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E 教育理念下的高校英語翻譯人才培養模式探析

2023-03-23 12:18郭繼鵬
現代英語 2023年18期
關鍵詞:英語翻譯外語導向

郭繼鵬

(吉林農業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8)

戴煒棟等專家和學者曾提出在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外語教育體系中,要堅持外語人才培養的多樣性原則。 我國對外經貿和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對各種翻譯人才的需求持續增長,隨著社會對外語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高校應該把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性考慮在內,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培養出不同層次和種類的外語人才,滿足社會發展對外語人才的需求。

外語人才培養中,翻譯人才的培養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要意識到翻譯人才之間的個體差異,在知識、能力、素養等方面并非完全相同,具有層次性和多樣性,但應具備較強的對源語和目標語的轉換能力。

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的有效實施,依賴大批的優質翻譯人才,同時與翻譯人才培養是密不可分的,有待于產、學、研深度融合。 共同推進,協同創新。仲偉合[1]對翻譯本科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要點進行了分析和解讀,尤其是在培養目標方面,翻譯本科專業旨在培養德才兼備,具有國際視野,具備較強的雙語能力、翻譯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能夠從事國際交流、語言服務、文化教育等領域工作的應用型翻譯人才。 畢業生應熟練掌握相關工作語言,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了解中外社會文化,熟悉翻譯基礎理論,較好地掌握口筆譯專業技能,能夠勝任外交、經貿、教育、文化、科技等領域中一般難度的翻譯、跨文化交流、語言服務等方面的工作。 仲偉合在對專項評估進行全面分析的基礎上,對高校翻譯人才培養提出了發展建議:以國家發展戰略為辦學向導;以職業需求為課程導向;以實踐能力為培養重點;以師資隊伍建設為關鍵;以保障質量體系為抓手,以實現社會對翻譯人才培養的目標。

一、 OBE 理念背景提出與發展

“學習產出教育” 理論(Outcome - based education,簡稱OBE)最早由美國教育學者William Spady 于1981 年率先提出這一理念,OBE 較早在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基礎教育領域予以應用,并逐漸成為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之一,被認為是追求卓越教育的正確方向,受到人們的重視和應用,是一種新型的教育范式。 近年來,OBE 教育理念在國內受到了人們的關注和研究,突破了工程領域的范疇,并逐漸在人文社科領域得到了應用。

OBE 教育理念也被翻譯為“成果導向教育”或是“產出導向教育”“目標導向教育”。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受到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因此,重視學生的學習產出已經逐漸成為高校外語教育改革的熱點之一。 以學生為中心、以成果導向、持續改進是OBE 理念關注的重點。

OBE 教育理念在我國英語翻譯教學改革方面起步晚,在高校英語翻譯人才培養方面的關注度仍然不夠充分。 課程教學理念中雖然能夠體現對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視,但缺少OBE 教育理念的“反向”策略,人才培養模式的設定以學科為導向,對國家、社會等外部需求多為被動適應,主動滿足程度不夠。OBE 理念是通過對學習產出進行分析,反向設計教學過程和評價體系,以實際崗位需求作為教育的目標。 課程設置的路徑始于課程體系,滿足畢業要求。雖然部分學者已經開始重視OBE 教育理念在教學改革方面的研究,但對OBE 理論應用于英語翻譯人才培養的關注度不夠,該領域研究空間尚待探究。成果導向教育基于學習產出,從需求開始反向設計、正向實施。 因此,基于OBE 理念的翻譯人才培養模式應遵循以成果為導向,借助先進的教學資源和教學工具,采用現代教學方式,培養出綜合素質高、翻譯實踐能力強的通用型外語翻譯人才。

二、 英語翻譯教學的簡述及現狀

翻譯課程是英語專業一門重要的核心課程,同時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 通過翻譯教學使學生比較系統地了解翻譯的基本理論;掌握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和英漢互譯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巧;通過大量的翻譯實踐提高學生對英漢兩種語言的駕馭能力及對兩種文化理解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能夠比較準確快速地翻譯一些與專業相關的應用文體的文章或文件等;同時學會翻譯一些英美國家刊物上的一般性原文讀物。

傳統的翻譯課程教學模式主要是“以教師為中心”,注重基礎知識的講授,重語言知識,輕實踐。教師根據教程內容講授翻譯的相關基本理論、方法、介紹基本技巧的前提下,通過練習來培養學生翻譯實踐能力。 課后由教師布置翻譯任務,學生完成后并通過教師評論及講解。 這種教學模式,固然有助于學生在初級階段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翻譯理論和技巧,但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翻譯技能的高階性和語言實踐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翻譯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培養。

三、 基于OBE 理念的英語翻譯教學改革與翻譯人才的多元培養路徑

(一)OBE 理念下以成果為導向的英語翻譯課程目標設計

OBE 理念下的英語翻譯教學遵循的原則首先是要確定教學目標。 明確學生應當達到的學習成果是什么,并且通過教學實踐如何幫助學生行之有效地達到目標成果。 基于OBE 教學理念,翻譯教學在課程結束時,學生應能達到以下幾個方面要求。

第一,知識維度方面。 掌握英漢互譯理論知識和筆譯技能。 學生能解釋翻譯的概念、分類、原則和標準等基本理論知識,描述英漢互譯的過程,識別英漢兩種語言在語義、詞法、句法及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在翻譯實踐中能運用直譯與意譯、歸化與異化等基本的筆譯方法,熟練使用詞類轉換、增詞法、省略法、合并法、拆分法等英漢互異的基本技巧。

第二,能力維度方面。 掌握基本的筆譯實踐能力。 運用翻譯基本理論指導筆譯實踐,通過對不同文體文本的篇章特點分析和筆譯練習,學生逐漸形成語篇意識,能熟練運用基本筆譯技巧,對不同體裁的文本進行較為準確、流暢的翻譯,具備基本的筆譯能力。 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成果為導向”的課程教學理念,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學會汲取信息,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通過任務式、參與式等教學活動,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第三,情感維度方面。 樹立正確的翻譯觀、良好的翻譯倫理、較強的語言服務意識。 根據課程內容和思想融入課程思政,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翻譯觀、培養良好的翻譯倫理,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樹立譯者的外宣意識與語言服務意識,培養愛國情懷。

(二)OBE 理念下翻譯教學中的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翻譯不只是語言符號間的轉換,準確地說是文化符號之間的轉換。 翻譯教學應考慮文化差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使其在英漢互譯過程中克服文化差異的干擾。 不同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是巨大的,而文化的差異使轉換不可能完全實現,有時文化的不可譯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翻譯的障礙,而譯者的使命就是跨越文化屏障的橋梁。

翻譯被認為是一種跨文化交際行為,翻譯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翻譯不僅是一種語際間的轉換,更是一種跨文化轉換。 在某種程度上語言的轉換只是翻譯的表層,而文化信息的傳遞才是翻譯的實質。因此,要深刻、準確地傳遞和表達原文的內在信息,譯者必須探明英漢雙語的文化特征及其差異,并將雙語的文化內涵恰當地“對接”起來,超越文化的屏障。

翻譯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一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 研究表明,語言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與其所存在的文化系統緊密聯系。 雖然在語言符號的各層次上,如詞素、詞組、句子、篇章等,已經進行了比較充分的對比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翻譯技巧,然而,更多含有濃厚文化色彩的語言符號卻是遠非某種技巧能在譯文中傳達自如[2]。 王佐良認為“翻譯者必須掌握兩種語言,但是,如果譯者不了解語言之中的社會文化,就無法真正掌握語言”。 因此,翻譯教學中只進行語言對比,而不進行社會文化對比,是不能搞好翻譯教學的。 所以,教師不僅要注重訓練學生的語言轉換能力,而且要時刻注意培養學生對語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使英語學習者認識到我國文化與英語國家文化之間的差異[3],增強跨文化意識,并針對文化差異采取適當的手段加以處理。

(三)OBE 理念下教學設計

成果導向法采用混合式教學、探究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手段,尤其是注重線上加線下混合教學模式,采用反向教學內容的設置。

在翻譯教學中取線上線下混合式方法,實現教與學相互融合的主體教學模式。 線上即在線開放課程學習,學生依據教師的指導,利用線上教學視頻資源完成“信息傳遞”的主動學習;線下即實體課堂,教師依據學生自主學習情況,通過小組展示、生講生評、以練代講、譯文賞析等豐富的學生主體活動,促成學生主動學習[4]。 以學生的學習效果為中心,優化翻譯學習成果導向評價目標,促進學生翻譯能力的全面發展。

在OBE 教學理念下,教師可以利用混合式教學手段來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化、碎片化的學習需求,在翻譯教學設計和安排方面,同時可以將學生的學習進程按照課前、課中、課后分為三個階段,通過不同的途徑和學習方式達到相同目標。 課程教學設計的主要特征為教學過程的“三階段”。

第一,課前自主學習階段。 學生依據單元主題進行線上自主學習,完成單元“信息傳遞”的學習,并通過完成教師布置的練習任務達到記憶與理解層次的學習目標。 第二,課中討論學習階段。 在實體教室的課堂中,師生共建學習共同體。 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協作學習的形式,完成教師布置的小組匯報、同伴互評、譯文賞析等學習活動,促成知識遷移應用,實現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 第三,課后鞏固學習階段。 學生完成線上章節測試、單元翻譯任務等課后學習任務,通過同伴互評、生生互評、教師評價反饋等,強化學習效果,實現個人及小組學習促成。

四、 翻譯人才培養的多維路徑

(一)樹立學生為中心的翻譯教學模式

OBE 教學理念倡導以成果為導向實施教學,貫徹“學習中心、產出導向”。 在傳統的翻譯教學模式中,教師經常會處于相對權威地位,在OBE 教學理念下的翻譯教學中,教師要實現角色的轉變,突出學生的中心地位,伴以更加精煉和高效的課堂講授,教師角色由主演轉變為導演,“以學生為中心”從而更好地引導、輔助學生學習翻譯,將學生轉換為課堂的主角,激發學生學習和實踐翻譯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掌握翻譯知識并付諸實踐。

(二)構建符合地方特色的翻譯專業人才培養體系

基于產出導向理念的外語+社科類是這種模式是從外語人才里面培養翻譯人才,即“外語+專業”。它是以外語為主體知識結構的外語復合型人才[5]。例如,外語為“英語”,專業可以為國際商務、涉農翻譯等,即農業英語,農業翻譯英語等專業類型。 此類模式的課程設置可在外語專業中增設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農業科技英語翻譯等若干方向型課程,以體驗復合型專業方向。 此外,農業類、理工類+外語此模式,以農業、科技知識為主體知識結構,培養農業方向+、科技專業+外語專業復合人才,此類模式培養既有學生所學專業的基礎知識、學科理論與基本技能,同時具備外語翻譯基礎,熟練掌握外語語言能力的創新型復合人才。

(三)“訪企拓崗”促進校企合作加強實習實訓

“訪企拓崗”是學校強化校企銜接、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徑,也是學校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迫切需求和有效途徑。 高校中的學院、外語系作為高校人才培養單位的主體,需要積極開展市場調研,主動“走出去”,到企業中調研,走訪用人單位,深入了解企業對外語外貿等翻譯人才的需求狀況,詳細了解社會市場對翻譯畢業生的需求,緊扣市場的脈搏,緊跟企業對翻譯方面用人需求的變化趨勢,結合地方優勢,及時完善和改進人才培養方案,合理調整課程設置,通過實習實踐等方式促進校企合作,實現產教研、產學研高度融合、多方共贏,打造“服務行業,服務地方經濟”的“雙服務”翻譯人才培養體系,避免“同質化”,提高翻譯人才的競爭力和比較優勢。

五、 結論

翻譯專業課程教學長遠發展需要建立一套全新的、實用的、科學的翻譯教學模式,是外語教學改革的一部分,有利于培養大批創新型、應用型翻譯人才。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翻譯類人才是國家重要的人才資源,成果導向教學模式對新時代翻譯類課程的改革具有重大意義,能夠切實改變現階段外語課程教育的不足之處,使得我國翻譯專業越來科學化、專業化、規范化,對專業人才的培養有積極的戰略作用。 對成果導向教學模式的深入推進也是我國教育模式改革的有力舉措,會積極推動外語翻譯人才的培養。

猜你喜歡
英語翻譯外語導向
以生活實踐為導向的初中寫作教學初探
翻譯轉換理論指導下的石油英語翻譯
“偏向”不是好導向
中國諺語VS英語翻譯
評《科技英語翻譯》(書評)
外語教育:“高大上”+“接地氣”
需求導向下的供給創新
犬只導向炮
大山教你學外語
大山教你學外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