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維良笛簫藝術創造力探源:藝術邊界的多向拓展與跨文化創新

2023-03-22 15:30謝聞吉武漢音樂學院湖北武漢430060
關鍵詞:笛子竹笛傳統

謝聞吉 (武漢音樂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0)

張維良教授從藝迄今已50年有余。作為集演奏、創作與教學于一身的當代著名笛簫藝術家,他是業界公認的“笛簫圣手”、推動國樂與時俱進的先驅人物,堪稱當代中國音樂的一個文化符號,在當代笛簫藝術的傳承與發展、當代中國民族音樂跨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貢獻。目前,關于張維良及其笛簫藝術的研究,已有趙松庭、修海林、張振濤、余峰、趙仲明、麻莉等學者基于張維良演奏作品臨響討論其笛簫藝術,從繼承、創新、新意向、人文精神等層面進行總結,對進一步推進有關問題的認識具有啟發。

筆者將張維良笛藝50余年分為三個緊密關聯的時期:傳承期(1965—1986),他廣泛涉獵各地經典民樂,受業于南北兩派名師趙松庭、馮子存,并在中央音樂學院接受嚴格科班訓練,博采眾長,在南北兩派傳統笛樂均積累有較高造詣。先鋒期(1987—2011),張維良開始突破常規,多次以橫向貫通方式豐富笛簫的發音方法和演奏技巧,拓寬了笛簫的音色范圍,提升了笛簫在重奏中的適配性,由此極大提高簫和塤的舞臺地位。他還系統性引入科學思維,使得笛簫的制作、演奏、教學等更加科學規范。他的演奏技術改革不僅賦予笛簫等傳統民族吹管樂器現代性,還使其頻繁參與到與西方樂器合作的跨界創作,并在中外知名舞臺多次展演和錄制新概念專輯,與不同民族、不同種類樂器乃至國際著名交響樂團合作,詮釋中國笛簫藝術,一時成為引領中國民樂潮流的先鋒。對話期(2012年至今),他以融匯歐美文化拓展笛簫藝術的新邊界,進而思考“民族的”“世界的”這二者的辯證關系,實現現代民族器樂共性與個性的對立統一等問題,面對更高文化維度的難題,張維良開始了更大膽的實驗。他以更先進的演奏法再次開發笛簫重奏合奏技術,同時運用西方成熟重奏理念組建中國竹笛樂團,以更加豐富立體的笛簫音色層次實現東西方不同樂器間的音色銜接,在融入世界音樂潮流中拓展笛簫表現力。那么,張維良笛簫藝術創造力的根源在哪里?筆者的回答是:藝術邊界的多向拓展與跨文化創新。

一、繼承傳統基礎上大膽創新

張維良出生于蘇州,在這片茂林修竹、鐘靈毓秀的文化沃土上,他從小受到昆曲、評彈、蘇劇、灘簧等傳統國樂的熏陶??梢哉f,江南民間音樂的耳濡目染,是他后來一生投身笛簫音樂的源頭活水。這是很多有成就的藝術家的共同點,他們一生的創作,都有著明確而深邃的文化之根而且受益終身。

(一)繼承傳統的根脈

2016年,無錫電視臺“悅談——求索探音”欄目對張維良進行報道,節目中張維良提道:“母語是滲透到一個人血液中的,兒時的教育和母語環境的熏陶十分地重要,即便是個人后來那些先鋒性質的作品,也是脫胎于小時候在蘇州地區的藝術印象?!雹?016年,無錫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悅談》節目,主持人李佳與張維良對話。此語道出了其笛簫藝術的根源所在。少年時期,張維良便有志于民族民間音樂的學習,這為他后來的笛簫演奏藝術打下了牢固基礎。1965年,父親為他買了第一支笛子,并請蘇州京昆劇團的名師顧再欣先生傳授笛藝。張維良13歲考入蘇州吳縣京劇團,成為劇團中最年輕的演奏員,正式開始其藝術生涯。他隨團走遍江南各大小城市,演繹涵蓋京劇、昆曲、滬劇、評彈、婺劇等劇種與樂種,廣泛接受了中國傳統民族民間音樂的滋養。1972年,張維良前往浙江省歌舞團,拜師趙松庭先生,接受嚴格而系統的訓練。5年后,他考入中央音樂學院,接受專業教育。1980年轉入中國音樂學院繼續學習。大學期間,他得到馮子存、趙松庭、劉管樂、王鐵錘、陸春齡等先生的口傳心授,得以融匯南北笛藝之長,形成了他日后融會貫通演奏、創作能力的基礎。

青年時代的張維良,憑借扎實的演奏功底,于1982年獲全國民族器樂比賽笛子組第一名,同年任教于中國音樂學院。參加工作后的張維良基于立南闖北的演奏風格繼續刻苦鉆研,前往各地采風,搜集那些即將被遺忘的中國民間音調,挖掘民族傳統音樂的旋律,全身心投入笛子演奏與研究。年復一年地鉆研積累,令他日后有了厚積薄發的基礎。他在錄制《喜相逢》專輯(香港雨果唱片公司)后曾有感而發:“我是南方人,對北方的笛樂有些陌生。大學期間,巧遇馮子存先生于中國音樂學院任教,我就和先生扎扎實實學習了3年北派笛子演奏,直至先生身體抱恙去世。我參加工作后,與指揮家楚世及和王甫建攜中國音樂學院民族樂隊合作錄制《喜相逢——馮子存笛曲精選》專輯,中間收錄《黃鶯亮翅》《萬年紅》《八板》《放風箏》《柳搖金》等共計13首北派傳統笛子作品,以此專輯感恩馮老先生授藝,也為匯報自己大學期間對北派笛樂所學?!雹?005年,張維良在武漢音樂學院“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竹笛專業委員會第三次年會”發言。

(二)改革路上的求新求變

20世紀80年代初,上代傳下來的國樂演奏形式,在當時的器樂演奏者眼中是不可撼動的。在改革開放萬象更新、新思潮紛紛涌現的大背景下,在與許多中外音樂家思維碰撞后,張維良發現笛簫藝術不論是從演奏音響本體還是從演奏形式來看,都存在突破的空間。

首先是在演奏技術與音樂風格創新方面。張維良基于通貫古今的思想維度,嘗試以當代的音樂語言來豐富笛簫演奏,為其旋律注入新的血液。他通過學習簫、塤、尺八等吹管樂器以豐富笛子演奏技巧,表現多樣的笛簫音樂風格。同時,他還參與一些樂器的制作改革。1987年在北京音樂廳舉辦的第一場笛簫獨奏會中,張維良首次將簫作為獨奏樂器呈現于舞臺,從此他便走上了探索簫演奏的新技術、新音色的道路。他為簫發明新技巧、拓寬音域,將簫從室內搬上音樂廳的獨奏舞臺。他將尺八與南簫強氣流吹奏技巧移植到笛子與洞簫上,令笛簫振動更充分。這些開創性的探索,將笛簫演奏藝術引領至一個嶄新的領域,天賦與努力在這一刻結合,產生了珠聯璧合的效果。1991年,他演奏高為杰先生民族室內樂作品《韶1》(北京音樂廳首演),開創性運用“喉震”技法,拓展了笛簫的表現力。2013年,他在國家大劇院舉辦“大雅國風——張維良的民樂新紀元音樂會”。中國音樂學院原院長李西安先生曾感慨道:“觀維良今晚的獨奏會,我回想起26年前他的第一場獨奏會,就猶如是對其在這一領域20余年來探索的回顧與提升?!雹?013年,李西安在國家大劇院《大雅國風》音樂會觀演后采訪記錄。2014年,他與好友陳強岑在泉州巧遇,共同研制倍低音洞簫。次年,他創作《故鄉——巴彥淖爾》,將簫的音區向下延展至小字組c,大大拓展了傳統洞簫演奏的表現空間。此曲收錄于2016年中國唱片總公司發行《簫的敘說》專輯中。

其次是在創新笛簫作品方面。1983至1985年,張維良隨王酩、茅源等先生學習作曲,這為其在國樂的演奏形式及創作手段方面不斷出新奠定了基礎。張維良擅長以中國傳統音樂元素來譜曲,尤其是從古代詩詞意境中凝練標題,來呈現音樂的內涵,并借用中外作曲的新元素來豐富作品的音樂表現手段,先后問世數十部優秀作品,如:透出江南水鄉與吳文化雙重色彩、飽含江南音調元素的《太湖春》(1980年創作,1983年獲中國音樂學院首屆創作比賽二等獎);極富南國情調、優美典雅的《南韻》(1988年創作,獲全國第六屆器樂作品創作比賽三等獎);哀傷思懷、高低婉轉、蘊含濃厚評彈韻味的《花泣》(1990年創作,獲中國文化部全國民族器樂作品創作比賽優秀獎);開創低音笛與弦樂四重奏和鋼琴合作新模式的《行云流水》(1990年與高為杰共同創作);表達對故鄉思念、慶賀中原笛樂宗師孔建華先生85華誕、豫劇風味濃郁的《憶故鄉》(2010年創作)等。以《花泣》為例,其旋律之素材源自蘇州評彈中的《黛玉葬花》唱段,表現黛玉悲花懷人的內心凄苦。該曲笛子部分的旋律哀傷低回,蘊含濃厚的江南音樂特色。而作為協奏的民族小樂隊,其功能主要體現在慢板中呼應、快板中襯托兩種方式上,與笛子構成異質節奏及音區的呼應關系,同時使得旋律的推進具有充足的力量感。這種創新手法既尊崇了傳統,又在音響塑造上開拓了新路。

再次是在笛簫演奏形式創新方面。數十年來,張維良一直在尋找笛簫與其他樂器、電子音樂、聲樂合作的新突破,先后錄制出版30余部專輯。如:獲中國唱片“金唱片獎”的第一張激光唱片專輯《簫的世界》(中國唱片1986年發行),收錄《平沙落雁》《秋江夜泊》《傍妝臺》等8首簫曲。此后,他的演奏也隨之進入全新的、陌生的領域,先后灌制了簫塤與電子音樂合作新模式的《問天》(1997)、《天幻簫音》(1996)等經典唱片。2002年發行的充滿東方靈性與智慧的輕音樂專輯《茶禪一味》(風潮唱片),收錄《凝翠》《醉人茶色》《本來無一物》等8首原創曲目。這些經典唱片,顯示出他在運用中國傳統文化拓展笛簫演奏表現形式、內容等方面的成功探索。

二、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融合中的創新

將中國傳統元素與西方現代音樂創作手法結合,在改變國樂的形式與內容的同時保留傳統文化的本質,如何融合、如何切換、如何保持中國笛簫樂器自身的獨立性和特色,是張維良在20世紀90年代對發展國樂新思維的探索課題之一。正如他所說:“民族不等于狹隘,現代不等于無序,世界不等于空大無邊?!雹?021年,蘇州“張維良從藝50年獨奏會”后鳳凰衛視《民樂與世界》張維良專訪。他長期扎根國樂并從中汲取養分,他的笛、簫、塤演奏與創作,很好地將傳統音樂與現代手法結合、協調一致,是他笛簫藝術在先鋒期的突出表現。

(一)傳統與現代的相融

簫作為一種音色凄怨迷離、音調悠遠低沉的古老的中國樂器,在張維良的手中有了開創性的藝術表現空間。1996年,張維良擔任作曲與簫獨奏的專輯《天幻簫音》由雨果唱片總公司出版。天然帶著“本土”“古老”標簽的簫,闖入了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新世界,這無疑是一場冒險,更是一次意義深遠的審美嘗試。專輯整體上采用了和諧的聲部關系和傳統的五聲性音階為主的旋律,7首作品全部包含國樂創作新思維,充分展示中國音樂魅力同時,將傳統中國音樂文化與西方音樂創作手法相結合,大膽推動民族器樂走向現代?!短旎煤嵰簟吩趯徝郎蠄猿知毺嘏c純粹的理念,在藝術思想上堅持往下根深往上葉茂的雙向開掘,既清晰地傳達出傳統簫樂原有的唯美情懷與浪漫意境,又避免某些現代音樂中刻意求新求怪的單純炫技,表現出一種符合東方文化精神的深沉與博大,同時又以豐富的音色組合彰顯出現代音樂的實驗性。張維良對簫的藝術追求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說:“外國音樂界對中國國樂的理解可能只停留在‘新鮮’二字,舊式的演奏形式或方式也許長此以往會被人所厭倦,無論從演奏形式還是演奏方法上都應該革新?!雹?021年,國家大劇院古典音樂頻道星光大劇院欄目“大雅國風民樂新紀元”張維良專訪。他借鑒尺八強氣流演奏的特點,拓展了簫的音域、共鳴及表現力,以簫和不同中國樂器甚至西方樂器的合作形式來創新,達到意境深邃的效果。這種突破傳統、融合現代以開掘新型音樂音響的探索精神,在專輯中的《索》《幻》《寞》等曲目中皆有體現。

在民族化的音樂形式與演奏方法上,在世界多元化的音調特征的啟發下,他以現代的思維和科學嚴謹的態度把握現代中國音樂文化,進行新技法的創造和多元情感的表現,拓展了傳統的音樂表演舞臺。2003年,張維良創作的男子獨舞《竹夢》音樂,獲桃李杯全國舞蹈大賽音樂創作一等獎。他還擔任《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霸王別姬》《荊軻刺秦王》等數十部知名影視作品中笛簫塤配樂的演奏錄制,這些影片均在國際重大電影節上獲得大獎。

(二)東方與西方的交匯

張維良以獨奏家身份活躍在眾多世界著名的音樂廳,展現中國笛簫的魅力。從經驗來看,最受大眾喜歡的音樂依然是帶有強烈民族特色、符合傳統審美意蘊的作品,這也是笛簫作為傳統文化標志性符號的一大特色。但國樂的繼承夠不夠民族化?世界人民到底如何看待中國音樂?在演奏、教學和創作中,張維良經常思考這些被大多數人忽視的問題。在逐步摸索中,他的中西比較觀念漸漸成型。1991年,張維良首演高為杰先生的民族室內樂《韶1》和笛子與管弦樂隊《別夢》后,他就開始探索東方古老樂器笛、簫、塤、琵琶、古琴、二胡與西方管樂器、彈撥樂器及打擊樂器間的契合點,尋找東方樂器與西方弦樂四重奏、西方室內樂管弦樂團、日本管樂團、歐洲管樂團間的有機融合。1993年,張維良演奏的竹笛與長笛《緣夢》入選法國第38屆洛吉桑國際音樂節,中國有膜笛的脆亮與西洋長笛金屬音色在碰撞中進行對話,令人耳目一新。1998年他與中央交響樂團和鋼琴合作錄制低音曲笛作品《行云流水》,是他首次嘗試創作中國笛子與西方弦樂四重奏合作的作品,在當時的國際樂壇產生轟動,也成為中國民樂家探索東方與西方融合的經典范例。

2012年,張維良創建“中國竹笛樂團”。隨后開始探索竹笛樂團與西方樂器間的新型室內樂組合。2023年,在國家大劇院舉辦的“邂逅——張維良、李佳、余子琪與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室內樂音樂會”世界首演圓滿落幕。十余年來,他不斷探索東方音樂與西方音樂的跨界合作,向世界級作曲家委約新作并首演,拓展笛簫極限音區與新發音方式,甚至與弦樂四重奏展開速度和技法上的競賽,呈現笛簫與西方管樂器音色的深度融合。

三、探索笛簫藝術個性中的創新

張維良在長期的舞臺實踐和勤奮探索中不斷修正自己的美學觀。在感性與理性交織的思考中,他以科學的嚴謹態度對待藝術,主張音樂必須有了共性才能實現個性。從中外音樂角度看,他的音樂如詩篇,優雅并富有邏輯,給人以美的共性。從中國樂器演奏科學性來看,他的音樂基于嚴格的音準、節奏及強弱、色彩的變化張力,既飽含東方文人氣質又獨具現代性。其笛簫音樂的現代性凝聚于鮮明豐富的音響變化,既存在于演奏者先進科學的演奏方法與技巧之中,又存在于他對音樂審美規律的尊崇、理性與感性的交織、抽象與深刻的音響建構中。

(一)探索笛簫演奏理論

在笛簫演奏理論方面,他先后著有《笛子演奏法》《簫演奏法》《笛簫與箏曲譜20首》《竹笛藝術研究》等,發表《中國笛樂文化發展的透視》《笛子呼吸理論及實踐》《馮子存的笛子藝術及風格》《關于藝術院校改革的思考》等10余篇論文。其中,《簫演奏法》(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從氣息練習、手指練習、吐音練習、綜合練習四個方面規范洞簫的演奏法,并為《平沙落雁》《迎賓客》等曲定譜。2011年,他的著作《竹笛藝術研究》縝密梳理笛子藝術的發展歷史、風格流派、美學特征和當代理念,屬民族音樂研究的力作,也凝聚了張維良從藝40年來在音樂理論方面的藝術結晶。李西安先生這樣評價道:“除音樂學本體的各個分支外,廣泛涉及哲學、美學以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堪稱是對笛樂藝術的一次百科全書式的全方位掃描,涉及學科之多,領域之廣,對一種特定的器樂來說還相當少見?!盵1]

(二)彰顯民族音樂現代精神

從江南絲竹到潮州音樂,從傳統國樂到電子音樂,從中國音樂到西方現代音樂,張維良的演奏與創作一直在追求現代中國音樂風格共性之中的個性。同時,他擺脫桎梏,將民族音樂發展理念上升至既具中國韻味又符合國際音樂審美的層面,通過“相對的和諧”在中國笛簫音樂的共性與個性、傳統與現代之間架起橋梁。這在他創作或改編的百余首作品中均有不同程度體現,如《行云流水》《詠春》《憶故鄉》《秋江夜泊》《清明上河圖》《夢境》《呼喚》《霧凇》《火之祭》《華庭夜影》等。創作如此數量和質量兼備的作品,在演奏家中極為罕見。他為CCTV音樂頻道創作的笛子獨奏曲《詠春》描繪冬去春來、溪水潺潺的畫面,運用中國傳統五聲音階進行轉調,樸實的笛子旋律與琵琶、古箏、馬林巴等樂器音響的交織,很好地平衡了地域風格和現代審美之間的關系。從他的多數作品中可以觀察到,他的笛簫音樂既具備共性的音色、音韻之美,也具備由色彩、強弱、韻律等構成的豐富的情感個性。2011年,張維良在蘇州、上海、杭州、北京等地舉辦“張維良笛藝40年音樂會”。修海林先生給予高度評價:“這再次讓人感受到,在通常的西方音樂技術理論的兩端,傳統音樂和現代音樂,似乎反而有一種易于溝通、理解甚至互鑒、契合之處?!盵2]

此外,作為一位藝術生涯承前啟后、既破且立的復合型藝術家,張維良每一張專輯、每一次音樂會,都包含了他前一段時期的求索與新變,不斷創造新的藝術成果給業界以新的審美導引?!逗嵉氖澜纭贰痘ㄆ贰秳e夢》《問天》《茶雨》《茶禪一味》《張維良的吹管藝術》《殤》《喜相逢》《天幻簫音》《醉笛》《紅葉》《茶詩》等30余部專輯中,就包含有大量演奏技法、音色音響、演奏形式、美學理念等方面的創新。2021年3月27日,“夢境——張維良從藝五十周年巡演”獨奏會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拉開序幕。本場音樂會既是張維良獨奏音樂會也是張維良作品音樂會。9首作品皆為他藝術經歷中不同時期所創作或改編,演奏形式有笛子與鋼琴、雙笛協奏、簫與箏和琵琶、笛子與二胡等。音樂會以“夢境”為主題,以笛簫“探夢”。修海林先生感嘆:“這是笛簫獨具的魅力,也是只有笛簫能表達的詩境,從張維良獨特的藝術追求中,看得出他在傳統與現代、中國與世界雙向觀照中的探索與表達?!雹?021年,修海林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夢境——張維良從藝50周年巡演”獨奏會觀演后采訪記錄。

(三)竹笛樂團的“多層音響”探索

單支竹笛的表現力無法滿足需要,張維良就探索多支竹笛的重奏與合奏。2012年,他借鑒西方重奏與室內樂形式組建“中國竹笛樂團”,以竹笛室內樂重奏形式挖掘笛簫音樂的個性,開創單類中國樂器室內樂組合形式的先河。十余年來,樂團赴世界各地巡演,不斷委約眾多作曲家的同時,張維良也親自創作多部作品。樂團成立初期,即為笛子與其他民族樂器彼此融合、良性互動尋找方法與路徑、拓展表現渠道。張維良曾說:“我們繼承傳統時不能崇洋媚外,但是西方音樂家對音樂的一些思想和對聲音的規范卻是我們應該思考與學習的,一味地守舊肯定難以發展,笛子乃至中國所有的民族樂器都應該重新思考,個性之美當然應該被公認,那共性之美也應該被挖掘?!雹?013年,張維良在中國音樂學院“中國竹笛音樂節”研討會發言。

運用頗具音色個性的多支中國竹笛,在音準不易統一的情況下,變共類音色為“多層音響”,是中國竹笛樂團的另一個重要使命。梆笛、曲笛的音色一致,都是笛類音色。但是梆笛、曲笛再加上低音大笛與倍低音彎管笛一起演奏,就會形成西方音樂中類似弦樂四重奏的縱向和聲音效,形成與以往習見的民族室內樂不同類樂器相組合的新模式、新音響。2018年,張維良與作曲家們為樂團創作《秧歌》《寶島三景》《喜相逢》(重奏版)等力作,并深入東歐五國的七座城市,舉辦“笛簫傳天籟——中國竹笛樂團巡演”音樂會。此次巡演促進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音樂交流,技藝精湛的演奏、深刻與抽象的作品展現了獨特的東方魅力,西方樂評家和媒體贊譽“將西方觀眾帶入如夢之境”??梢?,張維良及其中國竹笛樂團與國內外眾多室內樂團在世界各地音樂舞臺交流演出,將中國傳統的民族器樂以不同的角色與國際接軌,其背后的文化觀念便是將獨特的笛簫音響納入傳統—現代、感性—理性、古—今、中—西交織的統一、平等的多元結構中。

自2018年始,“中國竹笛樂團”以“五行”為主題舉辦系列音樂會,包括“上善若水”“大地的呼喚”“薪火相傳”等。張維良與作曲家們以五行中的水、土、火為主題,將中國笛子的表現力與道家思想緊密聯系,也標志著中國竹笛樂團的音樂創作和演奏進入新階段。他充分彰顯演奏家與作曲家雙重角色的特殊性,著力探索中國笛子音樂語言與風格的國際化程度。更重要的是,樂團納入其他民族樂器乃至西洋管弦樂器,使得編制更加靈活、樂器組合形式更加多樣,“多層音響”因此更加豐富。熾熱的內心情感和先鋒的創作思維,令這一組原創音樂會達到了很高藝術水準。趙仲明先生對音樂會寄語:“在繼承和創新中國民族吹管樂器演奏和中國民族音樂創作道路上,張維良便是始終沿著陡峭山路奮勇攀登的中國當代杰出音樂家之一?!盵3]傳統笛簫音樂的意向世界,在于特定的自然和人文情境的“音心對應”,經歷數千年審美積淀,現代中國笛簫音樂的走向,既要深挖傳統、根植傳統,也要吸納世界音樂審美新元素。這也正是張維良成立“中國竹笛樂團”的初衷和審美期待。

結 語

1987年,張維良在獨奏音樂會上回答文學家王蒙的提問“你的人生樂趣是什么”時說:“人生的樂趣是在不盡的追求中,而并非得到?!雹?987年,北京音樂廳“張維良笛簫獨奏音樂會”后,王蒙與張維良交談記錄??v觀張維良的笛藝生涯,無論是作為演奏家,還是國樂改革家、作曲家、教育家,他一直在“多向”的探索中不斷進取。作為演奏家,他兼擅南北風格,將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予以沉淀并發揚光大。作為國樂改革的開拓者,他提倡探尋中國民族樂器演奏新的方法路徑,大幅度拓展民族樂器表現力和組合形式,并且不懼失敗,甚至把某些失敗也看做嘗試意義上的成功,不斷獲得更多的藝術表現空間。作為作曲家,他編古曲、譜新篇,立足多維,不拘于單一表演形式,將中國民族器樂藝術瑰寶以新面貌向世人展示。作為教育家,他探索演奏技法的科學性和規范性,并將文人情懷和哲學思考與中國儒釋道文化融匯,啟蒙新時代國樂學子,桃李滿天下。他對藝術既深懷敬畏更不乏創新勇氣,用開放的思維、超強的行動力和堅韌不拔的毅力,推進國樂走進當代世界。當人們還沉浸在他的笛簫夢境中時,他已經走向藝術人生中的下一段旅途。

猜你喜歡
笛子竹笛傳統
山里有間笛子鋪(中)
山里有間笛子鋪(上)
My Mother
飯后“老傳統”該改了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
我的堅守
老傳統當傳承
口耳相傳的直苴賽裝傳統
竹笛
笛子演奏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