入點,發揮紅色遺址現場體驗課的引領作用,拓展延伸“紅色旅游+”模式,提出保護傳承利用與城鄉空間擬合,與生態保護擬合,與大眾生活擬合。規劃到2025年初步建成山城協同的紅色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示范區,進一步建設國內一流的紅色文化旅游圣地。到2035年,全面建成全國紅色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3 “四戰四平”紅色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內涵發掘闡釋有限:“四戰四平”紅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現今基本完成了掛牌和樹立標志碑等基礎性工作,對市區和梨樹縣部分紅色文化遺產予以保護與利用,但對紅色文化遺產所記錄的“四戰四平”歷史及其承載的“四戰四平”精神的深入挖掘和闡釋、深層魅力和現實價值的深度開發,以及其它各縣(市)區紅色文化遺產資源的挖掘和利用,還有很大發展的空間,存在著好資源沒能講出好故事和個別紅色教育基地對歷史研究不嚴謹、自說自話的現象。

第二,整體保護力度不夠:保護是基礎、前提,傳承是路徑、保障,利用是目的、落腳點。四平市現有國家級、省級紅色文化遺產保護情況相對較好,但其它紅色文化遺產的保護情況不容樂觀,管理形勢嚴峻。如四平市區內的大紅樓戰斗舊址、康德火磨廠戰斗舊址、曉東中學戰斗舊址、紅萬字會戰斗舊址,雙遼市區內的西滿分局舊址、遼吉省委舊址、勝利報社舊址等“四戰四平”紅色建筑都在城市建設中被拆除,已不復存在;遼北省政府舊址、四洮鐵路附屬建筑群部分建筑、中山堂戰斗遺址等損毀嚴重,屋子漏雨、屋頂雜草叢生,室內裝飾全無,地面坑坑洼洼,部分瀕臨倒塌。

第三,紅色品牌意識淡?。核钠绞屑t色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在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各相關部門積極行動,在短時間內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但是廣大群眾參與度普遍不足,對紅色文化品牌建設、保護傳承的意識還很不夠,紅色品牌氛圍的營造、宣傳的力度還需進一步加大,“紅色文化+”的發展模式和效果還沒有特別好得呈現出來。不同程度存在考慮長遠發展不夠,缺乏品牌意識,造成產品雷同、景點景區內容單調,文化內涵不豐富,服務不到位等問題。

4 “四戰四平”紅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方法與建議

第一,提高政治站位:“四戰四平”紅色文化遺產是我市的特色品牌,也是紅色文化的歷史見證和直觀載體,還是共產黨人的初心物語和紅色基因。全力保護傳承紅色遺產是一種政治責任和擔當,也是對革命前輩最高的致敬和對未來最好的饋贈?!八膽鹚钠健奔t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不僅意義重大、使命光榮,而且彰顯四平特色,凝聚四平力量,促進四平發展。我們必須提高政治站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按照四平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科學規劃,分步實施,積極推進,各方協同,全力打造全國紅色地標城市。

第二,深度挖掘價值:保護和傳承的前提是摸清“家底”,只有“家底”清楚了,才能明確“四戰四平”紅色文化遺產的現實處境及發展方向,進而有針對性地加強紅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因此,當前應首要開展“四戰四平”紅色文化遺產專項調查,建立完善紅色文化遺產檔案及資源數據庫,切實推動紅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科學化、規范化發展。通過“四戰四平”紅色文化遺產的收集整理工作,開展對“四戰四平”的歷史背景、時間節點、地域范圍、歷史事件、人物故事、個性標志、遺物遺跡等基礎研究,加強與英雄后代的聯系,廣泛征集各類紅色文化遺產,不斷豐富各紅色展示場所的展覽內容。如,整合四平戰役紀念館和四平革命烈士陵園內關于馬仁興烈士相關紅色文化遺物,推動單獨設立馬仁興烈士展(廳)等,更好提煉、展示、傳播“四戰四平”紅色文化蘊含的精神標識、文化精髓和當代價值,增強紅色文化遺產的引領力、凝聚力、競爭力、感召力、影響力和傳播力。

第三,加強宣傳力度:打造紅色宣傳立體架構,申請“紅色文化和黑土地傳播”專屬電臺,錄制“紅色文化和黑土地傳播”專題節目,建設培訓中心官網、微信公眾號、抖音官方號,將四平市紅色主題的概念深入全國人民的內心;打造“四平+”模式,構架“+一山”即長白山和“+一湖”即查干湖。將四平交通優勢和一山一湖的旅游目的地優勢相結合。穿插長春、吉林、靖宇等地的紅色教育資源,將冰雪運動等主題也涵蓋進來,對全國人民形成核心吸引力。全國人民寓教于樂,全面帶動東北綠色循環經濟。

第四,推動資源整合:勤勞的四平人民把昔日的兵家必爭之地建成了工農業并舉、環境優美的吉林省第三大城市,先后被評為國家級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全國城市社區示范城市。堅持紅色文化遺產資源多元化整體規劃、連片保護、統籌展示、有效利用原則,建立“四戰四平”紅色文化遺產共享機制,深度挖掘,延伸手臂,加強市域內、外雙循環。加強市區與梨樹、雙遼、伊通現有東北解放戰爭期間的紅色文化遺產資源聯動開發,可考慮采用環性整體打包,以市區為中心,吸收周邊紅色文化遺產為一體的方式,使之連成線、形成片、構成網,以發揮其最大的社會效益,實現市域內的循環。同時,積極融入吉林“六大教育組團”特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格局和全省黨史教育基地命名工作之中,找準切入點,擴大融合度,持續擦亮“四戰四平”紅色文化品牌,使“四戰四平”紅色文化品牌熠熠生輝,實現域內域外雙循環?!?/p>

引用

[1] 張曉燕.中國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與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2):1-4.

[2] 王曉麗.中國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與發展[J].教育研究,2018(2):1-3.

猜你喜歡
四平舊址烈士
新民學會成立會舊址:覺醒青年發出“建黨先聲”
“搖擺不定”等十三則
戴今吾烈士的三封絕筆信
給戍邊烈士的一封信
東方縣舊址修復一期工程已完工
走馬觀花東北邊業銀行舊址
向烈士致敬
兩代守墓人:一樣的烈士情懷
對四平保衛戰的沉思
崢嶸歲月——黃崖洞保衛戰舊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