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預設視角下譯者主體性研究
——以《牡丹亭》譯本為例

2023-03-23 12:18張婧怡
現代英語 2023年18期
關鍵詞:雎鳩源語許淵沖

張婧怡

(華東理工大學,上海 200237)

戲劇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牡丹亭》作為中國戲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涉及大量中國古典文化翻譯。 文章將以《牡丹亭》為對象,選取許淵沖和白之的兩個英文譯本作為研究文本,著眼于文化預設,探討譯者主體性在文化翻譯中的體現。

一、 文獻綜述

(一)文化預設

Eugene Ndia[1](1981)指出,文化預設是指在特定社會中得到廣泛認同,但以潛在的假設形式存在的信仰和觀念。 這種潛在形式是同一社會群體普遍認同并共同擁有的。 身處相同文化氛圍的人們,即使在面對陌生信息時,也能憑借共同的文化預設對新信息進行流暢交流。 文化預設指的是在言語交際中,雙方已經預先了解的信息,包括特定文化的內涵,無須過多的重復,自然而然地融入交流中。

從翻譯的角度來看,文化預設是沉積于源語讀者心中的文化因素,是指導源語讀者世界觀、生活方式及行為方式的基本準則。 Fawcett[2](1998)指出,話語中充滿了預設。 因此,譯者需要在翻譯時仔細斟酌使原文中的文化預設能夠被譯文讀者共享。 蔡平[3](2007)、戈玲玲[4](2002)等研究了翻譯中處理預設信息的方法。 王敏和羅選民[5](2017)以文化預設概念為出發點,對作為古代中國神話基本來源的《山海經》的英譯本進行了多維度的文本分析。徐以中和孟宏[6](2013)提出了英翻譯中預設等值的操作方法以及不同的翻譯方式如何具體體現出譯者主體性。

(二)譯本介紹

《牡丹亭》由明朝劇作家湯顯祖創作,其中涉及大量中國古典文化。 文章選取《牡丹亭》許淵沖和白之兩個英譯本作為研究文本,從文化預設視角探討譯者主體性在文化翻譯中的體現。 兩個譯本在處理文化預設信息時采取了不同的譯法。 譯者許淵沖為漢語母語者,對漢語文化更加熟悉,因此對源語的文化背景信息更為了解;譯者白之為英語母語者,對目的語的文化背景信息更為熟悉。

二、 文化預設及《牡丹亭》譯本分析

(一)雙關修辭手法的翻譯比較

雙關是一種修辭手法,通過利用詞語的多義或同音條件,在特定語境中使語句具有兩層意思。 這種表達方式豐富了語言表達,不僅呈現直接意義,同時蘊含隱喻或幽默,使得交流更加富有趣味和深度?!赌档ねぁ分卸嗵幥擅钸\用了雙關的修辭手法,而白之和許淵沖兩位譯者在不同文化預設下對相同的雙關語句做出了不同的翻譯。

原文:俺衙內關著個斑鳩兒,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家。

白譯:An osprey got trapped in the young mistress'room and she set it free and I said to myself, if I try to catch it again, I land in the river.

許譯:That a turtledove kept in the cage was set free by our young mistress and it flew to the river and sighed.

這段引文來自《牡丹亭》第七出“閨塾”,情節是陳最良在向杜麗娘解釋詩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時,貼身丫鬟故意將“河之洲”引申為“何知州”。 因此,“何知州”在這里是一個雙關語,一方面與《詩經》“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中的“在河之洲”同音,意為河中的陸地;另一方面,“知州”是中國古代官名中的一種。 兩位譯者在譯文中都沒有體現“知州”官名的意思,而僅將“河之洲”譯為“river”。 許淵沖從漢語文化角度考慮,“知州”是中國文化中特有的官位稱呼,而目標讀者的文化預設中沒有這樣的稱謂,因此,將“知州”譯為官名可能會引起目標讀者誤解。 白之在翻譯過程中缺少與“知州”有關的漢語文化的預設,僅從目標讀者的文化預設出發,因此在翻譯時增譯了錯誤的主語“I”。 對比兩者譯文可以發現,許淵沖的譯文通過省略,在理解源語的文化背景基礎上,更加注重對不同目標讀者的文化預設,并遵從經濟的原則,僅將“知州”翻譯為“river”,并未特別注釋關于“知州”官名的相關信息,以避免引起目標讀者的困惑。 而白之的譯文缺少對漢語文化的文化預設,并由此產生了和原文的偏差。 兩篇譯文雖然對目標讀者的文化預設在譯文中忽略了“知州”作為雙關語的用法,削弱了原文的趣味性和幽默感,但有利于目標讀者對戲劇的解讀,體現了譯者的主體性。

原文:這些后生都順口叫我“陳絕糧”。

白譯:So now, instead of Chen Zuiliang, “Chen So Good”, the young fellows delight in calling me Chen Jueliang, “Chen No Food.”

(注)Confucius, according to the Analects, “went without grain in the state of Chen”. This elaborate pun has thus an additional layer of classical allusion.

許譯:So I am nicknamed Chen the Meagre or Mealless.

這句話源自《牡丹亭》第四出“腐嘆”,描述陳最良因停廩兼失館而陷入貧困,被人嘲笑為“陳絕糧”。 這個表達具有雙關含義,一方面是陳最良對自身困境的描述,另一方面則隱喻“孔子在陳國絕糧”的故事。 白之運用了注釋的方法,首先從字面意思將陳絕糧翻譯為“Chen No Food”,再通過給譯文加注,點出雙關語的用法以及“孔子在陳國絕糧”的典故,給讀者完整的信息。 白之的翻譯基于湯顯祖對源語文化中儒家文化的共同預設,并從目標語的文化預設出發,預設了目標語中缺乏對孔子儒家文化典故的了解,采取了注釋的方法,使目標讀者在理解譯文時也能夠進入與源語的文化預設。 相比之下,許淵沖僅翻譯出了“陳絕糧”的字面意思,將“絕糧”翻譯為了“Mealless”,并沒有加注解釋其中的“孔子在陳國絕糧”的典故。 對目標語讀者的文化預設來說,許淵沖預設了“孔子在陳國絕糧”的典故和儒家文化的知識是目的語文化背景中所缺乏的,這里譯者采取的方法是簡化源語的文化預設,使譯文更加符合對目的語讀者的文化預設。 因此,許淵沖并沒有在文中提及“陳絕糧”背后的典故,而是用“Mealless”一詞直接指出了陳絕糧生活上的窘迫。對比兩種譯文可以發現,白之的譯文更加傾向于使目的語讀者融入源語的文化預設,建立源語和目的語讀者共享的文化預設,因此通過增加注釋使目的語讀者對源語文化有進一步了解。 而許淵沖的譯文更加傾向于接受目的語與源語的共享文化預設較少的事實,通過省略的方法僅翻譯“陳絕糧”的字面意思。 由于譯者對不同的文化預設做了不同的處理,呈現出來的譯文和給讀者的觀感是不同的。

(二)典故翻譯

典故是指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 《牡丹亭》運用了大量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典故,而白之和許淵沖兩位譯者根據不同文化預設采用了不同的手段對典故進行翻譯。

原文:漫說書中能富貴,顏如玉和黃金哪里? 貧賤把人灰,且養就這浩然之氣。

1.研究基礎:筆者目前是在校16級國畫研究生,本科專業是美術學,具備國畫的繪畫技法和專業技能,對歷代國畫和現當代不同風格的繪畫有一定的基礎了解,具備分析作品和評價自己的能力,熟悉中國美術史及相關理論知識。本論文基本確定研究思路,并且各部分內容也具備一定資料,對文章的繼續深入提供了有利的前提。

白譯:

“In books lie fame and fortune,” they say—

then tell me, where are the jade-smoothcheeks,

the rooms of yellow gold?

Ashen from need and hardship

I yet maintain my “overflowing breath.”

Tis said books will bring wealth, beauty and gold,

I'm disappointed to have in vain grown old.

What can I be

But a man right and free?

例句中的原文出自《牡丹亭》第二出“言懷”開篇唱詞《真珠簾》。 原文“顏如玉”和“黃金”來自宋代趙恒《勸學詩》中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浩然之氣”來自《孟子·公孫丑》中的“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指的是正氣,即正大剛直的精神。 白之對三個典故的翻譯均采用的是直譯的方法,“顏如玉”譯為“jade-smooth cheeks”,“黃金屋”譯為“the rooms of yellow gold”,“浩然之氣”譯為“overflowing breath”。 白之在“浩然之氣”的翻譯中添加了注釋,表明了原文出處和大意。 從目標讀者的文化預設出發,白之認為如果源語中具有特定文化內涵的典故無法激活譯入語觀眾已知的文化預設,譯者就無法利用雙方可共享的文化預設進行翻譯。對于目的語讀者而言,他們只能按照本身的文化預設來理解文中典故。 因此,白之使用直譯加注釋,對目的語讀者的文化預設進行補足和激活。 另外,在目的語和源語的文化預設中,“jade-smooth cheeks(顏如玉)”和“the rooms of yellow gold(黃金屋)”都使用提喻的方法分別暗示了美人和財富,這是源語和目的語文化預設中的共享部分,白之沒有對“顏如玉”和“黃金屋”的出處加以注釋。 許淵沖的譯文則采用了意譯的方法,將“顏如玉”和“黃金屋”譯為“wealth, beauty and gold”,“浩然之氣”譯為“a man right and free”,未對典故解釋。 在譯文中,譯者首先意識到“顏如玉”“黃金屋”以及“浩然之氣”的典故在目標讀者的文化預設中屬于缺失部分,而意譯的方法可以將源語中的文化預設轉換為目的語和源語的文化預設共享部分。 通過轉換的方式實現利用雙方可共享的文化預設進行翻譯。 對比兩個譯文可以發現,不同譯者對源語和目的語共享文化預設的處理直接影響了譯文的效果。

原文:雎鳩,是個鳥。 關關,鳥聲也。

白譯:The osprey is a bird; “guanguan,” that is to say, its cry.

許譯:Turtledove is a bird which represents love and cooing its love call.

例句選自《牡丹亭》第七出“閨塾”,陳最良正在向杜麗娘解釋詩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選自《詩經》,雎鳩鳥生活習性與鴛鴦相似,古人將雎鳩視為男女相戀的象征。 雎鳩在白之的譯文中被譯為“osprey”。 白之的譯文運用了直譯的手法,并沒有明確點出雎鳩鳥表達的愛情之意。 “osprey”指的是魚鷹,魚鷹以捕獵其他動物為生,將“雎鳩”直譯為“魚鷹”隱去了典故中表達的愛情的意思。 而許淵沖的譯文則運用了顯化和增譯的手法,點出了“雎鳩”的愛情之意,表明了原文中“關關”是表達愛情之意的叫聲。 雎鳩在中國古代的愛情意義并不在目的語的文化預設中,因此目標讀者并不能根據目的語的文化預設理解雎鳩隱含的意義,許淵沖的譯文直接為讀者提供了源語的文化預設,使讀者能夠更為直觀地體會到話語間的浪漫氛圍。 而白之的譯文未譯出雎鳩的愛情意義,原因是目的語文化預設中缺乏對雎鳩和斑鳩代表男女之愛的文化預設。 相較于白之的譯文,許淵沖使用了增譯和顯化的方法,能夠使目標讀者感受到原文傳達的意味,這體現了譯者對原文的改寫有時能夠精準地傳達意義。

三、 結論

文章通過分析《牡丹亭》白之譯本和許淵沖譯本中的雙關翻譯和典故翻譯,從文化預設的視角探討了譯者主體性在文化翻譯中的體現,發現譯者對源語和目的語文化預設中的共享部分和目的語相較于源語中缺失部分的處理是譯文質量的關鍵因素。譯者可以采用增譯、注釋、省略等方法,激活目的語和源語文化預設中共享部分或補充目的語中缺少的源語的文化預設。

猜你喜歡
雎鳩源語許淵沖
元 日
雎鳩未必是天鵝
詩譯英法唯一人:許淵沖
雎鳩欲飛
“第三屆許淵沖翻譯大賽”英譯漢原文
釋義理論指導下的口譯教學新模式探究
關于卡特福德翻譯理論的思考
漫談《詩經》中的鳥兒之一雎鳩是種什么鳥
英語翻譯中悖論的發現與理解
源語概念對英語專業學生隱喻詞匯習得的影響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