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爭后的苦難與和平中的成長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短篇小說《加博爾》的敘事研究

2023-03-22 17:58陳奕穎
文化與傳播 2023年5期
關鍵詞:戰爭兒子

陳奕穎

引 言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Graham Swift,1949—)生于倫敦,是英國當代著名作家之一,目前一共出版了十一部長篇小說和兩部短篇小說集。1983 年他的長篇小說《水之鄉》(Waterland)贏得了《衛報》小說獎和布克獎提名,1996 年長篇小說《杯酒留痕》(LastOrder)獲得當年的布克獎。這兩部作品都被改編成電影,分別于1992 年和2001 年上映。他的作品通常聚焦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他們的內心思緒。他以獨特的敘述方式展現了個人經歷與歷史事件的交織關系,揭示了人類生活經驗的本質。他的作品多數以歷史、戰爭、苦難等為主題,已經被譯成三十多種語言,在多國出版發行?!冬F代英國小說》(TheModernBritishNovel)在介紹20 世紀80 年代以來的英國文學時指出,對歷史的關注是這一時期小說創作的特點之一,“很多英國小說家再次轉向了歷史,回顧性作品一時蔚然成風”。[1]因為對歷史有著敏銳的觸覺,斯威夫特以犀利的筆觸揭示了歷史中潛藏的深意,使其在英國現當代文學領域與拉什迪、石黑一雄等作家齊名。[2]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的文學生涯始于短篇小說創作。[3]《學游泳及其他故事》(LearningtoSwim andotherstories)是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收錄了他早年刊載在《倫敦雜志》(LondonMagazine)、《新故事》(NewStories)和《冬天的故事》(Winter's Tales)等英國雜志上的十一部短篇小說,此作品于1982 年在英國首次出版,1985 年在美國出版發行。在我國,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在2006 年及譯林出版社在2014年分別推出此書,都將書名翻譯為《學游泳》?!都硬枴肥鞘珍浽谄渲械亩唐≌f之一,其故事背景設定在1957 年的英國,講述了在戰爭結束后的和平時代里,敘述者的父親決定領養一名與他兒子同齡的戰爭難民,這“父子”三人因其不同的生活經歷對戰爭和戰后生活有著不同的理解,他們之間的互動展示了作者對戰爭的深刻反思和對生活的敏銳觀察。

一、戰爭所造成的人與人之間的疏離:父親與“我”

《加博爾》這個短篇是以“我”(羅杰·埃弗雷特,以下均指作品中的人物)為第一人稱敘述者,但作品的標題《加博爾》是以“我”家的養子名字命名。文章開篇沒有直接在養子加博爾身上著墨,而是用我父親的生活哲學為加博爾的出場做了一個鋪墊。父親親身經歷過戰爭,那些經歷使他感悟到,苦難才是生活的真諦,他認為只有在理解這點的基礎上才能保持心態的平衡,在父親看來,他對于我這個親生兒子是失望的,我并不能理解真正的戰爭。對于我而言,比起那些鑲嵌在相框里的父輩們坐在機翼板上的軍裝照,小學柏油操場上進行的游戲活動才稱得上是戰爭,并對此樂此不疲。成長于戰時和戰后的兩代人對生活的看法截然不同。

戰爭給父親帶來巨大的傷害,他也頑強地抵御了這種傷害,并努力從傷害中汲取營養。鍛造出自己的人生哲學,而他卻苦于無法讓兒子理解他的想法?!叭缃?,當我回首往事,我可以看到他在等候,在守望我。他那嚴肅的嘴角憂郁地耷拉著,等待著我遭遇痛苦,悲傷,等待著我發現這世界并不是我心目中的充滿陽光的游憩勝地。因此,他就終于可以——充滿摯愛地,我相信——把他自己的有益經驗,他的悲傷和力量悉數傳給我,就可以伸出他那粗大、帶煙草味的手掌保護我?!盵4]117作品對父親一直沒有大肆渲染的正面描寫,但只通過這些側面的勾勒,一個在文學史上罕見的父親形象便躍然紙上:他竟然希望孩子經歷和他一樣的戰爭苦難,認為只有孩子和他經歷相似后,他才懂得如何作為一個父親去指引、保護并深愛孩子。他沉郁的思想,未能超越個人經歷,去沿隨孩子的成長路徑。這是一個悲劇性的父親,他心中有愛,但他扭曲的愛讓他無法與自己的親生兒子達到精神上的共鳴。在父親眼中,兒子對戰爭的看法是極其幼稚的:我在教導加博爾加入戰斗游戲時存在著“歷史難關”。因為我不了解二戰的性質,甚至不知道加博爾的祖國匈牙利在二戰時和我所在的英國是敵對方。加博爾對此同樣一無所知,他在虛擬游戲中為打敗敵軍拍手叫好,諷刺的是,他所打敗的正是他祖國的軍隊。相對于經歷過戰爭的父親對兒子傳達苦難經歷的希望,生長在和平時期的兒子對戰爭英雄有著被神化了的幻想,他認為戰爭英雄就像電影中的一樣,“具有的那種曬得黝黑的粗獷或不顧一切的冷漠”。[4]118面對父親對自己戰爭游戲的不認同,兒子也開始出現不滿:“我開始把他視為一個輸不起的人,而且更嚴重的是,開始懷疑他那千真萬確的可信性……我懷疑他的赫赫戰功(我只是隱隱聽說過)不過是謊言而已?!盵4]118事實上,父子兩人在“戰爭”這個詞語上的理解全然不同,父親眼中的戰爭,是真槍實彈的戰場、殘忍的殺戮和周圍伙伴的傷亡。兒子眼中的戰爭是主流話語所宣揚的一種保國衛家的英雄行為,是男子漢的浪漫。由于戰爭的創傷經歷,父親在與孩子交往時表現出一種疏離感。他難以理解和接受孩子的想法和情感,這導致了雙方的誤解和沖突。美國當代文學評論家韋恩·布斯(Wayne C. Booth)在他的《小說修辭學》(TheRhetoricofFiction)中對敘述者的角色和道德立場進行了探討。他認為敘事不僅僅是事件的描述,還涉及敘述者的視角和立場。[5]這里的父子對話就像兩種不同的敘事,它們之間的矛盾和沖突體現了兩代人、兩個時代的視角和立場的差異。他們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是戰爭時期與和平時期的碰撞,也是戰爭時期與和平時期兩個時代的對話,父親和兒子各自站在自己的時代背景下,戰爭的經歷和對戰爭不同的理解造成了這對父子之間的疏離。

二、在苦難中尋找精神上的親人:加博爾與父親,加博爾與“我”

在文學敘事中,“尋找精神上的親人”是一個經典的主題,作者通過這個主題來探索自我與他者的關系,并試圖創造一種理想化的人物,以替代現實生活中不如意的親人朋友。精神分析學中有一個概念名為心理投射,即個體將自己的內心沖突和情感投射到他人身上。[6]在尋找精神上的父親或兒子的情節中,主人公可能會將自己的欲望、內心沖突或未解決的現實問題投射到虛構或理想化的父親、兒子角色身上,期望這個角色能彌補現實的遺憾。在這部作品中體現了書內和書外的雙重投射,書中的角色是作者對于自身生活在虛構小說中的剖析和投射,結合作者寫作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經歷,《加博爾》這篇小說在書里書外對這一情況都若有暗合。一方面,在小說之外,作者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的父親是一位政府公務員,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任海軍領航員。作者本人1949 年出生,成長于英國和平年代,博士畢業后從事過包括保安在內的多項社會工作,27 歲還居住在父母的房子里,直到31 歲才出版第一部自己的作品,可謂大器晚成。[7]在作品中的父親“戰時是一名步兵軍官。他曾征戰北非和諾曼底,也親自參加了解放集中營的行動?!盵4]116其作品中的父親職業本身就是現實中作者父親的投射,其形象和父子關系多少都有作者自身經歷的影子。另一方面,在小說中,加博爾這個養子又是書中父親心目中理想兒子具象化的投射。父親的苦難哲學在他的親生兒子羅杰身上得不到回應,收養加博爾的行為就是父親尋找精神上的兒子所邁出的一步。加博爾是個從匈牙利布達佩斯逃難來的難民,在得知戰爭孤兒要到我們國家尋找新家時,父親“獲得了一個新的人生使命”,[4]117與其說是收養加博爾,不如說是父親為了給自己的人生哲學找到得以傳承的安頓之地,讓自己成為一個在精神上被需要的父親。他對此也飽含希望:“夢想著把自己對世界的認識——成年人的認識——以及他的精明一一傳授給他(加博爾),夢想看到他的雙眼像在一個剛找到的父親面前一樣明亮而溫情?!盵4]126相對于父親強烈的期盼,“我”則對加博爾的到來感到一絲的威脅,但這威脅很快被“多了一個玩伴”的喜悅取代。從某種意義上說,加博爾的到來打斷了父子兩人對話的封閉狀態,加博爾夾在父親和“我”之間,情節開始向著加博爾認同哪一種生活態度的方向展開。故事的發展中,加博爾并沒有察覺到家庭里父親和“我”那早已不和諧的父子關系,反而因為兒童的天性成了“我”的盟友,“我們”常常一起玩戰爭游戲,無意識中以這種方式對抗父親的苦難哲學?!八ǜ赣H)看到加博爾依賴我,而不是依賴他;他看到加博爾在花園盡頭散步回來時緊緊尾隨著我,就像尾隨一位令人信賴的統帥;他明白了,想要與這位受盡了苦難的孩子建立起一種親緣關系的希望從一開始就落空了?!盵4]119

父親對“我”的失望,是因為“我”這個親生兒子不能與他在精神層面上進行溝通。他對加博爾也失望,雖然加博爾與他都是受到戰爭摧殘的幸存者,但是這個本以為是精神上的兒子也同樣在精神上背離了他,更為諷刺的是,“成為加博爾精神上的父親”這個位置偏偏為我這個在精神上背離了他的兒子所取代。

這種情況集中體現在結婚周年晚餐中,當時加博爾在這場本應該是開心慶祝的場景中表現出與環境格格不入的難過,父親和“我”都意識到加博爾的悲傷,雖然“我們”都沒有采取行動,但都表現出不同的態度,父親對此有種“激越之情”,仿佛找到一個突破口。而“我”在似懂非懂之間極力地不想讓加博爾哭出來,“我”將加博爾的目光引向“父親松弛的面頰”和“母親干瘦的脖子”,加博爾最后和“我”“就像在做禮拜的男童聽到笑話情不自禁地大笑一樣”。[4]125作者在這里用了在“教堂里的男孩”(boys in church)這樣一個情景來比喻,在一些宗教社區中,因父母信仰的因素,孩子從小就會被帶去教堂接受宗教教育,孩子們(特別是好動的男孩)一般對上教堂做禮拜有一種抵觸情緒,他們會處心積慮地制造麻煩讓父母將他們趕出教堂去玩。此處結婚周年的神圣和當時飯桌上的氣氛與莊嚴、沉郁的教堂形成了一種對應,而加博爾接受了“我”的引導,以玩笑的方式打破了這種氣氛,也以笑聲回應了父親的苦難哲學。

父親的苦難哲學在加博爾這個經歷過苦難的戰爭孤兒身上找不到共鳴,他尋找精神上兒子的失敗與“我”卻陰差陽錯地仿佛成了加博爾的“令人信賴的統帥”之間,橫亙的依然是對于苦難本質的理解,戰爭的陰影成了父親沉重的包袱。如果說這個包袱不能傳遞到未經歷過戰爭洗禮的“我”身上還情有可原,那么從在戰爭中被毀的家園里逃出來的加博爾也摒棄了這個包袱,則是令父親難以理解的。這個情節設定觸及了作者對于人生中遭遇的困境和苦難的深入思考。在作者筆下,苦難并不是一種永恒的負擔,而是一種可以被選擇和處理的經驗。

三、和平中不斷成長的個體:加博爾

加博爾以養子的身份初到我家時,“他的一舉一動幾乎跟爸爸一樣,現在我總算明白了,他正是父親一直想要的那種養子?!盵4]116他的年紀雖小卻遭受過種種苦難,有著父母雙亡、流亡異國的經歷。與“我”這個血緣上的兒子相比,他是父親精神上的兒子,是父親苦難人生哲學的最好繼承人。他與父親有同源性的戰爭經歷。但是他到“我”家后卻樂意于和“我”一起玩戰爭游戲,在父輩看來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如果沒有戰爭,也許加博爾會和自己親生父母在自己的祖國過著美滿的生活,但這個被戰爭幾乎奪去一切的孩子,居然樂意和一個沒見過真正戰爭的孩子一起玩打仗游戲。但長輩們似乎都忘了,加博爾只是一個尚未上中學的孩子,他在用孩童的方式,一種不同于大人的方式保護自己:暫時的遺忘。他或許也沒有完全明白真實戰爭和游戲中戰爭的區別,他同樣不明白他現在所玩的打仗之類的游戲就是造成他成為孤兒的那場巨大戰爭的縮影。

作者并不僅僅將加博爾塑造成遺忘戰爭殘酷的純真孩童形象,戰爭確確實實在他心中刻下不可磨滅的痕跡。作為戰前和戰后兩個時代斷點上的闖入者,戰爭對于他來說并不遙遠,影響他的戰爭就發生在當下,當“我”請求他說說他的親生父母時,他表現出一種隱忍的悲傷:“加博爾的下巴顫抖著,嘴唇哆嗦了一下,眼睛濕膩了。整整兩天,就連打下梅塞施米特式戰斗機這一前景也未能令他笑逐顏開?!盵4]20他是戰爭的受害者,他身上依然背負著戰爭的苦難。文中有一段別有深意的描寫:在不經意地看到女性的豐滿乳房后,“我”突然發現“加博爾竭力不讓自己哭出來”,[4]123文章所描寫的這個細節很突兀,為什么一個愛玩愛鬧的男孩子看到女性的胴體后不是覺得好奇或興奮,而是感到悲傷?恰好當天正是羅杰父母的結婚紀念日,在對精美食物的品嘗中,作者特別寫了羅杰母親:“盡管她的衣服十分肥大,她的胸卻是平坦坦的”,[4]124這樣的一幕更加增添了加博爾的悲傷。從這里可以猜測加博爾的親生母親是一位身材姣好的女性,看到草叢里的女子勾起了他對母親的想念,在寄養家庭里的母親卻不能在形象上與他記憶中的母親重合。這時的加博爾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親情缺失,在這個溫馨的結婚周年晚餐中,他深刻地體會到自己父母雙亡的孤兒身份以及處于一個陌生家庭里的養子身份,在這個轉折中可以看到戰爭在他身上留下的陰影?!凹硬栕诖扒?,他身后是一片暮光。他低傾著頭,他那嫩嫩的八字須清晰可見?!盵4]125在這樣一個靜態的情景中,周圍的一切仿佛都與加博爾隔絕,時間似乎停滯,讓他的心境變得深沉。被這樣的環境包圍,加博爾開始對自己的過去、對那段塵封的歷史進行反思。那些已經遠去的日子、那些早已淡出的記憶,此刻都仿佛被喚醒,浮現在他的腦海中。他開始重新審視那些被他忽略或遺忘的事情,試圖從中尋找生活的意義和方向。

小說的最后,“我們”一家帶加博爾去倫敦,“我”看到的是柳樹在戰后廢墟的瓦礫中抽枝發芽的美麗風景。在“我”的眼中,代表王權的近衛騎士的權威性也被消解,因為“他們好像玩具”。即使是戰后的世界,在“我”眼中仍生機盎然,到處充滿令人驚奇的發現。在這里,加博爾并沒有和“我”保持一樣的秉性,他回答父親對于是否喜歡倫敦的問話時說:“我喜歡倫敦。喜歡它那深厚的歷史。它那深厚的歷史?!盵4]126全文到此戛然而止,最后一句話加博爾重復了兩次,是強調也仿佛是若有所思,雖然他對于歷史,對于戰爭是一種撫平、忘卻式的態度,但通過對“深厚的歷史”這句話的咀嚼可以看出他開始深思這個問題。這是他以戰爭遺孤的身份,站在和平年代的戰爭廢墟中對歷史創傷的思考。在這里,加博爾表現出與“我”不同的是,加博爾這個形象是日益豐滿、日益成長的,他剛剛到來時,“舉動和父親的一模一樣”,這是對父親的認同階段,但是后來轉而對于“我”——一個年齡相仿的男孩的認同,最后他對戰爭給予的傷害開始有了自己的思考。相對于“我”對歷史的無視和父親對歷史的過于重視,加博爾對于戰爭由玩樂到沉靜的態度轉變,是其自身的成長,也是作者理想中所要詮釋的一種現實的生活狀態,他有著對于歷史的思考,但不耽于過去,而是對未來生活滿懷希望。

結 語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在文學創作中展現了其對角色塑造的見解,其作品中的人物多為平凡之人。他透過對小說人物命運的觀察,思考關于歷史、生命、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締結等方面的問題,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現代社會的人生百態和時代風貌。他的作品涉及個人經歷與歷史事件之間的種種關系,揭示了小說透過想象表現人類生活經驗的本質。在《加博爾》這部作品中,作者揭示了戰爭對人們心靈的深刻傷害,特別是對親子關系的破壞。盡管戰爭已成為過去的歷史事件,但是對于經歷過戰爭的人來說,它在和平時期仍對他們的生活造成巨大影響。戰爭的傷痛隱藏在日常生活中,會突如其來地打亂原本平靜的生活,給他們帶來痛苦,同時,這部作品也展現了人們在和平時期的努力和希望,試圖修復這些關系。此外,作者在小說中還揭示了戰爭在人類生存中的價值:與其過分地關注它,不如在汲取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更好地面對現在和將來的生活。

猜你喜歡
戰爭兒子
未來戰爭我們最強
未來戰爭我們最強
打兒子
被風吹“偏”的戰爭
養兒子,一定要“拼媽”
誰是戰爭的幸運之子
他們的戰爭
誰的兒子笨
你養的好兒子
比兒子給我洗腳更開心的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